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指標研究

時間:2022-12-05 13:32: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指標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指標研究

0引言

開展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是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的重要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2021年6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計劃到“十四五”末在全國共建一批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的關鍵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通過以評促建,帶動縣域加快提升農業科技應用廣度和深度,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對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客觀地評估是開展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的重要內容,關鍵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實際、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有著本質的區別,一般認為傳統農業是以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粗放式經營,所應用的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生產效率存在限制;現代農業以節省生產成本、創造剩余價值為目標,具有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生產手段更加科學、精進,具有非常明顯的科技性及時代性[13]。農業現代化包含高效率、低能耗的農業生產體系及完善的服務體系,具有以下標志: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現代化以及產出質量效益、發展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層面的現代化[46]。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包括新型主體培育、產業結構優化、科技信息化、資源利用方式、生產水平提升等多個方面[7]。對區域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是衡量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最貼近的研究方法。一些學者對地方農業現代化開展量化評估主要是從物質裝備、科技支撐等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通常使用熵權法、層次分析法、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812]。在農業領域通常用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來測算技術進步與農業增長的關系,但往往存在實證研究與經濟增長理論脫節、測量方法和投入產出變量選取不當等問題。在對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測度方面,由于對縣域類型不加區分或者所選指標和賦權無差別化,導致對縣域范圍內的應用和指導作用不大。針對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測度和評價,本研究在前人關于農業現代化評價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要點和現代農業科技的時代內涵,首先確立評價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基本原則和總體構想,其次從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和生態綠色化三個方面研究提出二級和三級評價指標,對縣域功能類型進行劃分后差異化賦權,最后通過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合成綜合指數,構建形成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模型。研究將為我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動態評估和建設成效提供有益參考。

1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縣類型及特點

根據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公示名單,全國共有72個縣(區)入選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其中東部省份相對較多,西部省份相對較少。總體來看,共建縣覆蓋了絕大部分省份,縣域類型既有產糧大縣,又有發達地區縣區市、市郊縣區,還有農業特色縣區市。江蘇共有南京市溧水區、南京市浦口區、漣水縣、句容市、興化市、昆山市、宜興市七縣市區入選。從江蘇7個共建縣區市的農業基本情況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縣域農業類型差異大。既有產糧大縣(興化、漣水),又有都市農業(溧水、浦口),還有百強縣市(昆山、宜興),句容市是丘陵山區,屬于農業特色縣區市,農業資源稟賦條件與產業結構差異較大。二是縣域城鎮化率差異大,高者近80%,低的還不到60%。三是農業農村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第一產業占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比重差異較大,高的超過了10%,最高的漣水達21.83%,而低的則僅有0.4%,如表1所示。

我國不同地區縣域稟賦條件、農業功能特點和發展階段差異較大,這就決定了對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先分類再評價。根據先行縣批準建設名單和江蘇省先行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功能定位的分析,將縣域劃分為產糧大縣、都市農業縣、發達地區縣、農業特色縣四種類型。產糧大縣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優厚,耕地資源較多,農業體量相對較大,主導產業為糧食產業,糧食生產任務較重,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基礎較好。都市農業縣距離城市較近,消費群體龐大,是為城市提供食物原材料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農業兼具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多種功能,具有技術、資本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條件。發達地區縣經濟社會和農業發展基礎較好,公共服務較為完備,更加具備工農互補、城鄉互促的人才、科技和經濟等發展資源條件,農業科技運用水平整體走在前列。農業特色縣自然資源獨特,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產出特色產品、打造特色品牌的優勢條件,生態保護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國家層面,相關部委在推進工作過程中已經開展了一些先行區、示范區(縣、鎮、園)的創建,希望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帶動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提升。

與農業科技緊密相關的包括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在地方層面,一些省市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也通過一些指標評價體系來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如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縣級)、江蘇省設區市、縣(市、涉農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等。通過對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比較,總體有以下3種類型:一是達標型,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江蘇省設區市、縣(市、涉農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所用的考核指標體系,各指標達線即達標;二是創優型,如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對其指標體系計算現狀值,得分越高評價越好;三是驗收型,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對所考核指標體系設置及格線,不及格則不能通過。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針對的是縣域范圍內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范圍是縣域,評價內容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可對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進行有益吸收的基礎上,按照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的內涵要求進一步強化科技要素投入和作用發揮,構建符合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縣地區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

2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和總體考慮

2.1基本原則

以評促建,體現行業先進性。評價是為了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建設,加快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目標。每個縣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后能夠顯著提升當地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充分體現出農業科技對當地主導產業和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撐推動作用。相對領先,體現地區平衡性。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縣域在農業科技現代化方面的差異,兼顧絕對領先和相對領先,通過評價既能夠體現不同區域縣域之間農業科技現代化方面的差距,又能夠體現同一區域內不同縣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動靜結合,體現動態發展性。先行縣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既能反映共建的存量結果,又能體現增量的動態變化,讓相對落后地區有機會通過自身努力,沿著正確的方向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甚至反超,形成比趕超發展格局,突出同一縣域的縱向發展情況。

2.2總體考慮

綜合理論與實踐探索,結合農業科技先行縣建設要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遵循以下思路。(1)指標體系構建應差別化體現農業現代化中的科技成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中包括諸多方面指標,其中科技是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吸收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但不是全部吸收,要延續性和創造性相結合。(2)權重的選取應首先考慮專家打分法,盡可能選擇對全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和區域發展差異具有深刻認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專家。(3)不同類型的縣域應考慮采用差別化的評價方法,具體主要采用相同的指標、差別化的權重,體現出公平性。(4)在指標數據獲取方面,應充分考慮縣域特點,盡可能采取相同口徑的縣域數據,采取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相結合的方法。(5)除了反映靜態的結果指標,還要重視動態的發展指標。如果本身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基礎較好的地區發展速度慢,也有可能會被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基礎較弱但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趕超。

3指標評價體系構建

3.1指標體系選取依據

指標選取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國家部委和地方相關實踐基礎上,將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體系設置為3個一級指標,主要體現在產業、生態和人才三個方面,在內涵上要求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和生態綠色化,如表2所示。產業科技化是指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產業科技含量顯著提高,產業短板有效彌補,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業產業在地方上主要由主導產業、核心產業、特色產業和一般產業所構成。產業科技化體現在主導產業強化科技成環、核心產業突出科技強鏈、特色產業專注科技強點(芯)、一般產業實現基礎設施高級化四方面目標,其中主導產業科技形成閉環是關鍵。為了體現主導產業科技全鏈條覆蓋,選取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主導產業加工轉換率、主導良種覆蓋率、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重、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畜禽養殖規模化比重、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化率、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比重、“三品一標”水平、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10個指標;核心產業科技強鏈選取核心產業鏈條完整度、核心產業一二三產融合度、核心產業加工率(產品化率)、核心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4個指標;特色產業科技強點(芯)的衡量指標有特色產業區域市場占有率、特色產業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特色產業種源可控率3個指標;一般產業基礎設施高級化的衡量指標包括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3個指標。人才專業化是指各產業、各環節、各領域發展所需要的專用知識、專門技能得到內外部專業化人才的有力支撐。縣域內人才主要體現為外部人才的招引、內部人才的使用和本地人才的培育培訓,力求達到外部科技人才為我所用、內部科技人才足以堪用和縣域經營主體委以重用三方面目標,其中本地人才的培育是關鍵。外部科技人才為我所用選取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引進推廣經費支出、駐村設計師覆蓋率、省級及以上科研單位設立研發平臺數量3個指標;內部科技人才足以堪用的衡量指標有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大專學歷以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占比、縣域內農業科技企業數量3個指標;縣域經營主體委以重用的衡量指標包括受專業化培訓農民占比、新型農民占農業總人口比例、持專業證書的農業勞動力占比、農村人才綜合培訓引進達標率4個指標。生態綠色化是指生產全過程、產品全周期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做到投入品、生產技術和產品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綠色化主要體現在生產的投入品、生產方式和廢棄物利用等貫穿全過程的綠色可持續,力爭達到農業投入品綠色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和生產方式可持續三方面的目標,其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關鍵。農業投入品綠色化選取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化肥施用強度、農藥施用強度3個指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選取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5個指標;生產方式可持續選取單位能耗創造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自然濕地保護率2個指標。數據的可獲性是指標評價能夠實際運用的關鍵。上述40個三級指標中有33個指標具有共性特征,已有數據統計或者在其他項目實施過程中已得到實踐檢驗,可以獲取相關數據。其余7個指標(見表2中帶*指標)則更加注重科技屬性、產業屬性和地域屬性。每個地區的核心產業因地而異,所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專門進行區分。核心產業鏈條完整度測度的是核心產業通過科技連接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產業鏈條的完整性,核心產業一二三產融合度反映的是科技支撐核心產業接二連三,提升產業整體效益的能力。特色產業是依托特色資源形成的獨特產業,其產品區域市場占有率衡量的是特色農產品依靠科技提升產品質量獲得市場的認可度,相應的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是指科技對于節本增效的作用,種源可控率是指科技對特色產業種子的保障和支撐能力,縣域內農業科技企業數量和省級及以上科研單位設立研發平臺數量分別用來反映招收招引內外部科技人才力量的平臺載體建設情況。這些科技屬性較強、地區差異較大和產業發展各異的指標需要在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的過程中進行專門統計。

3.2權重設置

根據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內涵實質和發展要求采用主觀賦權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以此對產業、人才和生態分別賦40分、30分和30分,總計100分。根據不同類型縣域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在上述三個方面的二級指標中進行差異化賦分。產糧大縣以糧食生產為主,突出農業科技穩糧固基,促進高質高效發展,在農業產業化下的各二級評價指標中,重點向主導產業偏移,在人才專業化的評價指標中,重點放在縣域經營主體,在生態綠色化評價指標中,重點考核產糧大縣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都市農業縣突出提供豐富農產品,夯實生態功能屏障,發揮優勢條件,重點依靠內部科技人才;發達地區縣(區)突出強鏈延鏈,提高整體農業質量效益;農業特色縣(區)突出做強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加大對縣域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在指標體系運行的初期階段,可采用上述權重計算得分。在建設到一定程度后可根據任務要求結合各地實踐,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

3.3綜合指數計算方法

1)計算步驟。先根據縣域類型及指標權重分別計算各指標的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再合成綜合指數。由于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是部省地共同建設、先建設后驗收,更加注重建設的成效,因此將水平指數權重設置為40%,將發展指數權重設置為60%。2)計算水平指數。將各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區分正指標(越大越好)、逆指標(越小越好),分別計算水平指數。正指標水平指數=(實際值-最小值)/極差,逆指標水平指數=(最大值-實際值)/極差,其中:極差=最大值-最小值。水平指數=∑(各指標水平指數×權重)/1003)計算發展指數。先計算各指標年度間變動度(增長速度或增減百分點),再根據變動度計算發展指數。對計量單位為%的指標,變動度取其增減百分點,變動度=本年數-上年數;其他指標取其增長速度,變動度=本年數/上年數×100-100。將各指標變動度作無量綱化處理,區分正指標、逆指標,分別計算發展指數。正指標發展指數=(實際值-最小值)/極差,逆指標發展指數=(最大值-實際值)/極差,對于上年實際值已達到天花板(即現值為100%)的指標,若本年未下降,其發展指數按100%計算。發展指數=∑(各指標發展指數×權重)/1004)計算綜合指數。綜合指數=水平指數×40%+發展指數×60%

4結論與展望

縣(縣級市、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線指揮部,強化農業科技在縣域層面的應用和落地是提升農業科技現代化的關鍵。我國幅員遼闊,縣域類型差異較大,針對縣域層面的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要因地制宜、分類評價、各有側重,充分體現農業科技對不同功能載體縣域內農業農村發展的推動支撐作用。本研究專門針對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測度進行量化評價研究,根據地域發展階段和農業功能定位將縣域劃分為產糧大縣、都市農業縣、發達地區縣、農業特色縣四種類型,從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和生態綠色化三個方面建立可量化、可獲取的評價指標,根據縣域類型和發展側重點進行差異化賦權,并從發展和建設的角度設計由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構成的綜合指數,充分體現農業科技的區域性、功能性和發展性。本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為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提供量化分析依據,彌補縣域農業科技發展短板,有助于組織全國農業科教環能系統力量,聚焦縣域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需求,引導科技、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向縣域集聚,激發縣域農業產業發展活力,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全國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及評價邏輯是開展定量分析的基礎,現階段國家和地方都還尚未建立專門針對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盡管已有一些衡量農業現代化的指標體系,但尚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縣域特點、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的量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在建設過程中可根據各級實際情況運用本評價體系開展自評,其他縣域單元亦可參照評價以強化科技支撐、彌補科技短板。農業科技管理部門在推進共建縣建設的過程中,應盡快建立與農業科技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相匹配的指標數據采集體系并統一標準和口徑,為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成效開展評價提供數據支持,從而為縣域因地制宜引進和運用先進適用農業科技、加快補齊農業科技發展短板提供方向指引。

參考文獻

[1]劉國斌,李博.農村三產融合與現代農業發展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4):621-628.

[2]陳元剛,張玉歡.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路徑探討[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8):105-117.

[3]粟澤榮.論傳統農業如何向現代農業轉型[J].種子科技,2021,39(12):139-140.

[4]杜鷹.小農生產與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村經濟,2018(10):2-6.

[5]徐梅.日本農業現代化再探討及啟示[J].日本學刊,2019(S1):202-203.

[6]舒坤良,徐曉紅,王洪麗,等.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重構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4):38-42.

[7]張敏.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對策[J].廣東蠶業,2021,55(8):39-40.

[8]劉世薇,張平宇,宋鳳斌,等.黑龍江墾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J].地理科學,2018,38(7):1051-1060.

[9]劉云菲,李紅梅,馬宏陽.中國農墾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研究———基于熵值法與TOPSIS方法[J].農業經濟問題,2021(2):107-116.

[10]王新長.區域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評價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4.

作者:朱思柱 張萌 孫洪武 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上一篇: 數字化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發展 下一篇: 新時代企業工會開展思想政治工...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男同gv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 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 | 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免费 | 亚洲国产午夜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