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探討3篇

時間:2022-12-21 10:12: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大學生就業探討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就業探討3篇

大學生就業探討篇1

1茶文化的思想內涵

1.1茶文化思想中的“和”與“靜”

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綜合性較強,其融入了很多古代優良的傳統思想,凝聚了儒家、道家等眾多思想派系的精華,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情操文化。茶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和為貴”,“和”有融合、和諧等多層意思。同時,茶文化思想中又非常地講究“靜”,即“安靜、靜心”,學習茶文化必須得心平氣和、靜下心來,去體會茶文化思想。因此,大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的同時,可以鍛煉他們的品性脾氣,培養他們冷靜處事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思想素質和自身修養。

1.2茶文化精神中的“慢”與“穩”

茶文化體現的是慢生活的思想理念,一杯香茶是要經過多個復雜的步驟而成的,而其中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嚴謹到位,最終才能品到茶的香氣,我們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才能理解茶文化思想的真諦。茶文化是非常講究茶道的,對制茶、泡茶的工序要求嚴格,而茶道中禮儀是必不可缺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社會上做事都講究速度,這就難免會急功近利,為了能夠更快地實現目的,迫切尋找捷徑,導致最終結果出現問題。假如都懂得茶文化中的“慢”思想,穩中求進,事態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1.3茶文化禮儀教學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已經開設了茶文化禮儀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受到茶文化思想的熏陶,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個人修養,并且在深入理解茶文化思想精髓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去適應就業環境。茶文化歷史發展已有數千年,其中融合了眾多的文化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思想等,具有豐富的智慧和精神,“以和為貴、靜心處世”的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讓人以平靜的內心去感觸匆忙的社會,并且能夠做到坦然處世,從而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能力,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因此,學習茶文化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當代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2.1大學生個人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當代社會的浮夸宣傳造就了大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這是個共性問題。近年來,受益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部分人的成功來的比較容易,而且社會媒體、網絡平臺都對這些人進行大力宣傳,傳遞他們的“成功觀”把這些人的成功經歷進行總結和分享。但是,一些大學生只是看到了成功的表面,并不知道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艱辛,單純地認為自己如果處在相同的環境下也能輕易成功。在這樣的就業社會環境下,有些大學生對于就業選擇方向就很盲目,沒有明確長遠的規劃,眼高手低,盲目地認為自己會很快地容易地成功,從而導致這些學生就業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就業態度不腳踏實地,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有很多普通大學、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對于就業缺乏信心,甚至對于適應社會表現出抵觸害怕的情緒。現在的高校教育發展較為迅猛,專業分類也極其豐富,大學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像211、985、雙一流這些高校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這也導致了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對于畢業院校、專業都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將很多普通大學生拒之門外,在此背景下,那些普通大學的大學生在面對就業時,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我能力懷疑,這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面試和就業。另外,有些大學生在經歷過幾次失敗的就業面試后,這種挫敗感會加劇他們的就業焦慮,導致他們的就業思維和選擇失去理性,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職業生涯。

2.2高校方面的問題

高校是學生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階段。目前很多高校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但忽略了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方面的培養,導致學生沒有長遠的就業規劃,面對就業手無足措。有些高校會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課程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專業性,只是針對就業形勢、就業前景、就業政策進行簡單的解讀,而對學生個人的能力特點、就業競爭力、就業觀以及職業道德方面缺少系統的指導,嚴重影響了高校就業指導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另外,高校就業指導課的設置節數非常少,通常由班級輔導員負責講授,教學內容多為理論性知識普及,缺少實踐內容,形式上流于表面,只限于教材內容的了解,大學生對于這樣的課程教學早已經麻木,就業指導課無法發揮其實在的作用。

2.3社會用人單位方面的問題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就業環境的大幅變化,人們的就業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同時企業的招聘觀念也在與時俱進。現在很多的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設置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學歷和高校的層次,他們認為能力是短時間看不到的,但高校學歷已經替他們進行了初次篩選;達到了學歷要求,然后再在同等條件下進行能力比拼,這就導致很多能力突出而學歷一般的學生失去了應聘資格,也就是所謂的“學歷歧視”。例如,一些國企、央企、上市企業的校園招聘會只在211、985這些名牌大學內設置,普通大學的學生很難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名企的招聘機會。這種情況很容易打擊大學生的就業信心,加劇他們的就業焦慮。還有一些企業在招聘時只注重學歷,忽視專業匹配,對于新進的大學生員工沒有做到專業和崗位相匹配,并沒有設置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也加大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3茶文化禮儀教學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作用

3.1培養大學生規范的禮儀

茶文化禮儀教學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幫助非常大,在職場環境是非常注重禮儀的,一個人留在領導、同事心中的印象往往取決于他的日常禮儀、為人處世的態度,這也是一個人的品性修養中重要的一部分。茶事活動中禮儀的基本要求和人們社交活動中的禮儀基本一致,社交活動的禮儀包括尊重他人與自己、賓主平等、和而不同、干凈整潔等,這些同樣可以應用于茶事活動中。茶器的干凈是一種藝術形式,并且在待客時茶器應該預先完成了清潔,并在待客時再表示一些潔凈的動作,比如用開水沖燙泡茶器,倒掉水以后用白色的茶巾將其擦干,有時也會將水倒入公道杯和茶盞里,再倒掉,以此提高茶器的溫度,獲得最佳的飲茶體驗。這些清潔的動作,可以讓客人和自己都有一個緩沖和進入的過程,將其理想化為“擦去心之污垢”,客人也會從認真甚至虔誠的清潔動作中,更好地進入到即將泡茶并感受到茶的氛圍中。高校中通過茶文化禮儀的教學有利于對學生日常行為禮儀的培養,這將會讓學生受益終身。例如,向長輩、領導敬茶就是表達對其尊重,中國的人情社會非常講究禮儀,而茶文化禮儀結合了眾多方面的精華,通過茶文化禮儀教學,對于大學生禮儀修養的培養十分有利。

3.2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

當前有些大學生的審美取向受網絡環境的影響,變得扭曲和浮夸,盲目追求一些怪異的新潮,這也導致了部分大學生日常行為禮儀不太符合社會價值觀,因此人們對其也不易于接受,更別說招聘與其一起共事了。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茶文化禮儀的美學是經過數千年的沉淀和認可的,這是深邃的內在美,讓人由衷地發自內心的贊美,通過茶文化禮儀教學,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茶文化的美學,給學生提供一個正常的審美環境,漸漸地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性修養,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人生,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3.3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

競聘者中,在學歷、高校、專業、能力、年齡等相差無幾的條件下,往往具有更寬的知識面的優勢會成為就業的主要競爭力。茶文化中不只是有茶的相關知識,還包含了民俗、哲學、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思想精華,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茶文化禮儀,了解到不同的民風民俗,了解到不同流派的優質思想內容,從而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有利于日后更好地更快地融入職場環境。茶文化禮儀教學可以擴充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自信和氣質,幫助大學生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3.4增強大學生的個人魅力

在就業競爭中,學歷是門檻、能力是關鍵,但個人魅力同樣會為就業競爭增加分值,有時候在學歷、能力同等甚至不等的條件下,如果個人魅力對面試官足夠吸引,就業成功率也就增加。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茶的簡約引發清廉氣象,同時在品茶時調動了身體諸感如味覺、視覺、觸覺、聽覺,把心與身體完全捆綁,身心俱醉于物化精神之中。茶文化禮儀的學習,可以教給學生如何融洽地接待人和事,培養大學生和諧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茶道精神也有利于養育學生的心智,消除學生的浮躁和焦慮,培養他們穩重、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增加個人魅力,從而幫助他們能在競聘中良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自信心。

3.5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通過茶文化禮儀的教學,可以讓大學生逐漸了解茶道精神,使得大學生不斷從茶文化中汲取養分,幫助他們更好地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以便于應對將來復雜的職場環境。隨著大學生對茶道精神的認識深入,他們也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從而更精確地判斷自身處境,實現就業自我定位。茶是一種輪回,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一直看重并珍視茶,也把茶和禪的精神結合起來。當茶是嫩葉鮮葉的時候,雖然蘊含著生命力,但卻沒有任何香氣,缺少魂的支撐。當茶葉被采摘后,經歷炒和曬、蒸和烘,這些水火的歷練將其變成看似死氣沉沉的干葉,但是一經沖泡,就變得輕盈舒展,葉形變成了在枝頭的充滿生機的狀態。這種輪回出離生死,卻有拯救生命疲勞和昏沉的功效,這也正是茶葉在沖泡過程中散發出無形、偉大的光輝。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茶在沖泡過程中的形態變化,幫助大學生培養他們的情緒管理和逆商,強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加從容地應對未來職場中的復雜場面。

3.6提升大學生的團隊意識

我國茶文化中講究的是“和”,這間接地說明了和諧相處、融入集體。大學生通過學習茶文化禮儀中的精神,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和為貴”的深意,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包括三個環節:了解情緒、選擇情緒、超越情緒,即KCG模型中的自我認知、自我選擇和自我超越。深入領會茶文化中的“和”,讓大學生了解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良好的心態,善于自我激勵,幫助他們在職場上更好地融入團隊,和同事和諧相處。通過學習茶文化禮儀,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陶冶情操,體會“和”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大學生更好地處理職場人際關系,更好地融入團隊,增加就業能力。

3.7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就業招聘中,面試官一般會提問一些專業之外的的問題,去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否和企業文化價值觀相符合,茶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能夠正確地認識世界和社會。通過學習茶文化禮儀,大學生可以吸取精華內化成自己的思想,靈活的思維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應對面試官的提問,讓大學生在面試中完美表現,從而得到面試官的更多的賞識和認可,大大增加其應聘成功率。

4結語

大學生就業是整個學生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檢驗高校對學生培養質量最直接的體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學效果。高校可以將就業指導和茶文化禮儀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學習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去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性修養以及綜合素質,從而幫助大學生養成禮儀習慣,擴充知識體系,學習為人處世的本領。通過茶文化禮儀學習到的這些思想精神,慢慢內化成自身見解,使得學生更快地度過剛入職場的不適應階段,同時,茶文化的涉獵較廣,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工作中及時找到融入團隊的機會以及和同事和諧相處的共同興趣點。茶文化禮儀的悠久歷史沉淀,使得它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大高校應當充分結合茶文化禮儀教學和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能力,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為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段文花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大學生就業探討篇2

就業問題是學生、學校與地區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準確、理智而樂觀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期望對于學生良好融入校企合作機制、順利就業至關重要。就業期望是指個人對就業的態度傾向,包括個人對能否就業、就業的職業類型以及工作發展成就的自我希望與期待,是個人對自己職業的基本規劃與態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人對職業成就的追求[1-2]。目前高職大學生普遍存在對所學專業有負面情緒、轉專業頻繁、就業期望不現實的現象。那么想要幫助高職大學生建立客觀合理的就業期望,提高其就業質量,應從哪方面入手?學生在校期間對本專業的喜歡、投入與認可程度是否對學生的就業期望有影響?大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態度應是影響其就業選擇的因素之一。專業認同指的是學習者在認知、了解所學習的學科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認可,并伴隨積極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的適切感,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3]。本研究立足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基礎,調查現階段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的現狀,探討前者對后者的影響,討論背后的原因,進而擴大大學生就業期望影響因素的理論范圍,為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發展成熟的就業期望提供建議,為地區人才高質量就業添磚加瓦。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根據不同年級、院系隨機選取洛陽市某高職院校900余名在校大學生為被試,通過問卷星線上發放問卷,實時回收,最終回收有效問卷897份。其中男生373名(41.58%),女生524名(58.42%);大一505名(56.30%),大二258名(28.76%),大三134名(14.94%);生源地為城鎮的193名(21.52%),農村704名(78.48%);學生干部281名(31.33%),非學生干部616名(68.67%);校企合作班級學生173名(19.29%),非校企合作班級學生724名(80.71%);文科專業學生174名(19.40%),理學工學專業學生397名(44.26%),醫學專業學生326名(36.34%)。

1.2研究內容

一是對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了解目前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二是對高職大學生就業期望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了解其就業期望現狀;三是通過實證研究探討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狀況是否影響其就業期望;四是基于以上研究結果,以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為因變量,從專業認同角度給出合理設置就業期望的建議,為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和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思路與對策。本次研究調查的人口學變量為以下6項:性別、專業類型、是否校企合作班級、年級、生源地、是否學生干部。

1.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的測量采用2009年秦攀博[3]編制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包含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認知因子4個維度,情感因子反映對專業的喜好程度、行為因子反映對專業的行為表現、適切因子反映專業與自身的匹配程度、認知因子反映對專業本身基本情況的了解程度。共計23道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69,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高職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測量采用姜熒熒[4]2011年修訂的《大學生就業期望問卷》,包含待遇性、匹配性、聲譽性、規范性4個維度,共計18道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21,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主要包括信度和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差異性分析、相關分析以及回歸分析。本研究中統計檢驗均采用的是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的差異

由表1可知,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水平整體較高(滿分115分,平均得分約90分)。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年級和專業類型上差異顯著(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大一學生專業認同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醫學類專業學生顯著高于文科類、理學工學類學生。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其他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差異不顯著(P>0.05)。

2.2高職大學生就業期望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的差異

由表2可知,高職大學生整體就業期望水平中等偏上(滿分90分,平均得分約68分)。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在性別、年級、專業類型上差異非常顯著(P<0.01),男生的就業期望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大一學生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醫學類專業學生顯著高于文科類學生。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在其他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差異不顯著(P>0.05)。

2.3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的相關關系

由表3可知,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與認知因子、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兩兩之間呈顯著正相關(P<0.01);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呈顯著正相關(P<0.01),認知因子、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分別與就業期望呈顯著正相關(P<0.01)。

2.4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對就業期望的影響

為進一步探索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及其各維度與就業期望的關系,本研究以就業期望為因變量,然后以專業認同、認知因子、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作為自變量進行簡單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據表4結果可知,高職大學生就業期望的21.7%可以被專業認同有效解釋,專業認同對就業期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即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越高,就業期望也越高。認知因子、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分別對就業期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解釋力分別為15.7%、14.7%、21.8%、21.6%,即學生的認知因子、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得分越高,就業期望也越高。

3討論

3.1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的高職大學生整體專業認同水平較高,這與高職院校專業可以直接對口就業且目前國內高職教育蓬勃發展,師資、校舍環境、就業創業平臺等軟硬件條件均大幅度提升有關。

3.1.1高職大一學生的專業認同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研究顯示,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年級上差異顯著(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大一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這與大一新生對所學專業還不夠了解、比較迷茫有關。剛入學的大一新生有很多是在懵懂的、家長建議的情況下甚至是被調劑進入某專業開始學習的,對本專業并沒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算是本人選擇的,也有可能在接觸后發現與自己的想象有差距而產生迷茫和質疑。而大二、大三的學生經過1~2年的學習,已經對自身專業比較了解,對未來的職業選擇也逐漸清晰,部分學生甚至經歷了轉專業等,對目前所學專業已經較為接納和認同。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大一新生的專業宣傳與引導,增強其專業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應從大一入學時就開展有關本專業的宣傳介紹和一些必要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了解本專業的真實內容和未來就業情況,增強大一新生的專業認同感。

3.1.2高職醫學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顯著高于文科類、理學工學類學生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專業類型上差異也非常顯著(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醫學類專業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文科類、理學工學類學生,這與醫學學科本身的特性有關。醫學所對接的相關職業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而醫生等職業救死扶傷的工作使命也使得這一職業具有較高的社會評價和地位。因此,選擇報考醫學類專業的學生往往比較充分地了解了相關專業信息,對所學專業也有較強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而文科類和理學工學類專業囊括的細分專業較多,且往往不具備上述特征。這提醒高職院校在日常職業指導與學生工作中,要提高文科類、理學工學類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興趣與自豪感。職業沒有高低之分,每一種職業的從業者都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都在為國家的富強和個體的幸福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3.2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的高職大學生整體就業期望水平中等偏上,這與國內經濟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趨勢相符合,也與當代高職大學生普遍獨立自主、重視個人發展、經濟意識較強有關。

3.2.1高職男生的就業期望顯著高于女生研究顯示,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在性別上差異非常顯著(P<0.01),男生的就業期望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這與對男性傳統社會角色的刻板印象有關。傳統社會觀念中,男性可能從小被告知應以事業為重,經濟實力被認為是一個男性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重要指標。而在傳統的家庭分工中,男性也往往被賦予賺錢養家的責任。因此,他們對于自身職業的成就水平和薪資報酬期望較高,即就業期望較高。部分高職女生則同樣受傳統社會角色的影響,認為就業對女性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也不必有過高的就業期望。這提醒高職院校在日常職業指導與學生工作中,要鼓勵高職女生適當提高就業期望。高職女生是就業勞動市場的重要組成力量,在專業認同上與男生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其就業期望水平卻顯著低于男生。應注重鼓勵女生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更加自信、堅韌,適當提高就業期望,挖掘自身潛力,發揮自身才能,將所學充分應用于未來職業發展并回饋社會。

3.2.2高職大一學生的就業期望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在年級上差異非常顯著(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大一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這與不同年級大學生對就業的思考和規劃有關。大一新生往往還沉醉于新鮮有趣的大學生活,覺得就業離自己很遠,不會認真思考更不會有過多的期望。而隨著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畢業的臨近,大二、大三學生會主動思考與就業相關的問題,獨立意識、經濟意識也更強,對未來工作的方方面面期望也會更高。

3.2.3高職醫學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期望顯著高于文科類學生在專業類型上,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差異也非常顯著(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醫學類專業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文科類學生,這同樣與醫學學科本身的特性有關。醫學所對接的相關職業如醫生,往往工資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發展前景好,本身的職業自豪感和認同感也更強。因此,選擇報考醫學類專業的學生一般較其他專業學生有更強的就業期望。文科生往往面臨專業對接市場較模糊、就業面窄、競爭大、工資較低等困境,仿佛選擇了文科就等于“就業難”,因此整體就業期望偏低。值得一提的是,本調查中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在生源地上差異并不顯著(P>0.05)。這與我國城鄉差異逐步縮小、鄉村經濟大幅振興、教育資源區域協調發展的大環境相符合。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在是否校企合作班級上的差異也不顯著(P>0.05)。這可能與目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還在探索中,未發展成熟有關,應進一步大力發展與推進校企合作機制在高職院校的落地,完善相關措施,體現其效果與優越性。此外,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在是否學生干部上差異也不顯著(P>0.05),說明高職大學生對本專業認同與否、對未來的就業期望高低可能與是否擔任班干部無關。

3.3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及各維度對就業期望的影響

本研究顯示,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對就業期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即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越高,就業期望也越高;認知因子、情感因子、行為因子、適切因子均對就業期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其中行為因子影響最大(21.8%)。這說明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就業期望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對專業認同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就業期望水平。高職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了解得越深入、對本專業的喜歡和自豪感越強、參與本專業的學習與實踐越多,越感覺本專業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性格,自然對未來進入該領域職場后的薪酬收入、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有較高的希望和憧憬,并努力達成。因此,高職院校在日常職業指導與學生工作中應著重引導學生提升對本專業的認同感,特別是科學安排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實踐,這對高職大學生樹立準確、理智而樂觀的就業期望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4展望

之前的相關研究發現,對于大學生就業期望的影響因素多限于人格、學歷、地域、家庭條件及專業選擇等,本研究將高職大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引入個體對未來就業的期望之中,擴大了大學生就業期望影響因素的理論范圍。本研究著重探索了高職大學生專業認同及其各維度對就業期望的整體影響,學生專業認同對就業期望各維度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究。在對專業認同和就業期望影響的關系中,是否存在中介變量?是否存在調節變量?可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此外,樣本分布在個別人口統計學變量上不是很均勻,但由于整體樣本量較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基于本研究結果建議如下:一是重視高職大一新生的專業宣傳與實踐,增強其專業認同;二是鼓勵高職女生適當提高就業期望;三是提高文科類、理學工學類高職大學生的專業興趣與自豪感。

作者:張雪晨 單位: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就業探討篇3

當今,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重重壓力,通過梳理當前00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分析出高校就業工作存在就業信息的個性化有待提高、就業工作缺乏前置思維、大學生對基層崗位認識不夠且就業路徑單一、大學生專業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針對就業問題和困境提出相應對策:樹立就業工作的前置思維、增強就業工作的個性化管理、多管齊下引導學生到基層干事創業、多措并舉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就業途徑的變化

疫情對畢業生就業的直接影響體現在求職渠道上,線上招聘更多地取代了線下招聘,成為大學生求職的重要依托。同時,疫情也導致大多數用人單位將筆試、面試等招考環節從傳統的線下轉移到線上進行。疫情防控形勢下,線上招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求職者帶來了便利,但實際操作中也出現或多或少的困難。

(二)崗位需求的變化

新冠疫情對企業的沖擊直接導致招聘需求的銳減,部分小微企業甚至瀕臨倒閉,而中小微企業作為畢業生就業崗位的主要貢獻者,對就業形勢的影響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簡稱CIER指數,是根據就業市場中招聘需求人數與求職申請人數的比重計算所得,反映的是就業市場景氣狀況。根據智聯招聘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求職申請人數增幅大于招聘需求人數增幅,CIER指數下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三)00后對新興職業有興趣

新形勢下經濟發展催生了新行業,今年6月人社部向社會公布了“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等18個新職業。00后畢業生對新興職業有興趣,也更看重薪酬水平和行業前景。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數據調查表明,九成以上的受訪00后畢業生對新職業有興趣,三成以上的受訪00后畢業生表示相當有興趣,求職選擇也更具多元化。新職業的出現,既是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體現。0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敢突破勇創新,將興趣愛好職業化,注重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幸福感,同時在求職中比較看重薪資水平、行業前景和自身發展空間。

(四)“考研熱”“考研難”成為常態

考研越來越成為大多數畢業生的第一選擇。據教育部統計,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增幅達21%,而錄取人數較去年有所下降,僅為110.7萬,錄取率只有24.22%。一方面,疫情環境下出國留學人數驟減,考生大量回流,從而國內考研人數激增。另一方面,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市場不景氣,畢業生選擇用考研規避就業難的嚴峻事實。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為了提升綜合競爭力,更好地獲得社會承認,大學生多數會選擇考研來提升學歷。當然,還有部分學生抱著盲目從眾的心態選擇了考研。基于以上原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而不到四分之一的錄取率也注定了多數考研人的失敗,但這并不影響學生的考研熱情。

(五)“懶就業”“慢就業”現象凸顯

“慢就業”是指畢業后不急于找工作,也沒有繼續深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拒絕“畢業即就業”方式,出現“慢就業”的心態。疫情之下,就業壓力陡增,“慢就業”“懶就業”現象就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其中有的大學生由于畢業后未明確職業方向,又不愿盲目就業,從而選擇在“慢就業”中加強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以便找準屬于自己的職業路徑。也有的大學生畢業后再無學習或工作壓力,將畢業后的階段看成是放長假,將“慢就業”演變成“懶就業”,成為虛度光陰的“啃老族”。

二、高校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境

(一)就業信息的個性化有待提高

當前高校擁有豐富的就業信息渠道,建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較為完備的就業信息平臺。學校就業相關部門持續發布招聘信息;輔導員老師會根據招聘需求將各類信息轉發到相應的專業群,并給到針對性的建議;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會面向特定高校開展招聘工作,學校也會不定期地組織線上或線下招聘會,方便學生更集中更具體地了解用人單位和崗位需求;畢業生還可以借助各類招聘網站獲取崗位信息。盡管就業信息量充足、信息渠道多樣,依然有很多畢業生表示信息不夠用,究其原因,是有效信息和個性化信息較為匱乏。高校提供的就業信息數量在各專業、各地區以及校際之間極為不平衡,比如理工類院校針對文科類專業或藝術類專業的招聘信息相對較少,某省高校所發布的就業信息更多傾向本省用人單位,不同學校之間的招聘信息相差較大,而校際間共享就業信息模式還未成熟。

(二)缺乏就業工作的前置思維

高校就業工作中存在片面認為“就業是大四年級的事情”這類觀點,缺乏就業指導工作的前置思維,未能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滲透進學涯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當前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就業時表現出迷茫和困惑的狀態,常常是海投簡歷卻石沉大海,對目標行業和崗位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發展規劃,畢業時也沒有做好從學生到社會人員的角色轉換,從根本上看是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和清晰的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是各個高校基本都會開設的課程,但更多還只停留在理論上,實際作用和效果甚微,對就業工作的影響力有待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在落實就業方面的三全教育發力不足,容易將專業和學科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學風建設、專業能力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等與就業工作割裂開來,而這本身就是一體化的管理工作,應當貫穿大學育人的全過程。

(三)大學生對基層崗位認識不夠且就業路徑單一

當前大學生對基層崗位缺乏充分認識、基層就業路徑單一等原因制約了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步伐。基層擁有廣闊的就業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三支一扶”“西部計劃”“蘇北計劃”和選調生等政策對大學生吸引力較大,為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去基層就業的途徑比較單一,目前通過考試選拔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是主要方式,一些同學因考試失利導致失去了去基層工作的機會。另外,近年來的大學畢業生基本都是95后和00后,大多來自城市,家境相對優渥,沒有體驗過農村生活,對基層崗位缺乏親身實踐和正確認識,而網絡媒介所報道的基層干部更側重于“克勤克儉”“甘于奉獻”等品質,部分大學生因此片面認為基層條件艱苦、生活窮困,產生怕苦畏難情緒,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意愿。

(四)專業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

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招生和就業“兩張皮”現象,在招生過程中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進行專業調整,造成某些“冷門”專業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大學生在畢業時陷入“就業難”的困境。另一方面,高校通常會在每學期初確定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一經確定很難進行更改,而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對于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常常出現教學內容無法緊跟時代前沿知識和技能的現象。這就導致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雖然符合行業發展總體趨勢,但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和技能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脫節,就業能力薄弱。

三、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對策

(一)樹立就業工作的前置思維,三全育人協同發力

招生和就業作為高校的入口和出口,絕不能割裂來看。高校招生部門可根據各專業歷年就業情況,并結合市場調研狀況,統計出就業市場更景氣的專業和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針對就業市場更景氣的專業,高校可結合專業招生指標和師資力量,在原有的招生規模基礎上進行適當擴招。針對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可申請適當減少招生規模或進行專業調整,優化專業設置以適應市場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用好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教學,課堂中引入生動具體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認知,初步確定職業目標。畢業是就業的前提,只有順利完成學業才能談就業,輔導員要立足平時,加強班級黨團建設和學風建設,為學生順利畢業、考研升學、出國或考公打下基礎。任課教師在平時授課中要做好課程思政,幫助學生理解個人的成才對于國家、家庭和自身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關注專業前沿知識,培養過硬素質技能。

(二)增強就業工作的個性化管理,精準幫扶就業

高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不僅要注重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更不能忽視畢業生的求職意向。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模式,詳細統計學生的求職需求,根據意向地區、專業類別、就業類型等信息對學生進行精準細分,實行小班制就業管理,在推送招聘信息、舉辦校園招聘會和宣講會時做到精準發力。在發布就業信息時要進行點對點發布,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提高就業信息的有效性。精準幫扶就業要采取“一生一策”就業管理模式,針對考研學生,要掌握每位學生的目標院校和專業、備考情況、心理狀況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可適當進行考研干預和指導。在考研復試階段,高校可組織經驗交流大會,邀請學院領導、專業教師和往屆考研成功的學生講授復試注意事項、分享上岸經驗。針對求職的學生,要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上持續發力。借助學生組織,開展簡歷制作比賽和模擬面試比賽,邀請企業人力資源從業者或往屆高質量就業學生分享求職干貨。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心理問題學生要給予更多心理指導和就業幫扶,確保順利就業。

(三)多管齊下引導支持學生到基層干事創業

高校要加強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思想引領,輔導員、班主任應開展基層就業相關主題班會,借助優秀的基層工作者典型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家國情懷,培養艱難險阻、玉汝于成的奮斗意識,鼓勵敢闖敢干、干事創業的創新精神。要做好基層就業政策的宣講,有吸引力的基層就業政策是實現人才從“引進來”到“留下來”的服務保障。可邀請基層工作人員到高校進行宣講,詳細介紹基層崗位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發展空間和待遇保障,解答學生對基層崗位的困惑。要組織搭建基層實習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到基層實習實踐,體驗基層生活、體察基層工作、體會基層民風,以實習實踐帶動就業。當前,考試依然是基層崗位選拔的主要方式,政府、社會和高校可共同發力,創新和豐富基層崗位選拔機制,讓有志在基層建功立業的高校畢業生都能綻放青春的色彩,實現個人的夢想和價值。

(四)多措并舉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結合高校自身特色,開展就業相關品牌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各行業、企業、園區等,并借助校友資源,為畢業生進一步拓寬就業領域、拓展崗位數量。幫助學生發掘自身興趣特長,將興趣職業化,勇于嘗試新職業,如民宿管家、主播、微商、旅行導師等,在新領域和新產業發光發熱。做好創業指導和政策宣講,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以創業促就業。政府和高校應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創業培訓、咨詢服務、實踐活動、跟蹤幫扶等系列措施。針對“懶就業”學生,要家校合力,喚起學生的求職需求,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就業的意義在于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家庭富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要進行勞動教育,鼓勵學生成為光榮而偉大的勞動者。針對“慢就業”學生,要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盡早就業的觀念,對于目前沒有能力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學生,可建議先找一份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待能力提升后再尋求進一步發展。要教育學生樹立競爭意識,編制不等于一勞永逸,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持續提升個人價值才能永葆競爭力。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但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國家富強、社會穩定的基石。高校必須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立足教育的本質,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抓好。總之,做好高校就業工作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確保高校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

作者:嚴棉 劉峰成 余棟

上一篇: 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3篇 下一篇: 小學音樂教學探討3篇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 亚卅日韩久久影视观看 | 亚洲综合日韩一区 | 亚洲美女牲淫视频片 | 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剧情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