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8 15:32: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考作文精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位少年因為看了費德勒的比賽而轉行網球,一位女孩因為同伴都要上大學而放棄了自己喜愛的烹飪。因為其他人而選擇什么,放棄什么;是對自我的巨大傷害。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更何況是極為復雜的人性。當我們選擇應該如何生活,走完富有意義的一生的時候。也許參考永遠只是參考;他人的精彩是永遠無法復制的。我們只有聆聽自己內心的呼聲,才有可能獲得幸福與平靜。
何為富有意義的一生,或許很多人會說對社會做出貢獻,或者成名成家,創造財富。其實,這些都是追求意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結果,遠不是意義本身。平凡,渺小,普通,難道就沒有意義么。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更加重要的是自我的問題。
認識你自己——這是懸掛在古希臘哲學殿堂的名言。或許先賢們更加注重的是人性的討論,但斌不妨礙我們探索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道。認識你自己,意味著,深入挖掘普遍的人性;更意味著熟知自己的優勢,愛好與缺點。當你追尋著內心的渴望與熱愛去做一件事情,選擇一種生活,這種生活就是你的生命本身。也只有這樣,才會賦予生命意義,意義就是真實的展現和完全的發展。
意義本身從來就不曾與名望、利益、財富與成就掛鉤。“意義”僅僅只是生命得到了發展與展現,這就是“意義”的意義。他一點都不世俗,一點都不功利。是我們長久以來將人生的意義套上枷鎖,披上所謂華貴的紙醉金迷的外衣。最后使我們在這些枷鎖下步履蹣跚,在那些物欲財富中迷失方向。我們往往把結果當目的,往往把他人的成功當做自己的模版。殊不知扎克伯格用臉譜網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一位廚師通過創新得到食客普遍的贊揚;在追求人生意義上是沒有分別的。人們往往會問,這難道不是一種阿Q精神么。既然意義只是對個人生命的展示,那么只要做到了各自的精彩,意義本省就沒有區別。相反忽略自我會大大降低社會的創造力和幸福感,因為為他人而活是沉重而寡味的。
活過、愛過、寫過,這是法國大作家司湯達為自己寫下的墓志銘;這就是他極富意義的一生的總結。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必要填完這些空白。我們都活著,也會愛著,但是我們如何讓生活擁有自己的精彩,取決于第三個空白。它也許僅僅是足球,是花道,也可以是文學,科學;他可以卑微與平凡,也可以是偉大與榮光。但只要它是我們內心的呼喚,只要我們在追尋這種呼喚時堅韌不屈,我們就會獲得平靜與幸福。一種不會被他人掌控和蠱惑的平靜,一種直達內心深處的生命躍動的幸福。
每一個個體都有一份自己的微光。有的借助社會變得萬丈光芒,有的淹沒在歷史的潮流中。但我們只要讓這份微光生根發芽,燃燒我們生命的激情,就是屬于我的萬丈光芒。
高考作文精選篇2
如果說人格是最高的學府,那么教養則是這所學府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林則徐曾經在《觀操守》中說過:“觀操守在利害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
對于教養,也莫不如此,教養的芬芳,于坦然的心境。那一場乒乓球賽,劉國正遭遇波爾,第七局12:13,劉國正回球落在了地板上,上海體育館的空氣好像立刻凝固了:如果球出界,就意味著劉國正出局。就在這時,一個人伸手示意裁判:“球擦邊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波爾!13平,裁判舉起右手。隨著中國球迷兩次排山倒海的歡呼,劉國正終于以15:13反敗為勝,波爾輸了比賽,卻贏得了風度,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他身上勝于王者的光芒。其實,波爾又何嘗不知道輸贏的重要性,只是在勝負面前,他懂得坦然對待,榮辱不驚,波樂用他的坦然一笑身我們詮釋了教養的定義,向我們展示了教養的芬芳。曾經聽過一個關于北大教授季羨林的真實的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了路邊。這時正好一個老人走了過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看一下包,而他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的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幾日后,在北大的開學典禮上,年輕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
有人說,智慧往往不是源于高智商,而是源于低姿態,低姿態,季老先生做到了,鮮花、榮譽、掌聲、地位、名聲,他都能夠坦然視之,泰然處之。和藹待人,平易近人,樂于助人,季老先生將教養的芬芳揮發到了極致。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有教養的人,往往都像波爾和季羨林一樣,有一種坦然的心境,所以說,教養的芬芳源自坦然的心境。
我們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應深諳教養之道。對于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要坦然,要鎮定,那不僅關系到我們的教養,也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的涵養。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開花落,只要我們都能做到坦然,教養的芬芳就會溢滿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高考作文精選篇3
請原諒,北京的老規矩咱不知道,咱只得拿河南的老規矩說事情,咱河南,老規矩也多了去。這老規矩,究竟有多少?恐怕老學究們也弄不清楚。這些事情,都是些陳谷子爛芝麻,有些甚至已經變成了糞土,實在沒有多少價值。即使有些規矩人們還在沿襲,那也是形式罷了。
然而,偏偏有人重視這老規矩,似乎離了老規矩就辦不了事兒,就無法生存。南陽有規矩:大年初二外甥要給舅舅拜年。有一家人,弟兄幾個每年正月初二無論刮風下雪,都要老老實實去給舅舅拜年。這一年,偏偏初二這天有了要緊事情,弟兄們商量著初三再去舅舅家。誰知道初三一大早,弟兄們還沒有起床,舅舅就帶著禮物來了,說要給外甥們拜年。弟兄幾個好不尷尬,給舅舅好說歹說,磕頭求饒,賠禮道歉,才算完事。當然,舅舅的數落絕對少不了。
當然,老規矩也有專門找麻煩的時候。有人家請客,老舅爺嫌座位不如意,有失身份,吃喝到了二八板上,那人一下子掀翻酒席,大罵一陣子,揚長而去。這還不夠滑稽?這也叫規矩?難道沒有這樣的規矩就不成方圓,天就要塌,地就要陷?
這就是老規矩。這樣的老規矩有多少?外甥跟舅舅,事情難辦;當新女婿去岳父家,更難。當然,那些事情,能把人整治得欲哭無淚,還得裝笑。這些事兒,說實在,就兩條理由:爭競面子,爭競錢。無論那一條理由,擺到桌面上,都經不起推敲。初二跟初三,就是一天的時間,有那么重要?新女婿,那是貴客,能是取笑欺辱的對象?這些事情,跟實實在在地處家常過日子,跟樸樸實實的親情,跟正正經經的人情世故格格不入,實在是借著強勢欺負人罷了。
敬畏老規矩,把那些東西翻出來,那些人不是精神病就是圣人蛋,再不就有自己心里的小算盤。大千世界,少了老規矩,人還是人,天還是天,該吃還吃飯,該喝還喝酒。相反,人們更自由,更自然,更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