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建設研究3篇

時間:2023-01-09 10:24: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班級文化建設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班級文化建設研究3篇

班級文化建設研究篇1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在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方面指出:“強化學校文化引領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構建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團結和諧、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以科學正確的辦學理念,凝聚廣大師生的價值追求和共同愿景……深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校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1]作為學校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班級文化,其發展與學校文化的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文化建設。[2]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有必要將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作為進一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心理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媒介。班級文化是建設班級的靈魂,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促進其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優秀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有一定的推動力。小學階段是兒童行為和品德發展的重要時期,該階段兒童以他律為主,可塑性較強,對班集體的依賴性較強,易受到班級文化的熏陶。因此,班級文化的教育力量能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方面發揮推動作用,讓他們在優秀班級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樂成長。[3]

二、研究設計

為深入了解西安市小學低年級班級文化建設現狀,提升小學低年級班級文化建設質量,筆者走訪西安A小學、B小學和C小學,對上述三所小學一、二年級共180名學生和10名班主任進行問卷調查。如表1、表2所示,針對班主任的問卷調研分別從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規劃、實施、評價四個維度進行設計,針對學生的問卷調研分別從班級文化建設的環境創設、參與情況、效果反饋三個維度展開。

三、研究結果

調查發現,西安市部分小學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存在活動創設形式單一、缺乏童趣元素、忽視學生興趣等問題。

(一)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解不到位,存在認知偏差第一,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不夠重視。調查發現,僅有30%的班主任重視班級文化建設,70%的班主任認為應該淡化班級文化建設,將學生的學習放在首要位置。班主任大多憑借自己的經驗認識班級文化,認為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過程。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班主任偏向于給學生教授教科書知識,未能意識到班級文化對學生產生的積極作用。第二,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內涵缺乏系統的學習,影響了班級文化建設的效果。90%的班主任認為,班級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忽視了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影響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精準度。

(二)班級文化活動的創設形式單一,忽視學生需求調查發現,班主任忽視課外活動,創設形式單一。為了節省時間,70%的班主任常以班隊會的形式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課外活動所占比例僅有20%。班主任更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效果,忽視了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未認識到班級課外活動對集體發展的重要性。此外,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主體的定位不準確。班級文化建設旨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而90%的班主任開展班級文化建設主要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僅有10%的班主任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建設班級文化。久而久之,因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三)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監督不夠,實施環境缺少童趣元素調查發現,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監督不到位。我國學生一般6歲進入小學,雖然身體、心理、認知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成長,但他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常需要外力的監督和支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50%的班主任將重心放在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導致班級文化建設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實施。81.11%的學生表示,很少使用各種花草圖片、動物圖片或卡通圖片裝飾教室,班級文化建設未體現出生命力和活力。

(四)班級文化建設的評價主體單一,家校合作不夠密切調查發現,班級文化建設的評價主體單一。班級文化建設評價可以利用反饋信息進一步推動師生的共同發展。調查得知,60%的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評價持重視態度,20%的班主任偶爾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評價。遇到問題時,90%的班主任選擇與周圍同事簡單商討一下,而不是思考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或詢問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更沒有發揮學生和家長的評價作用。此外,班主任未充分落實學生的反饋建議。75%的學生表示,很少能感受到班級文化帶給他們的影響。評價過程中,80%的班主任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要評價內容,僅有20%的班主任對學生的品行進行評價,但他們都忽視了對實踐能力和心理健康的關注。

四、研究建議

(一)舉辦崗前培訓活動和總結反思會,糾正班主任認知偏差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具有長期性的特點。作為班級的管理人員和組織人員,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知影響著班級管理和班級文化建設的水準。因此,建設良好班級文化的前提條件是,班主任必須明確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和意義,強化對班級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糾正認知偏差。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切實提升班級文化建設的實效性。對此,學校需要組織班主任崗前培訓活動,通過線下在崗培訓的形式,講解班級文化主題建設活動內容,傳授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提高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度。學校可以請專業人員制訂班級文化建設評分表,將班級文化建設指標納入評優體系,提高班主任的重視度。各年級主任定期開展總結反思會,糾正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知偏差。例如,針對不同的學段,各年級分別成立班主任班級管理總結會,每周組織班主任總結反思這段時間的工作內容,分享對班級文化建設內涵的認識和經驗,對疑惑的地方進行討論。此外,班主任可以借助一些網絡電子資源,閱讀相關班級管理書籍,或向身邊優秀的班主任請教,從理論和實踐方面了解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加深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

(二)開展豐富的節日主題活動,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班級文化活動的創設是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關鍵一環。綜合多樣的班級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個性化的班級活動能推動學生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班級文化的創設形式要多樣,內容應該更加突出班級的個性,讓學生對創設班級文化產生興趣,充分調動其好奇心和積極性。首先,班主任可以組織節日主題活動,推動創設形式的多元化。例如,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班主任可以創立各種形式的興趣小組、開展競賽類活動、組織節日類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活動的教育性、趣味性。此外,班主任可以利用多種節日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例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樹節,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種植小樹苗,講解草木知識,培養學生愛護花草的精神;每年清明節,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使學生從心里產生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在每年6月26日的國際禁毒日,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禁毒教育館,給學生講解禁毒知識,讓學生制作禁毒手抄報。[4]其次,學校可以設置興趣班,凸顯創設內容的個性化。例如,學校可以開辦圍棋班、繪畫班、舞蹈班等,讓班主任結合興趣班舉辦一些比賽活動,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增添班級童趣元素,提高實施的生命力和動態性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教室的每一處布置、規劃都是班級文化傳遞和表達的方式。[5]針對班級布置易受各種因素干擾的現象,班主任需合理規劃,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班級名稱、教室裝飾、綠植擺放、教室圖書角等方面切入,為學生構建一個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童趣世界。例如,在班級環境的布置方面,班主任可以增添童趣元素,提高班級文化的動態性。首先,班主任可以制訂一個關于班級各項管理事務的周計劃和學期計劃,包括每日的上課內容、班級管理督促事項、班級環境美化等,規劃好工作內容和時間分配,給班級文化的監督工作留出足夠的時間,以便及時做出調整、補充總結。其次,在布置教室方面,班主任在考慮學生喜愛的色彩的基礎上,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增添趣味性,如向學校申請給低年級學生配備彩色的課桌和椅子等,或張貼學生喜愛的動物、卡通圖畫等。在設計班級名稱時,班主任可以融入一些童趣的元素,如小太陽班級、甘露班級、微笑班級、青草班等,使班級名稱簡單易記且具有班級特色。最后,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創新板報文化。[6]此外,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向學校反饋更新班級圖書,提高班級圖書的借閱率。這樣的布置不僅適應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而且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四)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體系評價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評價由單一主體走向多元化主體,評價成為多主體協商與建構的活動。學生是班級文化成果的受益人,班主任在評價方面要著重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心理健康,多方面、多角度地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習慣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早期“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逐步演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教學方式。除此之外,家長的評價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的影響十分重要。建立家校合作評價機制,推動主體的多元參與。班主任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溝通的方式,構建家校師生的長期交流、合作和溝通機制,建立家校合作評價機制。針對每月一次的線下家長會,學校可以邀請專家入校開展講座,跟家長溝通班級文化建設情況,讓家長會成為談心會、交流會。[7]班主任可以通過制訂評價內容表的方式,記錄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實現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因此,在評價班級文化建設情況和效果時,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將德、智、體、美、勞五項納入評價內容表,分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情況、勞動衛生、出勤情況、遵守紀律情況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打分,堅持評價內容的全面性。總之,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能推動學生行為舉止規范、品德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建設班級文化建設時,班主任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注重班級文化建設活動的教育性、趣味性,在班級內組建興趣小組,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班主任要給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

作者:周柯 鄭益樂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

班級文化建設研究篇2

自開展新教育實驗以來,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對新教育實驗的研究探索涵蓋學科廣、范圍大,尤其對中小學教育的意義深遠。但在幼兒園中新教育實驗的探索十分有限,且以環境構建、集體教學活動為主要教育實踐主體,對幼兒園完美教室的文化構建研究幾乎空白。幼兒園是幼兒脫離家庭,進入集體生活的第一次體驗。幼兒園的班級、教室將是幼兒生活三年的場所。班級內的環境、教師、同伴是幼兒成長可見的影響因素。教室所形成的場域、教師的理念、言行,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都將影響班級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本研究自2019年起即在“向日葵班”中實踐新教育對“完美教室”的相關理念,致力于班級文化的構建,以期通過教育實踐及課題研究,積累適宜幼兒園階段的班級文化構建策略,進而為新教育理念如何結合學前期兒童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落地提供參考。

一、新教育的文化主張

從教育的文化視角來看,新教育的教育主張和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情懷、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以及優良傳統。自覺把中國文化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作為教育的根基和創造之源;通過努力,推動文化的自我創生,讓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重新顯現并煥發活力。[1]P62新教育來源于、棲息于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提倡吸收西方自然科學、哲學和各種文化的精髓。在新教育實驗十大行動之一的“締造完美教室”中,闡述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靈魂,是一個班級的使命、價值觀、愿景的集中整合與體現。[2]P139由新教育實驗的文化主張可以看出,新教育實驗的根與魂,是對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重新顯現與煥發。因此,新教育實驗下體現的班級主體——幼兒、教師、家長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的班級文化,也一定是建立在對諸如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悲天憫人、立己達人、知行合一等等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之上的。

二、新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幼兒園班級文化建設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研究新教育實驗是一個從幼兒園到高中甚至大學的完整教育形態,在全國中小學廣泛開展教育實驗實踐,獲得了豐厚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然而在幼兒園,新教育實驗的實踐與研究卻十分有限,這體現在現有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足上。當前新教育實驗在幼兒園階段的研究數量少,且主要在環境創設和教學活動中,對新教育理念下的班級文化研究更是空白。究其原因是雖然新教育實驗的出發點與教育愿景涉及全學段,但目前現有的課程與行動卻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對幼兒園階段來說,能夠“拿來即用”的實踐指導不多。其次,幼兒園階段對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缺乏深度,幼兒園教育思潮變革迅速,瑞吉歐、STEM、深度學習、安吉游戲等理念浪潮此起彼伏,在信息迅速變革與轉化的當下,幼兒教師要想深入學習并實踐某種教育思想,不僅需要自身的鉆研與思悟,還需要園所的支持。因此,要想新教育實驗能夠在幼兒園落地生根,還需要幼兒教師在學習、領悟的基礎上,將新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理解與思考,實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回歸,生成適宜幼兒園土壤的新教育行動。

(二)幼兒園班級文化構建缺乏與本土文化、園所文化的思考與聯結班級文化的形成與班級教師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甚至日常的言行舉止都密不可分。教師在建班之初,對班級文化的構想往往基于自身的精神文化涵養,帶有隨意性,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也缺乏對幼兒文化積淀的意識,班級文化構建與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園所文化的聯結不足。教育首先解決的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要有根、有魂,必然扎根和生長于中國本土文化。結合新教育的文化主張,無論是學校、園所還是班級,要開展新教育理念下的班級文化建設必然應當根植于民族與本土文化,生長于園所文化。

(三)班級文化建設淺表化,難以形成集體的精神價值及生活方式新教育提倡給教室命名并用一些意蘊深刻的象征物,如班徽、班旗、班歌、班詩、班訓等作為班級文化的載體,使班級文化得以呈現。教師往往在建班之初,就構思好了班名、班徽,后期也以完成班詩、班歌的創作為目標。但是,擁有班名、班徽、班歌,不等同于形成了班級文化。無論是具象化的命名還是象征物,都應當是在形成了集體人格、共同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之上,共同構建起來的精神意向。如果班級沒有形成共同人格,在班級中沒有發生動人的、散發著人性溫暖的故事,再獨特的班名、好聽的班歌也難以打動人,因為它不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單純對符號等象征物外在形式的追求,不是新教育理念下班級文化核心精神的領會與具象化,難免讓人覺得“有皮無骨”,缺乏靈魂。

三、新教育理念下班級文化構建的策略

(一)提升幼兒教師專業性,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班主任的專業性,不僅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改變班主任工作現狀的迫切需求。[3]P66新教育實驗最重要的邏輯起點是教師的發展與成長。[4]P64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師的教育眼界,轉變教育視角,是進行新教育實驗的內在需要,有助于教師對新教育理念在學前階段的實踐轉化和落地形成專業認知,進而生成自身對本班班級文化建構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通過自身成長,在自主發展與成就幼兒的過程中,體會到教育的尊嚴與幸福感。1.轉變教育理念,過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由于幼兒教育的特殊性,幼兒教師不僅是教育者,同時還是保育者,幼兒園課程主要以養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為目標。沒有考試和分數,幼兒教師的工作似乎沒有“升學”壓力,但也讓幼兒園的工作質量難以評估。面對每天細碎繁瑣的工作,教師容易產生倦怠感,難以享受教育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因此,通過教師專業性的提升,能夠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幼兒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不僅如此,教師的成長還能夠影響幼兒的成長,帶動園所發展。當教師能夠內觀,通過自身成長收獲教育的成就感時,就更容易體會到教育生活的幸福感。2.轉變教育言行,在教育中成就自己與幼兒完美教室的“美”,應當是由內而外生發的美。要實現教師和幼兒共同的幸福感,教師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精神樣貌、教育理解,由內而外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言行。在向日葵班,教師們常常坐在一起,交流教育感受,互相吸收近期所學,分享教育經驗。正是由于經常性地溝通、學習和交融,班級教師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教育理念,為班級文化構建打下了基礎。共同理念的形成也促成了班級教師教育言行的協同一致。如面對幼兒的好動活潑,理解這是年齡特點與個別差異,教給幼兒如何做,而不是喝止幼兒不要做;讓幼兒感受到被傾聽、被理解、被接納,形成安全感和歸屬感;用更多正向語言鼓勵幼兒想成為一個“好孩子”,進而逐步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過渡等等。教育言行的轉變,讓幼兒感受到了愛與安全,班級規則在師幼和諧的氛圍中逐步形成。教師與幼兒都感受著教育帶來的改變與成長,良好的心理氛圍逐漸形成,教育過程成了師幼彼此成就的人生旅程。

(二)形成班級文化符號體系以新教育理念為指導的班級文化,其首要標志便是創造出一套彰顯自身愿景與價值觀的形象符號系統,如班徽、班旗、班歌、班詩、班訓、班級承諾(誓約)等。[5]“向日葵班”的班級理念是溫暖、積極、勇敢、堅持。班級文化以民族精神中的樂善敦厚、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為根,傳承“質樸從教,幼有善育”的園所文化。并在師幼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班徽、班旗、班歌。通過課程建設、環境創設、家園協同等途徑,從不同視角對班級文化加以填充、完善,使文化符號不僅成為班級集體人格的精神象征,也成為了集體的精神力量。

(三)提升班級文化構建的課程化視野和行為奠基生命個性化、多樣化成長,需要以課程化視野對班級文化內容進行適宜生命成長需要的轉型重建與創新探索。[6]由于缺乏對班級文化構建的課程化視野,教師在班級文化構建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低效、碎片的教育行為,導致班級象征物缺乏精神意向,班級集體人格難以形成。教師在班本課程生成時,應當考慮班級文化的價值訴求。向日葵班自建班起,明晰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小班課程以適應入園焦慮為主,課程目標在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形成初步的班級歸屬感;中班課程圍繞社會性學習展開,逐步形成集體榮譽感,學會處理社會交往中的問題,在游戲、體驗中,理解積極、善良、勇敢、堅持等良好品質,幫助幼兒建立自尊及自信。大班以自律和學習品質養成為主要目標,幫助幼兒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除此之外,在班本課程建設中,扎根本土文化,圍繞黃河主題、蘭州城市文化,開展如“金城的橋”“一條大河”等主題課程,聯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通過游學甘肅省博物館、水車博覽園,徒步濱河路并做環保宣傳,調查黃河生態環境和蘭州文化等系列活動,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四)改善班級環境創設教室是幼兒離開家庭最主要的生活場所,教室中區角的布置、墻面的創設、色彩的搭配,都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新教育重視人的主體價值,始終強調教室為生命而存在、與生命相聯系。[7]P32因此,班級的環境創設要能夠與兒童聯系,看見兒童的需要,體現兒童的發展。向日葵班在教室創設“向日葵書吧”,書吧允許幼兒從家中帶來“伴讀”伙伴(玩偶),有效提高了幼兒的閱讀興趣;班級主題墻上,是幼兒用符號、圖畫記錄的生活趣事、學習故事;班級約定,也是在師幼協商后,幼兒自主繪畫張貼的。人文性的環境既是班級文化的體現,也是影響班級文化的隱性力量。

(五)家、園、社協同育人下的文化融合根據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論”,幼兒是在社會環境以及與成人的不斷互動中學習的。班級文化的建立,離不開家長對班級文化的認同,特別是在學前階段,幼兒在規則和是非意識形成期,家庭對幼兒的成長影響顯著。家園共育的重要性應當被看到和認可。如何構建家園共同體,讓有著不同教育背景、生活環境的家長認同班級文化,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在幼兒園階段對班級文化形成和鞏固非常重要。向日葵班通過每日家園微溝通、家園好書共讀、每月一次線上微型家長會及創新生發于班本課程的親子社團活動,加強家園合作與溝通。家長通過親身參與,家園合作,加深了對班本課程的理解,形成對教師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同,進而逐漸融于班級文化中,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共同體。班級文化既是班級中幼兒、教師、家長的集體人格、價值系統,由班級主體締造,是一個民主創造的過程,同時班級文化的根苗也孕育于我們的民族精神、語言文化,是一個傳統繼承的過程。新教育實驗中,教師在構建完美教室班級文化時,既要考慮班級文化的來源與走向,也要從整體上把握文化構建的步驟和途徑,最終實現班級主體幸福的生命成長狀態。

作者:謝鵬琪 單位:蘭州市實驗幼兒園

班級文化建設研究篇3

一、當前小學文化班級構建出現的問題

(一)班級布置千篇一律一直以來,小學班級對于文化建設都是以達成教育目標為基礎而開展的,各個班級的布置都千篇一律,往往會忽視更具有個性的布置,缺乏新意。久而久之會降低學生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與原本的建設理念背道而馳。而有些學校會在布置多花心思,時常想出新花樣,但也由于花樣太多,導致基礎的內容不夠突出,學生很難從中學到東西,班主任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做了無用功。

(二)學生主體地位較弱當前時代教育倡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其要求在課堂上視學生為主體,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在文化班級的構建上也要遵從這一理念,但當前許多班級經常會忽視這一點,容易產生班級文化建設是教師的任務,與學生無關的想法。教師在班級管理和建設中身處高高在上的位置,沒有積極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一些決策上的事也都由教師做主,這樣十分不利于建設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沒有好處。

(三)缺乏精神文化教育對于班級文化建設,在理論的基礎上也包括精神文化,但許多班主任對于精神文化教育的意識不足,過多重視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吸收情況。這無法達到全面發展學生的教育目標。

(四)班級活動較為單一當前時代小學班級在文化構建上的內容多半為了應對檢查,忽視學生的實踐機會。而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更多的會增加學生的數語外等科目的教學時間,從而減少班級文化建設的時間。相應的,活動時間也會減少,使文化建設目標浮于表面。

二、基于核心素養構建文化班級的策略

(一)構建良好文化氛圍想要構建良好的文化班級,首要任務是進行班級布置,濃郁的班級氛圍可以很大程度的對學生進行熏陶,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于此,教師應當注重班級布置,小到桌椅的整潔擺放,大到班級的功能區設置等,從視覺上帶給學生們享受,讓學生擁有一雙感知美,欣賞美的眼睛。在環境的布置中教師要注意材料的選擇要適合小學生實際情況,滿足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天性,要具有趣味性,色彩鮮明的特點,以助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小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有良好的行為舉止。班級的布置也可以與學生共同完成,有了自己的參與,學生會更加重視班級文化構建,還能從中深入學習到知識。教師可以從布置的裝飾物上與學生共同研究,保證裝飾的多元化,添加一些學生喜歡的元素,激發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認真學習,開拓眼界,成為一個完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1]。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了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班級文化構建中應當實施公平公正的制度,在小學生當前思維與人格都處于發育期的階段,規范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還要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對此,教師應當注意在班級構建中要充分尊重小學生的思想意愿,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時常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日常性格愛好等,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文化建設與教學。在制定班級制度上,要從全方位著手,做到科學合理,然后在制度確定后,教師要以身作則,遵守班級制度,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在行為規范上公平看待每名學生,面對學生的錯誤行為與正確行為賞罰分明,凝聚全班的力量共同督促遵守班級制度,有助于提高班級集體榮譽感,還能增強文化班級構建的實質意義。為了更好的實施班級制度,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在賞罰上下一些功夫。獎勵的選擇要適合小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對此進行獎勵的選擇,時常開展小班會,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聊天,選出本階段紀律最好、衛生最好、學習態度最好的幾名學生代表進行獎勵,然后對個別表現極差的學生進行批評與小懲罰,小懲罰的設定不要傷害到小學生脆弱的心靈,可以是表演小節目,打掃衛生等。這樣的獎懲模式不僅能滿足獲獎學生的成就感,還能督促其他學生在下個階段繼續努力,爭取獲得獎勵,達到高效構建班級文化的目的[2]。

(三)增設精神文化活動與理論文化不同的是,精神文化注重學生的內心思想,對其進行精神文化教育的意義在于由內而外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精神文化也代表了班級的整體精神面貌,將全班同學的思想品質提升到一定高度,共同進步,凝聚力量。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發揮自身專業能力,靈活構建趣味精神班級文化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各種中華傳統節日為活動主題,如中秋節,作為一個團圓的節日,各個班級的班主任教師可以聯合舉辦中秋晚會活動,在晚會中為學生準備與中秋有關的特色:月餅、花燈等,提前告知學生自由準備小節目。然后在晚會上讓學生一邊吃月餅,一邊聽教師講中秋節的來歷與風俗習慣,在濃郁的文化氣息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活動中還可以迎合節日氛圍開展猜謎語比賽,圍繞著中秋團圓出謎題,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到歷史知識,還能得到藝術的熏陶,提升綜合素養。

(四)完善多元文化活動想要構建完美的班級文化,活動是尤為重要的,教師應當時常帶領學生一起開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平臺,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各種課外技能,如舞蹈、美術、樂器等等。除此之外還要開展一些與德育有關的文化活動,像是外出義務勞動、參觀博物館、慰問老人等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充當好學生引導者的身份,積極參與活動,樹立榜樣。比如在學生準備文藝演出前,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商討節目的選擇與排練,在學生排練的時候教師不要過多限制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可以適當給出一點建議,促進學生進步[3]。除了文藝演出,詩詞比賽、運動會、圍棋比賽等活動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像詩詞比賽豐富學生的內涵,運動會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圍棋比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舉辦多元化的文化活動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班主任教師應當對所有比賽同等的重視,升華文化班級構建的中心思想。綜上所述,班主任教師作為小學生的引導者,應當重視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班級文化構建活動中規范學生行為,以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建設合理科學的體系,將小學生引領項正確的人生方向,保證學生學有所成、身體健康、品學兼優。

參考文獻:

[1]郭磊.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0,{4}(48):225.

[2]蔣有民.核心素養視角下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4}(17):92.

[3]徐潔.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20,{4}(35):147-148.

作者:李梅 單位:蘭州東方學校

上一篇: 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探討3篇 下一篇: 公園景觀設計探討3篇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v人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尤物国产区精品视频 | 天堂v亚洲国产v | 中文有码亚州AV | 日本成人手机在线天天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