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時間:2022-11-10 09:52: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智慧農業發展對策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智慧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1北安趙光數字農場建設智慧農業的基本經驗

1.1高科技裝置推動農機智能化

以農機智能化驅動智慧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環,也是趙光數字農場建設的關鍵步伐。用大數據、衛星定位、物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裝備農機,加裝硬件設備使普通機車插上智慧的翅膀。機車通過高精定位出庫,駕駛員通過手機App直接領取任務,通過北斗導機車電腦實時定位無人駕駛,加裝傳感器采集信息無人優質耕地,精確播種控制到個位數,設定機車作業速度有效消除空肥、脫肥,合理控施肥量等,操控田間管理全過程。通過高新科技裝備輔助農業生產提高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安裝了一臺高精度土壤CT掃描儀,準確監測土壤信息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凍土深度監測設備可實時監測地表及地下3.6米的凍融狀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墑情;AR感知攝像頭、蟲情監控儀器、多普勒氣象雷達、自動株高監測配合田間苗帶微風傳感器,記錄數據影像為科研提供參考。高空使用北斗衛星,低空使用無人機等遙感手段獲取作物長勢及土壤有機質數據,對作物成熟期進行預測,縮短秋收時間,檢測倉儲空氣數據防止霉變。智能農機使用加快了數據平臺硬件建設,向智慧農業邁出重要一步。

1.2建設數字服務平臺提供支撐

趙光農場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技術,建立農業生產管控平臺和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實施全景VR實時展示,為生產、決策、服務提供服務。生產管控平臺由六大系統組成。大數據分析系統分四個頁面,主要進行數據和資源整合,通過建模分析將數據轉化為信息、決策,輔助指導農業生產。標準化生產監管系統采集完整的農業、氣象和土壤等信息,積累數據為綠色有機產業發展提供依據。農機可視化監管系統相當于農機檔案,是農機指揮調度和質量監測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可查看農場土地整體分布情況、土壤信息、地塊檔案,做到一張圖數據庫。農業基礎資源管理系統,對設備情況、農情進度上報表、農資到場儲備等統一管理。農業生產服務平臺采集指紋、簽字、影像及身份證識別等信息,審核承包權數據,做到土地承包溯源,做好互聯網+金融接口。數字信息服務平臺就像一部大腦,為數字農業提供重要支撐。

1.3建立現代營銷體系和手段

農場調整思維推動營銷工作,多措并舉多元化營銷,創新營銷方式和手段,建立現代營銷體系。大豆、玉米主要農產品發展訂單種植銷售,推進產銷一體化,與龍頭企業九三集團、象嶼集團、中儲糧等落實訂單,實現“龍頭+基地”訂單式合作,促進基地規模增加,訂單銷售率已達90%以上。為支持簽訂良種訂單,大豆良種耕地全部納入平臺數字化監測,繁育10余個大豆品種,種植戶增收2000多萬元。發展電子商務開發銷售新模式。第六管理區打造“我在北大荒有畝田”的種植與銷售新模式,微信群、抖音等平臺“云耕種”,認購地塊種植黃菇娘、黃花菜等,通過手機參與春耕秋收,從購買產品變為購買源頭,體驗全新的消費方式。以北大荒綠色智慧廚房建設為切入點,發展綠色、有機和特色農產品,發揮品牌優勢,實現產品可視化追溯,以科技手段助力銷售,構建信息化營銷體系。1.4資金助力、企校聯合推動發展趙光農場借助國家資金發展數字農業。2020年國家和農場籌資300萬元開發和建設平臺,2021年投資1240萬元,國家資金支持使農場數字農業發展步入“快車道”。科技和裝備是智慧農業的重要支撐,農場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數字農業裝置。與湖北禾大科技合作安裝高精度土壤CT掃描儀首次在黑龍江省使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安裝凍土自動觀測儀,目前全國只有兩臺;與國家智能研發中心多層次合作,為農場數字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研院校為數字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農場組建三個小組提供技術服務,聘請黑龍江八一農大、農墾科學院所專家及當地種植能手、“土專家”親臨農場講座、授課,組建了專家熱線及技術服務微信交流平臺,通過手機App解答。趙光數字農場作為我省智慧農業的先行者,為智慧農業的縣域發展初步打造出模型。

2發展途徑和策略

2.1發展智慧農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①縣鄉信息基礎設施薄弱。5G網絡只有哈爾濱、大慶等部分地區實現鄉鎮以上連續覆蓋,各地發展情況不平衡,趙光數字農場采用的是4G網絡,5G網絡在農業生產運用滯后。多數縣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一級網站的數量及網絡信號傳輸穩定情況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求[1]。②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受制因素多。現有平臺數據采集和應用整合程度低,缺乏必要的數據采集,生產輔助信息化程度低。平臺現有軟件不符合實際需求,缺少適用軟件開發。平臺建設和維護的專業人員存在缺口。③智能裝備使用不足。目前我國自主研發農業傳感器數量不到世界10%,且穩定性差,趙光農場遙感設備都是進口。國內一些智能機械作業質量差,缺乏實際應用效果。資金不足是制約智能農機使用的主要原因。④受政策和投資制約。由于國內智慧農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國家整體規劃和設計、政策、科技研發體系不完善,給較早起步的趙光數字農場發展造成難題。智慧農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國家投入資金有限,無法支撐智慧農業發展與推廣。⑤科技服務層面存在問題。科技研發與實際需求脫節,趙光農場只能按生產實際訂購機械設備,市場軟件不適用,省內院所研發水平不高,國家級科研單位聯系不暢通,高素質農業生產管理人才匱乏,職業農民培養機構短缺,智慧農業初創者和支持者少。⑥縣域電商發展有待提高。黑龍江省縣域范圍內冷鏈物流、倉儲設施不完善,影響電商銷售。我國快遞量逐年增長,農村地區快遞進村仍存在難度,農民網購成本高,“互聯網+”的營銷模式以及農產品網絡營銷的份額在農產品整體銷售中所占份額偏低[2]。⑦農民參與智慧農業的意愿不強。有關智慧農業扶持補貼政策不完善,智能設備價格高造成智慧農業成本高,地方小農戶和散戶沒有能力獨立購買智慧農機,參與土地托管服務成本高。⑧對智慧農業認識不夠。智慧農業科普不夠,知識梳理有待完善,如智慧農業概念、與數字農業的關系問題等,需要專家給出科學回答。絕大部分農民不了解,接受意愿不強烈。操作者和領導者對智慧農業范疇認識不清,偏重于數字平臺的建設。智慧農業發展還存在許多需要完善和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縣域范圍內發展智慧農業面對更多的挑戰,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推進其發展過程。

2.2探索縣域智慧農業發展的途徑和策略

①深化墾地合作,發展縣域智慧農業。農墾改制以來實行屬地化管理,更加密切了與地方的聯系、合作。北安管局經過多年探索形成“北安模式”,全面推進農業綜合社會化服務,輻射帶動地方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與黑河市、齊齊哈爾市的5個市縣、16個鄉鎮、33個村屯對接,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趙光農場通過北安區域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周邊東勝鄉、楊家鄉、海星鎮和石泉鎮農戶提供服務,為每個托管地塊量身打造生產方案,農業發展部、科技服務中心及托管管理區全程跟蹤服務,按農時和需求配備農資和機車,技術人員深入田間指導,開通技術熱線傳授知識解答疑難;將托管協議的土地及符合作業要求的農用機車等信息錄入數字平臺;做好田間監測記錄,在氣象、病蟲害預警、施肥等方面提供數字服務。以土地托管的形式將智慧農業延伸到地方,實現農場成功經驗的平移復制,拉動地方農業生產水平和科技進步,提升當地農民標準化生產和科學種田的意識,推動了縣域智慧農業更大范圍的推廣開展。北大荒集團是黑龍江農業的領航者,要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和智慧化全國領先這個“十四五”目標,發揮北大荒集團主力軍作用,以數字農場帶動周邊市縣發展。集團現有七星、紅星、大興、趙光四家數字農場,與地方市縣建立農業聯盟,以點帶片場縣共建發展智慧農業是推動黑龍江省縣域智慧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②發揮政府職能,強化頂層設計。發揮政府宏觀指導職能,以政策杠桿撬動其智慧農業發展。制定落實推動其發展政策,在財政、金融、稅收、產業等方面政策性補貼,將國家公益性補貼和市場化運作有效結合;統籌各類政府資源,制定配套政策鼓勵支持適合本地區實際的智慧農業模式;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將信息化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提高支出力度;加大對智慧農業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政府引導、科研單位支持、企業主導、農戶參與的市場化運作方式。③加快信息設施資源建設,構建數字生態。智慧農業需要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技術手段支撐[3],加快黑龍江省5G網絡和基站設施建設普及縣鄉,解決網絡覆蓋和信息暢通問題,為智慧農業提供網絡支持。物聯網是智慧農業核心,建立國家和地方農業物聯網綜合平臺,實現縣級農業數據中心信息交流共享;建立涵蓋農村生產生活、產業經營、農村管理的平臺,為智慧農業發展服務。通過平臺建立有效的聯通機制,成為企業、科研、農民、政府間溝通的橋梁。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深度融合,建設生產、服務、金融、信貸等相應的農業數字生態[4],形成圍繞數據流動循環、相互作用的良好的數字生態系統,指引農業和其他行業高質量發展。④推動技術研發,提高農機智能化水平。加強智慧農業關鍵技術創新攻關,重點在農機自動導航、智能監測、精準控制作業方面裝備研發;突破農業傳感器等關鍵技術制約;健全產品和技術推廣機制,支持具有創新能力的農機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智能農機核心零部件研發創新;支持生產企業研究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市場投入量,推進科技成果快速應用于智慧農業。各級政府建立專項資金鼓勵農民積極使用現代化農機,推廣農業自動監測、智能控制、自主作業等適用智能裝備[5],加快縣域農械換檔升級,更廣泛地普及先進的裝置,提高農機智能化水平。⑤拓展營銷模式,帶動特色產品營銷。發揮黑龍江省農產品優勢,運用新模式、新平臺推動營銷工作。延長農產品產業鏈,以本地特色產品為主線,形成“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依靠產業鏈終端品牌產品價格增值實現效益,拉動整個鏈條的價值提升;推動黑龍江省特色農產品、綠色產品形成品牌,建立品牌產業集群,壯大品牌優勢。完善縣域倉儲及冷鏈物流建設,暢通物流配送體系,降低成本,整合電商資源,加強自建電商和第三方電商平臺的運營服務,降低電子商務資費,規范涉農電商的誠信狀況,推動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⑥擴大參與面,完善智慧農業布局。完善多元投融資渠道,培育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智慧農業布局,共同承擔風險。發揮社會組織作用,貫通服務體系,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的介入十分重要,它對市場感知敏銳,能構建較好的市場模式,讓智慧農業產業活起來。國內龍頭企業、高精尖企業紛紛布局智慧農業,目前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等巨頭發揮自身在技術、品牌、大數據等優勢助力智慧農業,再提供技術輸出、解決方案、銷售分成方面商業模式的開發。多元化的布局將帶動中國智慧農業加速發展。

⑦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擴大規模經營。大規模和高品質的農業模式適合智慧農業發展。加大培育家庭農場和生產合作社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土地流轉,提高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能力,擴大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規模化經營主體,支持有規模合作社加入智慧農場示范建設。引導支持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家庭農場、合作社提供生產全程托管的社會化服務。農場與地方土地托管合作,以現代化、專業化社會服務模式取代原來小農耕作方式規模化經營,使傳統農業方式向依靠現代農業科技轉變[6],這也是推進黑龍江省農業數字化轉型的組織形式。⑧結合實際開展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為加大智慧農業的人才培養,在相關高校優化學科設置,將職業農民培養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農技人員培訓,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技員服務能力提升計劃,組織涉農高校及科研院所人員現場培訓,參觀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拓展農民視野。將物聯網操作、電商知識、直播帶貨技巧等內容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把手機變為轉化生產力的新農具,提高農民和基層干部信息化應用能力。加大媒體宣傳,提高從業者對智慧農業的認識。

3結論

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面臨的不僅是短板,還有短桶問題,推進智慧農業將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提高農業生產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就要夯實縣域智慧農業基礎,解決縣域智慧農業面臨的復雜問題,突破發展困境,把我國智慧農業發展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參考網.智慧農業發展探析[EB/OL].[2019-07-01].

[2]潘胤州.試析黑龍江省農產品營銷模式的優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期刊,2018(12).

[3]李建軍.智慧農業是顛覆性的現代農業創新[J].國家治理,2020(19):12-14.

[4]中國新聞網.《數字生態指數2020》發布京滬浙粵全面領先[EB/OL].[2020-10-10].

[5]伊妮.智慧農業:國外經驗與國內發展對策[N].農業行業觀察,2019-04-29.

[6]個人圖書館.趙春江:加快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農村[J/OL].[2021-01-04].

作者:李冬輝 單位:中共北安市委黨校

上一篇: 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研究 下一篇: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教育研究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第二页 | 香蕉97人人乳视频观看 | 亚洲无aV码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亚洲女性午夜在线视频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