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3-03-31 08:51: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引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必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農業高質量發展與“三農”工作密不可分,也是當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步。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供給與需求的協同性與適配性,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1]。農業高質量發展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如何利用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發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推動核心技術創新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提升核心技術創新的關鍵是改革[2]。科技創新以知識、技能等新生產要素的加入和傳統生產要素的升級作用于農業的高質量發展[3],在社會總體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下,通過科技創新達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得尤為重要。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早期文獻主要集中于城鄉二元結構分析[4],城與鄉、鄉與鄉之間的資源和利用效率差異的研究[5,6]。隨著學術界對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深入,國內學者對國情的認識更加全面,設立農業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分析各因素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程度,從而提出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但是研究較少涉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因素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理論路徑,因此本文從我國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出發,基于理論層面分析如何應用科技創新解決這些問題。然而,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全方面的發展,僅從科技創新這一角度發力仍存在阻力,所以本文的最后一部分針對受阻問題提出了進一步的政策建議。總體來說,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搭建科技創新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對創新匹配農業供需兩側、充分發揮科學技術這一關鍵因素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1文獻綜述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基。我國脫貧攻堅在2020年底獲得勝利,但農業發展水平偏低,且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7]。相較西部地區,東中部地區整體水平更高,有聚集效應[8]。由于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學者從我國不同地域的農業發展重點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以準確評價地區農業發展質量。如,西安都市農業發展質量較高,但其創新能力水平有待加強[9];基于縣域尺度,甘肅農村創新整體水平有所提升,但仍需內外結合供求推進發展[10];黃河中游農業農村發展存在明顯分界,各地后續突破的側重點不同[11]。不僅有基于國內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水平尋找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因素研究[12],也有學者通過國外發展借鑒經驗。從亞洲、歐洲、美洲農業發展典例分析可知,政府與市場雙管齊下的模式更有利于農業的高質量發展[13]。在此基礎上,歐盟加入社會這一協同主體能為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14]。對農業發展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包括經濟發展水平[7]、資源稟賦、環境規制[15]、創新能力[16]等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科技創新[17],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成果受投入水平、管理效率、推廣水平等因素的影響[18],因此要從多角度、全方面培育我國自己的核心技術,管理轉化創新科技、推廣應用技術,實現科技創新的成效。農業作為“四化同步”的短板,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較少,推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阻力分析鮮少,因此本文從生產、資源、生態環境等角度分析了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科技創新如何刺激生產要素解決這些問題,并對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基于此,本文構建了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分析架構,如圖1所示。

2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生產經營效率低下

當前全國小農戶數量約占各類農業經營戶總數的98%,但經營耕地面積約占總面積的70%[19]。說明我國成規模的農業生產模式占比較低,人均、戶均耕地面積少,仍以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為主。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為基礎的規模類型。從生產端看,個人或者家庭為主要農業經營人員。在這種養殖模式中,農產品生產效率低下、不成規模,很難為經營者帶來經濟效益。從生產過程看,小農經濟的科技化產品使用有限,生產條件簡陋,更多以人工操作為主。根據2020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統計公報,雖然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25%,但不同農業細分項機械化率相差比較大,機耕率、機播率、機收率分別達85.49%、58.98%、64.56%,而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產業機械化率僅分別達35.79%、31.66%[20],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參差不齊。從農產品來看,小農經濟更多為滿足個人、家庭需求為主,更多流向市場和消費者的農產品主要依靠成規模農業經營戶,但是農產品質量仍然不太穩定,特別是農產品存在的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違禁使用等問題比較突出。在銷售過程中,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也無法吸引消費者。并且我國農產品還沒有一套標準化體系,市場亂象也時有發生。我國農業以小、散、亂為特點的基本情況仍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想要打通農產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全過程,就需要構建一套成熟的農業產業鏈,幫助從業人員開展更高效、更便捷的生產經營活動。

2.2資源利用率低

我國雖然地域廣袤,但是耕地、淡水等農業資源緊缺,其占比僅為世界的7%、5.8%,同時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與世界水平相差甚遠,因此如何高效利用資源更好地進行農業高質量發展是無法回避的議題。目前我國規模農業以粗放式耕作模式為主,這種模式下資源利用效率低,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較大阻礙,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雖然在2022年6月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21],但資源可利用的潛力仍然很大。資源緊缺的同時利用率偏低不利于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雖然我國執行了一些保護耕地資源的政策,如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實行占用耕地補償等制度,但基于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僅僅增加耕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或過度依賴財政補貼,而不提高資源利用的方法很可能只有助于解決燃眉之急。造成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低,不僅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欠缺導致的蓄水不足,也有農田水利灌溉方式與技術落后等原因。同時,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程度不高,畜禽糞便堆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再利用率不高。高效利用畜禽糞便代替化肥不僅有助于廢物的再利用,對土壤也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護耕地資源不受過度施肥的影響,同時也有助于培育綠色農產品。

2.3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

農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破壞影響深遠。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影響全球氣候的重要部分,如反芻動物排放的甲烷氣體占世界排放總量的15%~25%,我國作為畜牧業大國,牛、羊等反芻動物排名世界前10,甲烷氣體的排放量逐年增長[22]。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不僅不利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環境對農業高質量有深遠的意義。農業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農用化學品過度使用。農用化學品主要包括化肥、農藥、農膜3類。近些年我國對農用化學品過度依賴,導致土壤中化學品殘留程度較高,但是土地的分解功能有限,高濃度殘留分解時限較長,土壤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根據2022年1月印發的《農業農村污染共建行動方案(2021—2025年)》,我國將在2025年努力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農膜回收率達到85%等行動目標。

3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及阻力

3.1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3.1.1搭建成熟的農業產業鏈

農業產業鏈是依據產品在各生產單位間發生流轉,同時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加的一個過程。成熟產業鏈的搭建離不開科學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應用。而產業鏈搭建的過程也是農業分工的細致化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創新技術對不同問題的針對性,如利用無人機代替人工噴灑,使用聯合播種機代替人工插秧。農業分工細致化的過程也有助于農業的社會化,其中不僅包括增加農業從業者,也包括社會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監督。農民種植、養殖中,利用5G技術、監控設備動態管理農作物、牲畜的培育工作,利用數字技術精準把控農產品的收割。充分發揮供應鏈的優勢,將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或者直接運送到居民的餐桌上,實現農業投入的快速變現。消費者可以利用二維碼獲取已存儲在區塊鏈中產品種植、加工和物流等數據信息,這不僅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的規范化、綠色化、可視化的追蹤,也能減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同時將社會一并參與到農產品監督中來。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而提出的背景下,產業鏈、價值鏈、數據鏈正相互融合,農業未來的發展也將會是相同的邏輯。供應鏈、5G、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更新迭代,在工業、制造業、物流等產業中已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推廣,但是受制于農業沒有做細致的劃分、制定可行性較強的行業規范,科技創新在農業中的使用仍然受限,應用場景等待進一步的深挖。

3.1.2更好地利用和配置資源

我國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不盡相同,但在資源總量緊張、國內市場需求較大的現狀下,更好配置資源,提高其利用率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科技創新不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來實現經濟的增長,而是通過科技創新激發全要素生產率。利用科技創新將我國粗放式耕種模式向精細化耕種模式轉變。種植業灌溉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淡水資源利用效率,因此對灌溉設備的創新是農業用水、節水的重要途徑。傳統漫灌、溝灌對水資源利用偏低,目前已有農戶利用噴灌、滴灌等方式進行農作物精準灌溉,顯著提高了淡水的利用效率,在一些水資源匱乏的地區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使用傳感器等技術監控土壤水分變化,達到既定的條件時利用智能設備灌溉,這種智能灌溉的方式不僅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還能實時傳送土壤中的數據,便于其他農業活動的開展。畜禽糞便等可再利用的資源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經常被忽視。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就是將畜禽排泄物作為資源,通過技術處理后作為能源、飼料、有機肥或生物蛋白等再利用到生產生活中。如,將養殖業和種植業相結合,利用固液分離、厭氧發酵、生物技術等形成“畜禽糞污-有機肥-農作物”等循環生產模式,降低農業廢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且也能實現畜禽糞便的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3.1.3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做到事前污染預防、事中污染控制和事后污染處理。相對應地,農業生產活動開展之前,政府相關部門統計好、規劃好植被、土壤、動物、水等資源,以便劃分人類活動區域和程度;進行農業活動時,利用數字技術對種植、養殖等過程進行管理與監控,使用機械化、智能化設備代替簡單、重復、耗時的人工操作,用可分解、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科技創新產品替代殘留度高、分解困難、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傳統農業生產用品;在農業活動結束后盡量恢復生態原貌,對一些短時間內無法分解的物質進行追蹤,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把粗放型的農業模式逐步向精細化的耕作方式轉變。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在我國致力完成“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尤為重要,從科技創新角度,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我國在碳排放數據統計和監測技術與國際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因此通過對數據測量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降排減排的前提;應該大力推進喂養技術、飼料成分等核心技術,從反芻動物攝入元素的角度出發減少甲烷氣體的排放;通過生物遺傳技術的創新,篩選出影響甲烷氣體排放的生物特性,進而人工培育、養殖。

3.2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阻力

3.2.1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是不可爭辯的事實,這導致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其中人口老齡化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負面影響[23]。根據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數據,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年齡在55歲及以上的占全國33.6%,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中專及以下的占比為98.8%。從年齡角度看,相比其他行業,老年人從事農業活動的占比更大,中青年群體偏少;從教育程度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人口結構有待優化。農業生產經營者尤其是一線務農人員年齡偏大、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受限于體力或者知識水平可能不利于科技創新產品在農業活動中的應用。

3.2.2農民社會福利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打贏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后已有6000多萬人摘下了貧窮的帽子,尤其是農民受益頗多。但是,城鄉間、區域間社會福利體系仍然有較大差距[24],這不僅拉大了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農民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在醫療、教育等社會資源方面,農民能夠享有的更少,資源更往城市傾斜,因此造成農村大量勞動力的流失;留在農村的老人、兒童因消息閉塞、文化程度不高加之相關政策普及不到位無法享受社會福利;農村的社會福利新舊政策存在重復、空白等不協調之處,一些人員重復參保,還有部分真正困難的農戶獲得政策扶持偏少甚至沒有,造成農民與農民之間產生社會福利享受差距。

3.2.3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不全面

科技創新如何從理論層面應用到實操層面,最直觀的是科技創新產品能否在農業一線體現出真正的效用。農業活動不穩定性較強,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在科技實操過程中很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科技創新企業應當為一線務農人員提供幫助或解決方案,才能發揮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增效作用。但是當前農業科技企業沒能給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細致的社會服務,從而影響科技成效。同時,我國行業協會在開展社會化服務方面也存在不足,尤其是我國小農戶在農業現代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較緩慢。

4政策建議

4.1進一步加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

農業與工業、制造業等行業有根本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產量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不確定性較強,政府應當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健全的體制機制,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制定更貼切實際、更廣泛覆蓋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如針對農藥、農膜等化學用品制定具體的安全使用細則。由于農業的不確定性,生產經營活動從業者可能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尤其是農業生產一線的人員,政府應當多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進入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來,共同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如,保險機構可以創設更加全面的農業保險,搭建起農業風險的預防屏障和災后農業生產補救和農民經濟損失補償的托底保障,加上政府對農業生產經營的財政補助,對農戶生產經營有更多保障,也是社會與政府結合起來解決農業發展痛、難點的路徑之一。

4.2進一步提升科技助力農業發展的服務保障

科技創新幫助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分為3個方面:創新研發、創新實施和創新成果。從產學研3方面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研發力度,研發我國自己的核心技術,而不是被外國高科技企業“卡脖子”。將農業企業或者行業協會、高等學院和研究院相互聯合起來,從理論到實踐實現全方位的創新,將科技創新理論轉化為有產出效果的實際應用。在創新實施中,行業協會與技術創新企業為農業生產經營者,尤其是一線人員利用網絡或者實地開展指導講座,在村集體或村委的帶頭下組織專家或指導人員走入田間地頭,實地調研、引導,確保正確使用科技創新相關產品。收獲創新成果滿足社會需求,農業經營者從中獲得更多收益,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更多選擇、更加綠色的農產品,提高農業產業鏈兩端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4.3進一步促進農民社會福利體系的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農民社會福利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和細化。農業想要高質量發展,社會資源要向農村靠攏,醫療、教育等資源能在一些角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勞動力流失的問題;農村基層人員應該加大社會福利政策的普及力度,充分了解農戶的生活狀況,同時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也應該看到基層工作開展的重難點,不僅要有從上到下的政策扶持,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政策完善。農民社會福利體系的完善是為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更好地解決老齡化、空巢化問題,福利、資源的傾斜也能提升農民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更好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強.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特征、障礙因素與路徑選擇[J].中州學刊,2022(04):29-35.

[2]辜勝阻,吳華君,吳沁沁,等.創新驅動與核心技術突破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J].中國軟科學,2018(10):9-18.

[3]王興國,曲海燕.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學習與探索,2020(11):120-127.

[4]白永秀.城鄉二元結構的中國視角:形成、拓展、路徑[J].學術月刊,2012,44(05):67-76.

[5]王良健,李輝.中國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基于281個市的面板數據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方法[J].地理研究,2014,33(11):1995-2004.

[6]侯智惠,梅連杰,侯安宏,等.內蒙古農業資源利用區域差異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1):160-166.

[7]黃修杰,蔡勛,儲霞玲,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4):124-133.

[8]劉濤,李繼霞,霍靜娟.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格局與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10):1-8.

[9]徐呈呈,胡蔚,張曉妮.西安市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對策研究[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13[2022-07-10].

[10]尹君鋒,石培基,張韋萍,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業農村創新發展評價及空間格局———以甘肅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02):291-306.

[11]田錦萱,陳靜怡,石寶峰.黃河中游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來自1939戶調查數據的例證[J].農村金融研究,2021(09):22-30.

[12]姬志恒.中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驅動機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12):25-44

作者:趙爽 張巧婕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上一篇: 鋰電池組均衡優化設計 下一篇: 城市信息模型的文獻綜述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耥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蔓延 | 日韩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 | 中文字制服丝袜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