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1 15:25: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農田黃地老虎防治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黃地老虎屬鱗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歐洲、非洲、朝鮮、日本、印度、錫金等,在我國分布于全國各省。西藏的拉薩、邊壩、澎波、林芝等地都有發生,為拉薩河谷地區地老虎的優勢種[1]。幼蟲可危害小麥、青棵、豌豆、玉米、馬鈴薯、野燕麥、然巴草等多種作物及雜草。青稞、小麥往往剛出苗就開始受害,造成缺苗斷壟甚至全田需要重播。有些菜田大白菜腐爛較多,與幼蟲的鉆心為害有一定關系。近幾年還發現幼蟲在溫室和大棚中危害青椒幼苗等。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實驗蟲源,在溫室和農田中黃地老虎的幼蟲和蛹期的發生;實驗設備,運用蟲情測報燈;實驗地點,西藏農牧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實習農場。
1.2觀察方法
運用蟲情測報燈,每天觀察發現黃地老虎在3月~7月,卵開始孵化后,觀察到出現了幼蟲老熟即將出現蛹,7月開始出現成蟲。觀察從2021年4月~2021年11月止。
2形態特征
2.1老熟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4mm~19mm,翅展32mm~43mm。觸角雌蛾絲狀,雄蛾雙櫛狀,分枝長而向端部漸短,約達觸角2/3處,端部1/3為絲狀。前翅黃褐色,全面散布小褐點,各橫線為雙條曲線,但多不明顯,變化很大[2]。翅上腎形斑、環形斑、棒形斑都很明顯,各斑的邊緣黑褐色,中央暗褐色。后翅白色,前緣略帶黃褐色。2.2卵扁圓形,底平,高0.44mm~0.49mm,寬0.69mm~0.73mm,縱棱顯著比橫道粗,不分岔。初產乳白色,以后逐漸出現淡紅色斑紋,孵化前變為黑色。
2.3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3mm~45mm,頭寬2.8mm~3mm。頭部黃褐色,顱側區有略呈長條形的黑褐色斑紋。唇基三角底邊略大于斜邊。無顱中溝或僅有很短一段顱中溝,額區直達顱頂,呈雙峰。體淡黃褐色,背面有不太明顯的淺色條紋,表皮多皺紋。氣門橢圓形,氣門片黑色,氣門篩顏色很淺。腹足趾鉤12個~21個,臀足趾鉤19個~21個。臀板有兩大塊黃褐色斑,中央斷開,小黑點較多,基部及各剛毛間都有分布。2.4成蟲蛹體長16mm~19mm,紅褐色,腹部末節有粗刺1對。第一至三腹節無明顯橫溝,第四腹節僅背面中央有稀疏刻點,第五至七腹節刻點相同,氣門下邊有1列刻點。
3生物學特性
3.1年生活史
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黃地老虎在拉薩、日喀則等地一年發生2代,以5齡~6齡(亦有少量幼齡)幼蟲在冬播作物田、冬閑田及田邊、溝渠等處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蟲于次年3月中、下旬平均氣溫3℃以上時開始化蛹,4月上、中旬平均氣溫6℃以上,5cm~10cm深地溫達9℃以上時達化蛹盛期,4月下旬為化蛹末期。4月下旬平均氣溫達10℃以上、5cm~10cm深地溫穩定在11℃以上時越冬代成蟲開始出現,5月中、下旬旬平均氣溫達11℃~14℃時為發蛾盛期,5月末至6月上旬為發蛾末期。5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蟲開始發生,6月中旬進入盛期,亦是第一代幼蟲化蛹始期。7月上、中旬為化蛹盛期,7月中旬末至下旬為化蛹末期。第一代成蟲在7月中旬初始發,8月中、下旬為發蛾盛期,9月下旬終見。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幼蟲開始發生,8月中旬開始在田間見到大量幼蟲,11月下旬左右開始休眠越冬(見表1)。從一些物候現象也可以預測黃地老虎某一蟲態的出現。如野草發青,越冬代幼蟲開始化蛹,楊柳發芽,冬麥起身,為越冬代幼蟲化蛹盛期,馬蘭花盛花,冬小麥拔節至抽穗,為越冬代成蟲盛發期;紫云英、草木樨、油菜盛花,春小麥拔節,大蔥種子成熟,第一代幼蟲盛發;油菜花大部凋謝,冬麥和冬青棵近熟,第二代幼蟲大量發生(見表2)。
3.2生活習性
3.2.1羽化。從對322頭成蟲羽化時間的觀察統計,成蟲晝夜均可羽化,其中10時~12時羽化數量占全天羽化量1.6%,15時~20時占8.7%,21時~24時占37.3%,24時至天亮占5.6%。白天占12.8%,夜間占87.2%。由此可見,成蟲絕大多數在夜間羽化,少數可在白天羽比[3]。剛羽化出土的成蟲,翅僅覆蓋至腹部第二節,經15min~30min,翅完全展開。
3.2.2活動。成蟲白天躲藏在田里作物株間或田邊地頭的草叢內或土塊下、土縫中,夜晚飛出進行取食、交尾及產卵活動。
3.2.3交尾和產卵。成蟲羽化后必須取食一定量的營養物質、性腺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進行正常的交配和產卵活動。交尾一般是在羽化后的第二至三天夜里進行,但也曾發現有至上午近10時交尾才結束的。產卵前期最短1d,最長5d,多數為3d~4d。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成蟲產卵天數和產卵量與有無補充薄養關系密切。饑餓情況下,產卵天數最少,產卵量也最小,只能產幾粒或十幾粒卵甚至不產。飼以10%或15%的蔗糖液時,產卵天數一般為2d~10d,長的達19d,田間大紗籠中以盛開的油菜花為蜜源的,三組試驗產卵天數均為13d。平均每頭雌蟲可產卵600粒~800粒,多的可達1200多粒。在產卵日期中,以前3d~7d產卵較多,占總產卵量的80%~90%。卵多產于土表或大白菜、甘藍、大蔥、小麥、青稞、灰灰菜、冬寒菜、然巴草、鴨舌草等作物或雜草幼苗近地面3cm~5cm的莖葉上,以葉背面著卵較多。飼養在鐵紗籠中的成蟲,發現卵可產在油菜莖、葉、葉柄、幼角、角柄上以及土粒和地面枯草根須上,而田間,生長中、后期的各種作物和雜草上均無發現卵。可見成蟲有趨向于幼小植物、地面及枯草根須上產卵的習性。卵多散產,亦有成塊的,田間見到的每塊3粒~7粒不等,在室內玻缸中產的,一個卵塊有卵十幾粒甚至多達100多粒。
3.2.4壽命。成曳壽命也與有無補充營養有密切關系,在室內饑餓和干燥情況下,壽命普遍較短,一般僅能生活1d~5d,而飼以10%和15%蔗糖液的,平均壽命為7d~14d,有的可生活15d~20d,田間大紗籠中以盛開的油菜花為蜜源的,其壽命最短8d,最長18d以上,一般為12d~17d。
3.2.5趨性。成蟲對黑光燈趨性很弱,但對糖漿液、青稞酒渣浸液和大蔥花有特別強的趨性。兩年的誘蟲結果為,1980年一盞20W的黑光燈全年誘得成蟲91頭,每盆糖漿液誘得239頭,1981年黑光燈誘得12頭,而糖漿液誘得98頭,每盆糖漿液誘得成蟲數量是每盞黑光燈的2.6倍~8.2倍。越冬代成蟲發生盛期正值大蔥盛花期,夜里可在大蔥田見到很多黃地老虎成蟲[4]。
3.2.6性比。將田間調查所采幼蟲和蛹帶回室內飼養(或培養),待羽化后統計;將黑先燈和糖漿液全年誘捕成蟲頭數亦進行統計,1980年~1982年3年的結果雌、雄性比均約為1∶1。
3.2.7卵歷期。將剛產下的卵隨即置于室溫條件下或恒溫箱中和大田作物株間,每天定時觀察記載孵化情況。1981年~1982年2年的試驗結果為,室溫條件下經5d~6d,田間作物株間經4d~7d卵頂部變褐色,中部出現一圈褐帶;將要孵化時全體變灰色,頂部呈黑色。室溫條件下第一代卵歷期為9d~lld,第二代最短6.5d,最長11.5d,一般為8d~9.5d。在田間第二代卵歷期為8.5d~l0d,一般為9d。第二代卵在26℃恒溫條件下歷數為4.5d~5d。
3.3幼蟲
3.3.1孵化特性。幼蟲剛孵出時有取食卵殼的習性,可食去1/3~l/2的卵殼,然后爬往他處尋找食物。齡期和歷期:將剛孵化出來的幼蟲用干凈毛筆掃在白菜等幼蟲喜食的植物葉片上裝入玻管內或玻皿中,置室溫和恒溫箱中飼養,每天及時清除糞,更換新鮮食料,并觀察記錄發育情況。試驗結果表明,在室溫條件下,第一代幼蟲歷期1齡為7d~9d,2齡4d~4.5d,3齡3.5d~4d,4齡4d~4.5d,5齡5d~5.5d,6齡12d~13d,個別的達14d~15d。幼蟲全生育期天數為35.5d~40.5d,在26℃恒溫條件下歷期為23d~27.5d。
3.3.2危害習性。幼蟲在3齡前常群集在寄主心葉或其他幼嫩部位晝夜為害。1齡幼蟲為害白菜等雙子葉植物時,多在葉背面取食葉肉,被害葉片呈半透明的白斑或麻布眼狀,為害麥苗是順葉脈間食葉肉呈長條狀薄膜的為害狀。2齡~3齡幼蟲在白菜葉脈間取食,形成孔洞或缺刻,蟲多食料不足時,可將葉肉食光而僅留葉脈,4齡以后食量大增,常將幼苗在根莖部咬斷拖至穴中繼續取食。一頭幼蟲一夜可咬斷3株~5株麥苗。據田間觀察,幼蟲在傍晚7時半左右開始活動為害,8時后最盛。其為害方式有4種:一是爬至地表將幼苗以近地面處咬斷,二是天冷時只將頭部伸出地表把幼苗咬斷后拖至洞中取食,三是在表土下把幼苗在距根莖1cm~3cm處咬斷,被害苗在次日被太陽一曬即萎蔫死亡,易于識別和拔出,四是為害大白菜等結球蔬菜時,幼齡幼蟲晝夜在心葉中取食為害,4齡后往往鉆進菜球中為害,被害植株由于蟲糞發酵起熱和傷口易于被病菌感染而造成腐爛。
3.3.3幼蟲對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把從大田采得的成長幼蟲分別飼養于含水盈為40%,30%,20%和10%的土壤中,及時以稱重法補足水分。試驗結果表明,40%的土壤含水量幼蟲根本不能生活,死亡率100%;30%的土壤含水量幼蟲成活、化蛹和羽化率僅為20%,而10%~20%的土壤含水量幼蟲成活、化蛹及蛹的羽化:率比較高,均在70%以上。
3.4預蛹和蛹
幼蟲老熟后在田中或田邊地頭的土壤中化蛹,一般在田埂上化蛹的較多。化蛹前先在土中做一個橢圓形的土室,然后在土室中化蛹,化蛹深度為2cm~9cm,一般為5cm左右。預蛹期3d~6d,蛹歷期在室溫條件下為25d~27d,在25℃恒溫條件下為13d~16d,在室外自然變溫條件下為29d~30d,3.5影響發生的環境因素影響黃地老虎發生的因素很多,除與蟲源基數有關外,與氣候條件、營養條件、天敵以及人為地耕作等都有密切的關系[5]。
4結束語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小麥、蘿卜、大白菜及溫室里的辣椒苗等都是黃地老虎的主食作物。黃地老虎在西藏河谷地帶一年內發生2代,掌握該蟲的年生活史和發生高峰期,提高了今后測報工作的準確度。我國地域遼闊,從南到北生態環境變化很大,黃地老虎在各地的生活習性,上長發育進程,發生規律各不相同,我們要各種的防治方法來減少黃地老虎的發生和危害。
參考文獻
[1]王立峰.農田地下害蟲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5,35(1):122-123.
[2]沙爾江·沙塔爾.阿勒泰地區農田地老虎發生及防治措施[J].新疆農業科技,2015(2):24.
[3]蘇旭,張永軍,耿亭,等.小地老虎化學感受蛋白AipsCSP8的表達及配體結合特性分析[J].昆蟲學報,2019,62(12):1369-1378.
[4]鄭旭川,曾憲立,張帥,等.不同藥劑對重慶煙區小地老虎防效及煙葉質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0(21):127-128,130.
[5]陳婧,劉蓉,梁虎軍,等.新疆阿拉爾墾區黃地老虎種群監測與發生特點分析[J].中國棉花,2021,48(7):26-28,36.
作者:德慶 單位: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農業農村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