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14:48: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景觀文化在多媒體語境中的應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基本概念
“景觀”這個詞本是屬于視覺上的美學概念,但如今景觀的意義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擴展為時間、空間和各類物質的綜合體,不僅僅局限于視覺美學的范圍,也包含各地域、各民族不同文化創造的與眾不同的景觀特色,具備了很強的文化性,甚至包含了大量的不同學科的交叉知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景觀的文化性研究更深入地探討了景觀的精神內涵以及地域文化本質。景觀文化已經成為人、地域、精神理念、物質生產方式、社會生活習慣的綜合體。在時間上,同一地域,由于不同時空、不同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口流動,產生了景觀在時空上的不同特性。21世紀,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關于景觀的歷史文化研究已經成為景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觀文化是人、物質、文化的綜合體,景觀代表了某一特定時空中人的社會生活特色、物質生產方式、社會習俗及濃郁的地域文化價值。景觀文化的概念已經是物質形式與精神內涵和時空的集合。景觀文化包含6個特點:地域性、時空性、人文性、可視性、傳承性和功能性。
多媒體語境是隨著社會和網絡媒體發展的產物。人們將更多的關注力從紙質媒體轉向了網絡媒體。隨著各類短視頻平臺的出現,有數據表示,人們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了手機、電腦等網絡媒體上。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成為了多媒體語境的特點。手機已經由通訊工具轉變為了現在的社交工具以及信息獲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現代文化的數字技術發展帶動了網絡化發展、虛擬化發展、大眾注意力方向的凝聚,從而形成了多媒體語境的以下特點:瞬時性、社會參與性、傳播性、娛樂性等綜合功能。多媒體語境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現實社會人們獲取各類信息的最重要的平臺。傳統的媒體方式,如果要把信息進行全球化傳播,這個過程相對比較困難。而在多媒體語境方式下,要將文化、知識傳播到全球,已經變得比較便捷。因此,多媒體語境的發展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景觀文化的傳播中必須利用好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多媒體語境的方式,將景觀文化及城市特色進行廣泛傳播。
2盤龍城的景觀文化
2.1盤龍城遺址介紹
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在1954年被發現后,一直處于考古發掘及保護的過程之中。1988年,國務院將盤龍城遺址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并將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龍城遺址屬于夏商時期,是中國第一個直接的同時期有文字記載的王朝。盤龍城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青銅文化遺址,是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中心,也是長江流域已知遺址的景觀布局內容最為豐富的。從1954年至今,在挖掘過程中所出土的文物證實了商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存在。從盤龍城遺址中挖掘出3座大型宮殿建筑,給現代人展示了中國古代前朝后寢的宮殿格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優秀文化歷史遺存之一,也是武漢市的城市文化之根,其景觀借鑒及傳播的意義非常重大。
2.2盤龍城遺址景觀特點
武漢盤龍城遺址是夏商時期文化證明的重要遺址,是二里頭、二里岡文化向南擴張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形成的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在盤龍城遺址挖掘過程中,發現商代城池、大體量建筑與墓葬等遺存。盤龍城遺址群是由多個崗上文化堆積組成,從形態上觀察,與華中地區同時期的大型遺址有明顯區別。研究盤龍城聚落的布局與景觀特色,對探討研究中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從遺址的建筑特點、墓葬的布局、街道脈絡、出土文物的文化探究,初步認識到盤龍城遺址在商朝不同時期的布局變遷,并探索出盤龍城遺址當時不同功能分區及城市景觀規劃,并對盤龍城宮殿與城池布局結構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從景觀方面來說,盤龍城城垣大體呈方形,長寬約為260m×290m,城垣規模不大,但布局清晰。這一發現是根據城墻夯土中發現的陶片推斷,從盤龍城遺址的三期遺存發現夯筑臺基、柱礎、礎石和灰坑等遺跡。遺址北面、東南面及西南面下方包含有大量層疊式景觀建筑。大型城垣建筑的發現以及年代變遷遺址留存的發掘,確定了商代城市景觀布局的變化。
2.3盤龍城遺址的景觀風貌
盤龍城之初,并未出現城垣、城壕以及宮殿,而主要是小型房址、灰坑、窯址以及墓葬等,此時以自然形態景觀為主,未形成中心城市的景觀,根據考古《盤龍城》報告認為,宮基址、城垣與城壕景觀基本在第4階段出現,盤龍城與同時期中原地區發掘的其它城市景觀類似。到了第6期階段盤龍城的宮殿基址也已廢棄,因為在此區域的文化堆積較少,城壕被淤平。盤龍城遺址大體量建筑在楊家灣出現,根據發掘出來的數據資料得知原先商代盤龍城低水位的地形地貌景觀。隨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和地理環境演變,才形成了現代高水位河、湖環繞的地貌形態現狀。盤龍城周邊湖泊眾多,土壤肥沃,適合稻田農耕。在古代,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在盤龍城西南面,徑河兩岸分布有馬頭潭遺址、鳳凰嶺遺址、余家咀遺址、鑰匙墩遺址、圣家墩遺址、北塞湖遺址、龍王臺遺址等聚落遺址,天然的自然資源造就了盤龍城的獨特自然景觀。隨著盤龍城遺址的考古深入、周邊氣候的考古研究,發現商代武漢地區氣候以溫暖濕潤為主,適宜人類居住,也適合于稻田勞作及狩獵活動。如放鷹臺遺址的面積非常大,說明當時人們與自然相處良好。根據后期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武漢盤龍城地區古聚落遺址中曾遭受多次本地雨水、長江、漢水等洪水侵蝕,給當地的人們生存帶來了一定的威脅。當洪水消去后,沼澤濕地隨處形成,進而形成了盤龍城獨特的地理景觀特色。盤龍城遺址,商代夏季多雨水,導致洪水頻發。因此,宮基址、城垣與城壕景觀均建筑于盤龍城丘陵地帶向南延伸至長江邊。盤龍城眾多的湖泊、沼澤濕地,以及受氣候影響形成的層疊式建筑群落,形成了盤龍城獨有的景觀文化。
3城市景觀文化在多媒體語境下的表現形式
3.1城市景觀文化的物質形態要素
城市景觀文化傳承了歷史文脈,并傳達出城市內居民的人文文化,以及城市場地所承載城市意象,不同的城市格局與具有歷史人文氣息的現代景觀能夠沉淀悠久的地理人文傳統。通過歷史人文街區景觀的建設與傳播發展策略,對推動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將城市歷史景觀文化的概念融入到原有物理層面對景觀的五要素之中,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及歷史文化。從物質形態層面將景觀的概念提升到了人文精神層面,使人們對城市景觀的認知、評價能夠賦予一定的心理感受,并使城市景觀環境具有一定的意義。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有歷史人文的注入,使得景觀這個詞會越發的燦爛多彩。
3.2城市景觀文化實景化表現
城市景觀文化實景化表現的核心,是將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文化的內涵進行物質層面的實景化建設。不僅僅需要建造工藝技術,還需要深入地了解當地城市的歷史特殊性,以及所在地的歷史人文風貌。目前,城市中的不少景觀建筑,一味地模仿其他景觀流行元素設計,僅僅展現出景觀的表象美,失去了當地城市的自身特色。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域都具有其獨特的精神文化氣質。城市的景觀應該有其獨特的地域精神文化內涵與現代景觀的審美相結合,設計與建造富有深層次精神需求與現代審美習慣相結合的景觀文化,使得城市景觀成為所在地獨特的文化印記。城市景觀文化實景化表現具備物質的物理性特點,實景化的城市景觀能讓人隨時看到、觸摸到、感受到景觀給人帶來的獨特空間感受,能夠讓人產生共鳴。城市景觀文化實景化表現還具備城市歷史文化的記憶性。實景化景觀的搭建是文化傳播的基礎,人們在景觀中反復地體會與體驗,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代入感與文化記憶性。
3.3城市景觀文化的數字化表現
當下已進入短視頻數字信息化的時代,從傳統的紙質時代到數字化圖文時代。景觀文化的數字化是指在短視頻內廣泛傳播文化內容、文化圖片、文化影像等。這種數字化景觀文化主要是虛擬的、活潑的、個性化且具備大眾影響力的,是傳承城市歷史文化與傳播城市文化最廣泛且有效的方式。數字化城市歷史景觀文化,不僅是傳播的重要手段,其自身也構建了豐富多彩的網絡景觀文化。城市景觀文化的數字化表現,有多種方式提煉出獨有的歷史文化景觀符號。如盤龍城遺址的青銅裝飾紋樣具有早商文化“盤龍城類型”特色,可以應用于道路、墻壁及各類景觀裝飾或建筑結構中。盤龍城青銅裝飾紋樣再通過符號化、數字化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城市歷史景觀文化具備獨特性,這種特殊性是不少短視頻創作者的素材來源。這些創作者將城市歷史景觀文化變相地進行了數字化加工,對景觀文化的傳播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022年第23期現代園藝生態綠化4實景化、數字化相輔相成城市歷史景觀文化的實景化、數字化形態,是景觀精神文化的設定與傳承,是地域文化的發揚與傳播,是當代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盤龍城遺址景觀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實景化、數字化。這是傳統景觀理念的發展體現,也是城市文化與城市精神的傳播手段,更是當今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既豐富了景觀學理論,又對現代化城市形象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琦,汪坤,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濱河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云南雙江南勐河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0-43+53.
[2]劉文欣.當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域性表現手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3]唐云.文創產業推動下的臺灣傳統歷史街區再生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4]薛霞.風景園林人性化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作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1,41(16):135-137.
作者:張龍 胡晶 林蕾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