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互動節目調研

時間:2022-11-09 10:13: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中國傳統節日互動節目調研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傳統節日互動節目調研

2021年春節期間,河南衛視春節晚會中的一檔節目《唐宮夜宴》走紅網絡。該節目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現代科技為支撐,表現出了唐代宮女赴宴前的一系列準備。該節目經過網絡的熱度發酵后,反哺到整個河南衛視春節晚會。2021年春節后,河南廣播電視臺立足于黃河文化,不斷推出精彩節目。這些節目后來被統稱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一、互動儀式鏈理論概述

人們對儀式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多數都是強調儀式的概念及社會功能,沒有對儀式發揮作用的機制進行系統闡述與探討。后來,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他認為互動儀式的核心是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并對互動儀式的要素與結果進行了詳細論述,深刻探究了人們在人際互動中的情感交流與變化,指出互動儀式的起始條件或者說是組成要素包括四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有共同關注的焦點、分享共同的情感。情感能量是互動儀式鏈的核心概念。現實中除了存在暫時的、突然爆發的如高興、憤怒、失望、恐懼等短期情緒,還有長期存在的情感,它們平時不易被察覺,但十分重要。互動儀式能夠將短期的情緒轉化為長期情感,這種長期情感便是情感能量,它是互動儀式的重要產出結果。個體對于情感能量的追求可以視為一種自我滿足行為。由于情感能量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連續統,高端的情感能量能夠給個體帶來熱情與自信,而低端的情感能量則會使個體在群體中找不到良好的感覺,導致個體難以融入群體。

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互動儀式的組成要素

(一)網絡實現虛擬在場

互動儀式指的是小范圍內發生的面對面的人際交流,它形成的前提是人們的身體聚集到同一地點。蘭德爾·柯林斯認為,親身在場使得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察覺到其他儀式參與者的身體表現和發出的信號,更容易使參與者產生相同的節奏,從而達到主體間性狀態。但是,如果神經系統能夠直接遠程產生連帶作用,那么其效果與親身在場將會是一樣的。互聯網的“去身性”使得個體能夠通過移動終端實現“面對面”交流,圖文、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形式也讓互動儀式中的個體所發出的信號更容易被解讀。因此,互聯網幫助儀式參與者遠程產生連帶作用,解決了互動儀式中的群體聚集問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互動儀式正是在互聯網提供的虛擬場域中形成和進行的。僅需一部移動智能終端,來自四面八方的用戶便可以因該節目聚集在一起,并運用彈幕、評論、轉發等互動手段代替儀式中的面對面交流。此時,不同的網絡昵稱成為他們的“身份證”,標志著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河南衛視將節目發布于各大網絡平臺,用戶針對節目內容抒發感想、表達贊揚、進行科普等,這種互動行為類似于演講儀式中演講者發表觀點后觀眾給予掌聲與擁護,互聯網幫助用戶實現了身體缺場下的互動。此外,由于互聯網能夠較好地保留用戶的使用痕跡,圍繞節目進行的評論、彈幕等都能被完好保存,當后來的用戶進入該互動情境中時,他們同樣能夠通過評論、點贊等互動行為再次參與到該節目的互動儀式中,與其他用戶實現“跨時空的互動交流”。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互動情境能夠長期存在。

(二)渠道內容設立限制

互動儀式的形成需要群體聚集于同一地點,且這一地點對其他人設立限制,即參與者知道誰在參加儀式,而誰被排除在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對用戶設立了雙重限制。一是渠道限制。“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微博、嗶哩嗶哩、抖音等網絡平臺均擁有較高的關注度,互聯網是其進行互動儀式的主要場所。而通過電視觀看該節目的觀眾與他人交流較少,極少使用網絡的人群多數被排除在互動情境之外。自2021年《七夕奇妙游》開始,優酷視頻獲得了該節目的獨家播放權,用戶若想觀看完整視頻,就必須下載“優酷視頻”客戶端,這就在觀看渠道上設立了一定限制。二是內容限制。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對于信息有了更多選擇,他們往往會選擇接收與自身愛好、年齡、經歷、環境等相契合的信息。“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立足于傳統文化,憑借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獲得關注。因此,儀式參與者被賦予“傳統文化愛好者”身份,他們知道參與到該互動儀式中的他人與自己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共通的意義空間。此外,節目中包含了傳統技藝、歷史人物、文物以及遺跡等眾多文化要素,如《秋月稷》為用戶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火龍舞、舞獅、打火花等傳統技藝,《天地之中》將古代的宇宙觀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這就需要用戶對相應的文化知識和背景有所了解,否則普通用戶在欣賞節目內容時難以獲得更加深入的情感體驗。此時,普通用戶會選擇離開或者融入。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先前“際遇鏈”的缺失導致他們在前期相較其他用戶而言擁有較少的符號資本和較低的情感能量,此處的符號資本是指用戶進入該互動儀式所需要的文化資本和社交技巧。在該互動儀式中,用戶的符號資本主要指其擁有的傳統文化知識和表達技巧,擁有較多的符號資本能夠使用戶在儀式中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進入儀式后,他們會選擇與擁有高情感能量和身份符號的參與者進行互動,在獲得較高情感能量后,便會更加積極地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

(三)議題引發共同關注

當用戶聚集于特定場域后,他們并不是漫無目的地參與儀式。互動儀式開始時,參與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共同的客體上,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將自身的關注焦點傳達給其他參與者。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用戶將自身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優秀傳統文化上,并從中獲得正向情感,當意識到其他參與者與自己有著共同的情感時,自身情感便會得到強化。此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擁有不同的主題,例如《蘭陵王入陣曲》以父女二人隔空演奏樂曲來表現“文化傳承”主題,《若思念便思念》以“尋根”為主題,道出客家人對故土中原的思念。除此之外,節目中還出現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暴雨、女性力量等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話題。隨著儀式的進行,這些意蘊豐富的主題成為用戶的關注焦點,又因其對歷史文化的深刻挖掘以及對時代價值的彰顯,引起了廣泛共鳴。另一種引發共同關注的方式是設置網絡平臺的話題,提供互動場域,引導用戶互動。以微博平臺為例,河南衛視會在每期節目播出后設置相應話題,用戶進入話題即可參與討論。《端午奇妙游》播出后,微博設置了#河南衛視殺瘋了#話題。截至2022年4月,此話題共獲得10.9億的閱讀次數和27.2萬次討論,2.2萬人在此話題下發布博文,多數微博用戶圍繞《祈》這一節目發表看法,發布話題的賬號主體“河南衛視”得到了用戶的廣泛認可。此時,微博話題成為用戶進行情感交流的場域之一。

(四)互動實現情感共享

在儀式中,當人們開始越來越密切關注他們共同的行動,也更加了解彼此的意識時,他們就會強烈地體驗到其共享的情感。當用戶意識到他人與自己的情感類似時,會傾向于將情感宣泄出來。大多數用戶是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聚集在一起,經過對節目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內心會產生對于傳統文化和節目組的認同與喜愛之感。多種多樣的互動手段為用戶抒發情感提供了支持,用戶之間、用戶與節目之間通過音視頻、圖文等方式進行情感交流,形成情感連帶。“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互動儀式的互動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于節目內容的互動。用戶會對節目中的主題思想、形式流程、文化要素、舞臺場景以及其他相關內容進行解讀與評價,這種“參與式互動”使得用戶與節目建立了雙向聯系。另一方面則是節目外的其他互動,包括用戶之間的互動以及用戶與內容生產者的互動。通過對嗶哩嗶哩、抖音、微博等平臺中“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相關評論、轉發和彈幕的觀察可知,用戶的互動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一是情感表達類,以稱贊傳統文化和節目內容為主,表達自身對于節目和傳統文化的喜愛。二是知識科普類,這類互動主要是對節目的文化要素和主題思想進行科普。三是建議意見類,針對節目的不足之處,用戶也會直接提出建議,如在《龍門金剛》的評論中,不少用戶指出節目特效雜亂,建議河南衛視放出無特效版本。四是玩梗吐槽類,用戶針對節目內容進行“玩梗”,為互動增添更多樂趣,如“皇帝體驗卡”“李世民進入直播間”等。五是反駁維護類,當節目被質疑時,用戶便會自發維護儀式。不同類型的互動成為情感的載體,且這些不同類型的互動所承載的情感以正面為主。用戶能夠通過它們了解儀式中其他參與者的想法,當得知他人情感與自己相似時,用戶會產生共鳴;當自身情感得到他人認同后,用戶會更積極地參與互動。

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互動儀式的結果

(一)用戶獲得情感能量

蘭德爾·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鏈是關于情境的理論,它關注情境而非個體,是情境影響了個人,而不是個人創造了情境。互動儀式在微觀情境中產生與進行,眾多微觀情境組成了宏觀社會,用戶觀看節目并參與互動的行為同樣是在相關情境中進行的。進入互動情境后,通過觀看節目,用戶會產生短暫的集體興奮,在進行互動時確認他人與自己有著共同的關注焦點,進而分享共同的情感,短暫的情緒便會轉化為情感能量。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用戶的共同關注焦點之一。用戶在圍繞該焦點進行互動和情感交流時,會加深對它的理解,感受到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從中獲得情感能量。這種情感具體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宣傳傳統文化的熱情,并且會在互動儀式外的其他地方產生影響。用戶離開互動儀式后會將其獲得的情感能量儲存起來,但是這個情感能量和情感連帶的影響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此時便需要新的互動儀式來維持并喚起用戶的情感能量。“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傳統節日為節點,自2021年春節以來,不斷推出優秀節目。2021年的《端午奇妙游》采用“網劇+網綜”的形式,用四條故事線講述了四位性格迥異的唐小妹在《唐宮夜宴》發生前的經歷,調動用戶“追更”的熱情,使得用戶的情感能量保持在高端或平穩的狀態。當用戶再次進入“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營造的互動情境中時,以往在節目中獲得的情感能量被再次喚醒,并且隨著參與儀式次數的增加,用戶的情感能量愈發趨于穩定,對社會互動的熱情也會隨之增加。

(二)形成代表群體的符號

隨著互動儀式的進行,儀式中往往會出現一種標志或者代表物,它能夠代表群體成員,使成員獲得對群體的歸屬感。即使互動儀式結束,群體成員也依然能夠在其他場合看到它時重新喚起成員的身份感。該標志一般由儀式參與者的共同關注發展而來,主要通過“習得”與“創造”兩種方式產生。群體符號的創造往往來自非常成功的互動儀式,儀式中的會話會產生新的觀點或新的用語。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用戶圍繞節目所進行的討論產生了多種符號,如“皇帝體驗卡”“神仙體驗卡”等。一般這種會話出現于歌舞類節目中,表明自己正在欣賞皇帝和神仙才能觀看的舞蹈,是對節目內容的贊美。同時,在互動儀式中,個人也會成為群體符號。蘭德爾·柯林斯認為,一個人能夠成為符號有兩種方式,既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如政治家或者晚會明星對于在集體儀式中關注他們的觀眾而言就是一種象征符號,也可以通過間接觀察,即把與某人名字相聯系的故事與特征作為會話主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出品方河南廣播電視臺既是儀式中的“明星”,又是互動的主題之一,因此河南衛視也成了該互動儀式的群體符號。用戶圍繞河南衛視進行互動,形成了如“河大衛”“河短短”等代表群體身份的符號,而沒有參與互動儀式的人則難以理解其內在含義。當這些符號出現在其他場合時,用戶也能夠回憶起這場“際遇鏈”。群體符號的習得則指的是一個人將新符號傳遞給另一個人,這種符號承載著成員的身份意義與情感能量,因此用戶通過互動進行符號傳遞也是在進行情感能量的交流。

(三)用戶生成道德感

在參與互動儀式后,用戶會生成維護群體團結的道德感,具體表現為維護群體符號,互動類型中的“維護反駁類”便是用戶維護群體符號的具體表現。當群體符號出現時,用戶不僅會對它格外尊重與重視,還會嚴格防止群體符號遭到來自外部的冒犯,冒犯群體符號的行為會被視為對群體的不尊重。如果出現對群體符號的冒犯行為,用戶便會對該行為進行譴責,以維護其神圣性。在嗶哩嗶哩彈幕視頻平臺的《端午奇妙游》節目中,由于評論中出現了質疑與否定節目的言論,用戶便對這種言論進行反駁,此時支持和維護河南衛視的評論獲得了其他用戶的認同。有用戶評論道:“直播時候,導演談的,那個《祈》拍攝時候,攝影師待在水里時間長,鼻子耳朵流的都是血。這么拼,一句話就被否定了……不能忍!”該評論獲得眾多點贊。用戶通過點贊的方式表達對此觀點的支持,實現對互動儀式與群體符號的維護。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高漲,優秀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它們通過提供眾多“互動情境”吸引用戶進行情感交流,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認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成功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合理利用現代技術,打造視覺盛宴。節目運用3D、VR、AR等技術,將炫酷的特效與厚重的文化巧妙結合,吸引用戶觀看節目。其次,節目不斷打造互動點。相較于直觀的文化要素展示,細節化的表達更容易引發用戶互動,用戶能在對細節的討論中獲得更深入的情感體驗。最后,節目不斷強化文化符號,將傳統文化融入節目創作,使之成為群體符號作用于用戶的“際遇鏈”。“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成功可以為其他文化類節目提供借鑒,幫助其他節目更好地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通過創作精彩節目,提供互動情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鄧昕.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彈幕視頻解析———以Bilibili網為例[J].新聞界,2015(13):14-19.

3.鄧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維: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理論詮釋[J].新聞界,2020(08):40-47+95.

4.顧亞奇,張旭.傳統文化覺醒:符碼體系與視聽場域的再生產———基于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文化觀察[J].中國電視,2021(07):30-34.

作者:朱丹 單位: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上一篇: 身體素質訓練在教學中作用探析 下一篇: 肉鵝養殖疾病防控防治措施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小说 | 亚洲视频中文在线 |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日韩在线不卡 | 色窝窝视频手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