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1 09:48: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管理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編輯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編輯除了需要掌握理論知識外,還需要掌握實踐性知識。編輯的實踐性知識是編輯全部的個體經驗,主要包括內容知識、過程知識、信仰與價值觀、隱性知識等,其與理論知識存在特殊聯系,又不同于單純的理論知識,會影響編輯個體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輻射編輯的日常工作行為。[1]這種知識產生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是編輯個體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因此,加強對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管理,對于促進編輯的專業發展、提高編輯部的組織管理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編輯實踐性知識的構成
迄今為止,學術界對知識結構、知識體系的概念尚未形成廣泛的一致性共識。合理的知識結構一般應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相關知識、前沿知識等。有研究者基于對國內部分高校編輯出版學碩士研究生推薦閱讀書目的分析,指出編輯學、出版學、出版史、數字出版、著作權法、營銷管理、印刷、發行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共同構成了編輯出版工作者的專業知識體系,但是由于實踐性知識的比重較低,難以形成多元的知識體系。[2]有學者從功能角度出發,認為“編輯的知識結構可分為三方面的內容:本體性知識(學科內容知識)、條件性知識(編輯專業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個體隱性知識),這三方面的內容構成了編輯知識結構的主體框架”。[3]可見,編輯的知識體系中,實踐性知識始終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編輯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下文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出發,分析出版工作中編輯實踐性知識所包含的內容。
1.編輯實踐性知識的靜態構成
從橫向分析,基于功能取向,編輯在日常專業工作實踐中信奉并使用、產生并累積的個體實踐經驗都屬于實踐性知識的范疇。一般來講,主要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性知識、編輯信念、有關自我認知的知識等,這些知識成分之間相對獨立并在編輯實踐中發揮各自的作用,進而影響編輯行為。按照波蘭尼(MichaelPolanyi)的理論,知識根據表現方式可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對編輯實踐而言,個體隱性實踐性知識包括根植于個體內在的信仰觀點和心智模式,其隱藏于行動和過程中,相比顯性實踐性知識,更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這些難以言明且不易被模仿復制的隱性知識會深深地影響編輯個體的行為方式,對編輯的專業成長尤為寶貴,使得編輯在實踐中體現出高度個性化的編輯風格、編輯靈感、編輯技巧、編輯水準等。2.編輯實踐性知識的動態構成從縱向分析,基于過程取向,可對編輯實踐性知識進行來源回溯,并分析各種來源成分的變化和相互影響。一般來講,實踐性知識有三大來源:個人原有經驗、他者經驗和現實場景。其中,個人原有經驗成分是原初經驗,為實踐性知識的生成提供了基礎;他者經驗成分是編輯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并將其內化后的知識,在擴展了實踐性知識生成途徑的同時也增加了其儲量;現實場景主要表現為專業知識場景,其通過潛移默化的社會影響和帶有強制性的社會控制兩種方式,將編輯部的各種價值觀念、慣習常規、部門期望等融入編輯的觀念和行為之中,從而給編輯的實踐性知識打上“場景”烙印,這一方面為實踐性知識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另一方面也滲透到實踐性知識中而成為其組成部分之一。個人原有經驗成分是“自我?自我”型的經驗,他者經驗成分是以群體為基礎的“他人?自我”型經驗,現實場景成分是“組織?自我”型的經驗。這三種成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以個人原有經驗為基點,他者經驗成分和現實場景成分不斷地改造、重組和更新個人原有經驗,從而使編輯持續積累新的、豐富的、具有場景適應性的自身經驗,即生成新的實踐性知識。由此可見,編輯實踐性知識既是編輯個體儲存于自己腦海中、用于專業實踐的顯性實踐性知識和隱性實踐性知識的集合,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征;也是基于個體經驗、群體經驗、現實場景的整合性知識,具有情境性、復雜性、過程性等特征,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屬性。
二、編輯實踐性知識管理的內涵及類型
知識管理這一概念主要由管理學大師德魯克(PeterDrucker)提出,目前有關知識管理的定義多達幾十種,綜合來看,都強調個體或者組織對知識進行系統、有效的整理、儲存、運用和分享,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組織的創新能力。[4]知識管理是應對知識經濟挑戰的一種有效工具,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出版工作領域,編輯實踐性知識管理是有意識地挖掘、獲取、改變、創造、傳播和貯存實踐性知識的所有實踐活動的管理。行之有效的實踐性知識管理是編輯專業化成長的利器,更是編輯專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從實踐性知識的構成來看,實踐性知識兼具個體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對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管理,根據不同的管理主體,可從個體層面和社會組織層面開展。
1.基于個體屬性的編輯實踐性知識管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性活動,是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編輯實踐性知識來源于出版實踐,從靜態構成來看,是個體作用于專業實踐的經驗集成,通過編輯在專業出版工作中的行動和反思逐步重構自己的經驗而形成,其中編輯的生活經歷、專業教育、價值觀等個體因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自然而然具備強烈的個性特征。因此,從管理主體來看,對編輯個體而言,實踐性知識的管理就是個體對專業實踐經驗,特別是隱性實踐經驗的挖掘、整合、創新,進而打上個性烙印、提升編輯智慧的過程。這需要編輯具備強烈的知識管理意識和豐富而有效的管理策略,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實踐性知識。
2.基于社會屬性的編輯實踐性知識管理
雖然編輯實踐性知識來源于個體實踐,但是這種屬于個體的實踐性知識無法僅憑純粹的個體就能建構起來。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任何個體都置身于社會系統之中,按照其生活環境的文化規則行動。因此,從動態構成來看,編輯實踐性知識不僅是個體不斷實踐與反思的結果,還是個體與所處專業工作場景“相互磨合”的結果。正如上文所言,編輯所處的宏觀的社會背景、中觀的出版行業發展狀況、微觀的編輯部文化環境等都會參與并推動編輯個體實踐性知識的生成。因此,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管理主體并非只有編輯個體,社會組織,特別是編輯部也承擔著重要的管理職能。這些組織應通過一系列知識轉化手段,積極推動實踐性知識的顯性化、符號化,實現實踐性知識的共享與創新,充分發揮實踐性知識的價值和力量,加速編輯的專業化進程。
三、編輯實踐性知識的個體層面管理過程與策略
基于個體成長視角,實踐性知識的生成發展是個體遭遇問題和困境的時候,對原有經驗進行反思,通過同化、順應等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建構起新的實踐性知識的過程。因此,編輯在個體層面上對實踐性知識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個體原有經驗的重構,具體有強化、豐富、分化、遺棄等方式。
1.強化
當個體原有的經驗與現狀一致的時候,編輯能夠將已有的經驗遷移到當前的編輯出版專業工作中,并通過自己成功行動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而再次得到確證,從而使這部分經驗得到繼承與強化。如編輯個體編輯出版的作品獲得廣泛認可,便可強化其原來對編輯工作的信念。
2.豐富
新編輯可以通過理論學習來習得專業的編輯出版理念,但是往往缺少編輯實務工作經驗。尤其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下,當前業界出版工作不斷演化,編輯出版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普遍顯得陳舊,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新現象、新問題很難反映在課程體系中,需要編輯在實踐工作中邊干邊學。進入編輯部以后,編輯可以通過自身觀察總結、“傳幫帶”師徒制等形式,進一步驗證已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逐步積累具體選題策劃、與作者溝通、編輯校對、印刷發行等方面的實踐工作經驗,這就是編輯持續豐富和發展自己原有經驗的過程,有助于增加原有個體經驗的儲備并強化對于經驗的應用能力。這個過程不僅有“量”的增長,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實現“質”的提升。
3.分化
當編輯過去經驗與當下的現狀不一致或者相沖突的時候,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便不可直接遷移運用,進而產生分化。一般來講,分化主要體現在理念和策略上:一是堅持原有的價值信念,并積極探索有效的行動策略,也就是積極創新,如面對傳媒技術的高速發展,編輯個體通過自學、借鑒外部經驗、實踐操作等途徑積極探索數字化時代融合出版的策略;二是堅持原有的價值信念,但是消極行動,具體表現為面對現實的策略性依從,如編輯個體認定內容是出版的核心而形式只是手段,并在對待多樣的新媒體技術時采取策略性依從,即現實中雖使用新媒體技術,但內心對其認可度不高;三是對原有價值信念再解釋,接受并內化現實中存在的理念,實際上是被現有的組織文化或者當下的編輯文化同化,因為“(組織)做事的習慣與傳統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被組織的所有成員共同接受,并且新加入的成員必須學習接受,至少部分接受,以便他們能被組織接納”[5]。總體而言,原有經驗的分化實際上是實踐性知識中理念類知識和策略類知識的分化,既是現有組織文化同化的結果,也是個體內化他人經驗的結果,同時還是個體積極探索創新的結果。
4.遺棄
遺棄實際上是編輯原有經驗被其面臨的現狀過濾的結果,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原有經驗因現實條件得不到滿足而不能遷移、施展、印證,編輯個體只好暫時將其擱置;二是在編輯個體面對新的工作問題和情景時,原有經驗因遷移運用不成功或者導致錯誤的結果,而被證明行不通并被放棄。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經驗是一種否定的經驗。通過對原有經驗的反思,編輯在“揚棄”中形成了與當下現狀相適應的新經驗體系,也就生成了新的實踐性知識,但這并不意味著實踐性知識的終結,因為其生成發展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實踐領域的復雜性本質會導致非預期的問題與困境不斷涌現,在解決編輯出版實踐問題的過程中,編輯的實踐性知識也會一次次地發生“量變”或者“質變”,并伴隨著編輯的專業成長歷程,這實際上也是編輯實踐智慧的積累和提升的過程。
四、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組織層面管理過程與策略
基于組織管理視角,知識管理就是推動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之間相互轉換的過程。竹內弘高和野中郁次郎據此提出了共同化、內化、外化、結合化的知識轉化模式,以促進個人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化,并加強組織成員對知識的交流和分享。[6]根據這一觀點,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組織層面管理實際上就是編輯部采取一定措施,將編輯個人的隱性實踐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組織知識,以促進編輯個體之間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助力編輯自身的專業發展,提升編輯部的管理效能。知識轉化中的共同化、內化、外化與結合化過程,不僅是編輯個體融入組織并獲得專業成長的過程,也是編輯部更新編輯文化的重要契機。
1.共同化
共同化是個體通過交流、分享來獲取組織知識的過程。編輯個體通過和同事一起工作、學習,交流分享彼此的編輯工作經驗、心得體會,進而自我反思、觀察、模仿等,來獲得工作場景中的隱性知識,這一過程不僅能夠印證自己已有的經驗,還能獲取新的實踐性知識。編輯之間的經驗交流共享,一般通過師徒幫帶、組稿會、審稿會、交流培訓等形式實現,是編輯實踐性知識管理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一般而言,編輯部需要建立學習共同體,主動接納新成員,并通過師徒幫帶、邀請專家指導、編輯部成員之間的經驗分享等途徑,使得新成員從邊緣性參與發展為深度參與,最終能夠獨立完成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印前檢查等系列出版工作。對編輯個體而言,這一過程即通過“做中學”“幫中學”“看中學”,了解和掌握編輯出版各個環節,并習得編輯部中蘊含的大量隱性知識,從而逐步掌握編輯出版專業技能。
2.內化
內化是編輯個體將組織知識內隱化并轉化為個體隱性知識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編輯個體編輯風格形成的過程。編輯個體通過遷移自己原有的經驗、借鑒別人的經驗、參考組織隱性知識,在編輯實踐工作中不斷印證、創新,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編輯工作方式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編輯個體實現了繼續社會化,內化了編輯的職業規范和職業價值,獲取了基本的編輯職業手段,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職業風格。因此,在組織管理層面,編輯部主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是通過同化等一系列手段加快個體職業化進程,讓編輯樹立正確的編輯工作理念;二是創造寬松的組織文化氛圍,鼓勵編輯結合個體實際形成自身的職業風格。在個體層面,內化的過程是反思的過程,開展行動研究是內化過程的有效路徑?“行動研究可以使編輯回歸關注編輯實際問題解決、關注編輯專業實踐改善的樸素追求,構建‘追問實踐’的研究范式,在此基礎上將改進工作和提升自我統一起來”[3]44。編輯應該秉持“實踐?反思”取向,養成反思的好習慣,以新的傳媒思想、出版理念武裝自己,認真對待工作中的專業困惑,不斷反思自己的實踐,查找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不斷生成實踐性知識,并將該知識內化到其知識體系中。
3.外化外化是編輯“將個體隱性知識,
例如經驗、心得、想法、價值、心智模式等進行結構性的概念化,從而轉化為可定義,可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圖片或影片表征的顯性知識的過程”[7],也就是個體將實踐性知識明晰化的過程。實踐性知識的外化是實踐性知識共享和系統化的基礎和前提,一般通過編輯個體的出版課題研究、經驗總結、成果展示、業內交流等形式呈現。實踐性知識的顯性化,一方面可以通過編輯自我反思對已有經驗進行積極的審視,促使編輯自身的經驗從自在向自為狀態轉變,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組織層面增加編輯部的知識儲備,為其他編輯部成員,特別是新編輯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因此,在組織層面,編輯部應該建立健全編輯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制度,培育以探究、創新、合作為核心的新型編輯專業文化,創造機會讓編輯走出去開展經驗交流活動,邀請出版專業學術期刊的資深編輯開展指導,鼓勵編輯發表出版專業的研究性文章,并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方面的扶持。編輯個體要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并通過理論研究、案例研究、行動研究等形式呈現出來,成長為專業化的學者型編輯。
4.結合化
結合化是編輯個人知識向組織知識轉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實踐性知識系統化的過程。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說,組織除了物理環境外,還有文化環境,后者包括一系列制度、文化體系,而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組織內在的文化傳統和知識體系。實踐性知識的結合化過程,就是將組織內個體許多外顯的觀念和知識通過分析、分類、分享及重組等系統化的方式加以整合,從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從編輯部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講,編輯部應該將編輯成員個體零散、瑣碎、顯現化的實踐性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提煉、結構化,從而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知識庫。這樣的知識庫是編輯部的寶貴財富,不僅為編輯部成員提供了一個隨時查閱、學習、借鑒、分享知識的平臺,從而提升編輯部實踐性知識的整體效益,還可以在不斷地更新和完善的過程中,明晰編輯部的歷史沿革,凝練編輯部的價值觀念,成為編輯部文化的重要載體,提升編輯成員的身份認同和職業認同感。五、結語編輯實踐性知識與編輯工作實務緊密相關,但其內涵和外延相對模糊,在有效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對編輯個體而言,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進行反思是提升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對編輯部而言,建立健全編輯專業成長的保障制度,構建積極開放包容的專業文化氛圍,能夠不斷加快編輯實踐性知識的生成、轉化、共享和交流,從而更好地促進編輯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瑩,王楠.編輯出版學碩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體系[J],出版科學,2021,29(4):5-13.[2]張恰.論學者型編輯專業成長的路徑與策略[J].中國編輯,2019(5):42-45.
[3]蘇新寧,鄧三鴻,楊薇,等.企業知識管理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6.
[4]馬金,庫帕,考克斯.組織和心理契約:對工作人員的管理[M].王新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27.
[5]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的螺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52.
[6]白利芬.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6):8-11.
作者:劉飛 單位:四川省教育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