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時間:2022-12-06 16:22: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篇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人才的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穩定,是黨和國家改革發展事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1]。為了解南京市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效果,采用了調查問卷法及專家咨詢法來獲得相關資料,分析了某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為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況調查

本研究采用了調查問卷法,并通過專家咨詢法構建了模塊化的調查問卷[2],題目為:《南京市某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評估問卷》。調查對象是該校的在校大學生,調查內容是關于大學生對該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評估,調查人數425人(男生258人,女生167人),有效問卷418份,有效回收率98.3%。

(一)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及工作情況。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保障[3]。目前,該校還沒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網站,這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在現有觀念影響下,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去心理咨詢中心咨詢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如果能在網絡上為他們提供一個平臺,那么很多學生就沒有了顧慮,他們就可以很放松地與老師傾訴和交流;另一方面,網站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重要基礎,該校可以借鑒其他國內優秀高職院校的成功經驗,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基礎建設,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質量。

(二)師資力量情況。通過調查可知,該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較好,全部是碩士以上學歷,其中職稱在中級以上的有11人。但據相關了解,首先,這些老師中有些身兼數職,或在其它崗位上擔任了領導職務,因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其次,這些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大部分并不是“科班出身”,他們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就使得他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時候沒有心理學方面的理論支撐,只能就事論事,不能挖掘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影響咨詢和教育的效果[4]。再次,從他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來看,該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大部分缺乏經驗,由于該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大部分是青年教師,這一方面雖然有與學生易于溝通的好處,但太過年輕又意味著缺少閱歷與經驗,有時又不利于工作的開展。最后,從專兼職情況來看,該校兼職老師所占的比例較大,占到了總人數的85%,雖然各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專職和兼職相結合,但比例較為合適,因為兼職老師意味著他們還有其它工作,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接待心理咨詢情況。從調查情況來看,2020-2021學年度開學初,學生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咨詢的人數比較少,隨著在學校學習時間的推移,咨詢學生人數增多,從2020年下半年9月份8人次增加到12月份46人次,2021年上半年從2月份2人次逐漸增加,5月份達到最高82人次,6月份45人次。可能原因為:一是畢業生到5月份還沒有落實具體單位,心里開始產生一種自卑情緒,咨詢就業問題的畢業生增加;二是到6月份畢業生開始離開學校,總人數在減少,當然咨詢人次相對減少;其次,從總數來看,2020—2021一學年總的咨詢人次是340人次,可是從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普查的測評結果來看,每年新生中有近260人有心理問題,經初步調查,全校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應該在1000人左右,而到心理咨詢中心咨詢的人次在340人次,這就意味著還有一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隱藏在學生群體中;最后,據心理咨詢中心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學生咨詢排在前幾位的主要問題是心理存在障礙63人次;就業問題39人次;人際交往36人次;情感、戀愛問題33人次;家庭問題4人次。

(四)課程開設形式情況。該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開設必修課,主要是以選修課的形式,課程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心理學》《大學心理學》,據咨詢相關老師并結合調查問卷顯示:即使是這些有限的選修課,學生上課的熱情也不高,逃課的現象比較嚴重,部分學生雖然到了教室,但是也沒有認真聽課。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據了解,該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上選修課及咨詢的教育形式外,沒有其他教育形式,團體輔導、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幾乎沒有。該校有一個心理健康協會,主要的工作是承辦了一份心理健康報,但是該報每學期只有兩期,遠遠無法滿足讀者的需要,至于其它的工作也開展得非常少。

二、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評估的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看法、對心理咨詢室地點和開放時間了解情況、向心理咨詢中心求助意向程度、對心理咨詢教師的信任度、對心理咨詢效果的滿意度、對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希望通過何種途徑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總體工作成效評價、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等問題[5],學生可以自由作答。通過該校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評價發現:77.9%的學生信任教師和機構,24.6%的同學明確表示遇到心理困惑時愿意求助于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有34.1%的學生希望通過選修課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對現行的選修課制度表示認同。70%以上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正常和健康,8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周圍的人的心理是正常和健康的。綜上所述,該校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宣傳工作不到位,65.8%的學生不知道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地點和開放時間,76.8%的學生對心理咨詢沒有正確的認識,30.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不愿意去尋求校心理教育機構的幫助,原因是怕別人認為他們有心理疾病,可見大部分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其次,師資力量薄弱,僅有35.8%的學生對咨詢過程比較滿意,22.0%的學生不信任老師。最后,關于該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的效果,僅有14.6%的學生認為效果較好,對于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有60.2%的學生認為教育對象范圍太狹窄,26.7%的學生認為宣傳力度不夠,10.2%的學生認為心理咨詢中心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既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著力解決問題的需要。

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宣傳工作不到位。在教師層面上,缺乏和學生的有效宣傳和溝通,心理咨詢老師的主動性不強,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6]。在學生層面上,大部分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科學認識到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重要性,遇到“心理問題”只是簡單當作“心情不順”“人際關系”“感情問題”等,而沒有追求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及背后的存在的復雜化的心理學知識,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不斷地積累,嚴重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甚至危及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7]。在家長層面上,表現為部分家長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以及生活情況等,很少過問他們的心理狀態的發展和變化。進入大學,家長和子女在一起交流的機會和時間有限,據調查顯示:13.8%的學生從來不跟家長交流,47.9%的學生偶爾與家長交流,只有34.6%的學生經常和家長交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長、學校、學生包括社會的一起努力才會做好,而家庭作為這其中重要的一環,應該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

(二)師資力量不夠。該校有學生2萬余人,而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只有不到5人,兼職心理輔導老師也只有11人,該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額專職教師存在很大的短板,急需加強這方面的專職師資培養,努力提高專職心理咨詢老師與學生總人數的比例。目前,在該校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教師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系統學習過心理學知識的專業教師,其余大部分都是學生工作部門的人員、思想政治教師或校醫院的醫生兼任的,該校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的教師只有30.8%,師資力量較為缺乏。

(三)專項經費不足。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等多個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場地建設,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經費支持。但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硬件設施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目前只有辦公室、心理咨詢室和資料檔案室,且辦公條件需要進一步改善。該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需要加強相關經費的投入。

(四)教育對象面窄。目前,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狹窄,僅僅面對上了選修課的學生和上門咨詢的學生,而有心理問題主動上門尋求幫助的只占到了極少部分,效果還不盡人意。據問卷調查顯示:只有42.1%的學生對咨詢結果滿意,31%的人認為一般,另有26.%的學生對咨詢結果不滿意。作為高職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層次人員應該要有全局觀念,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但是依據所在年級、經濟狀況、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可以把大學生分為不同群體,如:新生群體、貧困生群體、網絡群體、畢業生群體等,針對他們各自面臨的不同問題,老師可以做一些團體輔導或專題講座,使每一類學生都能接受到心理輔導帶來的好處,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

四、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相對應,這被很多大學生所誤解,存在片面化的認識,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體現。大學管理層、社會各界以及大學生們應該積極轉變觀念,通過多媒體技術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其認識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大學生們的成長和成才提供科學保障[8]。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大學校園中,除了專業性的心理咨詢老師以外,也需要很多有意愿、有奉獻精神的老師加入到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中來,通過相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建議在3-5年內完成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工作人員的結構化、專業化、科學化發展。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想取得實效性,就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內容體系和工作體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特別是要利用現有的新媒體平臺,建立起符合學校實際的心理健康評估量表體系,實現在線咨詢和心理輔導,充分保障大學生的個人隱私權。

作者:肖芳 朱志超 劉媛 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篇2

在日常教育中,大學生幸福感教育并未得到充分重視,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水平日趨降低。對此,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需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知識對于大學生的幸福感教育與培養作用,以保障學生可在積極心理學影響下強化自身認知,確定幸福感獲取方式與渠道,從而自我提高幸福感,強化自身建設力度,提升心理健康整體水平,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率與質量。

一、積極心理學與幸福之間的關系分析

積極心理學始源于1998年,由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而言,所謂幸福,實際上就是人類的自覺性行為與目的性行為之間的密切銜接,展現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是有關于人生現實意義與現實生活理想所需要的情緒情感感受。幸福是主客觀之間的有機統一,以個體為載體卻又依賴于社會,而幸福是同時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時候產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人類身心健康發展與人格富足狀態。同時,幸福也象征著快樂與意義、創造與享受、個體與社會幸福、物質與精神生活幸福的有機統一。幸福不僅是人類積極體驗的關鍵所在,也是人類生活的最高追求。積極心理學始終基于理解與解釋幸福、主觀幸福感,致力研究人類又是與美德等健康品質,引導并深層發掘人類積極性,以助于人類獲取更多幸福感[1]。

二、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意義

目前,幸福感缺失現象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生活學習目標與方向的匱乏,從而對于自身未來感到迷茫與困惑。而大學生幸福觀念象征著當代年輕人的主流與方向,關系著國家發展進步和前途命運。所以,培養大學生幸福感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幸福感教育是推動大學生綜合發展的需求

高校教育不僅要確保大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還要確保學生具備健康的研究態度、良好的精神品質與社會責任意識。當代大學生身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其既要面對知識與技能日新月異的變化,又要處理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只有在學習與生活中更具創造性,正確了解幸福深層內涵,積極追求幸福感,才能夠順利迎接大學生活挑戰與人生挑戰,從而實現綜合穩定發展。

(二)大學生幸福感教育是教育機制創新改革目標實現的需求

為培養可以適應多元化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多樣化且靈活多變的辦學機制,實施創新培養觀念,優化培養模式,改進教育質量評估與人才評價機制,構成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有些大學生的幸福感指數偏低,主要是由于不理解幸福的含義,甚至漠視周圍的幸福。大學生幸福感高低與就業擇業、工作態度、人際關系等息息相關,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適度融入幸福感教育,促使學生在無形中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充分掌握獲取幸福的能力,以實現心理素質提升,抗挫折能力強化[2]。

三、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幸福感教育不到位

人們對于幸福的感受不同、期望不同,且對于幸福獲得的途徑設想不同,所以大學生的幸福觀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當前競爭社會局勢下,一些大學生無法擺脫拜金主義與個人主義觀念的腐蝕,樹立了錯誤的幸福觀念。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其對于幸福的理解是歪曲的,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追求權勢地位,崇尚享樂,認為及時行樂才是幸福的。鑒此,高校應開設幸福教育課程,強化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給予全新而積極的認識與體驗,以確保其始終關注激情與活力,促使大學生時時關注自身潛質與幸福感提升,從而滿足求知欲與全面發展需求。

(二)功利性觀念過于嚴重

欲望越多則心靈承載的負累就越重,貪念越多則人便會在無意識下迷失方向,從而產生不幸福感。帶著功利性與目的性學習生活,心會變得很累,最終導致無法實現預期目標。一些大學生由于功利性觀念嚴重,具體表現在將擁有金錢與財富的數量作為衡量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的標準,并將金錢視為唯一且最高追求,有錢才會感受到幸福。但是,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切實意識到依靠雙手與智慧創造財富才是獲得幸福的有效方式,這使得其壓力較大且生活苦悶,從而幸福感下降。

(三)抗挫折能力相對偏低

抗挫折能力的大小與人經歷過挫折的磨煉程度及心智成熟程度息息相關。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經受相同強度挫折會產生不同反應。有些人遇到小挫折便會導致主觀世界混亂,沮喪且頹廢。而有些人即使是遇到重大挫折,依舊意志堅定,積極進取。目前大多數獨生子女在家深受呵護,機會很少經歷不幸遭遇,也很少經歷挫折磨煉,致使其應對挫折的勇氣與毅力匱乏,挫折成熟能力較差,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與不幸的心理傷害,無法體會到周圍的幸福。在進入社會之后,激烈且復雜的競爭和溫室效應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其常常會表現出消極且悲觀的態度,導致幸福感直接喪失。

(四)幸福獲取能力嚴重匱乏

幸福主要來源于我們自己,而獲取幸福也需要具備一定能力。幸福是一種人生態度與心態,需要自我找尋與發現。身處物質生活充裕與精神生活豐富的時代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并不缺少可以獲取幸福感的物質與精神條件。但是大多數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根本沒有用心發現幸福,創造幸福,更沒有切實把握幸福,他們缺少幸福感知能力與掌握能力。很少有大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幸福和煩惱多數情況下是由人心決定的,在你以積極樂觀心態看待事物時,就會很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而當你以消極悲觀心態看待事物時,反而會獲得煩惱和悲傷。多數大學生缺少善于發現事物健康面與積極面的眼光,導致難以體會并珍惜生活給予的幸福感。

(五)積極人格養成明顯不足

在幸福感影響要素中人格因素是預測幸福感最為穩定且有效的因素。積極人格因素主要由希望、樂觀、快樂、勇敢、善良、幸福、感恩等特性構成,當代大學生在上述人格特征方面多少都有一定欠缺,這將會直接影響其有序的生活節奏,甚至會導致其生活態度發生扭曲,造成幸福感下降。一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都主張應試教育為主,注重升學率,以目的性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很多學生盯著功利性明確的個人目標,受競爭壓力盲目追求,極易導致心理失常與人格缺失,很容易缺少樂觀與快樂等積極人格因素。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多重保護與溺愛,忽略學生積極人格培養,致使很多學生難以切身意識到自身優勢,無法客觀看待自身不足,對于生活不夠滿意,很少產生幸福體驗[3-4]。

四、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基于感動教育樹立幸福觀

通過確定積極心理學對于高校大學生幸福感培養的作用與影響要素之后,根據實際情況,高校應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強化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應用,正向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基于學校所給予的正向影響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幸福感,以發展眼光對學生一生形成積極性影響。基于幸福感相關研究的情感快樂理論標準,在幸福感培養時添加一定的感動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幸福。高校需積極采取多樣化形式活動,以學生自我思考與探索正向影響學生思想,促使學生始終懷有感恩之心,避免學生在情緒情感內產生失落感,從而提高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感,進而形成健康且正確的幸福觀念。同時,應把幸福感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而在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的時候,應幫助學生確定就業目標與方向,并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優勢與興趣愛好,從而準確且扎實地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與素質,以此在就業擇業的時候可以有效提高自信心,進而提高幸福感。

(二)強化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教師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過程中,需全方位強化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促使大學生自身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實現有效提升。就關注社會與自然發展等層面,側重于對學生平時的學習與生活狀態進行全過程觀察,促使學生適度轉變不科學與不健康信念,引導學生逐步健全自身人格,擁有積極且正確的人生處世態度,從而使得學生幸福感得以提升。教師需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過程中融入歷史、哲學與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內容,以強化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此外還需就大學生身心發展需求,開展多元化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學生可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切實豐富人生經驗與情緒情感等等,從而提升幸福感,進而提高綜合素質水平。

(三)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學生在整個學校生活過程中缺乏幸福感認知能力與獲取能力等問題,高校應致力于推廣心理健康相關教育,以此為高效開展幸福感教育相關工作提供有力依據,進而推動學生實現綜合發展。在全面宣傳心理學相關知識時,可基于實際需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方式,促使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辨別心理健康與異常狀態,避免在無形中出現心理問題,并且還需在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引導學生自我有效調節。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全方位了解并接受自己,準確且客觀分析自身實際情況,明確自身優勢與不足,在學習生活中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避免學生由于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產生心理落差,以獲取健康和諧的幸福感[5]。

(四)構建完善的積極人格培養機制

積極心理學主張具備積極人格的人會更加易于獲得幫助,得到他人接受,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充分發揮自身潛質與建設性力量,以此深層體驗自身幸福感。高校應側重于培養并完善大學生樂觀、誠實、真誠、勇敢等積極人格品質。就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認為最為關鍵的積極人格是自信,強化自信情感體驗,提高自我感知意識,是切實有效獲得幸福感的基礎條件。目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自信心匱乏現象,所以高校教師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過程中應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自信心,促使學生以自身努力獲得成功與自信。

(五)建立健全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是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的第二課堂。構建健全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不僅需優化活動設施設備,又要創新活動軟件條件。校園文化活動硬件條件主要為符合學生幸福感提高的活動需求的設施設備、場地、指導教師,高校就實際需求與申請適度完善活動硬件,提高學生校園文化活動質量。校園文化活動軟件條件主要為參與積極氛圍、展示平臺等等,高校可基于大力發展活動軟件,創新活動文化內涵。同時高校應構建健康且合理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全方位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和人文情懷,以開放性與鑒賞性眼光對待自己或者他人的優勢、潛質、能力。基于實時參與豐富且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拓展大學生視野,充實日常學習生活,強化生活學習興趣與熱情,以此獲得更充足的幸福感[6]。總之,在大學生教育中,需適度強化幸福感教育,發揮政府責任與學校責任,促使大學生學會提高自身幸福感。通過促使幸福感教育進入課堂,實現在我國普遍范圍之內的幸福感教育,使得大學生充分深入了解并掌握幸福的方式,避免產生不良消極情緒。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自我和諧目標,還要督促學生學會快樂學習,輔助學生自主戰勝消極,體會真正的幸福感,感悟周圍的幸福感,喚醒自身發現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作者:田倩倩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篇3

一、沙盤游戲的基本理論

沙盤游戲是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多拉·卡爾夫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在這種心理治療方法中,來訪者將沙具擺放在沙箱中,并且依據自己的意愿進行獨屬于自己的創造,從而表達自身的內心想法。對于來訪者來說,創造沙盤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自身的過程。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來訪者能夠自發思考內心的想法,擺脫內心的困惑,并且可以進行自我治療,以便更好地緩解苦悶。作為榮格分析學派的卡爾夫,她的沙盤游戲創作便是以分析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由此可以看出,沙盤游戲起源于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涉獵廣泛,包含人格層次結構、人格發展動力以及治療心理健康的規則和技巧等內容。[1]其中榮格學派的重點在于“集體無意識”。沙盤游戲經常被看作是非言語的一種治愈方法,但根本上來說沙盤游戲的專業解釋可被理解為在集體無意識下工作的治療手段。我們可以理解為沙盤治療是避免人為的指導,更強調去發揮沙盤里沙具的代表性作用。榮格的積極想象技術也是至今為止大家最認可的理論,積極想象技術是把榮格分析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聯想相聯結的技術。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在心情平靜的情況下客觀地觀察周圍事物的細節,使得內心的情感得以展開,然后利用文字、繪畫或其他藝術形式來展現這些情感,最后達到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下,個體會完全由無意識控制自覺進行想象,直到這種自然發生的感覺被接受,達到自我的整合。沙盤游戲是積極想象的一種治愈形式,在獨立封閉并且安靜的環境中,來訪者利用沙子和沙具來宣泄自身的情感,從而與無意識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自愈的一種過程。[2]由此可見,沙盤游戲是把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作為基礎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沙盤游戲主要使人內心的表現外化,將個人與外界的環境連接,從而更好了解心靈的缺陷,達到治療心靈的目的。

二、大學生沙盤游戲的特點

沙盤游戲既是一種心理教育方法,也是一種心理疏導手段。沙盤游戲在心理咨詢中的優勢是心理沙盤連接內外環境,容許大學生去創造一個“世界”,將自身的內心與外界連接起來。通過沙箱、沙子和沙具,大學生把內心的無意識行為及自身的創造力釋放出來,帶到外在現實,緩解自身壓力。沙盤游戲可以分為個體沙盤與團體沙盤。個體沙盤的特點是通過單獨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疏導,獨立性強,私密性強,模型隨心擺放。[3]這種空間可以更好地使大學生展示自己的內心,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自身的無意識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解決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團體沙盤游戲的特點是社會性強,可以改善復雜的人際關系,更好促進團體協作能力,更好地在團體中觀察個體的突出行為,增強換位思考能力。團體沙盤還可以影響大學生對于未來職業的選擇。即大學生在進行團體沙盤輔導后,更加了解自身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總的來說,沙盤游戲治療與其他咨詢方法相比,具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特點,能夠看見大學生內心真實變化。大學生有時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時,可以運用沙盤游戲去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沙盤游戲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宣泄自身內心情感的方法。大學生既可以通過沙盤游戲降低自身的焦慮,也可通過沙盤模型的擺放表達情感,進而刺激自身的治愈與康復因素,促進心靈的痊愈與人格的完善。

三、大學生沙盤游戲的過程

沙盤游戲的基本操作是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下,逐步構建內心世界的過程。心理咨詢師可以根據大學生擺放的沙具所構成的世界對其進行理解。

(一)創建沙盤

首先心理咨詢師對大學生進行沙盤游戲的介紹,包括組成部分以及使用方法,并且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讓大學生自由擺放沙具創造屬于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體驗與重置沙盤

在體驗沙盤游戲的過程中,讓大學生用一些時間暢游其中,用所有的感官來經驗它,探索它,了解它。大學生可以保持沉默或者分享涌現在其身上的任何狀況。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是無條件接納其作品。在大學生體驗沙盤后,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改變或者保持沙具的擺放。大學生進行調整后,要讓他重新進行體驗。

(三)沙盤治療

沙盤游戲的中心環節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心理咨詢師引導大學生詳細介紹他所創造的沙盤世界,此時心理咨詢師不要用任何方式評論大學生所創造的世界。心理咨詢師詢問大學生沙盤世界的有關問題,而且只反映大學生敘述過的事情,并將焦點放在沙盤世界的物件上。在治療階段心理咨詢師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特長選擇不同的技術。

(四)記錄

心理咨詢師對大學生的沙盤游戲過程(放玩具的順序,大學生進行的解釋等)進行記錄。完成作品后,可以將大學生制作的沙盤作品拍攝后贈送給他們作留念,以備將來參考。

(五)連接現實世界

當完成意識性的工作后,要幫助大學生回到現實中,幫助他們把沙盤的世界與現實世界進行連接。并鼓勵大學生留意沙盤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六)作品拆除

大學生在離開之前會讓其選擇拆除或者保留沙盤作品,拆除沙盤作品也是一種治療。如果大學生不愿意動手拆除,那么心理咨詢師要讓他知道,當他離開后心理咨詢師會將其拆除。[4]

四、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性研究

隨著沙盤游戲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沙盤游戲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已有研究來看,有些研究者進行了個體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性研究,有些研究者進行了團體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性研究,現列舉相關研究成果如下:劉杰瑞(2016)進行了整合性箱庭(沙盤游戲)療法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干預研究,發現沙盤游戲使大學生以一種更加美好的心態來面對自身內心不易察覺的想法,從而提高其心理資本水平,獲得更高的成就感。[5]趙向銳等人(2016)運用沙盤游戲療法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進行個案研究,結果表明沙盤游戲療法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6]李秀等人(2017)探討了沙盤游戲在大學生人格成長中的應用機制,結果表明沙盤游戲對大學生人格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7]林少武(2019)對有攻擊傾向大學生的初始沙盤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沙盤游戲能夠有效干預大學生的攻擊性行為。[8]厲月等人(2020)將沙盤游戲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治療中,結果表明沙盤游戲可以放松大學生的內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9]薛曼曼(2020)探討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及分析,進而得出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促進作用。[10]顏剛威(2021)探究高校沙盤心理輔導室的研究表明,沙盤游戲能夠將大學生的內心意識與現實世界連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心理發展。[11]高雪桐(2021)對三個個案開展沙盤游戲干預研究,發現沙盤游戲療法對一般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有積極作用。[12]上述個體沙盤游戲研究成果表明:1.個體沙盤游戲能夠通過促進心理資本的提升進而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滿足感與成就感;2.個體沙盤游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讓大學生更好地提高自我意識;3.個體沙盤游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幫助大學生形成完善人格;4.個體沙盤游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減弱攻擊性行為,促進其心理健康。姚康(2014)進行了限制性團體沙盤游戲對大學生接納自我的研究,研究發現限制性團體沙盤游戲可以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容納自我。[13]呂冬娜等人(2018)進行了團體沙盤游戲對減少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研究發現團體沙盤游戲有利于減少大學生的孤獨感受。[14]丁瑋(2019)進行了團體沙盤游戲對減輕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探究,結果表明沙盤游戲能夠調整并改變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從治愈角度來看團體沙盤游戲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15]李蔓詩等人(2020)進行了沙盤游戲對有過創傷的事件經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的研究,結果表明團體沙盤游戲可治愈有過創傷經歷的大學生,并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16]楊捷(2020)通過團體沙盤對宿舍人際關系的干預分析表明沙盤游戲對于人際關系改善有明顯作用并且促進心理健康。[17]王文茜(2021)對大學生前后三次進行團體沙盤游戲,結果表明沙盤游戲進行干預后,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度顯著下降。[18]陳軍等人(2022)通過團體沙盤游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團體沙盤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較好效果。[19]金葉等人(2022)進行了大學生團體初始沙盤特征的研究,探討了團體初始沙盤的診斷價值,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20]上述團體沙盤游戲研究結果表明:1.團體沙盤游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接納能力,更好地容納自我;2.團體沙盤游戲可以減少大學生的孤獨感;3.團體沙盤游戲能夠減少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減弱創傷性行為的影響,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4.團體沙盤游戲能夠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綜上所述,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成果表明:沙盤游戲能夠提高大學生自我意識、提升其自我滿足感與成就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其自我接納能力;沙盤游戲能夠減弱大學生孤獨感、減少其攻擊行為、減弱其創傷性行為;沙盤游戲可以完善大學生人格,凈化心靈、促進其心理健康。由此可見,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應用廣泛并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魏廣東.沙盤游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小學健康教育,2013(14):29-31.

[2]許翠.團體沙盤游戲技術對大學生孤獨人群的干預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2.

[3]劇晨.沙盤游戲療法簡介[J].校園心理,2011,9(05):340-341.

[4]張日昇.箱庭療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劉杰瑞.整合性箱庭(沙盤游戲)療法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干預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師范大學,2016.

[6]趙向銳,黃雪花,李冬梅.沙盤游戲療法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影響研究的個案研究[C].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16:859-860.

[7]李秀,韋永明,柳海.探討初始沙盤游戲在大學生人格成長中的應用機制[J].科技視界,2017(15):25-26.

[8]林少武.北京市有攻擊傾向大學生的初始沙盤特征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

[9]厲月,周惠玉,張宇廷,關雪.沙盤游戲治療及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2020(04):206-207.

[10]薛曼曼.沙盤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分析——以遼寧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智庫時代,2020(12):66.

作者:李香嶧 張娜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上一篇: 醫院網絡信息安全探討 下一篇: 高中地理教學探究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粉嫩高清AV | 小h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