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3篇

時間:2023-01-10 11:34: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3篇

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篇1

一、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開拓眼界,汲取知識正處于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把控不夠,往往因為懶惰以及貪玩拋棄了本該完成的閱讀,完不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沒有通過閱讀學到知識,在這種情形下出現了一個新的模式--群文閱讀,這種新穎模式的出現,讓學生們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思考和分析,并學習文章中的知識與內容,給教師減輕了教學壓力。教師通過群文閱讀的開展,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吸收文章中的新知識,汲取書中的營養,在不斷地閱讀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質量,為今后小學語文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興趣,受益終身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興趣,那么再大的困難都能扛過去,對于年齡更小的學生也是一樣,只要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在他的一生中都能夠因此受益。隨著近幾年教育事業的發展,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文章內容質量越來越高,趣味性也越來越強,而群閱讀古詩詞的教學模式,更讓學生在學習課堂教材的過程中,提高了對古詩詞閱讀的興趣。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的引導,在逐步深入的引導下,激發了學生在完成課堂教材學習的同時,想要進行課外閱讀古詩詞的興趣,一旦激發了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及時抓住這個突破口,就能讓將來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更加輕松。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對古詩詞理解困難在小學的古詩詞學習中,小學生之前并沒有接觸過,或者僅僅背誦過幾句古詩,也沒有掌握一些學習的技巧,再加上古人在編寫古詩詞時的用詞用句都與現代的學習方式不相符合,導致小學生在進行古詩詞的學習時對古詩詞的理解較為困難,從而失去了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例如:對曹植的的《七步詩》的學習,學生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沒有了解,對曹植和曹丕的關系也不清楚,就無法體會曹植在詩中表達對手足相殘的悲痛情感。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傳統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將知識直接輸送給學生,學生進行死記硬背,不同的學生吸收程度不同,就導致了學生對古詩文中的古人思想情感理解角度不同,即使背下來也是不懂得其中的意思,進而導致了后期教學進度跟不上,造成成績的落后,成績追趕不上,沒有了進取之心,那么就會對閱讀,對古詩文的學習失去了興趣。

三、群文閱讀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在群文閱讀下,學生的閱讀視野已經被打開,不同于傳統古詩詞的教學方式--詳細解讀文章內容,背誦,掌握作者思想情感。這樣的語文教學沒有任何的意義,學生既不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也不能提高古詩詞的閱讀素養。所以,在此情境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情景教學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通過進行古詩詞文章的解讀,學生進行背誦和記憶,以及掌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課堂情緒進行調動,可以采用一些情景化教學的方式,創造出古詩詞中的一些特定的情景,讓學生在詩人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下進行古詩文的朗讀和表演,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古詩詞的學習。并且,教師要根據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及時學習信息科學技術,通過在技術的幫助下,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甚至可以在學習古詩詞的基礎上進行詩詞的創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進行詩詞的創作意圖。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的價值在于不僅能給人以藝術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或者說閱讀教學的提高就是文學思維的培養,這就要求學生在參與古詩文的群文閱讀的活動后,當自己面對新的文章時,能夠結合古詩詞群文閱讀中學習到的方法,從各個角度理解古人在進行詩文寫作時的思想情感和意境。教師在進行興趣培養時,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用小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進行古詩文的講解。如在《詠柳》這一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詢問學生喜愛的植物或者樹木,并讓他們對自己喜愛的植物進行敘述或者描寫,引起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興趣,減少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現象,進而進入教學主題《詠柳》的學習,通過學生之前自己敘述的對喜愛植物的情感,講解賀知章通過對柳樹的贊美和對春天的喜愛,就能夠輕松的讓小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總結出了群文閱讀學習詠春詩詞的方法。

(三)優化教學手段和策略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存在著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活潑好動,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興趣,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讓學生在課前的過程中利用手機和網絡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這樣增強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促進了群文閱讀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例如,群文閱讀教學“田園詩”,可以先以教教材中楊萬里的古詩《小池》為例,實現新課導入:用多媒體呈現這樣一幅畫面,畫面中包含池塘、樹蔭、荷葉、蜻蜓、水草等景物,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說出其中包含的景物,通過這樣的畫面,導入學習的內容,用這種方法學習另外兩組的田園詩。通過教師的如此引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綜上所述,在現在的群文閱讀背景下,改變和創新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有效導入,激發興趣;積極引導,深入分析;群文閱讀,升華理解,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定然會更上一個新臺階。雖然在群文閱讀的背景下,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通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及優化教學手段和策略方式,能夠解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一部分問題和教學的困難。當然,可應用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具體教學策略還有很多,有待教學工作者的進一步探索。

作者:陳昌萍 單位: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實驗小學

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篇2

一、高中古詩詞閱讀“議題建構”的課程取向

高中古詩詞閱讀的“議題建構”就是選擇多首與議題多方位相關的古詩詞進行閱讀的互動教學活動。

(一)符合基本閱讀理論1.互文性。“議題”的“建構”要尊重詩歌本身的文本特質。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在《符號學》一書中提出“互文性”是文本的一般性質,“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詩歌文本間有著某種互為觀照和聯系的獨特“語碼”。所謂建構“議題”就是要建構“某一特定的互文性”,來形成詩歌文本間的互相觀照,達成“議題建構”的目標。2.可議論性。美學家沃爾夫岡·伊塞爾的“召喚結構”理論認為,“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義空白,是連接創作意識和接受意識的橋梁,是前者向后者轉換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們的作用在于能夠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賦予文本中的未定義之處以確定的含義,填補文本的意義空白。”詩歌的語言簡潔,有更大的思考討論空間,教師應“建構”出適當的“議題”,使學生能夠有興趣參與其中,最終把自己的觀點或見解表達出來。“可議論性”就是留給學生填補意義空白的空間。

(二)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習任務群”的理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議題的討論實際上是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形成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議題的結論不必拘泥于唯一性和正確性,也不必形成所謂的“多元性”,但必須讓議題結論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之上形成拓展和延伸,而且是有個性的拓展和延伸。那么,學生思維方式將在議題建構的“開放性”中得到啟發與轉化。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理念”要求:作品以人文主題為靈魂,要關注人文主題的豐富性和多元性;要選擇經典文本來閱讀,其中優秀古代作品數量要超過總量的1/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并特別指出對古詩詞意象運用,對語言、情感、形象等不同角度欣賞是核心素養之一。學習任務群的這一理念對學習方式的要求,是以任務為導向,通過互動體驗、主動建構來獲取知識,包括自主閱讀、討論、交流。我們反觀“議題建構”里“議題”是指話題,相當于一種任務導向;“建構”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包括自主閱讀、討論、交流;高中古詩詞閱讀的“議題建構”就是選擇多首與議題多方位相關的古詩詞進行閱讀的互動教學活動,所以,這種教學符合“學習任務群”理念。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議題建構”實施策略

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議題建構”,不僅要考慮高考的壓力和課程改革的現狀,還要考慮不同學校的生情和學情的現實情況來完成具體的實施策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建構議題:

(一)考慮古詩詞的體裁特殊性和閱讀的規律性來建構議題古詩詞以優美簡潔的文字,含蓄雋永的詩情,和與時代背景、詩人經歷有很大相關性為特征,而吟唱是古詩詞存在的根本樣式。據此,教師可以在詩歌誦讀節奏、景與情的關系和知人論世角度建構議題。1.以誦讀節奏為紐帶的議題模式。誦讀節奏有四言、五言、七言。四言,通常以2/2為節奏來劃分,比如“明明/如月”“何枝/可依”“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五言,以2/2/1和2/1/2的節奏為主,比如“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七言,以2/2/3的節奏為主,比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將相關詩歌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在誦讀中體會和歸納詩歌誦讀的節奏規律。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對“楚辭體”和“古體”詩進行節奏的劃分,以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需要補充和修改。2.以詩人和時代背景為紐帶的議題模式。教師可以李清照為例融入以詩人和時代背景為紐帶的議題模式。李清照生于兩宋之交的動蕩時代,從書香官宦之家的小姐,到背負著靖康之恥的亡國奴,期間國破家亡、夫死財散、流離失所、淪落天涯,遭受了常人不能想象的悲苦。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李清照的生平,使他們了解并認識李清照所處的時代和人生,再用來助讀《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武陵春》《聲聲慢》這些詞,學生就能看出李清照的愁,從傷春悲秋、傷別懷人開始,走到國破家亡、浪跡天涯。

(二)考慮教材古詩詞相關教學單元和學習任務群來建構議題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的“議題建構”,不必完全脫離現有教材的先后順序和單元學習任務,自行構建全新議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教材資源,在完成單元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尋找并形成相關的議題建構。1.以詩歌流派為紐帶的議題模式。按詩歌流派來分類可分為婉約詞和豪放詞。教師可以選取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柳永、李清照和蘇軾、辛棄疾的詞構成探討婉約派和豪放派詞風的議題,從常見意象分析、表達主要情感、詩歌風格等角度入手,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也可以比較兩種詞風之間的關聯,如婉約詞是“詩言志、詞言情”的詞,而豪放詞擺脫了婉約詞“艷科”的小格局,在表現內容和境界方面有重大提升。2.以蘇軾詩文的關聯性為紐帶的議題模式。初高中的人教版必修和選修教材里共有十一篇蘇軾的詩文,如果將這些詩文的寫作時間和蘇軾的生平經歷加以排序,我們就能看到這些詩文寫于“烏臺詩案”(1079年)前后。烏臺詩案這一場文字獄將蘇軾的人生軌跡拉倒了谷底,也把他詩文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介紹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時代背景,并在具體詩文閱讀中體會蘇軾思想的變化,尤其是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赤壁賦》《念奴嬌》和《定風波》)里,透露出來的面對人生風雨,“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堅定的人生信念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考慮高考古詩詞鑒賞題考點設置和答題要求來建構議題高考詩歌鑒賞題包含幾個考點:鑒賞詩歌形象和語言,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情感內容和觀點態度,圍繞基本考點出現了綜合性強的“比較鑒賞”類的考題。這就提示我們在古詩詞閱讀中主題、意象、語言、表達技巧等都可以單獨或者搭配著形成議題。1.以意象為紐帶的議題模式。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分析意象能夠理解詩人在客觀世界中主觀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蘊。月這個飽含中國文化傳統的經典意象具有很典型的可分析性。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月的意象含義,并對提供的詩歌進行意象分析歸類。月首先具有溫柔婉約的美感:“壚邊人似月”月光下的一切都帶有美感“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其次,月所代表的女性特質,也是無奈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女性凄楚無奈心境的代表,所以月是失意憂傷的象征,文人士大夫的仕途坎坷、悲劇命運就常常能與之相對:“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第三月亮具有永恒的特征,見證歷史變遷,充滿時間意義上的蒼涼感,引發人類對宇宙永恒、歲月無常的思考和追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2.以詩歌手法為紐帶的議題模式。教師可以寫愁情為例談“虛實結合”手法,先讓學生對“虛與實”有所了解,“實”是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景實境,是可見可感的,從時間上看屬于此時的部分;“虛”是主觀意識中存在的情感、設想、夢境,是通過主觀想象包括回憶、做夢、展望而得到的,從時間上看屬于過去或者未來部分。再讓學生查找寫愁情的詩歌,李白《秋浦歌》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劉禹錫《竹枝詞》“紅花易衰似儂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這些詩詞里的愁情是抽象的情感,詩人用具體可感的事物形象去表達愁的長、多、濃、深,是一種化虛為實的手法。“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把飛花比作夢,把絲雨比作愁,是化實為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里的“念去去”是提示進入想象和展望,進入未來的時間,屬于由實入虛;“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這里的“遙想”提示進入回憶,進入過去的時空,屬于由實入虛。這些都是“虛”與“實”結合的方式。

三、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進行“議題建構”的優勢

(一)能提高學生古詩詞閱讀數量基于智慧課堂的“議題”建構,能滿足高中古詩詞教學“時間短容量大”的要求,單位時間內多文本的閱讀提升了閱讀數量;面對同一“議題”的多文本閱讀,不必對詩歌整體鑒賞面面俱到,只選擇議題的角度來解讀,有助于提升獲取閱讀信息的有效性。學生能從“議題建構”課中讀到大量古詩詞作品,獲得相當豐富的閱讀經驗,從而根治古詩詞“讀不懂”的問題。

(二)能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進行“議題”建構,糾正了學生對高中古詩詞教學只學“知識點”的認識誤區,回歸語文教學的“閱讀”本質,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和參與感。“議題”建構是同一議題的多例并舉,能夠助力學生對議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三)能平衡高考壓力和課改需求的矛盾由于“議題建構”中多文本的特性,教師選擇的詩歌不必局限于教材,而應放眼課內和課外,共享學生和教師的閱讀資源,共同構建課堂“議題”的文本素材。在智慧課堂理念引入教學的背景下,利用新媒體整合古詩詞文本資源的渠道也很多。《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經典永流傳》等節目,是學生自主閱讀巨大的資源庫。教師要注重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和自主閱讀,形成大語文的格局,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自主閱讀和終身學習的習慣。

作者:夏冰 單位:福建省福州華僑中學

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篇3

思辨能力是指小學生在認知對象面前所具備的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對認知對象的實際情況、具體類別、事理緣由等信息進行辨別分析的意識活動。[1]思辨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要在實際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待事物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辯證能力和推理能力。小學階段正是兒童產生思想意識的重要階段,而古詩詞中蘊含著大量的思辨理論,是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古代最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中可知,思辨能力是學習過程中極其重要的能力。[2]但是,許多教師在進行數目眾多的優秀古詩詞教學時,往往停留在釋詞、解意、悟情、背誦、應用的表層,如此淺嘗輒止,學生的學習終究只是人云亦云。缺乏思辨的學習是沒有靈魂的學習。進行基于思辨核心素養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中華文化之美,樹立民族榮譽感,更能培養學生在思辨核心素養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分析力、豐富的想象力、勇敢的質疑力,幫助學生提高思辨思維的深度。

一、比較分析,內容梳理中思辨

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選取同主題的古代經典詩詞,通過比較分析法,幫助學生快捷地尋找到詩詞中的主題和核心,明確重點,比較不同,互相比對,對同一主題、不同詩詞的寫作技法、情感表達有著宏觀整體的思辨分析能力,完成學生思辨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3]如,小學語文教師進行“邊塞詩”主題群文閱讀教學時,選取兩首名傳千古的經典唐詩《使至塞上》和《從軍行》,教師提出一個比較分析法的問題,讓學生來思考《使至塞上》和《從軍行》這兩首詩都寫到邊塞。通過比較分析法,可以迅速找到兩首詩詞中共通點——軍人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學生們再深一步地分析,為什么不同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詩人卻不由自主地選擇了相同的主題進行表達呢?結合詩人朝代背景,辯證地思考梳理詩人當時的情感,學生們恍然大悟: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靈魂的底色,是世代傳承的基因血脈。因此來到邊塞,見景生情,內心傳承的愛國情感奔騰而出,真情流露化作詩詞。而人們又通過這些經典的詩詞,將保家衛國的情感流傳后世,經久不息,成為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流傳千古。通過這樣反復的思考、辨析、梳理,學生不但感受到詩詞的魅力,更是完成了思維的升華,更能有深度、辯證地去品讀詩詞。[4]因此可知,在比較分析法的幫助下,學生們通過古詩詞群文閱讀對事物的看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辨理解,提升了思辨能力。

二、引導想象,情感觸動中思辨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能夠流傳至今的古詩詞,都是大浪淘沙的經典之作,都極其凝練而又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古典詩詞中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精妙絕倫的意象比喻,都特別有助于學生產生飽滿的畫面感,幫助學生通過想象進入時空場景,從而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下完成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實際的古詩詞群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狼煙烽火”的戰爭主題的群文閱讀。選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出塞》《從軍行·其二》《涼州詞二首·其一》等古代經典詩詞作為素材組。這些經典戰爭詩詞都像放映機般,將古代戰爭場景中戰士的形象描繪出來。語文教師利用想象畫面法引導學生想象場景,并在想象中體會詩文中戰士對家人的不舍、對國家的赤膽忠誠、對死亡的大義凜然、對敵人的痛恨藐視等。這個過程就是升華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識別與提煉能力的過程。[5]戰士們的滿腔熱血、將士們的舍生忘死的畫面都一幀一幀刻在學生心中,他們對英勇無畏戰士們的欽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在感懷的同時,孩子們同樣會想到自身會不會這樣勇敢,順其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核心素養,更是完成了思政教育,從小就樹立孩子們保家衛國的情感。然后,語文教師再聯系當今時事進行思辨引導,提出問題“古詩中將士的壯烈畫面,讓你想到現代生活中的誰”。學生們在強烈的情感觸動下,紛紛進行思考和分辨,還有和同學一起研究的,都說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想到疫情下那些勇敢的志愿者——“大白”。在人們都恐懼疫情的情況下,大白們選擇成為逆行者,向病毒宣戰,保護其他人。有的同學說想到了地球外空間站中三位宇航員,解釋說自己一個人睡覺都怕黑,宇航員們來到了更加寂寞的太空,不畏恐懼,只為了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

三、質疑探究,個性解讀中思辨

思辨閱讀,其核心是學生的思考與融入。想要通過古詩詞群文閱讀提高學生的思辨核心素養,就一定要放開對學生標準答案的限制,發揮學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因質疑去思考,為了證明去分析。例如,以杜甫的詩歌為主題的群文閱讀,通過《蜀相》《月夜憶舍弟》《登高》《登岳陽樓》的群文閱讀教學,學生了解到杜甫的詩風是“沉郁頓挫”,通過對《蜀相》《月夜憶舍弟》《登高》中分別對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些名句的理解與解析,學生都能體會到杜甫當時心情的悲苦,這三首詩的詩人感情,學生們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對于《登岳陽樓》中詩人當時的心情,學生們產生了不同的個性化解讀。重點在于《登岳陽樓》詩歌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評論“‘昔聞’‘今上’。喜初登也。”但有的學生認為此處應該是“悲”。這個時候,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要有不信奉名家評論的批判精神,敢于質疑、勇于發問,并適時引導他們深入了解杜甫的詩作背景,找出解讀的依據,幫助其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不同的理解中,反復思考探究,獲得思辨能力的提升。《登岳陽樓》作于唐大歷三年深冬,杜甫當時已經57歲,他年老多病、生活顛沛流離,以寄居孤舟野外為主,曾閱盡人生繁華,也歷盡人間悲苦。在這樣的生活境遇下登上岳陽樓,詩人怎能不悲?那么,仇兆鏊所言之“喜”就是憑空妄說嗎?有著“20世紀杜甫”稱譽的當代學者蕭滌非在《杜甫詩選注》也曾提出自己的觀點:“昔聞其名,今臨其境,言外見得這也是一件快事。”也就是說,這初登之“喜”源于詩人對洞庭湖、岳陽樓向往已久,如今夙愿以償,應當是“喜”的。顯然,在本次學習中,學生對初登之“喜”和有登臨之“悲”的質疑思考的過程就是思辨的過程,在逐步深入的深度個性解讀中提升了思辨能力。綜上所述,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比較分析法、想象畫面法、質疑思考法是培養學生思辨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這些教學策略不但能幫助提升學生們的詩詞文化底蘊,更能提升學生們的思考與分辨能力,完成思想與情感的升華。同時,能提高教師群文閱讀的教學能力,完成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深度解析。

參考文獻

[1]周恒.小學語文如何利用古詩詞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J].科普童話,2020(19).

[2]唐偉.淺議古詩群文閱讀教學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9(36).

[3]王萍.利用群文閱讀教學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J].2020(4).

[4]尹婭.啟于有效的補充,走向思辨的讀寫:小學1+X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思考[J].語文課內外,2020(9).

[5]吳琰.誦讀經典詩文,傳承中華文化: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A].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文案[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833-835.

作者:陳碧霞 單位:莆田市荔城區第一實驗小學

上一篇: 小學習作教學研究3篇 下一篇: 初中歷史教學探討3篇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精品国产经典三级在线看 | 玖玖资源综合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不卡二区亚洲 | 在线精品电影91 | 在线观看激情不卡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