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融媒辭書建設理念與實踐思考

時間:2022-11-23 15:50: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方言融媒辭書建設理念與實踐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方言融媒辭書建設理念與實踐思考

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理念和手段的發展,以往堆放在書桌上的各類大部頭字典、詞典等辭書逐漸開始轉型,國內十分經典的《現代漢語詞典》《辭海》《新華字典》等紛紛推出線上產品,在編纂理念、檢索方式和運營維護等各個方面均展現出信息技術深度參與的理念和實踐。方言辭書作為我國豐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記錄,是研究和保護語言資源的主要手段,各方言區也都結合實際紛紛推出了很多方言辭書,目前大多是借助傳統的紙質文字媒介,缺少聲音和圖像的現代傳播。為了更好地推動語言保護和文化傳承,方言辭書也應該順勢而為,不斷借助媒體融合手段開展更為與時俱進的辭書編纂實踐。

一、成渝方言融媒辭書建設的必要性

(一)語言服務社會生活的新趨勢

成渝方言是我國方言體系中西南官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和記錄著當地厚重而豐富的語言生活面貌,以成渝方言為依托創作的影視作品,《山城棒棒軍》《火鍋英雄》等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流量明星在歌曲中的創作和推廣、綜藝節目的傳播等也極力為成渝方言及文化搖旗吶喊,使得成渝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影響力迅速提升。作為越來越受到大眾追捧的方言,應當主動抓住語言傳播的新媒體理念和手段,做好受眾在語言喜好和深度理解方面的支持和服務工作[1]。在信息化、數字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媒體融合已經成為語言服務社會需求轉型不得不面對和使用的一種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語言文字在幫助外地援鄂醫療隊解決醫患溝通的方言障礙問題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融媒體版)》火速上線,后來不同方言的融媒體版相繼出現,為醫護人員及相關群體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語言服務。因此,成渝方言也應當前置做好頂層設計,充分借助多模態的語言存儲和展現形式,為語言應急服務提供即時之需,在突發事件、重大活動等面前能夠盡可能數字化地應對語言方面的特殊需求。

(二)融媒理念和技術手段的要求

伴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目前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等形式更新迭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媒體融合也成為各行各業不得不面對的一項緊迫課題。在中國辭書學會第十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融媒體辭書的編纂”“辭書生活與知識服務”“辭書編纂理論與實踐”等展開了討論與交流,一致認為融媒辭書研究和實踐應當深入思考和推進,借助現代信息手段,利用多模態融合的形式,讓受眾能夠綜合使用眼耳鼻舌身來多元識讀,進而可以更好地達到促進理解和習得語言文化的目的。從現實環境看,傳統辭書主要是以紙質媒介為主,主要承擔的是文字和圖像,融媒辭書則在傳統辭書的形態之外,充分利用光電載體承載音頻和視頻,通過文字、語音、視覺、環境等多種方式進行人機互動或交流,使詞典從靜態文本變成動態情景話語載體,用戶可以改變以往的實體辭書檢索和查詢模式,借助手機、電腦等移動端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信息[2]。
(三)方言和文化保護傳承的載體

方言反映和承載著多元的地域文化,伴隨著普通話推廣和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方言也正在面臨著保護和傳播缺位的局面,如果一個地區的方言消失,其所承載的地域文化也必然會遭受重大損失。因此,在加大普通話推廣力度的同時,也要協調推進方言和文化的保護,助力地方文明傳承與文化傳播。從傳統的成渝方言辭書來看,由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方言詞典》是目前收錄最全的四川方言詞匯大全,還原并規范了許多方言詞匯的讀音和寫法。由蔣宗福著、巴蜀書社出版的《四川方言詞源》也是十分全面系統的成渝方言紙質辭書。但是,傳統紙質的成渝方言辭書多是借助文字的載體進行傳播,個別條目會適當增加簡筆畫的形象展示。除此之外,已有的成渝方言紙質辭書在語言訓練所需的音頻、視頻等傳播形式上基本缺少設計和融入,辭書的適用面更多局限于方言愛好者的個人學習,或是方言研究者利用語言文字專業的學科知識開展研究,對方言和文化的科學普及以及傳承保護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方言保護和傳承十分需要把辭書編纂的融媒手段作為重要的理念和實踐支撐,利用媒體融合手段編纂方言辭書,依托新媒介技術載體,加大用戶聽覺、視覺層面的沉浸體驗,甚至可以建立辭書供給側(出版方)到需求側(用戶)的雙向互動關聯[3],有效促進普通話推廣和方言保護同頻共振。

二、成渝方言融媒辭書建設的主要遵循

(一)以用戶需求為中心

作為需要走向市場接受市場檢驗的辭書,首要應考慮用戶需求,基于目前方言傳播的實際情況,用戶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檢索需求,這是辭書在市場立足的根本,也是目前已有數字辭書在設計過程中重點考量的部分,有關標準和技術手段已經十分成熟,用戶可以借助電腦和手機終端直接輸入需要檢索的方言語料進行查找;二是訓練需求,成渝方言已經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和喜愛,有不少文化產業工作者、愛好者和研究者在方言習得上有極大的需求,在語言習得中的人機互動技術其實也已十分成熟完備,因此可以在設計中打造仿讀、對話互動、糾錯等形式,幫助方言學習者和研究者提升語言習得效率;三是教育需求,辭書最初產生就是為了輔助學習,這也是檢索和訓練兩個功能的要素體現,建設中要突出強調的是基于檢索和訓練之外的知識傳播、文化熏陶等教育元素的融入和傳遞,可以通過詞條拓展等附加豐富多元的文字、圖畫和視頻故事,以更好地傳承成渝地區豐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以經典語料為基礎

知識性是辭書建設的根本,在辭書建設中除了體例和內容架構外,最不能出錯的便是知識傳遞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因此成渝方言辭書的建設還要精準定位和明確語料的來源。從文字語料的來源看有三個方面,一是市場上已經出版的成渝方言相關的紙質辭書,除了前文提到的《四川方言詞典》《四川方言詞源》兩本辭書之外,還有《四川方言詞語匯編》《四川方言詞語匯釋》《成都方言詞典》《重慶方言詞解》等,在編寫融媒辭書的過程中可以主要參考對象,在選擇過程中多維反復比較,以求選擇釋義更為準確、更貼近民眾表意的語料;二是成渝地區各地的地方志材料,多數地方志的編修都有很多方言詞匯的語料體現,甚至有的歷史十分悠久,更加貼近當時當地的語言特征;三是成渝地區經典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尤其是當地作家所創作的作品話語更應該被選為語料的來源。從圖畫、音頻和視頻等素材的來源來看,辭書工作者在參考已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還應積極開展語言走訪調查,針對編纂中有異議的條目深入田野調研,同時借助語料調研這一形式,以音頻、視頻等多模態的形式搜集當地民眾,特別是老一代人的口語語料,可以更好地記錄成渝方言詞匯的發音和使用規律,也十分有助于搜集整理成為新的方言語料資源庫,有關音視頻資料還可以鏈接到融媒辭書建設中。

(三)以語言傳播為目標

語言服務社會生活和語言文化本身的傳承保護是相輔相成的,成渝方言融媒辭書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語言服務和自身保護的有效互動。一是幫助成渝方言地區的群眾有效學習普通話,成渝地區民族聚居區、農村地區較多,群眾的普通話推廣基礎薄弱,部分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的質量還不充分,融媒辭書可以通過基于方言語料的反向檢索來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幫助當地群眾搭建一個普通話自主學習的平臺,以普通話溝通表達提升更好地引領外界經濟文化層面的溝通,促進地方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二是幫助成渝地區之外的民眾了解、學習和研究成渝方言,加大不同地區的語言交流互動力度,也更好地為方言文化工作者提供語言服務,催生更多更優質的方言元素融入文學文藝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三是有效促進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融媒辭書建設的過程本身就是方言語料和文化搜集整理的過程,加上多模態的現代存儲技術,有效打破聲音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的局面,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成渝方言和文化的永久保留,即使千百年后,語言文字工作愛好者、工作者和研究者還可以感受到當今成渝方言的魅力和文化屬性。

三、成渝方言融媒辭書建設的實踐思考

(一)體例上體現凸顯頻率等級

目前市場上的成渝方言詞典基本上使用的是傳統的音序法、筆序法或者義類法等編纂體例,注音、釋義和用例也大都明確而有條理,但是此種編纂體例仍然是從供給側的角度出發開展的語言文字知識展示和傳播,對用戶在需求側的多方面需要考量不夠充分。作為教育服務、文化傳承的工具書,應當在人機互動的過程中凸顯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其中一項便是根據方言詞匯單位使用頻率來劃定等級,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進行階段性、階梯式學習,反過來也可以有效開展方言習得測試和評估。具體來看,可以成渝方言中的語素為基本單位進行使用頻率統計,包括對單獨使用頻率和構詞頻率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按照頻率的高低劃定為高、中、低級別,比如“巴適”“巴心不得”“老漢兒”等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玩格”“眼淺”“一老一實”的使用范圍就相對較窄,可以通過語料數據庫統計后分別歸入不同的等級。級別確定后,用戶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即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比如文藝工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就可以選擇使用頻率較高、人們至今還在普遍使用的語料,以避免晦澀難懂、適用面窄的尷尬境地;語言文字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根據等級適當參考使用頻率較低、當下民眾基本不用的語料,積極開展跨方言、跨語言的對比研究;方言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積累去選擇不同等級的語料進行階段式、遞進式學習,不斷提升其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方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二)多模態展現方言文化特征

成渝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十分繁榮的地區,其孕育的文化特征在方言上也必然有諸多體現,包括但不限于自然風貌、飲食文化、民俗禁忌、人物稱謂、文學創作、民間曲藝等方面的內容。融媒辭書的編纂區別于紙質辭書,基本不受知識的編碼和存儲空間的影響,每一個詞條或者語料都可以在條目下適當增加豐富多樣的文化故事解讀,在方言習得的過程中根據個人興趣學習地方文化,民眾在跨地區交流中也可以主動減少出現文化沖突的概率。在方言文化特色呈現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多模態”這個融媒辭書建設的關鍵點,傳統紙質辭書基本上是以文本存在的單模態,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修訂把既有紙質詞典整合轉化為有圖畫、音頻、視頻呈現的多模態數字資源庫,然后在廣泛搜集和整理方言文化故事的基礎上,把與詞條相關的內容制作成為圖畫、音頻和視頻的模式,設置關聯條件后供用戶即時檢索查詢。比如“馬架子”“馬蹄鐮”“丁丁貓兒”等事物名稱就可以直接用實物圖畫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螞蟻兒爬筲箕”“篾條穿豆腐”等俗語就可以講解清楚背后的文化認知故事。

(三)做好互動化糾錯更新服務

成渝方言地區覆蓋面廣,內部也有很多小片,在語音、詞匯和語言運用中較多呈現出內部細微的差別,辭書建設中一方面在語料選擇標準上要充分考慮代表性,以盡力避免不同片區民眾的不理解。辭書修訂需要轉變思路,積極探索“動態修訂”的模式,讓所有讀者隨時可以修正[4]。在產品推廣過程中,也需要多方協調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研究者和愛好者共同組成的糾錯和更新服務隊伍,對用戶反饋的問題要及時核實后糾正,對用戶補充增加的信息或語料要核查后補充,在保證辭書知識準確性的同時,也能博采眾家以不斷豐富建設成果。隨著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的深度發展,融媒辭書的編纂在技術層面上也完全實現了人機互動,我們應利用好“融合”思維,建立“辭書—用戶”的聯系溝通機制。方言辭書的建立絕不能閉門造車,如語料來源就包括人民群眾的口頭語料、音頻、視頻等資源,更需要依賴人民群眾的支持,離開民眾的素材資源庫一定會有失偏頗。因此我們可以在檢索、查詢功能之外,建設用戶反向輸入的通道和篩選機制,用戶可以利用此互動路徑,自主提供新的語料信息、錄入發音音頻、提供相關的知識素材等,實現基于人機互動模式的信息常態化更新[5]。

(四)探索開發方言融媒新產品

融媒辭書建設需要出版工作者、語言文字工作者共同付出心血,從融媒手段的創新性和方言語料的科學性提供專業支持,在此基礎上,為了確保辭書建設的運營可持續,出版單位還可以結合辭書建設過程中的成果開展跨行業、跨平臺的方言融媒新產品開發實踐。我們可以充分借助重慶旅游城市的流量密碼,在線下組織以方言脫口秀、舞臺劇等為主要形式的演出,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打造方言文化展示品牌,如在市場上已經有一定影響的小劇場———“扯館兒喜劇”已擁有多處實體演出場所,一眾文藝工作者在線下用舞臺喜劇形式推廣川渝方言和文化,其門票、廣告和衍生品的經濟效益已經相當可觀,方言融媒辭書的建設也為提升舞臺展示質量奠定了扎實基礎。融媒辭書需要依托當下各類融媒體傳播平臺,積極打造成渝方言系列的線上產品,如成渝方言古風短視頻、方言短劇、方言音樂等,如自媒體工作者“果子哥哥”將成渝方言用配音的形式加入短視頻,在各大平臺都收獲了極高的播放量和關注度,部分作品的播放量超過一億次,其他借助成渝方言開展自媒體傳播的用戶已經十分廣泛。當然,線上線下的內容生產和產品打造不能完全割裂,可以互通有無、互為補充,相關的產品和作品也可以反哺融媒辭書建設的內容需求。四、結語融媒體時代為傳統辭書建設轉型提供了新機遇,成渝方言辭書應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順應信息發展和變革趨勢,借助媒體融合的理念和手段,充分整合已有資源,統籌推進普通話推廣和方言保護,推出全方位滿足用戶需求、全面實現人機互動的方言融媒辭書作品。

參考文獻:

[1]石琳.語言生態視域下的方言文化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17(09):140-145.

[2]章宜華.論融媒體背景下辭書編纂與出版的創新[J].語言戰略研究,2019,4(06):79-89.

[3]李宇明,王東海.中國辭書歷史發展的若干走勢[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01):1-6+13.

[4]汪維輝.探索辭書“動態修訂”新模式[J].辭書研究,2019(04):22-25+143.

[5]孟楊陽.傳統辭書“融媒”之路[J].科技傳播,2021,13(06):19-21.

作者:曾倩文 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上一篇: 數字化平臺社會責任履職與共享... 下一篇: 產業與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的融...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资源站中文字幕 | 日本在线一区亚洲 | 性高爱潮视频免费一区 | 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 | 亚洲jizzjizz妇女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