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15:45: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果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近年來,費縣果業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構建果業和鄉村休閑旅游業、林下種植養殖業、電子商務等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1基本情況
截至2021年,費縣果園面積達5萬公頃,其中核桃1.7萬公頃、板栗1.3萬公頃,山楂、桃、梨、蘋果等水果2萬公頃,果品年產量3.62億千克,年產值13.1億元。全縣形成北部板栗產業帶、南部核桃產業帶、中部水果產業帶。“費縣山楂”“蒙山板栗”“費縣脆棗”取得地理標志商標;核桃和大棗取得有機認證;蘋果、大櫻桃、山楂、葡萄和草莓取得綠色果品認證。費縣山楂和核桃先后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名特新優”農產品。費縣先后被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中國綠色生態山楂之鄉”“中國核桃之鄉”“全國核桃產業十強縣”“中國優質梨基地縣”“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等稱號。果樹產業在全縣鄉村振興戰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主要做法
2.1推進果業和旅游業融合
2.1.1合理果業布局,打造休閑觀光果園
把鄉村旅游景區周邊山地和景點之間連接線作為果業發展重點,在景點中規劃果業生產,在果園中打造景點,實現游客既能游景,又能品果的目標,果景相得益彰,在空間布局上相互融合,形成“一戶一園、一園一景”的特色。費城街道新劉莊村及其周邊村建設庭院葡萄、葡萄村落、葡萄長廊等,戶均增收3萬余元。
2.1.2優化果品結構,錯位發展果業
針對果業旅游存在淡季和旺季特性,在品種選擇上盡量將果品成熟期錯位,在果業發展上盡量拉長果品供應期,實現了月月有花賞、季季有果嘗的景觀,給四季游帶來活力。費縣大田莊鄉建設大櫻桃、桃、蘋果、葡萄、山楂等早、中、晚成熟期采摘園37處,標準示范園29處,戶均年收入4萬余元。
2.1.3發展藝術果業,提高果業品味
大力發展觀賞果樹、盆景果樹、根雕藝術、木雕家具等工藝品,積極培育特色果業產品經營主體,形成了果業產品的系列化、基地化、品牌化,提高果業文化品味。費城街道城北村、薛莊鎮馬頭崖村鼓勵民間藝人發揮藝術特長,發展奇、特、藝果業,戶均增收1萬余元。
2.2推進果業和畜牧業融合
2.2.1種養結合,發展循環果業
以現代農業和循環發展的眼光發展畜牧產業,積極探索種養一體化發展新模式,走種養結合、果畜循環發展新路子,加快推進畜牧、果品產業融合,促進生態循環果業快速發展,把畜果產業打造成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鄉村振興的核心產業。費城街道許家崖村,立足豐富的果樹資源,果農在承包果園內種植優質飼草、果園自然生草1333hm2,飼養黑山羊、波爾山羊,戶均年收益近6萬余元。同時,發揮合作社帶動優勢,通過“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帶動發展規模養殖戶100多戶,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處,養羊8萬余只,產生的畜糞又能培肥地力,實現循環果業,成為全縣鄉村振興的典范。
2.2.2加強規劃引領,發展果園養殖業
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廣大果農發展林下養殖業.選擇透光和通氣性較好的山地、丘陵果園,利用樹上落果、林下飼草、地下昆蟲等飼料資源,在林下適量放養雞、鴨、鵝等畜禽優良新品種。費縣馬莊鎮核桃峪村在核桃樹下養雞,注冊“掛枝樹雞”商標,結合鄉村旅游,開展自主采摘核桃、自主挑選山雞活動,把畜禽產品變為旅游商品,增加果品附加值,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將發展重點向脫貧戶傾斜,幫助脫貧戶參與核桃樹下畜禽產業發展、畜禽養殖,戶均年收入近2萬余元,加快了鄉村振興進程。
2.3推進果業和其他產業融合
2.3.1引導果品加工,提高果品價值
發揮果樹合作社示范引領作用,鼓勵果樹合作社發展果樹種植和果品收購、貯藏、加工及銷售等工作。費縣綠源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核桃園13hm2,通過改良品種,帶動周邊果農發展核桃67hm2,年產核桃25萬千克。綠源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加工炒核桃、核桃油、核桃粉等產品,種植戶年收入2萬余元。
2.3.2發展電子商務,增加果農收入
發揮果品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引導企業收購當季果品,發展電子商務,建設標準化和規模化的果品生產基地,鼓勵果樹專業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高效、高品質的果品,走網絡銷售之路。費縣沂蒙山小調食品有限公司每年收購大棗、大櫻桃、板栗等優質果品20萬千克,帶動新莊鎮柱子村、薛莊鎮盤石村等種植果樹147hm2,通過網絡帶貨和網絡銷售,戶均年收入3.5萬元。
2.3.3發展田園綜合體,打造發展新模式
根據費縣縣委《關于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實施意見》部署要求,積極引導果業新型經營主體立足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果業重點鄉村和區域,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果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果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果業效益。費縣朱田鎮崔家溝村依托“基礎設施建設+新型經營方式+配套產業+農民利益產業鏈”發展方式,流轉土地800hm2,引進種植、加工、療養、游玩等多產業開發項目10余項,租賃土地520hm2,種植蘋果、榛子等80hm2,戶均年收入1.2萬元。
3存在問題
3.1果園規模化程度不高
在果園規劃和果品基地建設方面,由于土地流轉困難,農戶土地分散,絕大部分還是零星栽植,造成“果樹種植連片難,到處都是插花園”的現象,規模化程度不高,規模效益不明顯。
3.2果園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
費縣部分鄉鎮盡管果園面積很大,但是由于果園基地水、電、路、渠基礎設施不配套,抗自然災害能力低,發揮不了示范推廣、宣傳帶動作用,造成果業發展后勁不足。
3.3果業品牌創建意識淡薄
許多果樹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對品牌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抓品牌建設的強烈愿望和緊迫意識不夠。知名品牌少,果品規模小、市場分散,難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另外,由于果業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造成果品質量不高,果品基地“三品”認證面積較小,商標注冊、管理、品牌使用方面不規范,品牌效益不明顯。
3.4果品合作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
目前,費縣共有各類果品專業合作組織200余家,但是真正發揮作用的不多,部分合作組織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服務功能不強,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產品規模小、市場分散,難以發揮合作社的作用。
3.5果品產業化發展后勁不足
全縣果品銷售信息渠道不夠暢通,缺乏大型果品交易市場。果品加工企業不多,且規模小、實力弱,難以為果品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果品貯藏和加工能力差,效益不盡理想,處在出售初級果品階段。
4建議
4.1支持和引導土地流轉
要改變傳統的小農生產意識,堅持規模發展,把推進土地流轉作為提高果業生產組織化、集約化程度的重要舉措來抓。積極引導農戶采取轉包、轉讓、租賃、互換或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經營、集體轉包經營等形式依法合理流轉土地。推動果業生產向適宜區、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轉移,加快果業種植規模化、品種區域化、經營產業化步伐。
4.2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應協調交通、水利、電力等部門,整合項目資源,果園面積達6.7hm2以上的,落實水、電、路綜合配套建設。改善道路交通狀況和水利設施建設,保障農用生產資料進得來、果品出得去,保障果園旱能灌、澇能排,增強果品基地發展后勁。
4.3積極培育果品知名品牌
要提高現有果品品牌的知名度,擴大果品“三品”認證面積,積極搞好商標注冊和地理標志認證,堅持向質量和品牌要效益。要加強品牌管理,堅持品牌集中,做精、做大,避免過雜過濫,形成影響力大和代表性強的果品品牌。要加大推廣宣傳力度,通過果品推介會、果品擂臺賽、新聞發布會、新聞、廣告等各種形式,擴大果品品牌影響力,把具有強大優勢的費縣果品變成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消費商品。
4.4健全果品專業合作組織
引導和鼓勵果農加入果品專業合作組織,覆蓋生產、流通各環節,形成“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企農利益聯結新機制,為果品基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充分發揮果品專業合作組織的上連下引作用,推進果品產業壯大,從而提高果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增強果品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4.5培育扶持果品龍頭企業
政府應研究制定可行性的果品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和鼓勵具有果業生產經驗和一定投資能力的企業或大戶投資加工項目,按市場規律進行加工經營。集中政府財政力量,對現有加工企業的經營能力和加工能力進行財力扶持、技術扶持,幫助他們擴大加工能力。要帶領果品生產大戶、銷售大戶、加工大戶,組織專題招商活動,宣傳費縣果業發展優勢,給予相應政策,引進外來資本或大型加工企業,努力建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型加工企業,延長果業發展的產業鏈條,促進全縣果業發展向產業化、優質化、高效化邁進,助推費縣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王海麗 晁沖 單位:山東省費縣胡陽農業綜合服務站 山東省費縣果茶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