時間:2023-05-05 09:31: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拓寬思政課程教學發展平臺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平臺得到有效拓寬,令思政課程教學獲得嶄新的發展機遇。目前基于互聯網時代下,關于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價值體現在可以拓寬思政課程教學發展平臺的方面,教師和學生能夠借助虛擬的互聯網+平臺和網絡空間,突破原有課程教學工作的時空限制,由以往局限在狹小校園空間內的教育拓展為具有開放性的教育空間,進而讓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真正達到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
(二)完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內容
網絡時代下,浩瀚如煙的網絡資源使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有了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當前教師運用網絡信息資源時,可以突破教學受限于傳統單調思政教育內容培養目標和方案的局限性,也不再將教學局限在自身的知識儲備方面,能夠第一時間根據熱點新聞對學生實施思政課程教學。在教學創新中,教師能夠根據網絡信息資源,通過全球化視野完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增強教育有效性。在網絡技術和平臺的使用中,思政工作者能夠從多方面強化課程教學的時效性,為學生帶來更好地學習資源和素材,增加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三)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率
網絡時代,師生交流可以運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在此期間實現了點對點的及時溝通,師生可以展示自我的窗口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在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中,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傳遞各式各樣的理論知識、熱點信息,也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及時跟蹤和了解,從而多方面增強課程教學的效率,強化思政工作的針對性。網絡時代下的網絡平臺可以發揮教育的優勢作用,思政工作者可以結合網絡平臺對學生思想動態有所掌握,從而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將處于萌芽狀態的學生思想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最大化地強化思政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四)推動思政課教學和社會融合在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社會對高校教師和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偏見現象,比如“象牙塔”“不接地氣”。這種偏見出現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師的社會經驗不足,從而導致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不接地氣”;另一方面,傳統思政課程教學形式單一,通常采用文件學習、大會報告等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從而造成其教育的時效性不強,導致一些大學生運用敷衍的態度參加思想政治學習,對這方面的學習缺乏主動的意識。網絡時代下,許多新興應用工具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新興傳播方式、電子支付平臺等,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深刻的改變。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使用新興媒體,可以讓課程教學不再遠離社會實踐,而是通過與時事、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展開教育的方式,強化思政課程教學與社會的融合度。
二、基于網絡時代下關于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困境
(一)不斷沖擊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
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應用工具如同一枚硬幣,有反正兩面,在為人們帶來更為便捷的生活與學習優勢的同時,也為種類豐富的不良思潮提供可乘之機。尤其是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自媒體蓬勃發展,并通過互聯網的春風,展現出蕪雜生長、監管不力的態勢,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產生較大挑戰。目前網絡時代對于思政課程教學帶來的挑戰,從不斷沖擊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方面體現出來。在知識和信息不斷爆炸的時代下,逐漸消融了受眾和傳播者之間的界限,個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接受者,還是信息傳播的創造者。傳播者在傳播相關信息的過程中隱匿在移動終端后,缺少像在現實生活中一樣的諸多顧慮,運用網絡提供的虛擬身份暢所欲言,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呈現出情緒化的網絡言論。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社會經驗不充足,還處在人生觀、價值觀構建的重要階段,在遭遇虛擬網絡的多元價值觀念沖擊時,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一些錯誤言論的煽動,造成自我價值迷失、信仰逐漸崩塌,這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新要求。
(二)傳統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
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理論課程是主陣地和主渠道。但是,因為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所以教師主要采用的教6學方式和手段是講授為主,時間有限且場所固定,進而使思政課程教學展現出枯燥乏味的情況,課堂滿堂灌的形式不斷體現出來,忽略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導致課程教學既不能對學生的主動性進行激發,還缺少理論講授的實踐性教學,無法讓課程內容和知識真正觸及學生心靈,課程教學工作入腦、入新的效果不顯著。網絡時代下,傳統媒介時代教師是教學主體的局面被打破,新增添了許多為學生獲取資訊提供幫助的渠道,教師的話語權和掌控力呈現出逐漸下降的情況,從而導致其課程教學難度不斷加大,使課程教學模式創新面臨較大困境。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不足
網絡時代下,網絡技術和平臺可以為教學打造出良好的虛擬環境,虛擬的數字環境可以使個體娛樂、交友、購物的種種需求得到滿足。當前自制力不足的大學生在面對網絡時具備一定的好奇心理,特別是網絡游戲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大多數學生晝夜顛倒,晚上時間用來打游戲,白天逃課在寢室睡覺,進而很容易導致學生逃避學業,還有現實社會責任,進而造成成績下滑,對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創新帶來較大挑戰。其課程教學需要有足夠的師資隊伍作為保障,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地引導,及時關注學生在網絡上的思想和動態情況。然而,不少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出現理論課教學團隊不足的情況,而且對于思政工作而言,不能只是將其當作思政教師個人的工作,還需要構成教師團隊,促進教師專業能力互補,進而更好地為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做努力。學校在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中,未能根據網絡時代特征,還有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發展情況,打造理論課教學團隊,從而使其教學呈現出師資不足的問題。
三、基于網絡時代下關于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方向
網絡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主要方向是推動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與轉變,課程教學工作需要和網絡技術有機結合。教師可以立足學生具體發展需求,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設置。要想防止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逆反心理,思政工作者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重點對思政課程學習重要性進行強調以外,還應該運用多元化形式,實現教學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政課程教學。同時,除了可以進行校內的活動教學以外,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針對各種思想、知識學習的活動,讓學生分享和傳遞相關信息資料,進而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認知,促進思政課程教學向著良好方向發展。再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與思政修養和法律基礎有關的課程時,可以加強實踐教學活動的設置,主要以班級為單位,不斷地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調動,也可以選出優秀的學生代表,然后讓其在校園開展微宣講,進而增加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思政課堂的魅力和最大化優勢。
四、基于網絡時代下關于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路徑
(一)突出學生主體性作用
首先,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教學課程應該與新課改方案主動適應,并改變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思維,經過對學生教師主副思維的更換,構建師生之間科學合理的教學關系,從而在增強師生之間交流頻率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水平。其次,教師需要對互聯網的優點有所關注,運用種類豐富的工具開展教學。比如,翻轉課堂、移動教學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二維碼組織學生進行簽到的活動,從而運用這種形式節約更多的教學時間。在教學實踐期間,還需要通過網絡工具平臺布置相應的作業,然后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在開展教學的基礎上,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考慮,第一時間解答和糾正問題。教師應該根據網絡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然后充分采取相應的行動和措施。最后,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思政話題關鍵詞作用發揮出來。教師可以運用網絡中的圖片和文字等,讓教學內容來自教材而又不同于教材,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結合獨特的方法,調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實現課內課外的結合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應該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除此之外,還需要促進課內與課外教學的結合,除了對教師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以外,更應該從教師的思維方式上出發,推動課內課外的同步結合。一方面,要想順利實施思政課程教學,教師需要將互聯網技術的價值體現出來,有效融合線上與線下教學,推動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的結合,運用這種方式幫助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在重視講解的基礎上,更要重視“觀”和“演”。例如,教師在講解知識過程中,可以將相關視頻引入其中,進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視頻類的人物和事件有深入的了解,不斷散發出榜樣的示范價值。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然后引導學生自主結成小組,對相關知識和作業進行分析,并完成作業。另一方面,在促進課內課外的結合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施恰當的課外學習,因為思政課程教學中有許多歷史知識,相關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講解的相關知識,要想增強課堂的質量,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價值,將與思政課程中歷史知識有關的視頻分享到教學平臺上,引導學生對不理解的知識和內容進行學習,從而通過視頻的觀看來強化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斷推動思政課程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另外,與豐富的網絡資源相比,學生所學習到的思政課程教材內容比較少,為了實現課內課外教學的結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有關手冊,讓學生的思政書籍若閱讀數量有所增加。教師在選擇課外讀物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目標,選擇一些對學生有利的書籍。從而發揮課外視頻和書籍,對強化學生學習效果和思想道德品質的作用。
(三)提升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人才培養中,高質量、高要求的教師是必不可缺的,教師專業素養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產生較大影響。網絡時代發展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的思政教師重要性也不斷呈現出來。網絡時代下,創新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需要提升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教師隊伍建設為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奠定基礎。在建設中,學校需要不斷豐富思政教師的知識框架,幫助教師取得較高的專業教學水平,從而才能有效地教授學生。在關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知識中,教師需要深度的理解和把握,積極擇選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的資料來添加學生的知識框架。在隊伍建設中,需要促進教師緊跟時代潮流,讓原有的教學方法得到創新,并且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互聯網教學工具。學校應該讓教師學術水平的培訓力度有所增加。在實現教學效果,推動學術方面的進步中,教師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通過學校對教師學術水平的培訓,增加教師良好教學能力,進而更好地參與到基于網絡時代的思政課程教學中。網絡時代下,應該采用教師引領和學生主體有機融合的方法,讓思政課堂氛圍積極化。在優化升級思政課程教學模式中,學校需要打破傳統教育方式束縛,轉變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是指引者,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的這一現狀,改變教師主導、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而且網絡技術以飛速增加的速度進行升級,所以,教師需要在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應用網絡技術,更新和升級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模式,進而增強課程教學質量,讓大學生有充足的條件進行成長成才,不斷成為優秀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張麗.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實踐方案與基本經驗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5):51-52.
[2]卜曉勇.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重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路徑研究[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4):16-20.
[3]尚超.“互聯網+”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2):108-109.
[4]蔡煒.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策略探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1(11):234-236.
[5]徐淑靜.新冠疫情背景下“雨課堂”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昌吉學院學報,2022(1):50-57.
作者:謝福榮 單位: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