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5:35: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生態環境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良好生態是鄉村特有的發展優勢,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如何實現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是當前的熱點和重點。當前,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生態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極大的提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強烈。但是,我國仍然存在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農業內外源污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重大挑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依然任重道遠[2]。
1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的意義
1.1踐行“兩山論”的需要
“兩山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指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綠水青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們要認識到良好生態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質要求,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具體實踐。
1.2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需要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四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綜合生產能力,截至2021年,糧食產量取得了18連豐,國家糧食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二是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水平得到穩步提升。三是制度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實施,明確了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徹底盤活了農村的閑置土地,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四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減少。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當前我國現代農業依舊存在高投入、高消耗等問題,存在依靠化肥、農藥、除草劑和農膜等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危害。基于此,應當探索農業現代化轉型,比如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而農業轉型需要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作為支撐,因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需要。
1.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需求。物質上,應提供健康、安全、綠色的農產品來滿足人民對于健康食品的需求,精神上,應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來滿足人民對于優美環境的需求。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能力也在增強,已不再只是要求吃得飽,而是要求吃得好,開始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伴隨著國家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農產品質量監督的不斷增強,農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人民對于優美的生態環境的需要尤為迫切,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居民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鄉村的農業生態功能和良好自然環境正好迎合了城鎮居民的釋放壓力需求,是城鎮居民親近自然、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選擇之一。同時,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也是鄉村居民提高生產生活品質的需求。因此,應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來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2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2.1綠色理念不深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旨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發展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但是,在發展農業過程中,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時有發生,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還有待加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不到位,部分老百姓對綠色發展理念不了解,沒有充分理解其內涵實質,導致其沒有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二是綠色消費理念還沒有完全形成,綠色消費理念的形成是基于有綠色消費的能力,目前市場上的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價格普遍較高,甚至是普通產品的3~5倍,消費群體多為高端收入人群,導致全社會綠色發展理念尚未形成。
2.2生產方式不科學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和科技轉化率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發生質的改變。但生產方式上仍然存在不科學的現象,導致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危害、對生產資源造成了浪費。生產方式不科學主要表現在部分農業從業人員的經營管理過度依靠傳統的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管理缺乏科學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截至2021年,我國農民中多數為初中及以下學歷,他們對科學技術的吸納和應用能力欠佳。二是科技普及力度不足,雖然農業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科技轉化率仍有待提升。三是缺乏科技轉化平臺,科學的生產技術得不到推廣,科研單位與基層聯系不夠緊密。
2.3資源利用不充分
資源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投入品的浪費,比如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部分農業從業者錯誤認為,化肥投入越多,糧食產量也越多。而實踐證明,在土地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合理施肥可以實現同向增長,但是一旦超過了土地承載極限,則會產生負作用,化肥施用越多,糧食產量越低,糧食量越低又要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導致惡性循環,既污染了土地,又造成了化肥、農藥的浪費,導致生產成本的增加。二是對于農業廢棄物的利用不充分,主要包括植物纖維性廢棄物和畜禽糞便兩大類。一旦這些農業廢棄物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則會導致秸稈焚燒、畜禽糞便隨意排放現象,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2.4生態保護主體單一
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保護農業生態系統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與義務。造成生態保護主體單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政策落實不充分,雖然制定了一些列生態保護的政策文件,但是沒有實現全面落實,制度的約束需要正確的引導才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部分人員社會責任感不強烈,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了農業不僅發揮其經濟和社會功能,保障全社會的糧食安全,為人們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時,也發揮其生態功能,為全社會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然而社會其他主體往往忽視了農業的生態功能,對生態保護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導致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單一的因素。
3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優化路徑
3.1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是有效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的重要舉措[4]。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全社會綠色發展理念需要從上而下建立宣傳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基層落實。同時,要豐富宣傳手段,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通過各種政府視頻號來宣傳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闡述好綠色發展的意義。二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過程,生態是農村最大的發展優勢,只有擁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才可以為產業發展、人才引進、組織建設和文化振興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因此,應當通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促進“三生”融合發展。
3.2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目前,我國農業依舊存在高投入、高污染等生產方式。為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可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政策引導。科學的政策引導對于農業農村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完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機制,引導經濟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二是人才培訓。應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尤其應注重小農戶的能力提升,將人才培訓常態化,充分發揮社會服務機構的作用,引導小農戶采用綠色的經營管理方式。三是科技支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是退化到傳統農業,而是注重科學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有效結合。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對生態友好的科學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比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測算土地缺失的營養成分,有針對性的進行施肥,做到科學施肥,減少對土壤環境的破壞。
3.3提升廢棄物資源利用率
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合理利用,推動畜禽養殖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命題,也是推進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重要舉措[5]。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支持秸稈綜合利用。做好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可以減少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同時實現物質的多級利用和能量的循環再生,一舉兩得。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提升廢棄物資源利用率:一是加大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傳統的廢棄物處理技術存在耗費時間較長和技術落后的問題,需要創新農業廢棄物的資源轉化技術。同時,要做好技術的推廣,但在推廣過程中,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二是要加大監管力度,將國家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對秸稈焚燒污染的防治力度和對畜禽養殖企業的監管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要引導企業采用環保、科學的養殖技術,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保障企業的發展利益。
3.4構建多主體保護生態機制
我國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政策方面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程等。資金方面,通過對農民進行農業補貼來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資金支持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且難以從根本上形成長效的保護機制。因此,需要構建多主體保護生態機制。一是要繼續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對實施的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繼續落實,特別是農業的環境保護制度。二是要動員全社會增加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責任感,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第三次收入分配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補貼。三是要強化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開始流失,這也體現出人們的鄉土情結正在逐漸變得淡薄,進而導致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漸弱化。因此,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要樹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強化主人翁意識。
4結論
生態興則鄉村興,生態衰則鄉村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一味的注重產業發展而忽視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不可取的。對農業環境污染現狀進行治理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保證措施[6]。只有不斷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才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引進人才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為組織振興提供堅實支撐,為文化振興提供肥沃的土壤,最終實現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因此,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從思想上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要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構建多主體保護生態機制,從行動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中華文明永續發展。
作者:孫萬挺 張亞瑛 單位: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