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對舞蹈藝術的影響

時間:2022-11-29 17:52: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音樂對舞蹈藝術的影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對舞蹈藝術的影響

舞蹈《中國媽媽》是由著名青年編導韓真、王舸編創的深具影響力的作品。《中國媽媽》講述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一群慘遭日本迫害的中國婦女撫養日本遺孤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母愛這一主題貫穿全作品,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舞蹈,也是一個講述愛的故事。舞蹈所描述的愛是大愛,它跨越了國界,摒棄了仇恨,抹平了悲傷。舞蹈再現了中國媽媽抗拒、不忍、接受、關愛日本遺孤及不舍遺孤并為其送行的整個過程中母愛情感的復雜變化。無論是動作、表情還是情感表現,舞者都完美塑造了這個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舞蹈演員的傾情表演是對歷史的一次升華,這種升華的著力點體現在表現大愛的肢體語言上。巧妙的舞蹈創編更是將中國母親的辛苦勞動和內心的掙扎不舍表現得淋漓盡致。最開始的跺腳吶喊和拔草,這些動作干凈利落,而后即將送走日本遺孤的階段動作猶豫、糾結,與前面的動作形成了對比。這種對比不僅是對母親形象的塑造,也是母愛這一主題的體現。自始至終貫穿于舞蹈中的力量就是舞蹈生命的中心,是打動人心的關鍵點,這個力量就是中國母親的愛和恨。

一、《中國媽媽》音樂分析

《中國媽媽》的音樂旋律以小二度級進,音程逐漸拉寬,情緒被一步一步逐漸推向高潮,由最開始的f小調循序漸進轉入b小調,最后轉入d小調。人聲的結尾、小號的出現、踩镲的突然加入以及速度的加快,使整個音樂變得更加豐富飽滿,富有更加濃厚的音樂色彩。0分19秒至1分11秒時緊湊的節奏像激戰中的馬蹄聲,小軍鼓一直重復著后十六雙八的緊湊節奏型,營造了緊張和恐慌的戰爭場面。人聲混音的再次出現使得音域更寬,像是人們發自心底的吶喊,在這一段中,弦樂組和管樂組一高一低、一明亮一低沉、一連續一斷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音樂層次更加分明,同時強弱規律的區分明顯,給人一種緊張、奮進的感覺。而后,四部混聲的合唱、節奏密集的打擊樂、明亮激進的管樂組和低沉嚴肅的弦樂組使整個音樂豐厚飽滿,將恐慌緊張的戰爭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奠定了整個舞蹈的感情基調。

以日本遺孤的出現為起點,小提琴的音響消失后,大提琴首先進入,悲傷、舒緩的音色特點在這一段中得到了完美體現。而后整個弦樂組以比第一段更悠長的旋律、更緩慢的節奏、更平穩的曲調,營造了情緒的凝重和心理的矛盾,這一段音樂深沉、悠揚,令人陷入沉思。調性上短暫出現a小調后轉入F大調。2分25秒,長笛加入,長笛的音色以虛渺、凄美為特點,高音域的旋律流淌,直接觸發人的內心情感,讓之前所有沉淀下來的母愛在這一刻釋放。弦樂組和長笛的輪流出現帶動情緒起伏,喚醒人心中真摯的情感,讓人的情緒起伏和舞蹈故事情節融為一體。2分52秒,所有的樂器停止演奏,鋼琴的獨奏響起,合奏和獨奏的情緒感受區別就在于合奏突出人情緒的擴張和爆發,使情感充沛、飽滿。大量民族樂器做伴奏不僅使音樂變得與東北民間真實生活非常符合,而且與前面低沉的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在風格上融入了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媽媽》的作品背景,同時流露出親切感。竹笛的回歸使音樂始終圍繞著日本遺孤在中國媽媽的照顧下快樂成長的情節進行,同時表達了中國媽媽博大無私的母愛。

樂曲在4分51秒時出現了轉折,簫聲的悲涼與之前的歡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將人的情緒帶入悲涼的氛圍中,簫的旋律平穩深沉,好像在向人們傾訴著一個感人故事。5分03秒時童謠的加入代表著時光的流逝,念白的同時有簫和弦樂組作為背景音樂,童聲的念白和背景音樂所營造的感人和被母愛震撼的氣氛,使人的腦海中浮現出日本遺孤在中國成長的幸福歷程與中國媽媽辛勞的付出,這一階段的美好與感動是整個作品的情感奠基。大提琴再次演繹《搖籃曲》,母親讓女孩回歸自己的故鄉,而日本遺孤難以割舍伴隨自己成長的母愛,這個矛盾的心理過程其實是母愛與感激和不舍的體現。最后用镲片做漸強的連接小提琴明亮的色彩,將整個第四部分推向最高潮,母親不得不一把將女孩推出懷中,無奈、不舍、悲痛、心酸的情感迸發,達到整部作品的情感最高點。

二、《中國媽媽》舞蹈動作及情感的分析

(一)憎恨

作品開始部分,舞臺場景布置彌漫著硝煙,伴隨著沉重有力的音樂,扣人心弦。所有演員是靜止的造型——身體前傾90°,單手手指堅定地指著同一個方向,她們用手捂住了嘴,發出強而有力的控訴和歇斯底里的吶喊,這無聲的吶喊讓人痛苦,這種憤怒直達人心,控訴著日本侵略者令人發指的滔天罪行。接下來,演員呈菱形隊形從舞臺二點向舞臺六點方向前進,群舞演員痛不欲生地跺著腳,她們使出了渾身的勁兒,那種想把所有的日寇踩在腳下的勁兒,是想把這種深仇大恨深深埋進地里面,人們見到的不是恨鐵不成鋼的遺憾、急匆匆的焦躁,更不是驕縱的倔強,而是她們表現出的遭受屈辱后的“大恨”。

(二)接納

音樂聲悄然而止,人群當中出現了留著短短的童花頭穿著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縮著蹲在地上,神情膽怯而可憐,顯而易見,她就是侵華日軍遺留下的孩子。中國媽媽緩慢地向后背過身去,她們不想去同情這個孩子,伴隨著憂傷低沉的音樂曲調,其中一位中國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她的腳步變得猶豫。飽受家園被洗劫、親人被殺戮的中國人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手,給予了這孩子超越仇恨的親情和關愛!中國媽媽快步回到小女孩身邊,“快”字明確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變化特征。小女孩突然緊緊地抓住她的手貼在自己的臉上,這個動作拉近了二人的距離。中國媽媽仰起臉用手擦拭著淚水的這個動作,表達了此時的淚水已不再是仇恨,只是對孩子的同情與憐憫。最終,中國媽媽接納了日本孤兒,母愛戰勝了民族的仇恨。

(三)養育

音樂在中國媽媽一層一層的擁抱后漸漸平緩,演員圍成了圓,日本小女孩瞬間變成了地道的中國小女孩,紅頭繩扎著的小辮子,紅花布上衣,清新活潑、跳躍的節奏展現出小女孩的俏皮可愛。在寒冷的天氣里,中國母親插秧、割草,在田間辛勤勞動,一起一伏的動作貫穿整個舞蹈,讓人從中看出了中國婦女勤勞能干、勞作不止的美德,在勞動的同時不忘對自己的“女兒”噓寒問暖,媽媽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己的兩手中揉搓著,自己卻被凍得瑟瑟發抖,用這樣的動作表現對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愛。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的異國遺孤已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女孩,她的純真善良讓中國媽媽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女孩依偎在中國媽媽的懷里撒嬌,兩個人嬉戲玩耍,展現了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憐愛和孩子對母親的依戀。

(四)送別

在第三段的結尾處音樂漸漸沒有了,全場寂靜,舞臺上只剩下女孩在做著插秧的動作,帶有東北特色的耳熟能詳的民間小調《搖籃曲》的旋律響起,如泣如訴,悠揚傷感,輕柔的音樂聲讓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還有媽媽溫暖的懷抱。舞蹈進入尾聲,也是最為動情的高潮部分,中國媽媽撫養小女孩的辛苦都呈現在舞臺上,不用任何語言,這一首簡單的童謠就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女孩長大了,即將離開這片養育她的厚實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個生下她卻未能養育她的陌生國度,中國媽媽并沒有為了一己之私就留下孩子,而是一步一步踉蹌著抱著當年那套和服緩緩地向她走來,心中充滿了感激和不舍。媽媽的那一揮手,那一狠心地一推,充滿了無奈與心疼。此時,女孩一個轉身回到媽媽的身邊,緊緊地抱住了媽媽的雙手不愿離去,此刻的別離讓所有的媽媽潸然淚下,舞蹈的主題思想得到了升華。

三、《中國媽媽》中音樂對詮釋舞蹈作品的作用

(一)幫助組織舞蹈動作
具有擴張性的音樂組織成的舞蹈動作往往具有張力。音樂中節奏型緊湊時,舞蹈動作也會密集。音樂是一個作品的骨架,舞蹈動作讓作品充滿血肉。在《中國媽媽》中,第一段戰爭爆發時所用的音樂是磅礴、緊張、恢宏的,一群衣著簡樸的中國婦女彎著腰在激揚的音樂聲中邁著沉重而整齊的步伐,在歇斯底里的吶喊聲中向人們展示了這個動作。此時的音樂與舞蹈動作都是具有張力和爆發性的。后面弦樂組短暫的出現讓旋律有起有伏,讓人們的情緒隨著樂器的變換有起有落。伴隨著輕快的音樂,舞蹈中展現出挽袖子、撒種子、拔草的動作,塑造了典型的東北農村婦女的形象,同時讓人聯想到媽媽的辛勤勞作。3分31秒,民族樂器竹笛以獨有的堅實而連貫的音色特點,在上聲部持續吹奏,與其他樂器的伴奏織體形成復調關系。此時中國媽媽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己的兩手中揉搓著,自己卻被凍得瑟瑟發抖,用這樣的動作來表現對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愛。音樂節奏越來越慢,基調也越來越深,女孩做出和中國媽媽一樣的拔草動作并發出極大的喘息聲,表示女孩用盡全身的力氣來替媽媽分擔,全體舞者一起勞作,臺上響起了整齊的腳步聲。

(二)幫助展現故事情節

舞蹈來源于人類最原始、最純潔的肢體語言,音樂是可以表達人的心靈的語言。音樂是對舞蹈的下一故事情節的鋪墊,《中國媽媽》作品中的很多階段是音樂先進入引出舞蹈。例如,第一段中音樂剛開始進入的時候,旋律一層一層遞進,由低到高、由弱到強,將觀眾帶入戰火彌漫的抗日氛圍中。音樂在舞蹈開始前就給觀眾造成了聽覺上的震撼,讓觀眾在意識中想象舞蹈畫面和即將出現的情節。第三段輕快的音樂可以讓觀眾立刻轉換心情,觀眾聽到這那個音樂就知道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情節一定是輕松愉快的。當音樂一響起,人們通過音樂就能進入下一故事情節的氣氛當中,音樂的變化可以讓人們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有預先的認知。

(三)幫助烘托舞臺氣氛

音樂可以溝通人的心靈,可以幫助舞蹈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緒,體現人物的性格,烘托舞蹈的主題氣氛。在作品“養育”部分,鋼片琴的清脆跳躍、豎琴流水般的歡暢再加入康加鼓的頓挫,用簡單的單音和琶音營造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后面童聲的齊誦伴隨著C大調音樂開始,人聲的伴唱使音樂的層次再次豐富,氣氛逐漸豐富起來。此時傳來小女孩奮力幫助媽媽拔草的喘息聲,母女之間真摯的親情在音樂和舞蹈的烘托下讓人備受感動。舞蹈的尾聲用了經典的東北民歌《搖籃曲》,從旋律上看,柔婉悠長的旋律將觀眾帶入凄婉悲傷的氣氛當中;從速度上看,慢板的速度讓人的心情沉重低落;從風格上來看,東北民歌具有地域色彩,它的歷史性、時代性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是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四、結語

本文就《中國媽媽》作品中的音樂部分進行了著重分析,通過很多例證突出音樂在這部作品中的作用,旨在讓更多的舞蹈家發現音樂對詮釋舞蹈作品的作用,并利用好音樂的價值,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舞蹈作品。音樂是舞蹈的內在形象,舞蹈是音樂的外在表現,音樂與舞蹈的聯系及相互作用還有待更深層次的探究。

作者:韓艾佳 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

上一篇: 數字化有效助力普惠金融分析 下一篇: 植物保護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视频 | 视频二区一区国产精品天天 |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香蕉 | 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野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