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15:25: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養生文化研究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養生保健、調養情志在古代有豐富的經驗,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以整體論指導養生實踐,重視人類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相處,以及形體與道德情志的有機融合。情志養生通過心理調節以調養氣血,預防疾病,進而延年益壽。清人養生雖受儒釋道的影響,卻不止停留在道德鍛煉的層面,更是重視日常起居得以鍛煉身體及規范飲食,透過實踐活動以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1]119《老殘游記》中的日常生活描寫中融入了質樸、自然的養生觀念,日常生活情節既有氣韻生動的意境美,又是人物的養生實踐內容。優越的養生環境孕育了至善至美的人性,如心系蒼生、有勇有謀的老殘,性情爽朗、落落大方的玙姑,天真活潑、善解人意的逸云。
一、老殘:編織日常生活的養生網,實現上醫醫國的理想
作為一名淡泊處世的江湖醫生,老殘生活簡樸,有“適寒暑,安居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2]的養生之道。寒冬季節老殘住旅店,想寫信,筆硯卻被凍住了,為了御寒,他喊店家稱了五斤木炭,生了一大火盆,又叫買了幾張桑皮紙,把那破窗戶糊了,頃刻間,房屋里暖氣陽回。[3]42在飲食養生方面,老殘選擇“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平衡膳食模式。他追求清淡口味的素食,與人閑聊時會抽蘭花潮煙,早飯是買了幾根油條當了點心,晚飯后回旅店,買了幾塊茶干,四五包長生果,又沽了兩瓶酒。游泰山時他品嘗岳廟道士端出的桂圓栗子玉帶糕之類。[3]428-35移情養生法升華了老殘對社會人生的感悟。他在看寒雀過冬的時候,也會想到曹州的百姓不僅要受凍餓,還要時時刻刻受著驚恐,沒有出頭之日,日子比鳥雀還苦。想到這里,老殘不覺就流下憂國憂民之淚。行醫的過程更是老殘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俠之旅,他一邊游歷,一邊尋訪官吏的政績,奔波于入世與出世之間。老殘旁聽了一些冤案,通過車店老董打聽了于家屯冤案和王家冤案,通過店伙打聽了馬村集冤案,通過環翠打聽了治河貪官的罪行,老殘痛恨治河貪官剛弼和“陷民于盜、濫用極刑的假道學“清官”玉賢,發出“官愈大害愈深,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撫殘,宰天下則天下死”的憤慨之聲。為了破解冤案,懲罰貪官,老殘結交上層官僚,以民為本獻計獻策,最后實現了上醫醫國的理想。老殘擁有著無可挑剔的完美人格,他憑借人緣、個性魅力、養生智慧浪跡江湖,既救世救民,又不為官所累,自己也活得隨性適意、充實快樂。
二、逸云:追求命運自由的逍遙之境
逸云是泰山斗姆宮的一名姑子,她了解世道,有清新靈活的大腦,可是愛情卻受到挫敗,愛情是她人生的轉折點,此后她的人生進入新境界。逸云曾經纏綿與任三爺的的愛情,在所欲不遂時,無論是考量現實,還是理智地設想未來,愛情都難逃脫厄運,但她不想放棄,因此陷入痛苦中,眾所周知“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2]情志一旦受到劇烈的刺激,會導致七情郁結,損害五臟,傷及健康,此時她夢到了白發白須的老人啟悟他:“逸云,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為貪念利欲,埋沒了你的智慧,生出無窮的魔障,今日靈命光發露,透出你的智慧,還不趁勢用你本來具足的慧劍,斬斷你的邪魔嗎?”[3]171逸云并不像《紅樓夢》中的孤僻清高的妙玉,她的養生方式多了世俗的喜樂和豁達,如知足常樂的精神養生法、寄情山水的移情法、樂觀開朗的性格符合中醫“以情勝情”(“憂傷肺,喜勝憂”)[2]的養生方法。在衣食住行方面,無論是樸素的居室,還是隨遇而安的行頭,(逸云自帶鋪蓋,取進一個小包袱,里面是一條薄羊毛毯子,一個活腳竹枕)[3]159逸云真正做到了心無掛礙、淡泊超然。生活的磨難也無法改變逸云風雅潑辣的性格。她陪同客人游覽、登臨泰山時,健步如飛,如履平地。她陪同德夫人留宿泰山時,她坦率地向德夫人傾訴了心聲。她知識豐富,對泰山的景點和歷史典故,如數家珍。她殷勤地照料老殘、環翠、德慧生等人的飲食起居。天將欲明,逸云先醒,叫人燒了茶水、洗臉水,為客人煮了雞蛋,燙了熱酒,以抵擋寒氣。她提前回元寶店,為客人預備下湯面。
三、桃花山的詩意棲居與情志養生
1.居室設計、飲食習慣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美
玙姑等隱士詩意棲居在桃花山,玙姑家位于深山老林山坡之上,虎皮石砌的墻,月下花木幽香,穿過了回廊,有帶皮杉木的闌柱,斑竹扎的紙燈,房子里有一個磚砌的暖炕,大圓月洞窗前映著那層層疊疊的山,一步高一步的上去,真是仙境,[2]52-55申子平借宿后立刻忘掉了深夜趕路的疲倦和遇虎的驚恐。家具取材源于自然,洞內有幾張樹根的坐具,七大八小不勻,都是磨得絹光,幾案也全是古藤天生的,不方不圓,隨勢制成,東壁橫了一張枯槎獨睡榻子。榻邊放了兩三口盛衣服什物的黃竹箱子。簡潔的室內布置反映了玙姑隨性自適的養生風格。地上鋪著地毯甚厚軟,微覺有聲,地毯里鋪了辛溫熱的藥物云母祛陰補陽,有效地驅除了山地濕氣,再加上這蓑毯,蓑毯是玙姑手工,將梭草半枯時采來曬干,劈成細絲和麻織成,用這樣的地毯,人就不受病了。[2]63心靈手巧的玙姑富有養生智慧。無論是僻靜雅致的起居空間,明凈敞亮的詩書空間,還是飲茶宴樂的宴飲空間。居室里的一切都親近自然。自然風物與人的契合或投緣在文學藝術上叫比德。張天錫曾說:“觀朝榮,則敬オ秀之士;玩芝蘭,則愛德行之臣;睹松竹,則思貞操之賢;臨清流,則貴廉潔之行”(《晉書.張天錫傳》)松竹芝蘭等品性高潔的植物更能契合、彰顯高潔偉岸的品格。玙姑的居室匯集了草木精英和自然靈氣,自然草木和風物見證了主人淡泊寧靜的養生之道,也象征了主人質樸高雅的品行。人與自然的相親相近的和諧美,這既是中醫情志養生的前提條件,又是人物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2.注重修德修身
玙姑等隱士群體是晚清的文化精英,他們注重修德,淡泊名利,隱居在虎狼出沒、交通不便、偏僻幽深的桃花山,與虎狼相伴,兩不相擾,才能心平氣和地把虎嘯狼嗥當成音樂,這份簡傲瀟灑、心思純正讓申子平欣羨。他們待人接物友善慷慨;他們憂國憂民,展示出“筆墨丹青”“徹夜談禪”“琴瑟箜篌”的志趣美。小說作者劉鶚通過申子平與玙姑等人的交談,展示自己信奉的太谷派教義:太谷學派要求每個入門弟子以“內外兼修”“內圣外王”為立德修身要求,既要提升自身修養,又要為民謀利,以求造福社會。“內圣”指個人品德修養要達到圣人的標準。“外王”則意味要盡可能多為老百姓謀福利。[5]114太谷派人物身體力行上述教義。藥王孫思邈提出養德為養心的基礎,是養生首務。桃花山隱士富有立德修身的養生智慧,展示出文化擔當的魄力,在晚清統治長夜中猶如那顆不甚光亮的夜明珠,發出微弱的光亮,為幾千年隱士文化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3.情趣養生,怡情養性
玙姑家中雙夜明珠中間掛了幾件樂器,玙姑等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撫琴弄樂、聽曲賦詩的興趣愛好來調節情志。音樂書畫等情趣養生能怡情養性,有益于健康。音樂通過節奏、聲調、旋律的變化,對大腦產生良性刺激,使機體分泌出對健康有益的物質,從而提高機體的生物活性,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如彈琴有疏通五臟經絡的功效,彈奏者的坐姿也能在平和中達到氣血平和的養生目的。[7]45詩為心聲,書畫等筆墨丹青能夠幫人宣泄情緒。玙姑等人款待申子平時,表演了兩次音樂合奏。第一次是黃龍子鼓瑟,玙姑彈琴,彈的是自創琴曲《海水天風之曲》。古琴造就了玙姑高雅脫俗的氣質。當申子平看到箜篌后,請求聆聽箜篌之聲,便有了眾人第二次合奏:玙姑彈奏箜篌,黃龍子半嘯半擊磬,鄰居桑家扈姑吹角,勝姑搖鈴,合奏軍陣樂《胡馬嘶風曲》。音樂合奏讓申子平聽了神清氣爽,流連忘返。玙姑等人詩意棲居在桃花山,以立德修身為枝干,以情趣養生為枝葉,發展養生智慧,追求著人和自然的和諧美。綜上所述,小說人物憑借著淡泊、寧靜、知足、隨性等不同的養生之道,追求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作者:王曉輝 單位:鄂州職業大學
養生文化研究篇2
傳統運動養生扎根于中華千年文化,集養生與祛病于一體,通過配合呼吸的肢體運動,加以對意念的調攝,來達到增強體質、提高身心健康的目的,具有簡單安全、投入低、效果顯著等特點,不同人群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針對性練習。[1]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形成具有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雙重屬性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
1健康中國背景下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形成
1.1健康中國的內涵
“執政為民”“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健康中國”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期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內容,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支撐。[2]“健康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政策,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健康中國的背景下,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開始追求全面健康,對健康的需求從身體逐漸上升到精神層面,這給傳統運動養生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
1.2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形成
傳統運動養生是我國幾千年積累的智慧結晶,隨著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其在當代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世人的重新認識和重視。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順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以發展社會主義為總目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3]具有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雙重屬性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如焦作太極拳、四川峨眉武術、武當山道家養生文化等所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可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品和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活動的集合。[4]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主要為人們提供養生文化產品、運動養生教學、養生旅游體驗等,它是對全民健康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完善,旨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益增長的體育和文化健康需求,進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質,同時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它是促進全民健身、全面推進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手段,最終目的是實現全民健康。[5]
2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SWOT分析
2.1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優勢所在
2.1.1獨特的文化底蘊
中國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傳統文化,傳統運動養生文化正是根植于中華大地的沃土上才得以繁榮和發展,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符號的象征。它以中國古代科學知識為指導,在遵循生命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集醫家、儒家、道家、佛家等各派文化于一體,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運動養生方式,[6]包含了“天人合一”“抱神以靜、練氣養形”“禪定修心”“形神合一、內外兼修”等養生文化思想,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對民族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歸屬感。
2.1.2豐厚的文化資源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資源,如家喻戶曉的太極拳、峨眉武術、華佗五禽戲、武當山道教養生、崆峒派武術等。其中部分傳統運動養生文化已經或正在轉化為經濟效益,如武當山立足于道教養生文化,開設多家道院,推出武當養生功教學活動,由名師親授運動養生功法,并開發專項養生旅游項目,打造養生旅游產品;[7]太極拳盛名海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求學者日益劇增,太極拳館林立并起,多處建有太極文化園、太極拳主題館、太極文化旅游養生基地等。部分運動養生文化資源還有待開發,這都屬于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資源優勢。
2.2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劣勢所在
2.2.1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規模不完善
在政府和政策對健康中國建設的主導下,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初具規模,但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產業整體規模小、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8]我國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當前主要以教學活動、養生旅游為主,其它相關項目的開發還相對欠缺,一系列衍生產品的市場多處于空白狀態。目前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融資渠道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資的比例較低,且受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國家與地方的政策、資金、人力等資源向競技體育分流,[9]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充分挖掘。
2.2.2復合型人才的缺乏
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具備扎實的運動養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能夠熟練運用經濟管理學、產業運作知識傳播傳統運動養生文化,且富有組織能力與創新理念的復合型人才。但我國人才培養的現狀是“專業有余,綜合不足”,[10]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無形中導致了培養出的學生在綜合素質上的欠缺,專業性強但靈活性差。隨著產業的逐步發展和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復合型專業人才短缺的情況會愈發凸顯,成為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
2.3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面臨的機會
2.3.1巨大的市場需求
隨著亞健康人群的增多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罹患慢性病的人逐漸增多,人們對健康養生服務的需求增大,并逐漸由身體方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傳統運動養生扎根于中華千年文化,集養生與祛病于一體,具有簡單安全、投入低、效果顯著等特點,不同人群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條件和場景,采取自己適宜的、舒適的運動養生方法針對性練習。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不僅可以針對不同的年齡、身體狀況,定制相應的運動方案,提供相應運動養生教學指導服務,[11]還可以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和文化需求。
2.3.2國家政策的扶持
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把健康融入政策,重視體育強國、文化強國戰略,不斷健全健康養生服務和文化服務體系,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面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傳統運動養生由于自身具有科學合理性,因此,幾千年來得以延續和發展并與時俱進,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傳統運動養生經過專家的挖掘和整理,在人民群眾中廣泛的宣傳和推廣,[12]形成文化產業并逐步走上正軌,更好地為建設健康中國和建設現代化國家服務。
2.4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面臨的威脅
2.4.1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
由于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本質差異,我國傳統運動養生文化強調修身養性,而西方體育文化追求的是競技、個性的體現。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西方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在一定程度忽略了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保護與開發,[9]改革開放以后,競技體育尤其奧運項目成為了我國主流體育文化,我國大量開展西方體育項目的運動賽事。西方體育文化的霸權與壟斷,不僅從形式上,更是從理念上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了嚴峻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
2.4.2對傳統運動養生的認知差異
隨著健康中國的推進,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對健康意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受教育程度、環境差異和年齡段不同,導致人們對傳統運動養生的認知度不均衡,甚至存在一定的誤解。如年輕人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傳媒可以快速獲得相關知識,而老年人大多通過相關的場所、書籍、電視進行了解,對運動養生的認知有一定片面性。此外,20世紀80-90年代,媒體對武術、健身氣功虛假夸大的報道,誤導大眾把精力放在無意義的“特異功能”上,導致受眾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13]嚴重影響了人們對傳統運動養生的正確認識,這對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3健康中國背景下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
3.1利用政策紅利,轉變融資方案
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政策,并大力推動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給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帶來了難得的契機。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應充分利用政策的紅利,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為百姓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同時,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僅依靠政府的資金補助,應緊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尋求社團組織的公益性資助或企業投資,提升民營企業投資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積極性,[9]改變融資方案,促使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健康的發展。
3.2改變培養模式,打造復合型人才
人才是發展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注重高素質、現代化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時代需求,這就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培養進行改革與創新。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實踐、注重對學生品質個性與道德修養的培養及提升,并順應大健康時代的發展趨勢,使教學模式逐漸多元化、豐富化,從根本上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與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進而打造一個服務質量高、服務模式優的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真正把它做好做大,為完善我國健康服務體系做出貢獻。
3.3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文化認同
要加大健康中國背景下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的宣傳力度,提高人民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民眾的文化保護意識,進而推進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站在大國文化自覺與自信的高度上,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進行宣傳,積極開展公益知識宣講和教學等相關活動,傳播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知識和理念,此外還應將傳統運動養生納入大、中、小學體育課程,并根據區域民族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特色開發相應資源,進而推動傳統運動養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深入、持續地開展,加強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認同感的同時,也能為健康中國的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3.4打造特色品牌,迎合百姓需求
以市場發展和人民的需求為導向,主動探索適合不同地域、不同產業的發展模式,充分挖掘傳統運動養生文化資源,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才是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真理的指導下,做到更新觀念,積極采用科學技術成果,提高傳統運動養生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利用網絡媒介打造線上平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優化產業運作模式。在挖掘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實物產品、文學藝術形式產品、服務類產品,引入全新的商業化理念,帶動傳統運動養生文化向實物市場、服務市場甚至金融市場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運動養生文化品牌。
作者:胡禮賢 余忠舜 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江西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
養生文化研究篇3
1古往今來,酒與中醫藥結下了不解之緣
關于酒與藥的關系,《漢書·食貨志》中曾這樣描述:“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自此,也有了“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而以酒行藥進而充分發揮藥力作用,也為歷代醫家證實和遵從。《黃帝內經》中就有“湯液醪醴論”,其中的“醪醴”指的就是酒。漢末《名醫別錄》曰:“酒行藥勢”;五代南唐《食性本草》曰:“酒:引石藥氣入四肢”;宋代《楊氏家蔵方》曰:“酒:引藥入經絡”[1]。酒在中國古代醫療中的運用十分廣泛,人們用酒治病或用酒制藥的做法也具有悠久的歷史。《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中均有記載[2]。例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以酒治病的方法[3]。《五十二病方》中,全書283方,用酒之方有33個[4]。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共有45處提到“酒”[5]。在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撰寫的《千金方》中,共有藥酒方80余首[6]。即使到了現在,酒與中醫藥之間的關系依然密不可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收錄的藥酒方以及可用于配制成藥酒的藥材中,可用于浸制藥酒的藥用植物共有86種[7]。在中藥中,藥酒又被稱為“酒劑”。截至2021年9月底,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查詢結果,以“酒劑”為關鍵字進行查詢,共有540條產品記錄,其中就會有很多即使對于普通人來講都似曾相識的藥酒名稱,例如“十全大補酒”(查詢結果36條,下同)、“史國公藥酒”(20條)、“人參藥酒”(19條)、“參茸酒”(18條)、“風濕(止)痛藥酒”(15條)、“五加皮酒”(14條)、“壯骨(藥)酒”(13條)、“毛雞藥酒”(9條)、“枸杞藥酒”(8條),“人參天麻藥酒”(8條)、“三蛇藥酒”(7條)、“健脾壯腰藥酒”(6條)、“養血愈風酒”(5條)、“追風藥酒”(5條)、“國公酒”(4條),等等。在眾多生產藥酒的企業中,更是不乏同仁堂、康恩貝、哈藥、敖東、葵花、茂祥、萬通、太極、三金、天一堂、王老吉藥業等知名企業的身影。除此之外,國內市場上的保健酒也與中國傳統中醫藥及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將在下文重點討論。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交匯融合,并對人們的生活、醫療和保健等方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就連“醫”字的繁體寫法“醫”,其下方的“酉”就是“酒”的通假字。可見,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生活中酒與中醫藥之間已建立起長久緊密的深厚聯系。酒與中醫藥之間的關系,雖說不能說是如影隨形,但在不少場合只要提到酒,難免會讓人在腦海中聯想到“養生”“保健”“藥效”等詞匯。
2保健酒,走進尋常百姓生活的健康食品
在中國,以藥泡酒、以酒做藥引的做法由來已久。保健酒的前源是藥酒(補酒)[8]。現今,以中藥浸酒這一傳統工藝為基礎,企業還通過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現代化手段提取中藥有效成份,進而生產出營養保健功能酒[9]。國內市場上,酒和藥相結合的飲品主要有三種類型:(1)藥酒;(2)保健酒;(3)露酒[10]。藥酒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保健酒具有強身健體、滋補養生的作用[11]。不用的飲料酒由于功效或效用各異,其所針對消費群體和所歷經的銷售渠道也不盡相同。我們提及的“十全大補酒”“史國公藥酒”等藥酒或酒劑須獲得“國藥準字”的批文并按照藥品來銷售,保健酒和露酒會以保健食品或食品的形式在市場上流通。由此可見,保健酒與藥酒在生產、流通領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根據自2019年2月1日起實施的團體標準《保健酒》(T/CBJ5102-2019),將保健酒定義為:“以蒸餾酒、發酵酒或食用酒精為基酒,加入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原料、輔料或食品添加劑,經注冊或備案,并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飲料酒,它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有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可以看出,保健酒雖然不等于藥酒,但在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等養生保健方面還是會具有顯著的功效和作用。正由于此,保健酒的開發和生產也被眾多的國內企業所重視。長時間以來,來自湖北的中國勁酒、海南的椰島鹿龜酒、浙江的致中和酒、山西的竹葉青酒、山東的張裕三鞭酒等都是國內保健酒領域的代表性品牌。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國內民眾健康意識的增強,更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大健康產業,并在保健酒市場持續發力。例如,2008年,五糧液攜手巨人集團開發“黃金酒”;2017年,中國勁酒的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2019年,瀘州老窖與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創辦“中醫藥養生酒研發中心”,進一步發力保健酒市場;根據公開信息顯示,茅臺集團保健酒公司在2020年實現了營業收入4.47億元;2020年,山西汾酒旗下以竹葉青為首的保健酒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53億元,等等。而隨著更多企業對于這一市場的開發,保健酒也逐步成為了尋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還是很多人在走親訪友時會經常購買的健康產品。
3中醫養生文化,賦予保健酒更豐厚基因
保健酒是中國傳統酒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的有機結合,其價值就在于傳承中國傳統的中庸、和諧文化[12]。保健酒中的藥用成分絕大多數來自于中藥。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正是由于人們信服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底蘊,才進而促使其增強了對保健酒產品及其文化的信任程度。而要做好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文化傳統的保健酒產業,就離不開繼續深入挖據傳統的中醫藥精華,將東方文化和傳統技術發揚光大[13]。那么,在傳統中醫藥文化中,究竟是哪些因素賦予了保健酒更為豐厚的文化基因?中國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雖然其在保健酒產品中所起的作用很難被簡單、清晰地概括,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人們可以通過飲食調節與平衡來“治未病”,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簡而言之,正是由于保健酒具有較好的養生功效,才讓它在國內市場受到很多群體的歡迎和認可。中華養生文化綿延傳承數千年,融合了儒、釋、道、醫各家的思想精華,其理論與實踐匯集了中國歷代勞動人民御病治病、強身健體、調養身心等眾多理論和實踐方法[14]。中醫養生,以中國傳統文化、古代哲學和中醫理論為根基[15],具有天人相應、形神共養、平衡陰陽、動靜有常等特點[16]。中醫是研究人的健康的醫學,注重養生[17]。而情志、飲食、起居和運動是中醫養生的四大基石[18]。長久以來,諸如小酌怡情、莫要貪杯、藥膳食療、藥食同源、食補藥補、調理保養、病從口入等為國內民眾所推崇的消費理念或飲食習慣,其實正是中醫養生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可見,博大精深的中醫養生文化已經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逐步滲入了中國人的骨髓,并對包括保健酒在內的眾多日常飲食文化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有了中醫養生文化的“加持”,才讓國內市場上的保健酒擁有了更加獨特的、更具魅力的光環。同時,也讓保健酒在看上去、聽起來和喝起來的時候,具有了集中國傳統酒文化、哲學思想、中醫藥文化和中醫養生文化為一體的深厚、豐富文化內涵。有鑒于此,對于中醫養生文化的深度挖掘、運用和宣傳,也應該成為眾多國內保健酒企業在市場培育過程中重點關注的方向。
4結束語
從古至今,酒、中醫藥一直是人們生活工作、預防與治療疾病的常用物品。中醫藥文化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瑰寶,而中醫養生文化又與國內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身體保健理念息息相關。正是借助中醫養生文化理念,保健酒才得到國內消費者的偏愛甚至追捧。如果能夠深入挖掘保健酒背后的深厚中醫養生文化屬性,并讓它的根在企業心中、在消費者心中扎得更深、更穩一些,那么在國內方興未艾的大健康產業浪潮中保健酒將會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僧海霞.唐宋時期敦煌行藥法再探[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5-17.
[2]張春昌.保健酒特色之一:傳統配方[J].中國酒,2008(12):18-19.
[3]陳建榮,胡智明,王葒暉.酒與中醫藥[J].基層中藥雜志,1999(3):56-57.
[4]盧祥之.中國藥酒的歷史脈絡[N].中國中醫藥報,2002-10-23.
[5]李珊珊,劉世恩.從南陽酒文化談仲景用酒[J].河南中醫,2016(6):934-936.
[6]盧祥之.中國藥酒的歷史脈絡[N].中國中醫藥報,2002-10-30.
[7]溫桂花,李艷,范玲玲,周艾蓉,許炳強.中國藥典藥酒方中的藥用植物[J].中藥材.2020(11):2657-2662.
[8]徐嘉鍇.中國保健酒何時殺出重圍?[J].廣告導報,2004(6):32-33.
[9]劉洋,劉濤.中國特色營養保健酒發展的思考[J].釀酒,2010(5):89-90.
[10]栗偉.論保健酒發展中要解決的幾個新問題[J].釀酒,2008(6):110.
[11]黃書聲,韓娜,佟曉芳.中國保健酒的歷史、現狀和發展[J].釀酒,2008(4):16-21.
作者:唐頌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