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11:21: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思考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科學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是十分適合作為小學生啟蒙教育的學科。為適應新課程改革需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開展科學教學,教師需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年齡、性格、愛好等有關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推測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學教學規劃。此外,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合理融入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減少科學教學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生活化教學的概念分析
生活化教學是指在現有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將教學活動置于顯示生活情景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生活化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探索欲,完成學科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生活中學習、學習中生活”的創新型教學方式的意義。使用生活教學方式,可以在學科內容與生活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學科知識,為以后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教育事業也開始快速發展。新課程改革基準中提出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優化,以改善現有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從根本上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以生活與教育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更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事件的興趣,將所學習的科學知識合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完成教育與生活的有效結合。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這種豐富的課堂內容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快速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三、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一)教師綜合水平有待提升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大多數學校將課程分為主要課程和輔助課程兩類,在小學階段,語文、數學等基礎類的學科會被歸為主要課程,被學校、教師、家長等高度重視。而音樂、美術、科學等被歸為輔助課程的學科則會被忽視,學校在分配教師資源和教學設施配置時,也不會優先考慮這些學科。因此,自然科學的教育力量會相對較為薄弱,尤其是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偏遠地區,會更加缺乏完善的師資力量,甚至會出現由其他學科教師代課的現象。這對小學科學學科創新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加強教師對自然科學學科的全面認知,徹底改變課堂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的現象,學校也應不斷擴招專業的教師完善學校的師資架構,此外,學校還需要為相關教師提供更加專業的教學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市科學教育落于實處,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科學教育的實效性。
(二)現有教學設施不夠完善學校對自然科學的認識不足,自然也不會為自然科學配備相應的教學設施,而作為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自然科學還需要學生通過實驗更加直觀地理解學科知識。但教學設施的缺乏,卻會使小學自然科學教學止于課本,流于表面,無法達到不錯的教學效果。即使一些學校配備有科學實驗室,其規模也與自然科學教育要求的標準相差甚遠,這會導致教師更愿意照本宣科,直接采取口頭講授的方式講解理論知識,而不是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科學學科的專項實驗探索。這會降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不利于科學學科的創新改革,也無法滿足科學教育的需求。
(三)缺少正確的認知當前的教育現狀,是在分析現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創新型整改策略,教師需要順應新課程改革需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但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不具備對新課程改革基準的正確認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也不滿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還是會選擇傳統教學模式,這大大制約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創新改革進度。現有教學過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很多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認知流于表面,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學方式的創新,忽略了教學改革的目的。因此,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因為缺少完善的教學活動規劃,無法實現內容與活動的有效結合。在新課程教育改革時代的背景下,教師正確認識改革的含義,剖析改革的深層意義,以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效性。
四、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創新實施策略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培養學生學科探索興趣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是生活與教育內容的有效融合。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設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學生通過知識與生活的密切結合,養成透過生活感知科學的思想觀念,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制定完善的教學策略,在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培養學生創新探索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對現有的教學方案進行優化,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例如,在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多樣的天氣”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做好課前的教學活動準備,收集多種不同形態的天氣現象圖片,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充分感知不同天氣狀態之下自身的感受以及大自然的變化,以感知天氣變化的魅力。教師可以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講解不同天氣的產生原因以及變化形態,進而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天氣變化的相關理論知識,通過直觀地感受更快理解學科的教學內容,以此提升整體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還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類的問題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此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晴天時你會出門運動嗎?你知道哪些戶外活動?”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再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進行簡單匯總,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后續的教學活動,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
(二)設立啟發式的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小學科學課堂中設立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科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在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啟發式探究活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索科學世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此外,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往往會對未知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會更愿意去探索新鮮領域,這有助于教師將科學教育活動與實際生活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可能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例如,在青島版六三制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靜止和運動”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分析教材內容,將靜止與運動的理論概念細化、闡述給學生,讓學生明白靜止和運動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現象。但由于小學生缺乏系統性的學習,因此會對參照物、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描述等一系列問題產生疑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正確認知靜止與運動的構成條件以及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形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強烈的探索欲望。再將這種現象融入實際生活中,通過現實情境講解靜止與運動,使其認知科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合理應用科學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描述物體的運動及靜止過程中所需的、合適的參照物的特征,使學生掌握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并認知參照物的運行作用,學會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認識參照物為教學目標,帶領學生通過實踐性的實驗活動,更加清晰地認知參照物的應用方法。此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怎樣可以使桌上的科學教材運動起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索的方式描述物體的運動與靜止狀態。在此過程中,教師對本課的內容進行梳理總結,在描述物體靜止與運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參照物,然后再以參照物為標準,描述被觀察物的位置狀態,說明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絕對靜止的物品,所有物品都是按照自身的頻率在進行有規律的運動,并對本次的觀察探究活動進行詳細的總結,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支撐。
(三)設定生活化的情境模擬實驗,提升科學課堂的時效性新課改背景下,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方法是科學教學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創新型教學手段,情境教學能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中,認識課堂理論知識與生活的必要聯系,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進行簡單化的分解和轉化。通過生活化的模擬實驗,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理論知識的應用范圍以及應用方法。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創建生活化的模擬情境,對現有的教學知識點進行細化講解,利用情境教學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養成自主探究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的模擬情境,引導學生感知生活化情境教學與小學科學知識的關聯。例如,在青島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蠟燭的變化”一課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對現有的教材進行細化分析,分析教材內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容易地理解蠟燭變化的過程以及變化的形態。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本課的學科知識。該實驗的研究對象選擇的是學生較為熟悉的蠟燭,因此,教師可以將本次教育活動安排為實驗探究、交流探討以及自由活動三部分,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蠟燭切割、熔化、點燃等方式使學生充分感知物質形態的變化。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互相交流、探討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此類變化在生活中所屬的類型,并以泥塑為主題引導學生自行模擬蠟燭變化,加強學生知識點的熟悉程度。在此次實驗教學前,教師需要提前準備相應的教學道具,方便學生探索物質的變化過程,并詳細記錄實驗過程,通過實驗過程中的交流探討,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通過詢問“大自然中物質變化用肉眼是否可以看見”的問題導入本課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蠟燭變化形態的視頻,詢問學生:“蠟燭在加熱或冷卻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實驗,并通過泥塑的方式模擬蠟燭燃燒或冷卻后的形態變化。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蠟燭的變化,通過泥塑模擬的教學形式,學生還能將抽象化的知識直觀地展現出來,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現有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要學會將科學理論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效融合,充分發揮小學科學的實踐性作用,打造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快速融入小學科學的教育活動,切實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效果。
作者:李香葉 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崇明島路小學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思考篇2
一、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1改善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加深對科學內涵的理解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受落后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單調呆板,教學內容固定,脫離生活現實,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一種低效的教學現象。通過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在為學生提供易于接受的有趣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個人觀察和動手實踐,引導學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識,幫助學生消除抗拒心理,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并提高教學效率。
1.2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輸和傳播簡單的知識,而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對于科學學科來說,幫助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欣賞生命的意義,是教學活動的重點。教師可以通過戶外活動、場景設置、師生互動交流的形式來達到教人育人的實際效果。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2.1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般來說,單一、單調的教學形式不僅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所謂“生活化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游戲競賽活動、團隊合作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可以在提高學習動力、培養實踐能力的同時,體驗科學教學的內涵和意義。例如,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環境與我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以下教學環節:首先,在上課前,經學校相關部門許可,組織學生在學校附近或社區開展環保活動。例如,對肉眼可見的垃圾進行清理和分類,制作標語鼓勵更多的公民融入環保隊伍。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對志愿服務的感受,感受公益帶來的內心充實感,并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尋找其他途徑,為保護周邊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在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測試,以測試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可以在課后與合作伙伴和家長討論完成作業,并在自己的具體實踐中找到相關問題的正確答案。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2.2通過生活化教學環境的安排,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媒介正逐步進入課堂教學。通過相關音視頻、圖形信息、動畫特效等生活中常見內容的呈現,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的意義。例如,在小學科學“宇宙”的教學中,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動畫,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宇宙的相關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對生活中的氣象現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通過對不同人群的采訪錄音收集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例如,隨著一些有見識的人意識到這一奇異的天文現象,網絡媒體紛紛播出,人們對日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播放這段日全食視頻,讓學生感受宇宙的奇妙,開闊視野,提高科學學習的興趣。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環境的安排,在滿足學生探索知識欲望的同時,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外拓展,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2.3選擇合適的材料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新媒體視角下,科學老師需要以課本為基礎,查找有關教材內容相符合的課外資料。在借助網絡技術查找資料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教材內容尋找格式的課外知識。比如,在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生物學與環境部分中,科學教師不僅僅為學生提供有關生物鏈的具體概念,還需要讓學生了解到需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命的重要性。從知識內容上升到思想層面同樣是老師需要關注的內容。與此同時,科學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尋找關于生物鏈的照片或者視頻。同學在觀看完照片以及視頻之后,能夠引發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共鳴。
2.4利用網絡資源擴展科學教學知識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之一是拓寬科學視野并學習基礎科學知識。這也表明,科學課程學習內容的廣度直接決定了科學課程發展的實質性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教師應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擴展教材,努力最大限度地收集與本課程有關的教學資源,并整理和處理所收集的教學資源。從而使科學課本成為真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教材。例如,在“保護環境”中的“保護空氣”的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資源從空氣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開始,展示一些與空氣有關的圖片或文字,解釋當前空氣的成因。然后介紹每個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保護空氣。這樣,學生之間很容易引起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作用網絡技術,真正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學習環境,還能夠滿足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及時提供更多有益信息。比如,學生在學習地球運動這一章節時,科學老師可以根據難度不同制定一些核心內容。或者提出幾個問題引發學生的熱議。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確教學的方向和知識重點。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融入到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
作者:邵連鵬 單位:浙江省永嘉縣實驗小學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思考篇3
一、引言
小學科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一些科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因此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但是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教學模式存在問題、教學內容不夠靈活,脫離實際、理論教學過重,而忽視了實踐,這些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都制約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使科學教學不能發揮出最大限度的作用。現階段,為解決這些問題,開展小學科學生活化的教學勢在必行。本文從教學內容、實驗材料以及作業布置這三個方面對科學生活化教學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其內涵。
二、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生活化是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索科學知識的重要前提,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是以教學內容為媒介的[1]。因此,教師首先是要以教學內容為主,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或者現象,讓小學生可以關注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結合科學學科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科學學習的需求,讓學生在生活化場景中真正意義上感受和挖掘所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對自身的重要作用。這樣的科學教學,才是學生樂于學習的。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來說,本身就具有極大吸引力,因為其本身就是學生身邊所出現的事物或是現象,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枯燥,生活化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小學生好奇的天性使他們往往對事物會產生一種非常關注的情緒。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去設計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望,進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溶解》這一知識點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前期在準備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入相關性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在生活當中哪些物質是可以溶解的。這個時候有的學生就會提出顆粒物質的鹽,在我們炒菜的時候就會溶解到每道菜里面,但是在菜的表面是看不到鹽的存在。這個時候老師就會對這種現象進行充分解釋,鹽是溶于水的一種物質,溶于水之后就會同水形成一種化合物,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一種物理現象。然后引申出相關的溶解知識內容,對所學的科學知識進行充分闡述,讓每個學生都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愛好,將科學的知識用來闡述生活現象,有利于學生培養遠程良好的觀察能力,同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會降低學習難度。所以說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讓學生感受到科學魅力所在,對小學科學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不斷探索學習的奧妙。
三、生活化的實驗材料
實驗是科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實驗活動時,必須要借助相關的實驗材料,這也是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基礎。那么,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實驗材料,將科學實驗和生活聯系起來,把抽象的科學概念和知識以簡單具體的實驗形式展示出來[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和經驗,特別是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以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為媒介,連接科學知識和實驗活動,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的動力。在講解彈簧伸縮科學實驗的時候,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彈簧彈力的變化,我們可以利用圓珠筆的伸縮進行展示,在展示過程當中體現出一定的實驗性,反復對比心彈簧進行壓縮與拉伸,然后讓學生進行充分觀察。最后再引出彈性這一知識點內容,同每個學生進行全面溝通與交流,一對一的進行疑慮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對彈力這一知識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并形成一定的求知欲望,然后在課下不斷的驗證自身想法,有利于知識內容的進一步鞏固,使得每個學生都會深挖實驗內容,確保所開展的科學實驗變得更有意義。
四、生活化的拓展作業
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時,教師需要以作業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衡量,除了紙質作業外,還可以通過動手實驗的作業形式,發展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將教學由傳統的教室授課轉變為課外的動手實踐,如家庭、社會等,使生活化的拓展作業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將生活化科學教學落實到位,避免假大空的內容,在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下面將以人教版的教材為例,對幾種類型的家庭作業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調查型家庭作業在講解《太陽與影子》這一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下,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通過這些作業完成自主探究應用,對太陽與影子的形成進行掌握。同時每個學生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對太陽升起與影子的形成進行全面了解,并通過激烈的討論與分析完成相關資料的總結與整合。通過這種形式,會保證每個學生都會學習到更為全面的科學應用知識,快速地了解太陽與影子的特點,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從而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變得更加順暢,并形成良好的趣味性。課堂上的延伸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分解,并確保學生快速的吸收每一個知識點內容。
(二)參觀型作業在講解《保護礦產資源》這一課程內容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礦場工地進行參觀訪問,以書面教材作為主要媒介,然后在礦場工地開展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知識層面進行充分拓展,快速地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內容,然后延伸到保護礦產資源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拓展化的教學應用,讓學生的科學知識運用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內容,同時還會培養出良好的思維觀察力,深入性的進行探究學習,在后期生活當中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對我們的自然資源進行充分的保護[3]。綜上所述,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對科學奧秘的探索,應該是從周圍小事開始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周圍事物和現象進行觀察,繼而讓學生發現其中的奇特之處,這是對學生好奇心的一種肯定,能夠使學生養成多問、好問的優秀品質。教育是和現實生活離不開的,教育本身就是以生活為依據的,教師進行生活化的科學教學,實際上也就是將教育生活化,利用科學知識去解答生活中的現象,也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的過程。只有當小學科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時,對學生來說,科學知識才是可以觸摸得到的。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關注到這一方面,進行教學時,要以生活為基礎,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季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談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J].2021(2018-9):91.
[2]張劍.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J].四川教育,2020(3):39.
[3]陶丹紅.新課程下的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J].中外交流,2019,000(002):390-391.
作者:郝亞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