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10:5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新農村建設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謂的農業經濟管理指的是組織協調實施人員,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一)新農村建設事實上,二元體制是我國農村和城市的主要管理模式,這就是說在管理過程中要協調農村和城市的發展,適當整合資源調整策略,尤其注意的是需要落實對城市和農村的扶持政策。然而,國家前些年主要關注的是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在許多政策上對于城市會有比較多的傾斜。農業經濟是農村經濟的主要構成,目前我國重視農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制定了相關政策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但是由于我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發展仍處于傳統式的發展模式,仍然缺少現代化農業管理模式,也就是說農村經濟必須要重視農業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的現代化轉型升級,改變生產關系,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二)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必須要調整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做到對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從而加速農業生產力高速提升,提高農業帶來的收益。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調控作用,要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靈活性,要嚴格把控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要充分激發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工作的熱情,必須要充分調動管理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從而在管理工作能力提升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力量,進而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與質量。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問題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管理意識不足結合城鎮建設速率的持續提升,農村勞動力發生變革,不再是關注農業勞作,經濟主體轉化為老年人和婦女。很多基層管理人員未能提升對農業建設的重視程度,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很多管理措施都流于形式,依舊以落后的管理觀念為主導,造成農業政策執行效果不佳,制約了農業的整體發展。在新農村建設環境中,主要發展問題就是缺乏資金,限制了農業經濟活動的開展,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壯大。
(二)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持續推進,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并不合理,難以滿足當前宏觀社會形式,管理制度沒有進行優化,不能在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環境中發揮效用。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相關政策條例不夠明確,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沒有可以參考的依據,限制了農業經濟管理,產生不利的工作影響。
(三)專業的人才管理隊伍缺失人才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特別是對于農業經濟來說,人才隊伍建設是更好地提供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持。在新農村建設環節,具體的工作涵蓋多個內容,因此,確保人才隊伍建立的專業性,逐步強化農業經濟管理能力,更好的展現出現代化農村經濟建設效用。在農業高校中,農學專業的學生體量較小,人才儲備不足,容易造成人才短缺的現象。未能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完成相關技術研發,實際農戶技術使用的效果不好,利用率低且技術轉化效果不佳。由于農戶自身知識積累較少,不愿意主動的進行學習,所以設備或技術的研發都沒有表現出較高的收益。在資金回籠時間過長的影響下,專業人才不愿意參與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
(四)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產量受限我國雖為農業生產大國,但是技術創新性不足,相對落后,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一定的限制,不利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農村缺少受到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才,科學技術較差,整體表現出較低的信息化水平,農業生產效率不高,造成農作物產量受到諸多限制。
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
(一)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給予農戶更多資金支持可以通過設置金融網點的方式,逐步增加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數量,開展更加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活動,提升農戶的參與意識,獲取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同時,需要盡可能地擴展擔保方式選擇范圍,注重貸款擔保形式的豐富性,將擔保范圍予以延伸,可以涵蓋宅基地或是農田使用權等,確保農戶可以順應自身發展需要,獲得更充足的資金投入農業生產中。進一步優化涉農貸款的財政補貼機制,加強農業部門的工作熱情,合理運用財稅杠桿,強化貨幣政策效用,針對農村地區,提供定向的稅收減免,給予一定的費用補貼。
(二)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意識通過優化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充分且全面地進行制度評估,綜合考量后,提出適宜的解決對策,更好地滿足農業經濟管理發展需要。在構建完善的土地流轉體系后,農民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維持農戶生產活動效益的穩定性。針對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開展,要求制度設置的全面性,明確指出農業用地的流轉情形,關注細節性問題,增強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有效地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專注于當地實際的發展狀況,遵循國家政策扶植,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加快農業經濟進步。要求高層管理人員轉變自身觀念,充分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應用,組織多種培訓活動,進一步提升基層管理者工作能力,展現出較強的創新性。逐步強化農業人員的知識積累,更好地開展普及工作。一是明確政府主體責任,政府能夠加快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率,轉變農業部門的工作認知,增加知識積累,采取多種經濟手段促使農民做出改變。二是強化市場引導作用。市場作為很重要的工作組成,宣傳效果極佳,遵循國家為核心主導,在專業的指導下,更好地完成市場開拓,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展現出較強的創新性。三是加大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普及力度。從現實情況來說,當地農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決定著該地區整體的發展狀態。四是做好農民的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知識的普及工作。農民是最直接參與農業管理工作的群體,專注于農戶思想轉變,更好地完成知識普及,獲取絕佳的工作效果。
(三)明確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目標,加強管理基礎,增加管理項目農業經濟管理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能盲目改進管理技術,要篩選出一支可靠的專業管理團隊,專業團隊必須要有具備創新能力的專業人員組成,這就要求專業團隊要將創新目標作為戰略方向擺在管理技術創新的首位,明確各專業人員不同的任務安排。根據設定好的創新目標,依照創新文件上的分工安排,來確定創新團隊需要完成的創新目標。除此之外,必須要讓專業團隊的專業員工明白自己的工作細節,要清楚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要求,要落實好責任機制,專業管理團隊的創新帶頭人可以作為負責人,要落實監督管理機制,在管理技術的創新過程中,要配備支合格的監督團隊,監督管理技術創新目標的達成。政府需要深入基層,更加全面的了解當前農業的發展情況,知曉農村經濟狀況,加大水利工程投入,更好地完成交通建設。可以通過定向資金投入的方式,將水利工程項目的資金支出納入財政預算科目中,確保農村地區飲水問題得到解決,同時水利工程建設狀況愈發良好,蓄水量明顯增加,促使農業澆灌面積擴大。而交通建設也表現出較強的實踐效果,提升交通便利程度,將通村公路列為工作核心,更好的構建農村路網,解決農民出行問題,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在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方面,促使農業經濟管理項目增多,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結合實際的產業特點,更好地完成農產品創新,加大農業生產力度,落實好農業經濟體制改革。
(四)尊重農業經濟管理技術人員的貢獻,制定合理的獎懲措施各級農業經濟管理負責人在選拔出一支管理技術團隊的同時,必須要對該團隊的貢獻給予重視,要充分發揮不同種類的專業技術人員的特長,要促進各種不同類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在以技術的交叉融合的基礎上提高創新技術的發展。對于管理技術組負責人來說,必須要意識到專業管理技術人員所做出的貢獻,要完善相應的獎懲措施,對于工作態度良好任務目標完成到位的專業管理技術員工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激勵。為管理技術團隊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要對他們所處的工作條件進行優化,從而調動他們的自覺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此外,要對管理技術創新團隊提出的創新目標和創新策略進行評估,要對方案合適的團隊員工進行獎勵和贊美。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五)實現規?;r業管理,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力度隨著農業管理愈發表現出規模化的特點,加快農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的對接速率,突出農業經濟市場化的發展趨勢。在規?;r業經濟管理的指引下,農民具有更加穩定且多樣的銷售渠道,增強了其農業生產積極性,確保農業管理更加高效。通過信息技術的投入,給予農業經濟管理極大的支持,有利于相關人員更加順暢地開展工作,創設高效的工作空間,提升網絡信息平臺應用效果。隨著信息化管理系統出現,檔案管理表現出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特點,借助計算機完成工作數據處理,增強管理工作的精確性。農業管理環節,數據類型逐步增多,信息內容更加全面,在大數據技術的指引下,更好地完成數據庫建立,保障數據追蹤過程的動態化發展,展現出工作便捷性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利用網絡平臺共享數據,讓工作人員在平臺中進行信息交流,提升各項工作運行效率。政府應當加強信息技術投入,注重專業人員培育,組織多種培訓活動,增強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網絡技術應用能力,逐步展現出綜合性的工作職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建設的當下,必須要重視農業經濟管理的良好開展,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給予農戶更多資金支持。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意識,明確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目標,加強管理基礎,增加管理項目,尊重農業經濟管理技術人員的貢獻,制定合理的獎懲措施,實現規?;r業管理,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力度,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作者:戴千淳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新農村建設研究篇2
1小城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1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城市中的集聚效應愈發明顯,比如人才選擇、技術運用以及資金效率等,不斷拉大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加之,現在留守在農村中的青壯年越來越少,他們中的大部分更傾向于到城市中發展,技術型人才在農村愈加少見。因此,各個城市地區的政府部門應采取針對性的策略,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有學識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加強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互利共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小城鎮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可以有效連接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發展,從而起到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城市在信息技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農村的農作物生產則更具優勢,此時需要小城鎮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促使產生一定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為周邊農村的快速發展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從而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2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通常情況下,小城鎮不論是從地質條件還是資源要素上來講都具有超強的特殊性,其可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展現出自身獨具特色的作用,當然也承擔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責任。因此,在小城鎮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其引領和示范作用,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滲透鋪平道路。同時,還要為外來投資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向其提供生產勞動力、土地要素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優惠,從而為農村地區人口提供更多就業的機會,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除此之外,小城鎮規劃還要為新農村建設中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具體需要從以下方面做起。1)提升市場流通效率。小城鎮與傳統的集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小城鎮中可以提供的商品和物資更全,且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業和畜牧業之間商品的流通,因為他們會根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地去發展。2)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小城鎮可以通過大力建設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為農村本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更好地促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有效結合,為農民提供源源不斷的訂單,帶動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快速提升。3)吸引大規模物流企業進駐。小城鎮的發展離不開物流企業的參與,隨著大規模物流企業的進駐,必定會在小城鎮中形成產品生產、加工和運輸集散中心,從而有利于提高商品交易的公平性和效率。4)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傳統村落農業發展形勢比較單一,而小城鎮可以通過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多渠道多角度地推動農業快速發展,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得到迅速地提升。
1.3促進市場快速流通市場與傳統意義上的“集市”不相同的是,小城鎮除了可以發展、流通和交易農牧商品之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有效融合第二和第三產業,為農民和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比如,小城鎮可以利用交通和通信層面的優勢,在發展農業經濟訂單和電子商務訂單的同時,吸引物流企業主動進駐,成為地區農副產品的集散中心。同時,在健全與完善市場交易體系的同時,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公平、公正和公開的交易環境。此外,小城鎮還可以充分發揮傳統鄉鎮難以企及的優勢,即通過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促使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快速增長,利用市場思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1.4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小城鎮是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載體,大力發展小城鎮一方面有利于農村人口及經濟活動向城鎮集聚,使得城鎮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器”;另一方面,隨著小城鎮基礎設施、住宅、環境保護等的建設,投資需求也會不斷增長,一部分成為農民的報酬性收入,一部分成為農民的勞務收入。同時,發展小城鎮還可以有效提升農民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特別重要的是,發展小城鎮,加大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體育衛生等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還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2小城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影響因素
2.1自然條件小城鎮中農村經濟的主要來源是耕作,農民的生存依賴于土地,因此,小城鎮的發展更加依賴于自然條件,也正是由于這一特點,小城鎮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考慮更多的自然因素。在這其中,自然因素不僅包括土地資源的多少以及土地的構成情況,而且包括農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等,只要對小城鎮進行規劃,就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也就是說,如果小城鎮坐落于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段,那么在新農村建設中首要考慮的是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能為小城鎮規劃提供怎樣的發展思路,或是這些自然資源會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什么程度的影響。
2.2經濟產業在對小城鎮的規劃中,要綜合考慮小城鎮中原有的經濟發展和主要產業,因為小城鎮的總體文明程度也會對新農村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和主要產業不僅反映著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而且對小城鎮中的形態結構、村民生活習慣以及整體素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更新,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生產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發展效率,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對小城鎮的經濟形態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農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及對家禽家畜的養殖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小城鎮規劃和新農村建設中都應當綜合考慮到這些因素。
2.3人口流動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機械化成分的融入,農村傳統的生產勞動力在農村的作用越來越小,加上城市中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有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農村和城市人口的比例隨之改變,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由于一些農民長時間在二、三線城市居住和工作,這些人口的遷移也給農村人口的普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從而對小城鎮的合理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3小城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3.1資金短缺,融資困難1)資金短缺。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小城鎮在功能上與城市完全相同,所以小城鎮在具體的規劃中也需要使用大量的資金。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小城鎮規劃中仍比較突出。近些年來,雖然小城鎮可以享受當地政府部門的政策性補貼,但所獲得的資金少之又少,加之辦理補貼的手續也相當復雜,導致小城鎮規劃中資金短缺的問題始終難以得到根本性的解決。2)融資困難。在小城鎮規劃建設中,被引進的企業一旦發現正式入駐后需要投資很大一筆資金才能達到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但回報效益可能達不到預期,在高投入低回報的情況下,外來投資企業會有所顧忌,甚至逐漸減少,融資困難十分不利于小城鎮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3.2追求利益,盲目擴張現階段,小城鎮規劃主要由省、市兩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負責,因而小城鎮規劃難免會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影響和制約,而地方政府部門有時會為了應付上級考核任務,在對小城鎮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未能做到深思熟慮,盲目擴張,導致地方產業鏈轉型升級較為困難。此外,部分企業可能為了謀求更加可觀的經濟利益而忽略環境保護問題,過度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甚至造成土地價格居高不下,從而出現了一些惡性競爭的現象,這些問題都會對小城鎮的規劃造成不利的影響。
3.3思想傳統,隨意性大縱觀全國的小城鎮規劃,始終走的是一種傳統、保守和固有的建設模式,未能堅持科學發展觀,未能認識到小城鎮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提高農村綜合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同時,各城市地區在小城鎮的規劃上隨意性較大,往往是規劃在先、建設在后,作為具有區域性較強的政治與經濟、文化與信息的小城鎮,必須運用科學合理的規劃理念指導其建設,以此保證小城鎮健康與長足發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大部分小城鎮由于缺乏總體規劃,造成小城鎮規劃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地方政府部門對小城鎮規劃缺乏正確的指導,小城鎮大部分干部來自農村基層,對城鎮建設不熟悉,城鎮干部更換頻繁,由此帶來的短期行為使得小城鎮規劃喪失了連續性,從而造成小城鎮布局分散、鄉鄉有鎮;②由于小城鎮規劃規模較小,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
4在新農村建設中小城鎮規劃問題的解決辦法
4.1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擴寬融資渠道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小城鎮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具備了健全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才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走進小城鎮,給小城鎮的發展增加動力。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城鎮規劃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依賴政府部門的財政支出,但是財政支出必定是有限的,導致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并不是那么順暢。應該不斷破除政府部門壟斷局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擴寬融資渠道,引進外來企業投資,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小城鎮建設中來,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確保小城鎮規劃順利開展[1-2]。政府部門要通過增強對企業的服務保障,讓企業留得住并沉下心來投資,從而能夠對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與優化,避免盲目投資,更好地促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
4.2制定城鎮體系規劃,減少盲目擴張城鎮體系規劃主要指的是對小城鎮產業、位置和區域的合理規劃,從而促進小城鎮內部各項要素有序銜接,最終促進小城鎮的最優發展,進一步提高小城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可靠依據。通過城鎮體系規劃,能充分認識到小城鎮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幫助相關人員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優勢和劣勢,進而合理確定小城鎮的功能定位,確定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小城鎮快速增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小城鎮體系規劃中要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深入研究和分析小城鎮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明確其規劃的方向,使其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產業布局。
4.3解放傳統思想觀念,樹立富民理念小城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有諸多便利條件,當前要想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必須提高以下幾種認識:①樹立富民理念,積極引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擴大投資、不斷引進資本,一切以發展小城鎮經濟論英雄;②大膽實踐與改革,銳意進取,積極學習先進理念,弘揚敢于創業和敢為人先的精神,將思想集中到發展小城鎮上來,將精力放在改革中去,放手大力發展個體經濟;③放開小城鎮戶口,對進城務工農民做到一視同仁;④遵循“三個有利于原則”,即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有利于群眾富裕、有利于城鎮經濟不斷增強。
5小城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步驟
5.1大力發展交通和通信事業大力發展交通和通信事業是小城鎮規劃中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也正是這個原因,外來企業在入駐小城鎮之前,會綜合考慮當地的交通和通信情況。現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城鄉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并非沖突發展的關系,而是雙方都在推動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城鎮通過大力發展交通和通信事業,可以為商品的流通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促進其他相關企業的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
5.2明確小城鎮規劃與新農村建設順序規劃是小城鎮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開發者的共識。然而,規劃僅僅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為此,在小城鎮規劃和新農村建設中,應當明確其建設順序,減少其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不必要的影響因素和阻礙條件。同時,由于小城鎮規劃規模較小,更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應當將小城鎮的穩定性考慮其中。盡管小城鎮規劃方案和措施已經十分明確和具體,但依然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在實際的規劃過程中對于用地的劃分不夠明確,使得規劃缺乏了實際意義和價值,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功能,這也對新農村的建設產生了負面影響。
5.3將新農村建設納入小城鎮規劃中眾所周知,小城鎮規模小,發展不穩定,需要加強對小城鎮區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其正確的發展方向。在過去,小城鎮規劃雖然注重的是規劃深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對于規劃的范圍僅僅是圍繞建設用地展開討論,對于區域內村莊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使得具體的規劃成為擺設,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城鎮內一旦引進某個企業,整個規劃就要修改或者重新做過,小城鎮規劃根本無法促進新農村建設,有時反而會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教條主義。為此,還需要將新農村建設納入小城鎮規劃中,并“自上而下”進行逐級匯總,分別把握好二者的優勢和不足,整合各項資源,合理規劃布局,留出廣闊空間為小城鎮規劃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利條件,小城鎮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理論體系和操作步驟如圖1所示。
5.4以地方生態環境為根本依據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是小城鎮規劃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3],小城鎮規劃需要以地方生態環境狀況為基礎,遵循安全性、經濟性和便捷性的原則,并充分與地方特色、自然環境深度融合,將小城鎮中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突顯出來,為小城鎮的發展增添強勁動力,推動其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邁進。
6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綜合考慮小城鎮的實際情況,并對小城鎮的經濟、自然、資源以及地質條件進行不斷探索和研究,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合理地規劃小城鎮,以此更好地促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作者:蔡鵬婷 單位:漳州高新區建設局
新農村建設研究篇3
一、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的意義
眾所周知,中國屬于農業大國,總體人口超過14億,有36%的人口在農村地區,農村始終是我國發展的基石。現階段,國內農村勞動力綜合素養相對薄弱,會對新農村發展建設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中具備先導性與全局性作用。國家領導人曾經提出,農村居民是否接受優質教育,是關乎到農村地區實現小康與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農村教育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程,而新農村建設的出路也在于培育具備現代意識和思想的新型農民,如若不做好農村教育,就無法提升國民素養?;谛罗r村建設背景下,農村教育涉及面廣且復雜,調整農村教育布局,創新與新農村建設相匹配的教育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農村教育面臨困境
(一)教育理念滯后伴隨國內高等教育逐漸趨于大眾化,學生就業難和就業恐慌問題日益凸顯。從本質角度而言,農村學生寒窗苦讀主要是為了改變自身生活條件和現實遭遇,如若無法順利就業,則會嚴重影響農村居民參與教育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近些年,農村學生“跳農門”觀念受到嚴重沖擊,家長支持子女上學的熱情和積極性逐漸降低,致使農村學生整體輟學率不斷上漲,然而輟學原因并非是由于經濟條件限制,是因“讀書無用論”落后觀念影響。
(二)忽視文化教育第一,農村教育辦學目標模糊。部分農村教育組織及辦學單位教學觀念過于陳舊傳統,其認為教育即強化個體思想認識,完善個體知識結構,但卻忽視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育人才并使其回歸社會、服務社會。由此,多數農村教育組織未能貫徹落實國家在教育改革領域提出的教育方針,固守傳統教育模式,未能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需求,合理調整農村教育布局,也未能樹立大局意識,使得新農村建設和教育無法做到共贏。第二,鄉鎮教育文化資源失衡。在現代經濟發展進程中,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有效縮短,使得農村和城鎮無法享受相同教育資源與機會,農村教育經費短缺問題嚴峻,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教育布局與調整,進而造成教學質量下降,社會效力逐漸低迷化。
(三)教師流失嚴重眾所周知,教師是農村地區教育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在1927年,中國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師范院校,即南京曉莊師范,其積極倡導將鄉村學校作為改造建設鄉村生活的核心,而鄉村教師則是創建新農村的靈魂。從本質角度而言,教師是傳播文明和知識的先進代表,在我國農村,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村教師是文化精英。無可置疑,在新農村建設發展舞臺上,教師并非承擔著傳統教書匠的角色,其更多承載著社會和政治職能。除此之外,因城鄉教師福利待遇和地位差異,使得農村教師會選擇進入城市就業,呈現出將農村優質教師調往鄉鎮,將鄉鎮優質教師調往縣城的趨勢,致使農村師資力量愈發薄弱,進而對農村教育發展水平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三、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策略
(一)創新農村教育內容手段首先,構建多樣性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實施綜合型基礎教育,即指在發展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將職教內容合理融入其中,以此為當地經濟發展培育具備生產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勞動人才。國家明確推出義務教育應以實際為入手點,農村特別是發展程度相對薄弱的地區,中學要合理滲透本地發展所需的職業教育內容。另外,還可在初中教育特定階段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進行分流,部分區域可推行試辦職業“中學”。其次,發展當地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結合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變化以及多元化經濟發展需求,適當擴展辦學規模,推動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發展,并以此為基準快速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養。另外,從農村成人教育角度而言,要結合現實情況,依托政府辦學渠道,將農業技術培訓作為主導,以文化教育為輔助,將職業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提升農村居民科技文化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強化居民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能力,進而讓他們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屬于自身的力量。最后,大力推行農村高等教育體系,特別是高等農業教育體系,并強調多元化發展方向,為新農村建設發展培育所需人才。
(二)大力優化農村教育體系第一,各級教育機構與辦學組織應積極改變自身教學觀念和目標規劃,貫徹落實國家推出的《義務教育法》,保證所有農村地區適齡兒童均可接受知識教育,尤其是針對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在讀與留守學生進行適當教育資源傾斜,并按照對應教育補貼政策及方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生活給予保障與補貼,保證這些學生可接受公平公正的義務教育。第二,優化農村地區教育立法,結合當地農村教育現實狀況與發展水平,設定完善健全的教育法規,保證地方性教育機構與辦學單位均可構建起長效性、科學性教育發展規模及目標,進而讓農村基礎教育在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上實現有效運作,從而發揮農村基礎教育的效能和作用。第三,組織多元化農村社會主義文化構建活動,將國內現代化政策制度和文化發展現象傳達給農民,發揮基層政府作用,主動向農民傳遞文化思想,構建文化活動,引導并教育農村居民的思想觀念,以此真正革除新農村建設潛藏的落后思想與文化,防止對農村居民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還要經常組織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例如農民運動會、文藝表演和才藝大比拼等,利用豐富有趣的內容,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深化農村教育變革,使農民積極改變自身形象,以新面貌推動新農村發展建設。
(三)拓展職業教育技術幫助第一,在職業教育層面,應將政府作為引導,以社會需求作為導向,把社會多方作為主體,加快推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更多優質的鄉村建設技術技能人才,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二,職業學校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人才需要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加強課程建設,開發特色鄉土教材,傳承優秀文化和傳統技藝,鞏固了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第三,在對農村技術人員進行培育時,職業院校要打破傳統招收規定及方法,以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基準擴大課程設置與規模,將職業理論教育和農村實踐科學基地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探索更好服務新農村發展建設的職業教育模式。第四,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在技術經營方面,與農村村辦企業及經營個體戶加強協作,讓“農科教”與“產學研”真正融合,利用理論指導助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利用農村產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成效和水平。第五,職業院校應挑選出一批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的農民,運用長短期培訓模式,對這些農民展開職業技能專門培訓,以此為我國新農村發展建設培育出具備科技能力與現代化經營理念的新時代“主力軍”,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綜上所述,農村教育是我國農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構成部分,也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工程。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進程中,不但不可忽略農村教育,而且還要將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領域。唯有加強農村教育的重視,并對其展開科學布局調整,才可為新農村建設增添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梅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農村文化振興的關系探討[J].就業與保障,2021(15):182-183.
[2]王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策略試析[J].山西農經,2021(13):49-50.
[3]張茹妍.探究新農村建設視域下的農村會計職業化發展路徑[J].山西農經,2021(12):140-141.
[4]孫淑敏.淺析新農村建設中留守兒童監護問題[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2):187-189.
作者:李蘊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