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有效助力普惠金融分析

時間:2022-11-28 15:14: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數字化有效助力普惠金融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字化有效助力普惠金融分析

2013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發展普惠金融”確立為國家戰略,隨后黨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普惠金融的相關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的普惠金融已逐步形成了包含支付、信貸、保險、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業務模式,重點服務對象為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等特殊群體。雖然我國普惠金融服務起步相對較晚,但是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有力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借助國家政策的紅利,我國的普惠金融得到迅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普惠金融發展面臨著服務創新能力不足、風控體系不健全、金融服務覆蓋不均衡等問題。

一、傳統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問題

(一)服務創新能力不足

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傳統金融機構在我國普惠金融服務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受限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現有體制和改革進度,上述機構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創新中,缺乏針對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能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通過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形式滿足普惠金融服務群體的特殊需求,不能有效地擴大服務的范圍,導致金融服務惠及力度不夠,未能真正達到普惠的目的。

(二)風控體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為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小微企業等特殊群體,這類群體大部分經濟實力較弱、風險承擔能力和信用能力較低,具有風險較高的特征。按照傳統普惠金融的風控模式,需要通過多種程序對其進行綜合評估。但由于我國現存的征信體系尚未健全,信息不對稱問題顯著,面對普惠金融服務的需求者,金融機構信息收集難度大,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限制,傳統的風險控制方法不能完全適用于普惠金融服務,難以滿足普惠金融在業務發展中的需求。

(三)金融服務覆蓋不均衡

傳統金融服務機構立足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產生金融排斥,將金融資源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地區集中,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獲得全面金融服務的難度較大。相關研究通過構建傳統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計算得到的傳統普惠金融指數,顯示:近年來,我國各省的傳統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持續增長,但總體發展水平并不高,增速不明顯;全國各區域間的發展差異較大,如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蘇等經濟發達省市的發展指數排名靠前,而云南、新疆、貴州等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發展指數排名靠后,呈現出“一線城市較高、二線城市次之、其他城市較低”的地區差異。

二、數字化助力普惠金融成效明顯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數字科技和普惠金融相融合(以下簡稱“數字普惠金融”)的高速發展階段。數字普惠金融與傳統普惠金融最主要的區別源自數字化技術的賦能,因為數字化技術的賦能豐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務方式、擴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務范圍、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服務風控水平。數字技術與傳統普惠金融業務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傳統普惠金融的發展。

(一)豐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務方式

傳統普惠金融服務由于金額較小,而且獲取難度大,操作手續繁瑣,因此傳統普惠金融的投融資成本高,難以滿足農民、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的資金需求。目前金融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完成以往繁瑣的業務操作手續,簡單的注冊和購買操作流程提高了理財需求者使用金融服務的意愿。互聯網理財模式依托數字化技術和平臺的優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低成本的理財產品,同時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物理網點的運營、人力等服務成本,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業務的可得性。互聯網理財一方面突破了只能通過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式,拓寬了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和受眾群體,為更多的用戶提供理財服務;另一方面放低了理財準入門檻,使得理財產品能夠覆蓋范圍更廣,用戶單筆金額不超過百元也可購買理財產品,享受投資收益。而且這類產品的收益穩健、操作簡單、手續簡便,提高了理財需求者的使用意愿。金融服務可以依托大數據技術,分析客戶理財投資的風險偏好,可以為每一位投資者定制專屬的理財產品。此外,各大保險機構利用數字技術,開發一種以計算機互聯網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采用多種方式建立線上的銷售渠道,增加了金融保險服務的可獲得性,豐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務方式。

(二)擴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務范圍

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投融資金融服務時,需要客戶前往相應的網點進行辦理,傳統服務手段和服務渠道單一,即使在大力推廣的情況下,仍無法將金融服務拓展到覆蓋全部有需求的群體。現在傳統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技術以及數字化的賦能,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豐富了金融服務渠道,進一步擴大了金融服務范圍。同時,改變了傳統金融在時間、地點和經營形式上的限制,完善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傳統金融機構還可以利用智能技術,根據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定制適當的投資理財服務,更精準地根據不同的客戶群體開展不同的業務服務,進一步擴大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對象和范圍。

(三)提升了普惠金融的風控水平

由于金融服務機構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傳統普惠金融在為客戶辦理業務時,需要通過多種程序進行綜合評估,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限制,這些限制對服務有效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數字普惠金融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利用多維度數據更加立體地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同時,簡化了普惠金融業務的風控流程,提高了普惠金融業務的風險可控性和服務效率。數字科技使得傳統金融機構在產品創新、服務范圍、風控水平、服務效率等各方面拓展了新的模式,互聯網手段使得傳統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降低,高效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大部分社會人群。該創新業態除了將數字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業務之外,形成了一種新的金融服務商業模式:以互聯網科技公司為主導,以數字技術創新為驅動,通過信息化技術及產品創新,設計新的金融產品并提供金融服務,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方式,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范圍,提高了金融服務的風控能力。

數字金融具有普惠的內生本質,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金融服務創新,解決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簡而言之,數字普惠金融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一方面讓更多的欠發達地區和社會低收入人群能獲得金融服務,以達到“普”的目的;另一方面讓更多的社會各界人士享受到金融發展帶來的紅利,以達到“惠”的目的。因此,數字化普惠金融更好地解決了傳統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綜上所述,傳統普惠金融在數字化技術的助力下,具備了覆蓋面廣、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因此,本文建議傳統普惠金融機構充分地發揮現有傳統金融機構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增強創新性,主動地和數字科技進行融合,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特有優點,積極進行傳統金融產品的數字化改造,使傳統金融產業的運作更為高效化。逐步改善傳統金融的發展環境,增加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為不同層次的人群,尤其是向金融弱勢群體和地區提供公平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消除金融排斥帶來的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同富裕”。

作者:鄭平 單位:坤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規總監

上一篇: 審計工作發展研究 下一篇: 音樂對舞蹈藝術的影響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 久久香蕉亚洲视频 |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 亚洲国产婷婷影院 | 一区二区無碼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