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景觀設計探討3篇

時間:2023-01-09 10:32: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公園景觀設計探討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園景觀設計探討3篇

公園景觀設計探討篇1

1項目分析

1.1項目概況

深耕濱河公園處于赤石河干流一級支流南門河與二級支流邊溪河交匯處西北角,與深耕村項目相鄰的濱河區域。深耕村濱河景觀帶總面積約3.6萬m2,包含景觀工程和河道處理工程兩部分。項目旨在打造宜居、宜業、生態的自然濱水景觀帶,建成后可為附近居民提供一處風景優美的休閑健身場所。

1.2現狀分析

1.2.1河道水文。邊溪河上游段河岸線連貫且完整,其與南門河交匯處淤塞嚴重,不利排水;南門河則植物茂盛,河道狹窄。本項目位于鵝埠鎮內,主要涉及南門河流域一級支流邊溪河和九度水。邊溪河流域面積為21.33km2,河道長度為10.08km,比降為8.0‰。九度水流域面積為25.3km2,河道長度為9.16km,比降為3.23‰。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具有次數多、強度大的特點。本區域洪水由暴雨形成,大洪水與大暴雨同頻率。受上游坡陡流急的地形影響,洪水來勢兇猛,而中、下游河床平緩,加之地勢較低,洪水往往漫出堤頂,造成洪水泛濫,洪水過程以單峰為主,來勢兇猛,洪量集中,傳播時間短。如遇上赤石河發洪且外海潮位較高的情況下,則洪水降落緩慢,不但本區暴雨產生的洪水難以排出,還有赤石河洪水倒灌的壓力,從而造成洪澇災害。

1.2.2地質。《深耕村項目河道水工部分設計初步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顯示,擬整治河道沿線覆蓋層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ml),第四系全新統沼澤相沉積層(Q4h),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3al+pl),下伏基巖燕山期花崗巖(γ53)。根據本次的調查結果,沿線場地整體穩定性較好,較適宜工程建設擬建建(構)筑物。

1.2.3路網。道路與橋梁交接生硬,植物雜亂,生態性較差;水利部門已完成邊溪河部分河岸施工,駁岸為硬質擋墻形式,綠化形式單一生硬;河流常水位高度為3m左右。

1.2.4自然要素分析。南門河基地內河流狹窄,駁岸形式較自然,植被層次單一且綠量不足缺乏季相變化,缺乏景觀視野層次變化,規劃后場地內原有植物不予保留;河岸生態資源豐富,但觀賞點少,且缺少類似于親水平臺等具有參與性的空間。

2設計理念

設計愿景意在打造展現城市新形象的名片,增加休閑多體驗濱河景觀區,讓深汕居民優享綠色慢生活的好去處。打造多齡兒童活動區和旱溪探索區為兒童提供寓教于樂的戶外玩耍空間;營造林蔭坐階和親水平臺為青年人提供互動娛樂的休閑空間;塑造帶狀的健身跑道和健身區為中年人提供便利的鍛煉配套設施;開闊的廣場空間為老年人提供太極健身的好去處。項目設計整體理念:“水際森岸,生生不息”將水景、山景與“人文、生活、娛樂、科普、生態”有機融為一體的現代城市濱水景觀帶。項目一方面融入標志性的船頭廣場、折線廊架、親水棧橋等元素,增加休閑體驗感,悠享綠色慢生活。通過高標準、高質量的綠色生態景觀,不斷豐富深汕特別合作區城市的生態文化和藝術內涵,打造宜居、宜商、生態的“自然濱水景觀帶”。另一方面緊抓該項目防洪排澇、保障水位安全等基本保障功能,積極爭取該項目成為深汕特別合作區水岸景觀化治理的示范標桿。水工部分主要任務為堤岸工程,包括新建堤防544m,加固現有堤防181m,堤防工程級別為1級,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100年一遇洪水位6.99m,堤頂設計高程不小于8.4m。堤防主要采取的工藝包括使用混凝土攪拌樁和混凝土灌注樁加固堤防邊坡,阻隔不利滑弧面;駁岸采用拋石擠淤防護坡腳;坡面為兼顧堤面防沖及突出景觀效果,鋪設抗沖生物毯。總平面布局由一條約800m的綜合步道貫通,帶狀公園的長軸具有延伸性、引導性和方向性的線性特點,串聯起折線廊架、親水步道、商業節點、觀景草階、船頭廣場、運動場地、旱溪雨水花園等空間。方案設計“化零為整”采用大開大合的空間處理,大膽使用地形高差營造豐富空間體驗感。空間的起始點會給人很強的指向性,將可吸引人的Logo景墻、構筑物、特色景觀雕塑精心布置在空間的起始位置,使長軸方向的空間組織具有韻律感,以增加公園趣味性和觀賞性。在端頭和轉角的區域,通過大膽造型和大膽配色,采用對比手法打造特色迎賓節點。在考慮項目安全性的前提下,靠近商業街一側的綠化區設計起伏地形。在靠近濱水側做臺階及坐階的高差處理,提升水岸親水體驗。植物選擇要兼顧“四季皆有景”,以常綠樹種為主,開花、色葉植物為輔,喬灌木、地被相搭配,豐富植物層次。標高5.5m以下不種植喬木。根據景觀區域的不同,配以林蔭、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以綠色為基底搭配彩葉植物,用不同色彩植物引導人們的視線,增加景觀深度。整個濱河帶一共種植大喬木352株,其中開花喬木200株,花喬占喬木總量比例約56.8%。

3總體規劃

景觀結構是一心兩廊。一心是核心景觀區,作為濱水公園的中心,與商業街區緊密連接,吸引人流,聚集人群,帶動周邊商業。兩廊是休閑活力廊道和生態綠色廊道:休閑活力廊道打造豐富的景觀節點,為市民提供多樣的景觀體驗;生態綠色廊道營造舒適宜人的生態景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滿足了周邊居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生態綠色的“海綿城市”理念被大眾所認知[1]。

3.1核心景觀區在重點中心區域設置船頭廣場,寓意:“深耕細作,揚帆起航”,在船頭廣場前面親水平臺,河道水深30cm,設計過程經過反復論證和借鑒新加坡濱水公園案例,最終在平臺外設有拋石護岸,保障使用安全性的同時兼顧了景觀的親水性需求,代替了設置在河岸邊的安全護欄。在駁岸設計的選擇上,遵從“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中的“低影響開發原則”,在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下進行改進設計,達到自然合理化,通過生態駁岸的設計手法,維持了原本自然形態進行的再設計[2]。結合生態親水性的駁岸設計,一方面通過放緩駁岸的坡度來調節河道與駁岸的關系,達到河岸水土保持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鋪設抗沖刷生物毯,穩固河岸穩定性,達到自然生態平衡的目的。生態駁岸的植物種植選擇:再力花、旱傘草、水生美人蕉、巴西鳶尾、木賊等喜水性植物,發揮植物的生長習性,在固土護岸和凈化水源的同時,也能夠使游人獲得更好的親水性體驗感,通過植物的設計,實現了功能性和觀賞性兼顧的最佳景觀效果。

3.2休閑活力廊道在入口景觀設置折線廊架和地面Logo墻融為一體,整體感強烈,折線廊架既滿足遮風避雨又具有特色觀賞性,選用銹板作為折線廊架的主要材料,兼具體現本地產業特色的文化印記,此外折線廊架還為游客提供休閑休息和小型聚會的場所。在地面折線鋪裝的圖案設計上,遵從海綿特色的濱河公園初衷,景觀設計中選用透水性鋪裝,可以緩解地表徑流的壓力,將多余的雨水吸收下滲并補給地下水。本項目慢跑道選用現澆型生態透水混凝土為主要材料,透水混凝土是采用透水砼摻配高質量的級配骨料且具有較高空隙率的混合材料;生態透水路面墊層采用20厚中砂結合層,200厚級配碎石穩定層(粒徑20~60,3∶3∶4)以及素土夯實(壓實系數>93%)。透水混凝土道路具有排水、抗滑、吸音、降噪、滲水的功效,可改善地表生態循環,利于行車交通安全。生態透水混凝土道路能夠凈化雨水,雨水經碎石骨料過濾后可循環利用,同時路基可以充分吸收涵養水分,降低地表溫度[3]。將建筑輪廓線鋸齒形狀的空間作為重點打造的商業景觀,打破齒形空間,與河岸景觀相呼應,形成休閑景觀圍合空間,為人們提供各種休閑消費、餐飲及商業服務的趣味體驗。在商業街與濱河步道之間設計了帶狀的植被緩沖帶,帶狀綠地結合微地形景觀,在步道沿線設置細窄型的生態草溝,在開敞的大草坪區域延展性打造下凹式綠地。下凹式綠地的概念就是在設計時將某一塊地的高程低于周圍其他地面一定的高程,這樣下雨時周邊地塊的雨水就可以流到下凹式綠地里面進行收集[4],收集雨水的同時,也能過濾雨水,過濾后的水源可補給地下水層,或作為植物生長水源,實現了雨水的吸收、過濾和再利用的可持續水循環系統。

3.3生態綠色廊道將小區幼兒園的童趣在戶外最大地延伸,增加兒童游樂活動空間,如:滑梯、爬梯、沙池。為滿足休息、游戲及戶外活動的功能,在河岸緩坡道上錯落有致地設置臺階與大草坪相結合的自然河岸景觀。在密林處藏著神秘的旱溪雨水花園,打破園林實景傳統,在較小的空間中,以沙石代替流水。雖然“無水”,卻給人帶來了一種“清泉石上流”的感覺,滿足景觀與海綿城市設計的蓄水要求。旱溪雨水花園是人工挖掘的淺凹地形,便于收集來自建筑立面或地面的雨水,通過結構層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旱溪雨水花園構由內而外依次為:250厚φ30~50有機礫石層、200厚粗砂層、種植土壤層、HPPE土工復合膜和蓄水層,減緩了雨水滲入土壤的速度,涵養地下水的同時,在蓄水層設有穿孔管收集雨水,隨時補給景觀綠化用水,在蓄水層設有溢流管排除超過設計需水量的積水,減少了洪澇災害的發生。旱溪雨水花園儼然成為一個“蓄水箱”,一部分雨水通過下滲、滯留、存蓄補給植物水源,另一部分雨水通過凈化、傳輸、排放到河道中,讓雨水既補給植物,又減緩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4海綿城市專項設計

以生態基礎建設和保護水資源相結合,以景觀設計方向為突破點打造多樣的娛樂空間,在把控雨水問題的前提下還增添了生物多樣性,通過融合“海綿城市”理念,為濱河公園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5]。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采用“源頭處理、分散集中”的方法,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從而優化城市排水系統[6]。要實現海綿城市的“滲、滯、蓄、凈、用、排”,景觀設計需規劃好空間和空間之間的銜接,“滲、排”是借助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鋪設、生態草溝等方式,很好地引導城市的雨水收集、輸送和排放,“蓄、滯”是借助旱溪雨水花園等形式,通過合理規劃場地以滯留和調蓄雨水,減緩城市排水管系統的壓力,“凈”是指運用生態節能的方法,凈化被收集到的雨水[7],“用”是將凈化后的雨水涵養地下水和補給景觀綠化用水。在濱河公園中設計了雨水徑流收集凈化系統,減緩暴雨季節雨水匯入河道的流速,主要的運行過程是配備透水混凝土鋪裝、下凹式綠地、生態草溝和旱溪雨水花園,構成的生態雨水設施。通過有組織地將建筑外立面匯水、地表降水,結合場地豎向設計,通過商業街線性排水溝截流后,一部分雨水在場地豎向的引導下,匯流、運輸和下滲到下凹綠地,滯留并存蓄到旱溪雨水花園中,提高了綠地存蓄雨水的能力,通過植物生態作用對雨水進行凈化和處理,以達到涵養地下水、存蓄回用等緩釋作用,有效地減少雨水徑流帶來的面源污染,同時也平衡城市建設中發展與生態的關系[8]。公園綠地的雨水徑流應通過有組織的匯流和傳輸,經過截污等預處理后,在場地內經各項海綿設施進行雨水下滲、凈化、調蓄和存儲回用。場地雨水處理通過透水鋪裝、旱溪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將雨水收集,凈化,有序補給地下水,再通過生態駁岸排入河道里。本研究根據實地踏勘中調查的水文、地質、路網現狀及自然環境因素,以及保障河道防洪排澇、保障水位安全等基本功能和人居美好生存環境需求,從風景園林設計出發,通過從透水鋪裝、生態駁岸、下凹綠地、生態草溝、旱溪雨水花園等方面的景觀設計來踐行“海綿城市理念”。

參考文獻:

[2]李文鳳.基于海綿城市技術的階梯式生態駁岸設計[J].現代園藝,2018(16):92-93.

[3]尉淑珍,勒曉軍.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透水性鋪裝的應用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9,37(06):13-16.

[4]劉謙.城市濱河綠道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9.

[6]深圳文科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海綿城市與園林景觀[J].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

[8]張天潔,李澤.從人工美化走向景觀協同———解析新加坡社區公園的發展歷程[J].建筑學報,2012,(10):26-31.

作者:王曉寧 單位: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深汕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公園景觀設計探討篇2

1園林康養作用途徑

1.1園林康養作用

植物是營造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是園林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一活性軟材料,有著固碳釋氧、降溫增濕、降低噪音、凈化空氣、釋放殺菌素及增加負氧離子濃度等功能。何晶[10]研究發現,植物釋放的芬多精對人體的健康有著一定的好處,可以滿足人們釋放壓力、預防疾病、病體康復、調養身心、延年益壽等需求。曲寧等[11]研究發現,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花的香氣具有緩解壓力的心理調節作用;李淑穎等[12]發現,薰衣草(Lavandulaangustifolia)精油具有積極鎮靜作用;張曉玲等[13]發現嗅聞新鮮茶葉能緩解疲勞,放松身心。文野等[14]研究發現,植物芬多精除了具有抗癌、調節血壓、緩解精神障礙等作用以外,還具有降低血糖、緩解疼痛、抗痙攣的作用。

1.2園林康養途徑

借助刺激理論、環境美學、色彩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理論,主要通過五感療法、芳香療法、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不同方法實現園林康養。各種方法雖形式不同,但彼此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8]。

1.2.1五感療法。五感療法是指營造一個能夠刺激人們五感的環境,激發人體多維感官,從而達到舒緩身心的治療目的[15]。五感療法適用的對象較為廣泛,從疾病患者、亞健康到健康均可,是園林康養最核心的治愈因子,也是最具功效的治療方法[8]。視覺感知受姿態、顏色、體量和空間等多因子的單個或組合控制。姿態能刺激視覺感官,達到緩解壓力、改善人體機能的目的。植物的色彩最是多樣且具有季節變化,秋季烏桕(Triadicasebifera)、黃櫨(Cotinuscog-gygria)、銀杏(Ginkgobiloba)等色葉植物能夠在綠色中凸顯出來,刺激視覺,營造豐富的彩色環境。大體量的物體讓人產生敬畏之感,反之則有親近之感。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構成的空間場所,可以讓游人有機會親近自然,釋放壓力,悠然自得。聽覺感知方面,松濤竹韻、雨打芭蕉、蟲鳴鳥囀等生物聲配合自然山水環境,營造舒緩愉悅的聲景環境。嗅覺感知方面,芳香植物具有香化環境、調節情緒、藥理保健和改善食欲等功能[16]。留園“聞木樨香軒”、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等最為著名,漫步園中,不覺沉醉于植物散發的香氣中。常用的芳香植物有木樨(Osmanthusfragrans)、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茉莉花(Jasminumsambac)、樟(Cinnamomumcamphora)、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var.Sinensis)等。此外,味覺感知是指通過品嘗植物的花、葉、果實等感受酸甜苦辣,特別是食用藥用植物可刺激味蕾療愈身心;而觸覺感知是指用皮膚或者手觸碰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從而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園林實踐中,視覺、聽覺、嗅覺使用頻率較高,但五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聯互通,相輔相成,多維體驗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五感療法的功效。

1.2.2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園林康養中應用比較普遍的一種[8]。園林中通過設計高差營造微地形,設置游步道、汀步等多樣化的手法,打造富有變化的景觀序列,時而陡峭崎嶇,時而舒緩平坦,游覽其中,張弛有度、快慢相宜,結合園林植物營造舒適宜人的微氣候,“芬多精”揮發物及高負氧離子濃度,舒緩與釋放人們的緊張情緒與壓力。近年來,綠道建設在中國多個城市中推進,串聯城市中不同綠地的長距離運動步道,應借此強化運動療法,加強園林康養功能性的發揮[8]。

2基于園林康養功能的設計策略

為更好地發揮園林康養對公共健康生活的推動作用,立足于沂蒙地域特色,結合臨沂市“口袋公園”建設工程,探究園林康養的設計策略。園林康養所依托的環境由人為設計與控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人的需求去建設,包含植物配置、空間營造、附屬景觀小品等。可根據健康療養目標,立足沂蒙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選擇鄉土植物,營建康養復合空間,搭配人性化景觀小品,以最大程度發揮園林的康養功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后,園林康養景觀建設迅速成為人居環境建設的熱點議題。自2018年起,臨沂市開始利用拆違和裸露土地進行口袋公園建設,在百姓身邊“見縫插綠”,為城市居民打造“推窗見綠、漫步進園”的舒適生活圈,目的是提升城市品質,拓展生態空間,增加城市綠量,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共建成口袋公園110處。2022年,臨沂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提出“推進城市公園建設”,把公園綠地建設作為今后五年的重要城建工作,計劃建設街角游園、口袋公園143個。

2.1科學合理的配置植物

2.1.1因地制宜選用園林植物。(1)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鄉土植物最能適應本土自然條件,同時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風情,兼具保護生態和治愈心靈的作用[17]。選用榆樹(Ulmuspumila)、槐(Styph-nolobiumjaponicum)、刺槐、垂柳(Salixbabylonica)、楓楊(Pterocaryastenoptera)等適應性強、可以用于園林觀賞的鄉土植物,能夠喚起鄉愁,引發居民的情感共鳴,于繁雜的城市間尋回家鄉的味道。童活動區避免使用夾竹桃(Neriumoleander)、長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等有毒植物,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葉小檗(Berberisthunbergii'Atropurpurea')等帶刺植物。適度選用觀賞性較高的外來植物,如紅花槭(Acerrubrum)、日本血草(Imperatacylindrica'Rubra')等,杜絕使用外來入侵植物。(2)綠色植物為主,色葉植物為輔。盡可能多地為觀賞者提供綠色自然的環境。研究發現,綠色環境在緩解精神疲勞、穩定情緒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臟病和心腦血管病等疾病的癥狀[18]。因此,植物配置時應以綠色植物為主,如四季常綠的樟、女貞(Ligustrumlucidum)、木樨、石楠(Photiniaserratifolia)、枸骨(Ilexcornuta)等,三季常綠的梧桐(Firmianasim-plex)、樸樹(Celtissinensis)、梓(Catalpaovata)等;搭配色葉植物,如常異色葉植物紅楓(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紫葉李(Prunuscerasifera‘Atropurpurea')、紅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等,秋色葉的烏桕、銀杏等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3)功能性植物為主,非功能性為輔。基于康養需求,注重功能性的發揮,選用凈化空氣能力強的植物,如吸收有毒氣體能力強同時又具有較強抗性的忍冬(Lonicerajaponica)、衛矛(Euonymusalatus)、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榆樹等;阻滯塵埃能力強的榆樹、樸樹、木槿(Hibiscussyri-acus)等;降溫增濕效果好的刺槐、楓楊等,隔音能力強的雪松(Cedrusdeodara)、圓柏(Juniperuschinensis)等;負氧離子濃度高的雪松、云杉(Piceaasperata)等松科、柏科植物。此外,散發芳香性揮發油的樟、具有藥用功能的銀杏、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木樨、迷迭香、藿香(Agastacherugosa)等,在入口、休息區及重要節點進行合理的種植設計。

2.1.2配置具季相變化的復層群落結構。建設康復景觀時,應盡可能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群落結構,通過組團種植的方式,營造五重景觀或七重景觀。注重姿態、色彩、質地、體量及香味的靈活搭配,以激發觀賞者的多維感官體驗。考慮季相變化,基于“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配置原則,采用典型的組團模式,如“槐+女貞-櫻花(Prunus×yedoensis)+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紅花檵木-狗牙根(Cynodondacty-lon)”,“樸樹+玉蘭(Yulaniadenudata)-木槿+木樨+雞爪槭(Acerpalmatum)+枸骨-沿階草(Ophiopogonbodinieri)”等,以期構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層林盡染、冬季姿態虬龍的四時之景。

2.2營建康養復合空間

口袋公園所依托的園林空間環境中的各要素對人的身心有輔助治療作用,可實現維持健康狀態、疾病預防與康復治療的目的[9]。口袋公園中可設計冥想空間、健身空間、社交空間、園藝空間等空間,各空間相互獨立,又互為聯系,相互補充,設計時宜有的放矢,動靜結合[19]。靜態空間主要指供人欣賞、休憩的場所,其內可進行駐足觀景、芳香療法、閑坐靜養、看書下棋等活動,一般為封閉空間或半封閉空間。周舟[20]指出建立冥想空間,通過冥想放松法轉換情緒,調節植物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達到調整情緒、緩解壓力以及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效果。此外,可以借鑒精油芳香療法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以薄荷(Menthacanadensis)、迷迭香、薰衣草、玫瑰(Rosarugosa)等芳香植物為主,在口袋公園中建造靜態花園空間,讓人們在花園中通過聞香而療養身心[8]。動態空間為健身空間、社交空間、園藝空間等動態交流和娛樂活動的場所,一般為開敞空間,居民可于其內進行太極、球類、武術等運動健身;跳舞、聊天等互動交流和園藝種植等活動。

2.3附屬人性化景觀小品

口袋公園設計時可采用障景或隔景的手法,將花木、山石、粉墻、漏窗、門洞、亭廊等隔斷物設置在觀賞者與景觀之間,小中見大創造咫尺乾坤,若隱若現更能激發觀者探尋的欲望。同時,基于人性化設計,將居民夜間游覽、照明設施需貫穿全園;入口及中心景觀處的雕塑、導向標識牌,休息區的板凳、垃圾桶,運動健身區的健身器材等,一系列景觀小品需配備完善,以期為居民提供安全、人性化的康養場所。此外,若空間允許,也可加入噴泉、假山瀑布等動態流水元素,增加游園趣味性。

3結論與建議

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及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當下,園林康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園林景觀建設絕不是滿足簡單的觀賞功能即可,而是需要立足沂蒙地域特色,與時俱進,打造集科學性、文化性、觀賞性、體驗性、參與性、康養保健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景觀。園林康養是自然療法的一種,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緩解并釋放壓力的一種自然療愈方式[8]。

3.1深入挖掘可園林應用的鄉土藥用植物,打造道地中藥科普教育基地園林藥用植物是指兼具藥用價值和園林綠化的植物,集生態、藥用和觀賞等價值于一體[21]。為更好地發揮道地中藥材的價值,臨沂市支持忍冬、銀杏、丹參(Salviamiltiorrhiza)、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等道地藥材原生態種植業發展,培育打造沂蒙山精品中藥材品牌。園林康養設計中應選用忍冬、銀杏、迷迭香、桔梗等鄉土藥用植物,實現效益最大化。同時,每種植物可掛牌注明相關藥用信息,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繪畫等形式科普藥用植物知識,提升觀賞趣味性。

3.2高度重視可園林應用的本土糧棉果蔬,創建現代農業科普教育高地臨沂是農業大市,是山東省重要的糧食、蔬菜和油料生產基地。基于“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的戰略定位,打造場景各異、獨具特色的集科學性、文化性、觀賞性、體驗性、參與性于一體的可食可賞的園林景觀。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動手實踐,要求種植與養護當地常見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樹等。園林康養設計中可在種植池或者升高的種植床上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常見果蔬花卉,每種植物可掛牌注明生態習性及價值,結合農業發展史及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科普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提供人性化的觀賞種植體驗,創建現代農業科普教育高地。

作者:柏小娟 王軍 單位:臨沂科技職業學院

公園景觀設計探討篇3

1自然教育理念概述

18世紀時,教育家盧梭提出較明確的自然主義思想,他強調在兒童的教育上要更側重于人類本性中的原始傾向和本能行為。20世紀時,教育家蒙臺梭利(Montessori)觀察到兒童具有自發性的學習行為并會對其加以總結。她認為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擁有自我學習、自我評價的能力。自然教育理念特點有:①活動場地一定要在自然界或天然環境中開展,要求真實的自然體驗感受;②具有廣泛的以兒童為主的受眾群體;③教育內容主要圍繞自然界里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等開展;④教育目的是讓兒童充分認識自然、感受自然,樹立積極健康的自然觀。

2現階段公園景觀設計的缺失

目前我國的公園景觀設計已進入成熟期,但仍存在不少問題與弊端,如設計缺乏人文內涵、設計過程中忽視自然與地形等問題,這大大影響設計效果的呈現與使用體驗。

2.1設計欠缺人文內涵文化內涵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構成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個性,反映了區域的文化內核,同時也是景觀設計的載體。所以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如何體現人文元素,展現獨有的文化內涵,將景觀設計與文化元素進行有機融合。但目前我國的公園景觀設計多注重外在形式美,忽略了場地本身所獨有的人文內涵與歷史價值,這種景觀設計終將成為無根浮萍。

2.2忽略自然及地形因素地形對于景觀設計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夠直觀地影響場地的韻律美感,影響受眾群體的空間感受,合理地利用地形起伏,尊重原生地形地貌可以為公園景觀帶來更多的趣味性,也可以引導人們與場地環境之間進行互動但目前景觀設計多采用“一刀切”的手法,無視平坦地形與起伏地形的結合,對景觀地形規劃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既損壞了原生生態地貌,又使得景觀設計徒增幾分乏味。

2.3缺乏可持續性生態設計景觀的可持續性對于人類來說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可以長期、穩定、有效地為人群提供景觀服務,改善人類生活地的環境,而我國的公園景觀在設計中往往重視景觀外表的效果表達,過于重視公園的經濟效益與利用價值,在景觀設計之初便沒有考慮到對生態的環境保護,未能重視可持續性生態景觀的重要性。

2.4設計過度模式化在我國,景觀設計的起步階段,模式化的設計促進了我國景觀設計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以往的模式化設計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也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模式化設計在設計重點上千篇一律,對于具有地域性的人文內涵棄之不顧,無視使用人群的具體使用要求,這使得景觀設計愈加呆板,這不僅沒有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具體的使用需求,也對原生環境產生破壞,增加了人地矛盾。

3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案例研究

3.1案例基本概況.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是德國著名的自然體驗和教育中心之一,地處德國科隆市以東,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場地面積約80?000?m2,主要功能是兒童戶外教育及親子游玩。該中心的創建初衷便是希望兒童群體可以認識到物種的多樣性,領略大自然之美,培養下一代心中對于保護自然、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3.2因地制宜的場地規劃設計單一乏味的地形環境往往激發不出兒童的探險欲與冒險精神,如日本的公園鼓勵兒童在自然空間中體驗風險和自我挑戰,坡面、淺丘等自然地形被視作珍貴的自然教育要素加以利用[5]。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所處的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山地質公園于2004年被列入了世界地質公園名錄,而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也選擇了其豐富的森林資源及突出的地質歷史作為公園景觀設計主題,在規劃設計中尊重場地的人文及自然資源,不以過多人工景觀加以修飾。值得一提的是,它幾乎將包容性設計運用到整個園區,無論是幼童還是殘障人士,都可以無障礙地感受園區內的大部分景觀設計。

3.3景觀裝置選用可持續性材質對自然材料重復利用進行二次創造是自然教育公園設計中重要的一環,這不僅體現了公園的自然風貌,更能幫助兒童樹立良好的審美并培養健康的環境理念。場地中的同質化自然材料更能貼近自然教育樂園的設計,使得兒童可以充分感受到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樂趣。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中的兒童冒險活動場幾乎全部使用本地木材與石材搭建出平衡木、秋千、梅花樁等游樂設施,迷宮花園的景觀修建以竹材為基本框架,以樹枝為裝飾,搭建成圓拱形的長道。這些設計的選材取之自然,不加浮華的修飾,營造出濃厚的自然氣息氛圍。

3.4多樣性的自然知識教育形式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不僅有兒童冒險活動場、迷宮花園、叢林隧道等常見的游玩項目,還因地制宜地設計了完全針對感官體驗的感官步道;公園內部的草藥花園可以讓兒童近距離接觸并品嘗到各種可食用的香料及草藥;兒童在養殖園中可以近距離接觸小羊、小牛等溫順的動物;也可以通過文化體驗場感受到不同的國家的民族文化,如就餐時使用亞洲獨有的餐具筷子,或住宿在游牧民族的蒙古包,或參與非洲木鼓的制作。它并不僅僅將教育科普方式局限在自然方面,而是將設計視野置于自然與人類文化交融的層面上,給兒童傳播不同的地域文化體系。

4自然教育公園的設計策略

4.1原生態的場地選址美國學者Talbot與Kaplan于20世紀進行了一項持續近10年(1972—1981年)的原生態自然體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直接接觸原生態自然環境時,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夠高效地并有自主意識地學習相關知識,學會尊重自然并提升自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能力[6]。因此,自然教育公園在選址策略上應選擇具有原生生態美的場地,在場地規劃設計時必須尊重原生地貌、氣候特征、動植物種屬等,在不損壞自然性質的前提下進行具有教育意義的景觀設計。

4.2豐富的空間規劃及教育方式優秀的自然教育公園案例往往以互動裝置、自然講堂、園藝活動等多種形式去傳播和科普自然知識,如南京玄武區湖畔居社區花園會定期舉辦植物創意大賽、植物知識問答、植物創意作品評選等活動,激發兒童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熱愛自然[7]。自然教育公園的空間構成常以功能性空間來劃分,一般是以游玩探險區、科普教育區、勞動種植區、休閑食宿區等作為主要構成部分,各功能空間之間具有較強的特色性與聯系性,包括不同的景觀元素與空間形態。

4.2.1游玩探險區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Piaget)認為:游戲使同化超過了順應,順應機能改變兒童的認知結構,同化機能將改變了的認知結構加以鞏固,為下一次新知識的獲取奠定良好的固著點[8]。這說明自由游玩及寬敞的嬉戲空間對兒童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自然教育公園中的活動探險區是整個園區中的核心部分,它具有較大的面積與豐富多變的地形,其景觀元素主要以植被及其他自然元素為主要內容,規避人工因素的影響,可以讓兒童在最大限度上自由活動并釋放天性。

4.2.2科普教育區科普教育區作為公園內傳播知識的主要區域,其景觀元素以人造為主,比如科普墻、手工藝制作室、室外講臺動植物觀察室等,要讓兒童與景觀元素、科普裝置進行互動體驗,激發兒童的興趣與專注度。

4.2.3勞動種植區勞動種植區作為兒童進行園藝勞作、體驗生活的重要區域,該區域活動形式可包括蔬菜瓜果種植、花草培育、植物觀賞等,讓兒童親自在勞作中了解到植物從萌發到成熟的生長過程,認識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以及物種習性,并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可使用植物,以此從勞動中得到成就感。

4.2.4休閑食宿區自然教育的教育價值要通過兒童游玩與特色科普課程相結合來實現,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因此這要求它還要滿足兒童及親子游的食宿場地,可以解決兒童及親屬數天內的住宿問題,讓兒童在一段時間內全身心地生活在自然空間中,體驗棲于山林的樂趣。

4.3趣味性、沉浸式的景觀體驗自然教育公園中的景觀要素不能僅集中于植被與千篇一律的游樂設施,場地、建筑和設施與戶外空間中的植物、沙石、水體、光照、通風等都應納入研究范疇.豐富的自然要素利于激發兒童的各種游戲行為,鍛煉其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增加兒童的自然接觸,以此提高兒童的親自然力[9]。自然教育公園中的景觀設計要以味覺、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等兒童直觀的體驗方面入手,讓兒童全身心投入并沉浸在自然景觀中(見表1)。

4.4景觀主題的在地性目前的景觀設計存在千篇一律、缺乏自身特色的弊端,所以自然教育公園應在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并融合當地本土的文化特色與精神內涵,避免設計出重復且呆滯的景觀,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外展示出當地的文化特色,激發人群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從而成為自然教育理念公園的嶄新名片。

5結論

總而言之,親身體驗優美的自然環境能為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帶來積極作用,并樹立其良好的自然保護意識,而教育功能作為景觀設計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自然教育的概念與意義為出發點,指出現有公園景觀設計的缺失之處并進行反思,結合德國Panarbora自然體驗中心等國內外優秀案例加以探討,總結出自然教育公園的設計特點與設計策略,并對景觀元素的設計及材料選用進行分析,為往后自然教育公園的景觀設計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與參考。

作者:杜嘉誠 謝亮

上一篇: 班級文化建設研究3篇 下一篇: 新農村建設研究3篇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无线码 | 色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 在线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 亚洲午夜成aⅴ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