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圖像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3-03-31 08:50: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地理圖像的應用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圖像的應用研究

地理圖像(包括地圖、景觀圖像、專題地圖、表格等在地理教材、教輔資料中所出現的圖像、圖表的總稱)是學習地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能夠借助地理圖像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也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全方位地觀察地圖,分析和認識不同的地理環境、現象、事物及其特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20修訂版課標”)的頒布和修訂,既堅持反映了時代要求,又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從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因此無論是內容要求、教學提示,還是在學業要求中,都對地理圖像的應用做了相應的要求。地理圖像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難點,具有形式多樣、復雜多變的特點,使學生望而生畏,視為畏途,很難發揮其作為地理學習工具的輔助作用,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借助圖像法,加強地理圖像的應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圖像能力,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培養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為增強地理圖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結合地理圖像教學,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高中地理教材及教輔用書是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資源,在其內容和圖像的選取、編排、設置和體系的構成等都進行了精心的研究與思考,目的是使地理教學更貼近生活,更符合社會及其發展的需求。景觀圖便是地理教材和教輔用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觀圖一般指景觀類型圖,可分為自然景觀圖和人文景觀圖,是反映地理景觀空間分布的一種專題地圖,能夠體現地理事物的景色或外貌,是地理事物或要素的直觀形態[1]。和其他類型的地理圖像相比較,景觀圖更具真實性和直觀性。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景觀圖卻往往最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略,僅停留在簡單的觀察及讀取,沒有深層次地剖析和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故而教師在利用景觀圖授課時,要進一步地分析探究,使學生在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培養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使他們秉持正確的價值觀、自然觀、環境觀和發展觀,遇到資源和環境問題時,把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放在首位,更好地去認識、分析、協調、解決人地關系。例如,在人教版《地理2》中,學習“城市化”中的“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教師要向學生講解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平整土地、興修水利設施、綠化環境、建設現代化的大都市等,教師應在課前收集類似的景觀圖資料,向學生展示這些成果都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創造的奇跡,并且一直受益其中;同時,教師向學生解釋過快的城市化會使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影響大氣的水熱狀況、交通擁堵、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等,還會出現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引導學生總結,過快的城市化不僅會直接破壞環境、影響動植物繁殖,還會損害人體健康。此時,教師出示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的景觀圖,學生在觀看這些景觀圖時引發思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為什么導致生態破壞,該怎么做才能保護生態環境、為什么會出現環境污染、怎么防治方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對環境的影響、能不能實現廢棄物再生資源化、除了教科書上列舉的這幾種環境污染問題,再有沒有其他類型的環境污染、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有效地減少污染、遏制污染蔓延等等。教師展示的景觀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無限的求知欲,也能使他們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會對人類及人類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使他們能夠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觀念,也是地理教學中關注的重點。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日益突出的人地關系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協調好人地關系;還能正確認識和處理自然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關系,保護好自然價值,才會有健康和持續發展的文化;[2]P50更能使學生秉持可持續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敬畏自然,實現人與自然“雙贏”。

二、結合地理圖像教學,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地理核心素養之一,也是當前地理教育領域的核心命題,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是利用全方位的、綜合的觀點分析、看待或者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圖像承載著豐富的地理要素,反應了要素關聯,還能表達地方綜合特征,呈現地方人地關系。[3]所以教師應該構建圖像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湘教版地理《選擇性必修1》中,學習“地球的運動”中的“黃赤交角”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出地球儀簡圖,再用不同的顏色標出黃道平面(即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來講解黃赤交角。除此之外教師進一步解釋,黃赤交角還直接影響五帶的范圍,回歸線的度數與黃赤交角的度數相等,極圈的度數與黃赤交角的度數互余。教師再在黑板上繪制出簡易的五帶分布圖,并引導學生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對五帶范圍的影響:如若黃赤交角的度數變小,則回歸線的度數變小,極圈的度數變大,熱帶和寒帶的范圍變小,溫帶的范圍變大;反之亦然。本節課也可以利用地理教室的三球儀,讓學生觀察什么是黃道平面、赤道平面、赤道平面與地軸的關系、地軸的指向和特點等,再學習黃赤交角。此時,立體的、動態的教具代替了傳統的、靜止的平面圖像,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黃赤交角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學習“地球的運動”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時,結合“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進行歸納學習,總結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及其特點。在此書內容的設置中,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相關內容放到了“晝夜長短的變化”之前。教師在講授“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時,在黑板上繪制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折線圖,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當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地球上各地晝夜等長,此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在6月22日前后到達北回歸線,此刻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而南半球各地則相反;當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后,不能繼續向北移動,轉向南移動,于9月23日前后再次到達赤道,此刻地球上各地晝夜等長,隨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12月22日前后到達南回歸線,此刻北半球各地晝最短,夜最長,南半球相反;到達南回歸線后,太陽直射點不能繼續向南移動,轉向北移動,于次年3月21日前后又一次到達赤道,我們把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稱之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教師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學生講解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同時為下一節“晝夜長短的變化”奠定基礎。在學習“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學生可以利用上節課繪制出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折線圖,總結出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時,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太陽直射點向南運動時,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北半球各地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還可以總結出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隨著緯度的升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隨著緯度的升高,晝越短,夜越長,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一幅簡單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折線圖,不僅表示出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軌跡,還總結了不同時刻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還提升了思維能力。又如,在湘教版《地理2》中,學習第一章第一節“人口分布”時,“2020年修訂版課標”對本節課的內容要求是“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響因素”。教師可利用“世界人口分布圖”和“2016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及其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示意圖”進行分析和講解。在“世界人口分布圖”中,借助圖例,引導學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哪里分布的多,哪里分布的少,學生總結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沿海,兩極地區人口分布較少。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沿海平原上,并解釋很多地區受諸多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不適宜大量人口長期居住,如南極地區、撒哈拉沙漠、亞馬孫平原、青藏高原等。依據“2016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及其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示意圖”,總結出世界各國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雖然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僅為13個,但人口總量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2.47%,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量僅占地球總人口37.53%左右。因此,教師利用地理圖像教學,可以有效幫助他們突破學習難點,掌握學習重點,實現地理知識綜合、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思維水平發展。由此可見,以基礎知識和能力為出發點,通過圖像的轉化、圖文結合、知識疊加遷移、對比記憶等方法傳授知識,不僅能為學生構建科學又全面的學習方式,結合圖像主動探究和分析難點,發展自主探索能力。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4]因此,綜合思維的發展,既有助于地理知識的鞏固和理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識記能力、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等。

三、結合地理圖像教學,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

在2020修訂版課標中,更加注重學生地理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李家清教授認為,地理能力既包括提出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核心能力,也包括感知、記憶、閱讀和地圖應用等的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利用地理圖像教學,培養學生應用地理圖像的方法和技巧,加強他們的認知、理解、記憶、空間定位、對比分析的能力,還能為其建立完整的圖像區域認知體系,強化區域認知。例如,在區域地理中,學習“地球與經緯網”時,教師可借助地球儀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經線、緯線,進而分析總結經緯線的特點,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觀察經緯網,如側視、俯視等。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教師通過繪制簡易的等高線地形圖,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山體部位,如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還可以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總結出等高線向低海拔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高海拔凸出山谷。除此之外,教師根據等高線的分布和疏密程度,教學生如何判斷山體的陡緩狀況、水文、水系特征、氣候特征及其差異,相應地,學生們在以后的練習和考試中,遇到河流時,就會意識到這里的地勢較低,是一條集水線,從地形部位來判斷是山谷。還如,在人教版《地理3》中,學習“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荒漠化”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學習荒漠化的概念、形成過程,還要向學生講解荒漠化的表現形式,包括耕地、草地、林地退化所導致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以及不同的表現形式發生的地區,例如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土地沙漠化,次生鹽漬化多出現在灌溉農業區和黃淮海平原,石質荒漠化主要出現在我國云貴地區。先將荒漠化的表現形式與中國地圖相疊加,使學生對其有了一定的空間定位,再依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植被、水文等狀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最后再依據人口激增和人類活動不當,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原因。將地理圖像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既能夠幫助學生對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和聯系,還能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究,深化區域特征,理解區域差異。通過案例分析后發現,教師利用地理圖像,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綜合的角度,全面地、系統地分析和認知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現象發生的原因、地理事物之間的差異,以及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5]故而地理圖像不僅僅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也是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方法,同樣還能使他們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區域關聯,完善區域認知,分析區域發展。

四、結合地理圖像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6]也有人結合教學實際,將地理實踐力做了細化,將其劃分為地理觀察與觀測能力、地圖的判讀與繪制能力、地理實驗能力、地理考察與調查能力及地理分析能力。[7]其中,地理圖像的判讀與繪制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地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轉換。為確保學生能從多元化、多方位的角度學習地理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也應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繪圖和制圖能力,以此確保學生的地理圖像能力得以突破性地提升,使學生不僅能讀取、應用地理圖像,還能分析、繪制地理圖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在“2020年修訂版課標”的內容要求中,雖對地理圖像判讀和應用的提出標準較多,而地理圖像的繪制及制作的標準相對較少,但教師在授課仍然要抓住機會,訓練學生繪制或制作地理圖像。地理圖像的繪制包括簡繪、轉繪、摹繪、描繪等,[8]還包括對地理圖冊上各種圖像的填繪、補繪和涂繪。地理圖像的繪作可以借助制作、編輯圖像的軟件,如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CAD、AdobeIllustrator、ArcGIS、Surfer、word、excel等,也可以通過剪、貼及描繪的方法制作簡易的地圖,由于受技術、設備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對地圖的制作僅停留在剪、貼和圖層的疊加。例如在學習“區域地理”中的“大洲與大洋”時,教師便可要求學生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簡圖。通過圖像的繪制,學生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輪廓、相對位置、絕對位置等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世界地圖的解讀也有了更深的層次。學生在自己繪制的分布簡圖上,能夠判讀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0°緯線,即赤道)、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即160°E,20°W);能夠判讀出全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或南半球的大洲、赤道穿過的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大洲和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大洲等;還能夠判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分布,總結出它們的特點。學生在繪圖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對原有的地理知識進行回顧,通過溫故舊知識,做好與新知識的銜接;其次,能夠將原來較為分散的理論知識,通過繪圖的方式進行深化整合,鞏固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再次,使學生心、腦、眼、手并駕齊驅,增強學習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習效率;最后,使學生在充分的、全方位的行動中,感受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審美價值。[10]P56通過圖像的繪制和制作,可以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腦的過程中認識、思考、了解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科知識系統的內在關聯性的深度認識,不是簡單地認識“有什么知識”,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理系統知識;提升綜合觀察、描述、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認知區域的復雜性、差異性、共同性的能力,提升獨立使用工具獲取信息的獨立生存能力。[11]P56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利用地圖法,加強地理圖像的應用,可以對分散的知識進行整合,強化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可以認識和了解地理現象和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更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諧的發展態度,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陳繼革.地理景觀圖分類解讀[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14,(Z2).

[2][10][11]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周莉瑩.基于地理圖像的高中生綜合思維培養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4][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7]李娜.中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9.

[8]韓子陽.高中生地理繪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9]彭海明.巧用Word繪圖工具制作地理圖像[J].地理教學,2010,(10).

作者:謝鑫 單位:民勤縣第四中學

上一篇: 建設背景下農業綜合執法改革 下一篇: 發電機效率提升的數據分析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午夜爽爽影院 | 亚洲中文在线无线码 | 欧美一区二区影院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网 | 在线人成地址在线观看 | 五月天婷婷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