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15:29: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經濟健康發展遭受著劇烈沖擊,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物價起伏較明顯、職工失業率偏高、企業破產案例頻繁發生等。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會上出現了眾多營運能力下降、舉債經營比率大幅度攀升的瀕臨死亡企業,這類企業的存在嚴重遏制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了規避企業破產帶來的后續風險事項及歷史遺留問題,當地政府及財政部只能采取對其放緩稅收政策,大力給予優惠措施并傾斜資源供給,以維持企業生命延續。由此,僵尸企業開始大量涌現在投資市場中。國家曾多次提出要徹底整頓僵尸企業,2016年1月,國務院重點強調力爭3年時間內強制下市345家中央僵尸企業;2017年4月財政部表明,全面開展有關僵尸企業清理的專項資金補助申報項目;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表示,把“有序推進”處置僵尸企業作為2020年45件大事之一。盡管如此,企業發生僵尸化的現況仍然屢見不鮮,因此對僵尸企業進行區域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文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結合國家政策形勢,對境內僵尸企業進行整體數據分析及區域分布研究。第二,總結我國清退僵尸企業工作中出現的難題及解決對策,并提出有效的區域分類治理建議。
一、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秉承大力支持企業發展的理念,多次創下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跡。勿因僵尸企業阻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成為當今學者討論的焦點話題,筆者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結論,以僵尸企業的出現、僵尸企業的危害、區域經濟的發展三方面做出文獻回顧。
(一)僵尸企業的出現
國外學者普遍認為銀企關系不妥善會加劇僵尸企業的出現。如Peek、Rosengren(2005)理論研究發現,當銀行管理發生功能紊亂時,陷入財務危機的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資金補助;Linetal.(2015)對日本現存的僵尸企業進行了篩選式模型研究,結論進一步表明銀行累計壞賬總額與企業可申請的信貸金額呈正相關,故而銀行不當決策同樣會延續僵尸企業的生存期限。在銀企關系基礎上,國內學者深入研究并發現經濟政策與企業戰略同樣是發生僵尸化的主要緣由。熊兵(2016)認為,國家出臺新規定會迫使企業進行倒閉式改革,無法順應時代變局的企業將淪為僵尸企業;孔繁成、顧國達(2019)通過實證表明,國家實行選擇性的產業政策會直接干預投資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業戰略理性化發展,最終導致僵尸企業的形成。
(二)僵尸企業的危害
Caballeroetal.(2008)研究發現僵尸企業內部控制存在明顯的體制性問題,組織架構混亂、部門職責不明時常引發同行業之間的不良競爭;Hirata(2010)通過曲線分析得出結論,僵尸企業因大量汲取信貸資金而抬高了銀行利率,由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影響,投資者開始盲目地進行惡性循環投資;喬小樂等(2019)表明,僵尸企業會讓更多的勞動者失去就業機會,并拉低我國整體生產力水平;夏自釗(2016)通過實證闡明類似觀點,即僵尸企業嚴重影響著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埋下隱患。
(三)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經濟泛指以資源要素為標準對國內經濟進行有限的分割。樊杰(2019)認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逐漸趨向平穩狀態,具體表現在區域GDP全國占比保持相對穩定。自我國正式踏入“十四五”時期,推動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已成為時代新格局。魏后凱(2020)認為,國家應進行區域差異化管理,對陷入資金困難、生產力欠發達的地區給予物質資金保障,充分審視縮小貧富差距與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綜上文獻梳理,雖然國內學者對僵尸企業的相關研究稍晚于國外,但仍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創新發現,尤其是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更多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如何清退僵尸企業。長期依賴政府補貼和銀行放貸的僵尸企業,它們倒擠企業周轉的資金、縮減企業應計的稅負、阻礙企業未來的創新,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現有文獻已對僵尸企業的識別、形成、產業危害和宏觀調控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但考慮到我國時代政策變遷的特點,大量文獻便缺乏了時效性。此外,對不同經濟區域也沒有提出較完備的分類治理方案。因此,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可供研究的新高度。本文可能存在的增量貢獻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中國為研究主體,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細化分為四大經濟區域,進行了相關僵尸企業的數據研究及區域解讀。第二,緊密聯系國家環境,闡述清退僵尸企業工作中面臨的難題及相應對策。第三,找準區域內僵尸企業清退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為經濟協調發展注入新活力,并為后續學者的相關研究提供新視角。
二、四大經濟區域內僵尸企業的數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一)境內僵尸企業總體識別情況分析
自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正式步入“新常態”階段,國家堅持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戰略方針。若要有效地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處置僵尸企業則成為改革道路上的首要任務。筆者對滬深A股上市公司及僵尸企業的總體數量進行梳理,時間跨度定格為2014~2020年,具體識別情況及發生率見表1、變動趨勢見圖1。如圖表所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興盛,眾多公司選擇上市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年度財務報表及重大事項均須由會計師事務所稽核,審計人員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周轉能力等財務指標進行考查,數據表示約9%~11%的企業在未來有可能出現僵尸化。此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迫停產停工,導致僵尸企業的發生率略有回升,但總體來看仍呈下降趨勢,這也進一步證實國家清退僵尸企業的行動初見成效。
(二)四大經濟區域具體省份規劃及經濟戰略制定
為了有針對性地分析僵尸企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及數量變動趨勢,筆者借鑒國家統計局的研究成果,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分成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各區域具體劃分情況見表2。如表4所示,盡管四大經濟區域均屬于中國,但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側重點、企業戰略制定、經濟發展水平均有很大區別。筆者以經濟發展為研究方向,總結國家對各區域的差異性戰略制定:對于一線城市聚焦的東部地區而言,2020年區域GDP貢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高達51.75%,對此提出“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擁有理想化的人力資源配置,承東啟西的地理方位特點,均是中部地區近年起勢的關鍵,因此提出“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西部地區資源豐富,有著最大潛力的天然優勢,然而經濟發展卻不容樂觀,國家多次發文規定扶持西部產業,故而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近年來,人才持續外流的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部分企業發展呈“高開,低走”的特點,國家提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由此可見,在進行四大經濟區域內僵尸企業的分類研究之前,了解不同區域的具體發展戰略尤為關鍵。
(三)四大經濟區域內僵尸企業的空間分布解讀
筆者對境內僵尸企業的總體數量進行區域性劃分,結果表明2014~2020年東部地區僵尸企業的數量最少,中部地區相對較少,西部地區相對較多,東北地區最多,各區域僵尸企業具體分布情況見表3。此外,從總體數量變動趨勢來看,各區域呈波動下降狀態,這一特點與境內變動趨勢近乎一致,各區域變化曲線見圖2。為了深入研究四大經濟區域內僵尸企業的分布特征,筆者對不同區域的優勢產業及易淪為僵尸企業的行業類型進行梳理,見表4。除此之外,筆者結合區域定位、地貌特征、政策主導等多維因素依次解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最新經濟形勢。東部地區:作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支點,不斷引領我國企業改革的潮流,其多元化產業結構和超一流經營理念,都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國內外優秀的人才和資源。與此同時,東部地區在海外出口總額、科研技術方面的投入及資源分配利用率上,都遠超其他經濟區域,這也詮釋了為何疫情常態化并沒有擊垮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然而,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耗問題亟待解決,自我國提倡節能減排開始,東部地區多家龍頭企業開始邁入低谷期。如何解決目前日益緊迫的能源問題,直接決定了東部地區能否在未來徹底根除僵尸企業,同樣也是中國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關鍵所在。中部地區:被視作四大經濟區域的緩沖地帶,承東啟西的方位優勢及地理特征為區域經濟運輸搭建橋梁,逐漸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也為多元化業務擴展提供保障。此外,中部地區同樣是我國著名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糧食、油料、棉花等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一直廣受稱贊。但中部地區整體產業結構效益明顯偏低,以粗獷化為代表的經營理念使得業務管理沒有做到精細化,大量資源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潛在價值。并且,中部地區對外開放意識不佳,數據表明2018年出口依存度僅為2.47%,低于全國平均出口能力水平。西部地區:擁有較大的開發前景,憑借著豐富的水資源、草地資源、天然氣資源,以及較低的土地開發成本,近年來一直受國家政策扶持。但因其地形復雜、空氣密度稀薄,極易出現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這使得原本處于交通劣勢的農業環境雪上加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我國開始全面廢止農業稅、牧業稅并給予農村居民經濟上的補貼。雖然西部地區農產品的產量日趨增加,但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原因在于生產環節投入的資金和技術仍然不足,結果導致產出的農作物質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庫存積壓帶來了結構性、地區性、階段性的產能過剩。東北地區:被外界定義為礦物質資源的發源地,東北地區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如煤炭、鋼鐵、石油等在全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據氣象臺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持續升高,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沉重的氣候性負擔,其中東北地區碳排放量在四大經濟區域中占據首位。國家為營造綠色健康的生態經濟環境,對此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雙碳”戰略導致大批東北地區的高碳排放企業逐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因傳統行業發展停滯,新興產業又缺乏活力,大批人才和資源外流,長期以來不利于東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清退僵尸企業面臨的難題及解決對策
(一)清退難題
目前,我國經濟已實現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其“三去一降一補”的首要任務便是去產能。自此,國家開始對企業的能源消耗標準做出強制性約束,此舉措加劇了鋼鐵、煤礦、石油等高碳排放企業的資源過剩問題,所以高能耗產業在未來更有可能發生僵尸化。為了復蘇疫情沖擊下的國內經濟,暗藏金融危機的僵尸企業便成為國家處理的重點對象。若要徹底且高效地處置頑固派的僵尸企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以下幾方面難題:1.企業信息披露不達標,加大識別僵尸化的工作難度。企業有義務定期向社會公眾及投資者披露完整的財務會計信息,公開信息不僅有助于政府及金融機構對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進行監督,投資者還可以全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既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又為債權人提供必要的決策信息。但值得一提的是,僵尸企業在會計信息披露意愿上一貫低迷,主要表現在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及時、不全面、不充分、不可比,這也進一步增加了判定企業是否發生僵尸化的整體識別難度。表面上企業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扶持,實則是信息披露中“渾水摸魚”誤導了政府和銀行的判斷。2.處理過程完全“一刀切”,致使清退效率不理想。僵尸企業行業類型、經營范圍及產業規模都存在著顯著區別,因此在清退過程中選擇一條合乎企業現狀的方案往往事半功倍,但我國政府及金融機構在工作細節上未能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面對種類繁雜的僵尸企業,我國處理風格屬于“一攬子出清”,并沒有分析問題的本質原因而對癥下藥。雖然從短期數據面板來看,僵尸企業的總體數量有所減少,但因盲目追求清退速度卻帶來更嚴重的經濟性潛伏危機,同時也讓更多人失去就業屏障,進而導致多數地區出現自發性的生產力不均衡。3.兼并雙方互相抵制,導致收購活動無法順利進行。國家提倡優勢企業收購具有挽救價值的僵尸企業,這樣做不僅能夠最大化規避企業破產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問題,還可以做到產品、能源、技術上的協同再分配。但歷史經驗表明,收購方并不情愿與僵尸企業發生合作關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僵尸企業的內部控制、產業結構、思想文化都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缺陷,收購方自然不會主動冒風險去收拾所謂的“爛攤子”。此外,僵尸企業中大多數國有企業同樣表現出明顯的反并購傾向,管理層及領導者普遍認為國家不會放任企業滅亡,甚至還會繼續得到資金上的幫助,對未來仍抱有盲目樂觀心態。4.破產清算程序冗長,企業退出機制不夠完善。長期陷入財務困境且毫無轉機的僵尸企業,強制下市是最好的解決途徑。自2007年我國全面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此法案為企業清算的后續問題奠定基礎,但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許多結構性矛盾:首先,失業員工的安置費用問題,據估計,一位下崗工人可申領各項經費補貼總計約六萬元;其次,關于破產的訴訟程序十分繁雜,從法院接受企業破產立案之日起至全部清退工作結束,整個階段少則2~3年,長達7~10年,相關債權人往往不能接受時長而妥協;最后,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過于看重當地就業率水平及短期GDP發展,同樣也不支持過多企業采取破產清算的解決途徑。
(二)解決對策
通過上述難題匯總,不難發現我國治理僵尸企業仍處在初級階段,若要從根源上減輕清退工作負擔,就必須克服僵尸企業帶來的重重阻礙。針對清退工作面臨的難題,相應解決對策如下:1.規范企業信息披露意識并落實公開責任。企業應自覺地接受政府及金融機構監督,各部門需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流程制度,定期向社會公眾披露財務信息,包括且不限于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附注及當期重大經營事項說明。對于弄虛作假、虛增利潤、誤導投資者行為的企業案件,應依法追究相關單位人員的行為責任,同時將信息披露環節出現的問題列入重點工作議程。2.甄別企業財務問題從而治標又治本。根據資產負債、現金流量、欠款總額等信息建立僵尸企業數據庫,力爭施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的分類治理方案。廣義而言,對于短期盈利能力較弱,但產業結構及財務狀況都有極大提升空間的朝陽企業,國家不應直接清退下市,反而應當適度地進行“輸血”扶持以待企業實現回暖;對于不利于國內經濟發展的夕陽企業要盡快處置,避免其長時間占據市場可調配資源,進而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3.積極協調兼顧雙方利益互通關系。部分僵尸企業雖然已無力扭虧為盈,但其殘剩資源仍有可利用價值,因此國家提倡行業優勢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回收資本等方式對破產企業進行債務重組,盤活剩余資產活力并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當涉及兼并主體利益問題時,國家應積極出面協調雙方合作關系,酌情提供利息減免、稅收暫緩等優惠措施贈予收購方,同時被收購方有必要知曉企業未來面臨的窘境,從而倡導收購活動順利完成。4.強化政策執行力度以縮減企業拖延空間。有悖于國家戰略、能耗標準、安全質量的僵尸企業應加緊清退步伐,盡快強化約束力較弱、執行較為困難的政策制度,堅決不能使本應破產清算的企業存在任何拖延的機會。關于失業員工,財政部可適量撥款以填補后續經費支出,也可采取再就業幫扶制度提供公益性崗位;關于清算流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事先做好“服務者”和“裁判員”的職能角色,協助企業破產清算并縮短工作時間。
四、結語與區域分類建議
本文對僵尸企業進行區域分布式的數據理論研究,結果表明,僵尸企業出現的緣由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與國家政策、產業結構、銀企關系等密切相關。為了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扎穩腳跟,我國正式將清退僵尸企業作為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清退僵尸企業絕非易事,國家在治理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不僅因為僵尸企業長期存在鉆漏洞的僥幸心理,而且企業信息披露不合理也讓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左右為難。目前,縱然我國僵尸企業的總體分布情況有所好轉,若要徹底消滅僵尸企業,就必須要明確各經濟區域的任務和目標,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對四大經濟區域的分類治理提出建議:對于東部地區而言,第一,鼓勵傳統企業摒棄以成本與價值為導向的商業競爭模式,轉而靠服務、靠產品的質量及附加值來鞏固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第二,繼續發揮東部地區統領國家經濟發展的龍頭引擎作用,重點推進原始性科技創新并提高研發起點。第三,東部地區的勞動力及土地開發效應略顯乏力,因此,提倡區域內勞動密集型產業適度向中西部地區靠攏,促進區域經濟整合并加強各區域之間的合作共贏精神。對于中部地區而言,第一,鼓勵大中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明確企業分工以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第二,優化并升級區域內的交通工具與通信網絡,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用配套設施,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管理水平。第三,增強對外開放能力以吸引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發揮國外直接投資及跨國公司技術溢出效應,引導本土企業在行業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第一,鼓勵西部地區長期堅持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綠化工作的開展,不僅為制造業提供必要的木材及林副產品,還有助于減少氣候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第二,逐漸擴充新興產業模式,填補西部地區過去單一結構化的產業空白,同時提速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把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變成實體購買力。第三,西部地區要減少低水平且盲目的短期行為投資,將資金重點應用于新技術、農業、環境等過去忽視的范圍及領域。對于東北地區而言,第一,鼓勵東北地區高能耗企業進行倒逼式改革并優化產業環境,提倡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絕不允許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賺取經濟利益。第二,持續加大對人才及資源的引進力度,推動新型技術產業發展,煥發市場經濟新活力,提高服務創新意識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高品質需求。第三,加強規范化生產的監管力度,金融機構應定期對企業的資信能力進行全面審查,在企業僵尸化之前及時作出預警。
作者:付豪 遲麗華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篇2
一、陜西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一)陜西經濟發展現狀。陜西位于中國西北部,與八個省市接壤,是國內臨近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華北、華中、西北、西南和西亞歐大陸橋的門戶。作為我國的能源大省和科技大省,陜西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五年來陜西地區生產總值與人均生產總值均有著顯著增加,全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農業生產穩定,工業生產穩中加固,企業效益持續快速增長,服務業增長較快,新興消費穩定增長,但是陜西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陜西省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19045.75億元上升至至2021年的29800.98億元,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人均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50081元上升至2021年的75390.71;2021年GDP總量排在全國第13位名,近兩年雖受疫情影響,經濟發展穩中有升,2020、2021兩年陜西省GDP平均增長4.3%。2021年陜西省第一產業2409.39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8%;第二產業13802.52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46%,第三產業13589.07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46%,由2021年的統計數據可知,陜西產業結構已經由第二產業主導逐漸向第三產業主要轉化,雖然目前陜西省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仍然偏高,第三產業比重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仍然相對落后,但是總體上陜西省產業結構演變過程與現代經濟發展規律相符。
(二)陜西經濟發展優勢與短板。1.陜西經濟發展優勢。陜西是科教大省,陜西共有高等學校9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80所,擁有的“985”和“211”高校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四位,科教資源富集,創新綜合實力雄厚。陜西也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技工業基地,陜西的制造業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工電器、中型冶金、機床和工具制造、汽車及配件、工程建造、農林牧機械制造、石化煤機械和輕紡機械制造等8個部分。陜西省的高科技產業無論在投資比例、產出值或者企業數量,都在西部地區排在前列,高科技產業的投入與產出排在全國前十。目前陜西正從“陜西制造”向“陜西創造”轉變。2.陜西經濟發展中的短板。第一,陜西區域發展差距較大,一直以來陜西經濟發展的重心在關中地區,陜北、陜南發展相對不足,關中地區生產總值近10年來一直占60%以上的比重,陜南一直以來僅占10%左右。第二,新發展理念尚未落實,陜西能源化工業在經濟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占比仍較低,戰略新興產業量較小,阻礙了陜西經濟邁入中高端的進程。第三,高新成果轉化能力不足,陜西具備相當的科研優勢,但目前由于市場活力不足,產業鏈現代化程度低,導致陜西高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能力不足,科教實力的優勢并未被充分發揮。省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預測決策水平不高等現象,不能滿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二、會計工作人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高端會計人才一直為地區與企業所必須,結合對前期理論研究的梳理,得出目前會計行業人才對于區域經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人員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隨著會計的發展,目前會計的主要職能從原先的核算與監督轉變為管理與決策,會計工作者會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企業的管理者在進行財務決策之前,也會參考相應的會計信息,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的財務總監、總會計師等高級會計人才會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整體把控,企業的相關會計信息會對企業管理者的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優秀的會計工作者也會幫助企業更好的把握企業利潤提升途徑,合理降低成本,把握企業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強化企業績效管理,最終提升企業價值。每一個企業都屬于區域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個組成部分能夠健康、穩定發展,是區域經濟良好發展的前提與保證。
(二)促進社會資源合理分配。會計信息可以及時披露社會經濟狀況。從宏觀層面來看,會計工作人員通過統一準則對不同性質單位的經濟情況進行記錄,能夠合理體現每個單位的經營狀況,最終政府通過對各類會計信息進行整合,可以根據相應的數據資料,對區域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微觀層面,企業也可以通過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分析與研究,根據現有的宏觀政策對企業未來經濟行為進行預測,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發展。
(三)確保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的運行。各類會計工作人員是維護各類會計行為真實性與合法性的重要主體。會計監督工作分為政府監督、單位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會計工作人員以相關法律和會計職業道德為依托,通過會計監督職能,對單位內部的會計業務的真實與合法進行監督,對企業可能出現的不合規行為進行約束,真實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效規避企業各類違規行為。只有維持會計監督工作合理有效,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平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三、目前陜西地區會計工作人員能力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專業知識與職業能力沒有充分融合。隨著陜西經濟的發展,會計知識和技能也在不斷的更新,伴隨著業財融合、財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會計工作的內容與方法也在不斷的轉變。目前會計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構建主要源于在校學習期間,而在校期間學習的知識相對于目前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不會再系統的學習會計專業知識,多數情況下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呈零散化,無法構建最新的財務知識體系。尤其對于從事會計基礎工作的人員,會發現自己在進入工作中需要必須重新學習大部分知識才能完成現有的會計工作。在新經濟業態下,會計崗位人員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財務核算、電子報稅、成本管理等工作,還需要掌握管理會計、經濟法律、財務共享、數據分析、管理溝通技能等相應的職業能力。
(二)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尚需提升。隨著目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智能財務等一系列技術的發展,很多發達地區大型企業相繼建設財務中心。陜西地區由于相對閉塞,存在開放和創新不足的現狀,沒有及時的將高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對于新技術的應用較為滯后,沒有及時的將會計工作與經營業務有效融合,這種現狀尤其體現在國企和傳統行業中。因此大多數企業喜歡錄用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會計工作人員,經調研統計可知,約有96%的企業對會計人員工作經驗提出要求,而50%以上的企業要求會計人員需具備相關職業證書,其中部分企業對會計人員有職稱方面要求。結合陜西省現狀,整體表現出高端復合型會計人才缺乏,低端人才泛濫的現象。
(三)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仍需加強。隨著新經濟業態的發展,經濟業務種類的多樣化使得會計職業道德的范圍變得更廣,會計人員所應遵守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有了變化,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來頻發的各類財務造假主要就是會計工作人員沒有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尤其在現代數字化背景下,各類新的技術改變了原先的財務處理模式,會計準則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如果會計人員不能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判斷能力,就無法區分新舊準則,不清楚在新的會計處理模式下哪些行為屬于違背會計職業道德,造成許多經驗不足的會計人員無意識的狀態下違背相關法律與道德,損害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有待提升。根據研究表明,有相當多的會計工作人員欠缺必須的職業判斷能力。財務部門直接接觸企業的經濟業務,通過對財務信息進行判斷,編制相關財務報表以及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分析與預測,這些都建立在會計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目前部分會計工作人員自身能力不足,導致缺乏相應的職業判斷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會計工作人員雖然具備相應的職業證書,但是不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缺乏相應的崗位工作經驗,同時隨著區域經濟業務的發展,各種新經濟業態的出現,市場環境也會隨之變化,對會計崗位工作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業由于對會計工作重視不夠,沒有真正落實新經濟業務的相關培訓,致使會計工作人員的知識體系沒有及時更新,會計職業判斷能力難以得到較好的發揮,無法依據企業現實狀況為經營者提供準確的參考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區域的整個行業發展水平。結合陜西經濟發展現狀,陜西屬于科教大省,高等院校眾多,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財會專業的學生畢業,但總體來講,剛畢業的學生由于缺乏實踐工作經驗,尚不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而優秀人才更多流向發達地區,導致高端會計人才缺乏。
四、陜西區域經濟發展中會計崗位群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一)會計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具備堅實的會計基礎知識,能夠處理各類經濟業務是會計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是會計工作者從事會計工作的前提,隨著陜西區域經濟的發展,經濟業務與以往的業務相比,呈現多元性和綜合性,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講,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會計處理能力,能夠根據目前不斷變更的會計準則,準確判斷并熟練處理各類經濟業務。在此要求下,需要會計崗位人員具備會計核算、預算管理、成本核算、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里、財務分析與決策能力等一系列基本能力。
(二)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隨著目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財務共享技術的廣泛應用,會計工作領域發生了重大變革,企業的財務工作正在進行著不斷轉型,未來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將逐漸由財務機器人替代,會計工作將與業務融合,單純從事會計核算的人員將越來越少,未來會計人員更多的將參與企業的管理,因此會計崗位群工作者除了應具備基本的財務核算能力,還需要具有較高的文字、表格、圖像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具備適應產業數字化發展需求的基本數字管理和財務信息的數據應用能力,能夠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專業信息技術能力,掌握會計行業數字化技能。
(三)大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隨著我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會計工作人員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出自己需要的數據,并對有用的數據進行清洗,找出適合企業需要的商業信息,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目前陜西數字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除了個別大型企業建立了財務共享處理中心,中小企業對于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并不廣泛,但隨著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各個產業鏈,數字經濟未來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因此會計工作人員需要掌握基礎的大數據知識,能夠進行基本的數據挖掘、數據清洗,運用大數據科技對財務問題進行分析與預測。
(四)納稅籌劃能力。隨著RPA財務機器人的發展,簡單的納稅申報、稅務稽核等日常重復性工作將被機器人替代,會計工作人員所需要做的就是在目前大數據、業財融合技術下,為企業進行納稅籌劃。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如何在遵守稅法的前提下,為企業合理有效的降低稅收負擔成為會計工作者一項重要任務。對于會計崗位工作者,除了能夠進行企事業單位稅費和個人稅費的計算與納稅申報系統的操作,能夠獨立進行納稅業務的處理;還應該掌握具備企業涉稅業務處理和稅收籌劃能力;掌握納稅籌劃的理念和方法,結合陜西發展綠色經濟的契機,注重綠色低碳稅收優惠政策在納稅籌劃中的應用。
(五)人際溝通與學習能力。在當前的經濟模式下,會計工作人員不僅要與本部門人員進行溝通,還需要與供應商、客戶、工商稅務等行政機關、以及本單位各個部門進行溝通,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需要會計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也需要會計人員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團隊合作意識。隨著新經濟業態的發展,會計工作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斷會有新的技術與新的業務產生,會計準則也在不斷的修訂,會計工作人員也要不斷對新知識進行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職業能力,才能滿足會計崗位未來發展的需要,因此具備較強的持續學習能力,也是會計工作人員所必須的能力之一。
五、提升服務陜西區域經濟發展的會計崗位群職業能力的建議
(一)結合陜西教育優勢,培養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的會計崗位人才。陜西各類高校眾多,為了更好的服務陜西區域經濟發展,各高校財會類專業應該以服務區域經濟為指導,集合陜西經濟發展的形式,根據學生的受教育層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第一,構建適合新經濟業態的課程體系,在學生進行基礎會計知識和技能學習基礎上,適當增加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業財融合技術,有助于學生以后更好的融入工作崗位。第二,各高校財會類專業可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為導向,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第三,加強對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發展潛力。最終從根本上提高會計人才質量,為陜西區域經濟發展奠定會計人才基礎。
(二)將會計人才與陜西區域經濟發展融合。發揮陜西的教學資源優勢,對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分層次、階梯型培養,使各類企事業單位了解會計人才的重要性,重視財會專業人才,定期對會計人才開展切實有效的專業繼續教育,組織會計人才參與地方經濟政策制定和相關學術研究,為會計人才提供發揮價值的平臺。選拔和培養能夠滿足陜西新經濟業態下的各類高端復合型會計人才,為陜西地區發展先進制造業、新型商業和現代服務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為區域產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提供動力。
六、結語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陜西省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省份,應當抓緊機遇,促進區域經濟加速發展。會計崗位群工作人員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應該不斷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為陜西地區經濟發展奠定會計人才基礎。
作者:張仲雯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篇3
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和區域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的產業合作關系,但由于二者特殊的運行性質,使得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互相影響。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有一多半都會進入到區域經濟格局中參與工作,那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質量以及意識形態,就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速率、安全性和質量形成影響。[1]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會影響到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既然二者都會對對方的發展形態形成影響,那么二者如果能夠在觀念上形成合力,在行為上協同發展或許可以提升地方區域發展的緊密性,令區域經濟能夠在職業教育的幫助下,更具發展凝聚力,進而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速率和質量。
一、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重在培養具有良好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人才。從職業教育中畢業的人才,將進入到技術產業當中,成為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以及創新型人才,為國家基層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而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將在人才培養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對人才質量的評價要求也會更高。職業教育的內容規劃和專業規劃,也會更加符合時代和社會對職業人才的基本需要。
(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區域經濟也稱為“地區經濟”,指的是分布于各個行政區的國民經濟指標。區域經濟會受到地方社會形態的直接影響,當地居民對于勞動的態度,以及當地所具有的地產資源、人力資源和業務資源,共同構成了區域經濟的具體形態。一般而言,區域經濟的最理想狀態,就是充分運用了地方資源潛能后的發展狀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能夠為我國經濟輸送巨大的產能,還能協調國家整體的經濟關系,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添磚加瓦。
二、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作用關系
(一)區域經濟發展高度影響職業教育可用資源量數
首先,區域經濟的規模明顯大于地方職業教育的規模。那么從規模上看,職業教育便會受到區域經濟的直接制約。結合現實情境可知,區域經濟對職業教育造成的最大制約是其發展的高度,決定了職業教育可以取用的資源量數。所謂區域經濟的發展高度,指的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實力,例如是否能夠吸納到更多的游客、投資等等。而職業教育的建設和發展,雖然有國家政策作為補貼,但職業教育若想不斷提升教學技術,需要輸出的成本極高,國家補貼不足以滿足發展需求。而這時職業教育一般會求助于當地企業,那么當區域經濟發展良好,企業自然有余力幫扶職業教育,相反便無法為其提供幫助,自然就會影響職業教育可用資源的整體量數。
(二)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向
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指的是區域內起到不同作用的產業的集合,由起到支柱、骨干、帶動作用的企業和其他普通企業共同構成。一般,區域經濟的高度就是由這些企業帶動形成的。而在不同地區,產業結構的具體業務內容也各有不同,例如一些區域內更擅長發展旅游業,那么地方的龍頭產業就與服務業相關。[2]而一些區域更適合發展工業,那么當地支柱企業就是產業大廠,幾乎負責了區域內同一行業內的所有產品市場。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自然要為學生未來就業發展考慮。當地有哪些企業,以及這些企業都需要怎樣的人才,自然而然就成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風向標。因此,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基本可以決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
(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區域經濟勞動力素質
雖然職業教育的規模較小,但由于職業教育產業的特殊性,使得區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職業教育的制約。首先,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是有創新思維、能力較強,但又缺少專業實踐經驗的學生。學生的特征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完整,對就業有期待,對自我發展有著強烈需求。這樣的人才,正是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么,當職業教育可有效培養出高階人才時,區域經濟就擁有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勞動力資源。相反,如若職業教育疏于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造成人才質量不高,區域經濟也會受到跨區域人才吸納的種種阻力,只能接受低素質人才。
(四)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速率
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實際上也可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速率。區域經濟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龐大、長遠的過程。區域經濟若想要快速發展,首先就要讓地方的勞動力規模,充分匹配區域勞動力的需要。[3]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專門人才。那么如果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偏離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要。就會導致職業教育輸送的人才,即使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也無法勝任地方企業提供的崗位,輕則導致工作效率降低,重則會拖慢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進度,導致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計劃無法完成。
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方向及策略
(一)企業要與職業教育建立穩定合作,基于企業需求設定專業方向
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二者就必須建立穩定、堅定的合作關系。建議地方政府組織地方企業和地方職業院校洽談,確認雙方在未來一個發展階段中,主要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需要。各自交流發展中需要哪些資源,以及希望對方為自己提供哪些幫助。要實現長遠發展,那么建議地方企業細致提出企業內容發展的整體要求。而職業院校需要結合這些需求,去重審和創新自身專業規劃,或刪減或增設,務必保證教育產業規劃與地方發展需要保持平行,從而構建人才培養和人才吸納的高效通道。
(二)企業需持續發揮專業導向作用,協助職業教育優化教學內容
在職業教育具體教學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定期派遣專門人員,對職業教育的教學方略和教學內容進行審視。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企業人才要協同更新理論要點,避免學校繼續沿用已經被淘汰的技術。在實踐教學方面,企業人才要入校參與實踐教學,用切實的工作經驗,對學生做出真正有效的經驗指導。企業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訓場所,讓學生在真實操作下,深入了解未來就業的技術要點,避免學生有限精力浪費在無用技術訓練中,從而有效提升人才發展的高度。[4]
(三)職業教育要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積極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
職業教育要站在企業運營的角度看問題,要探查企業人才需要背后的真實需求,并為企業各個部門或平臺,輸送更具針對性的專門人才。例如,如果企業提出想要一批能夠穩定在工作崗位中的人才,那么校方就要為企業輸送職業觀念較好,且個性穩定的學生人才。當學校通過合作交流,判斷出企業未來發展需要依賴技術創新時,就要為企業輸送思想新穎、行動力強的人才。以此來提升企業發展的技術水平,為企業輸送更具活力,更能改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的人才。
(四)職業教育要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升級區域經濟產業布局結構
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必須加快實現產業布局結構的優化。當前國家已經進入技術應用時代,互聯網技術已經倒逼傳統行業改革技術。在此基礎上,如若傳統行業無法實現技術革新,就會被時代淘汰。但已經成型的地方企業,很難在維系當前發展格局的同時,快速建設新的產業格局。那么職業教育就要積極培養創新人才,讓已經浸染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生,立足于互聯網語境進行創業,快速增設地方經濟產業類別,從而有效升級區域經濟產業的布局結構。發展地方經濟,是穩定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規劃,也是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必要手段。但地方經濟的發展,往往受制于地理環境,在人才吸納方面也缺少最根本的吸引力。而地方職業教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緊缺問題。如果區域經濟內企業能夠積極為職業教育提供人才培養的技術協助和經驗協助,能夠提升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作為回報,職業教育將用更直接的方式,為地方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縮短企業人才吸納的過程,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速率。如此一來,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便都可以實現高質量、持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夢婷,李德才.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困境及對策研究———以合肥地區為例[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2):40-45.
[2]苗曉鋒,翟新明.類型視角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策略探析[J].陜西開放大學學報,2022(1):37-42.
[3]儲開峰,孫杰.產教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13-17.
[4]蔡霞.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研究———基于湖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視角[J].江蘇商論,2018(12):133-134.
作者:齊茵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