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6 08:14: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非遺生態保護與羌族舞蹈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羌族舞蹈作為重要的非遺財富,在進入到高校教學后,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切實豐富了舞蹈教學的表現力,讓師生雙方能夠在羌族舞蹈的綜合表現中,實現發展高度的有效突破。本文將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的基礎上,探尋基于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教學創新策略,以便于切實增強羌族舞蹈的教學成效。
1高校羌族舞蹈教學現狀
羌族舞蹈引入到高校教學中后,切實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極大豐富了舞蹈教學的表現形式,也讓師生雙方通過羌族舞蹈開放、自由、質樸、天然的特性,深切感知了先民的精神魅力和藝術魅力,并以羌族舞蹈教學為基礎,推動了羌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和突破[1]。通過課堂學習、課后實踐、校外表演等多種方式,讓羌族舞蹈借助更多元的傳播渠道進行展現,使羌族舞蹈獨特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充分彰顯。不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高校羌族舞蹈教學的自由度、開放性和多元化改進還存在較大的空間,需要根據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基本理念,進行深入的教學創新和改進。
2基于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高校羌族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中,師生雙方主要圍繞相關教學內容展開,在內容選擇、教學實施和學習應用方面,更多的是對接傳統的舞蹈教學,這就使得羌族舞蹈的天然特性難以充分展現,羌族文化中自由、開放、熱情、質樸的特質,難以得到有序的傳承和持續的發揚,這就使得高校羌族舞蹈教學的品質和效果難以達到理想預期。從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角度來看,高校羌族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
2.1教師指導力量不足
在當前的高校羌族舞蹈教學中,主要選用成熟的羌族舞蹈種類,進行規范化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演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基于自身的藝術素養,對成熟的羌族舞蹈節目進行二次加工和二次優化,使之更符合現代舞蹈的藝術審美特點。這一過程切實提高了羌族舞蹈教學內容的品質,但這種方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投入更多專業的教師力量,才能切實把羌族舞蹈與教學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可是在當前的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力量相對有限,熟悉羌族舞蹈的教師更是有限,因此,很難實現更為理想的融合教學效果。
2.2學生缺乏深入體驗
在羌族舞蹈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依照教師講解,參照相關的影像資料進行舞蹈動作的學習、舞蹈節目的排演、舞蹈作品的演練,其對羌族舞蹈的理解更多集中于舞蹈本身,并未深入探究舞蹈背后的內涵,其在舞蹈體驗方面僅停留在表層階段[2]。在與高校學生進行溝通時也了解到,學生在學習羌族舞蹈時,更多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至于如何去繼承羌族舞蹈精髓,發揚羌族舞蹈特質,學生群體并未形成深入的理解。
2.3教學過程難以形成共鳴
在當前的高校羌族舞蹈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教師講授、學生學習、鞏固練習、拓展應用的基本模式,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深入的互動和多元的交流,難以有效達成認識共鳴,致使在這種情況下,師生之間很難圍繞羌族舞蹈本身展開深度的交流和溝通。學生難以深刻把握羌族舞蹈所包含的情感和精神,也就很難在課堂上形成共鳴,舞蹈教學的成效難以深入人心[3]。
3基于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高校羌族舞蹈教學創新
在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視角下,羌族舞蹈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對其本質進行探索、發現、傳承和發展的過程。鑒于這一動態的過程性要求,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中,要在教師方面、學生方面和教學過程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創新改進體系,切實引導師生雙方及相關各方深入感知羌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并以此為出發點,構建完善的羌族舞蹈傳承與保護生態,加速其在現代社會的演繹、傳播、發展和突破[4]。基于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的高校羌族舞蹈教學創新,就是要從生態思維的視角切入,來進行羌族舞蹈藝術、文化、思想的保護與傳承。在實踐教學創新過程中,首先要通過羌族舞蹈傳承人的引入,導入活化的羌族舞蹈元素,使師生能夠共同見證鮮活的羌族舞蹈魅力。其次,要深入到真實的場域中去,感知羌族生活的細節,發現更多的活力。最后,要能夠在精神層面形成共鳴,生發鮮活的思想,把羌族文化所獨有的主張傳承下去、發揚開來,真正讓羌族舞蹈所代表的文化、藝術和思想活起來,發展起來。
3.1演繹非遺,引入多師合作
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中,應以羌族舞蹈的演繹為基礎,引導師生雙方進行深入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知,進而構筑羌族舞蹈傳承與保護的基礎生態。鑒于當前教師在教學中更強調規范化,沒有充分展現羌族舞蹈的天然魅力,建議在實踐教學中引入多師合作的創新方式。所謂多師合作,是在現有舞蹈教師的基礎上,將羌族舞蹈的非遺傳承者作為舞蹈導師,并使之參與現有的教學工作。一方面,舞蹈教師和非遺導師可以通過展示的方式,對羌族舞蹈進行綜合演繹、對照的分析和主動的創作,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和導師的精彩演繹,來感知羌族舞蹈的不同面貌,并生發出更立體的舞蹈體驗[5]。另一方面,舞蹈教師和非遺導師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針對學情特征進行羌族舞蹈的創作和展示,用更符合學生訴求,更具羌族舞蹈天然特性的創作作品,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筑更具活力的羌族舞蹈學習和傳承生態。舞蹈教師和非遺導師還可以采用對抗競技、帶隊教學、銜接教學等多種方式,形成強大的教學合力,使羌族舞蹈教學還原到更真實的面貌,與羌族自然風光、人文環境和社會生態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讓羌族舞蹈的教學變得富有魅力[6]。多師制的有效構建,主要是強調把羌族舞蹈傳承人引入到當前的高職教學中。之所以要采取這種做法,主要是因為羌族舞蹈傳承人本身擁有豐富的藝術情感、藝術經驗和藝術思維,能夠把羌族舞蹈所獨有的特色、魅力與情緒導入到當前的教學過程中來。這樣一來,具備鮮明羌族舞蹈活力的新鮮思維,將會讓教師、學生以及相關參與者真切感受到真實的羌族舞蹈,并從中生發更多文化、藝術、舞蹈和表現的靈感,真正使教育教學具備新的發展活性。
3.2探索感知,深入生活場景
在非遺生態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深入生活場景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發現,是主動學習、全面傳承文化精髓的關鍵所在。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實踐、全面拓展和綜合探索的方式,來了解羌族舞蹈,進而汲取更多的舞蹈養分,實現自身情感體驗的有效積累,為更好地詮釋羌族舞蹈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學習效能、傳承效能和保護效能的協同提高[7]。例如,在《跳鍋莊》這一羌族舞蹈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到羌族地區的社會生活之中,通過參觀“喜事鍋莊”和“憂事鍋莊”的方式,親自參與到本地的婚喪活動中去,感知當地民眾的生活狀態、情感特征和動作特點,然后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融入舞蹈的學習、訓練和表演之中,讓高校羌族舞蹈教學的內驅力得以充分激活,并與羌族本地生態建立緊密聯系,使學生具備推動羌族舞蹈本地傳播和發展的能力,主動走出課堂,進入社會,應用學習所得,加速羌族舞蹈的現代化發展。加之,當代學生的傳播訴求強烈,可以借助多種多樣的媒介渠道,深刻展現富有活力的羌族舞蹈,使之在體驗層面的感知引發更多的認同和支持,進一步擴大羌族舞蹈的社會影響力,大量學生的持續推動,將讓羌族舞蹈具備充沛的發展活力。深入到羌族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過程,就是對具有羌族生活特點、文化特點、思想特點和自然特點的原生態羌族舞蹈藝術的實踐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將能夠全面感知羌族舞蹈所獨有的特點,并能在細致入微的觀察中,了解其獨特內質,能夠從變化的角度入手,感知羌族舞蹈內在的精神之美。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能掌握真正活的羌族舞蹈,能在學習之余開展創作,能在傳承羌族舞蹈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更具羌族魅力的創新作品。從實踐反饋的情況來看,深入羌族生活的創新做法,讓學生擁有了更多的真實體驗,他們把這種源于原生態生活場景的靈感,注入自己的舞蹈學習、舞蹈實踐和舞蹈創作中來,真正成了羌族舞蹈藝術的合格傳承人。
3.3精神傳承,增強情感交流
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中,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效能,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非遺生態傳承和保護的核心過程,教師應主動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以情感為核心紐帶,進行深層次的討論、交流和互動,借助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來達成羌族舞蹈精神,羌族舞蹈特質和羌族舞蹈認識的共識,并以特定作品為切入點,共同感知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內涵,借助動作訓練、節目排練和作品展現的過程,促成師生雙方在情感層面和動作層面的共鳴,展現羌族舞蹈的獨特魅力[8]。在羌族舞蹈中,舞蹈動作、情感狀態和語言聲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都是強調通過共鳴的方式,來突出舞蹈的特征。以求雨祈福為主的《跳麻龍》,就具備這一顯著的特征。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繼承這一舞蹈,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依照傳統的做法,配合場景、動作、聲音等多種方式,共同確立祈福的舞蹈意象。經由深度溝通,達成認知共識,最終實現多元共鳴,展現出《跳麻龍》的動作要點和情感要點。這種基于互動、講究共鳴的教學過程,將會讓羌族舞蹈的傳承與保護更深入人心,更具推動效果。精神的共鳴,本質是思想的共鳴,在羌族舞蹈有效傳承活態發展的過程中,這種鮮活的思想動力必不可少。在羌族舞蹈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學生以及相關的參與者,要能夠在持續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和系統的創作過程中,圍繞當下的發展主題,運用羌族舞蹈的表達方式,來形成全新的作品,達成全新的共識,進而將羌族舞蹈所富含的思想,以舞蹈動作、舞蹈主題或舞蹈作品的方式展現出來,引發更為廣泛的傳播與推廣,讓更多人能夠認可這種脫胎于傳統羌族舞蹈的新舞蹈,進而切實發揮羌族舞蹈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成功融入羌族文化的發展潮流之中,成為推動羌族文化傳承與突破的重要生力軍。
4結語
在高校羌族舞蹈教學中,應針對教師教學重視規范、學生學習缺乏體驗、教學過程難以形成共鳴的客觀現象,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以非遺導師的引入為主,構建多師合作教學體系,共同演繹羌族舞蹈的精髓,完成非遺傳承與保護生態基礎的有效建設。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出課堂,深入到羌族民眾的生活情境之中,去深刻感知、深入體驗和全面探索,將自己的綜合感知融入舞蹈學習中來,繼承并發揚羌族舞蹈的精髓。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師生互動過程的有效運用,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達成動作、聲音、情感上的共鳴,使羌族舞蹈的學習、傳承、保護和發展深度融入學生內心,激發其熱情。
參考文獻
[1]肖麗娟.羌族舞蹈的藝術特征與發展對策新探[J].四川戲劇,2020(8):117-120.
[2]肖麗娟.略議羌族舞蹈的傳承及其發展[J].四川戲劇,2019(7):134-136.
[3]范燕華,龍有成.文化產業發展視域下的羌族舞蹈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1):104-108.
[4]李韻葳.羌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色及其教學探究[J].四川戲劇,2017(5):151-153.
[5]馬琳.基于文化產業發展背景下的羌族舞蹈價值探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3):123-126.
[6]徐兵.羌族舞蹈藝術形成發展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6):162-166.
[7]果崇英.文化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舞蹈傳承問題研究——以羌族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8):102-105.
[8]蘆金鋼.高校羌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重點及其對策分析[J].四川戲劇,2015(8):100-102.
作者:劉杰 王雨露 單位:阿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