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滲透

時間:2022-10-14 11:56: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滲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滲透

德育小學道德法治中的滲透科學教育奠基人赫爾巴特說: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見,當代小學教育中,開展德育、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成效,是教師的重要工作。小學生正值探索和形成意識形態的關鍵時期,教師應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采用恰當的方法,讓德育、道德與法治教學合二為一,促進二者的相互滲透,以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助力學生成長。

一、為什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的滲透作用

首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是課程改革下小學教育變革的必然趨勢。在素質教育和現代化的背景下,小學教育發展目標、方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應試教育轉向立德樹人,小學教育更加關心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法治意識等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養。而將德育滲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在培養小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法治意識方面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其次,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能夠滿足小學生自身的成長需要。小學生適應社會、健康快樂地成長,離不開道德與法治教學,也離不開德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明辨是非、區分對錯,在德育中堅定理想、熱愛國家、熱愛勞動、遵守社會公德、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能夠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最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能夠促進學科課程標準的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的課程追求。這直接說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德育的突出價值。

二、怎么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德育的路徑分析

(一)德育的開始: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看似簡單的24個字,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豐富的內涵,契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具有凝聚社會共識、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指導社會實踐方面具有突出價值,是培養思想道德素養的理念根基,是德育的思想源泉,同時影響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學生是建設祖國的后備力量,使其從小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這24個字背后的思想價值觀念,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的共同目標。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應當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注,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踐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譬如,基于“我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創新設計,設置“展示資料”“分享觀點”“討論內涵”“總結匯報”四個環節,具體活動過程如下。展示資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序展示課前提前收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資料。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分享觀點:根據學生展示的資料,組織他們分享自身觀點,即“怎樣理解(看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用評析:學生分享觀點,既是輸出自身態度的過程,也是思考他人想法的過程,這能促進他們全面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其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內涵。討論內涵:匯總學生想法與觀點,創造課堂深度交互契機,使學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增加其思維深度。總結匯報:教師回歸學生活動,充分發揮組織和引領作用,總結同學們在之前環節表達的觀點,補充不足之處,糾正不當之處,對恰當之處表示認同和贊賞。作用評析:至此,主題活動目標基本實現,通過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了解自由、平等所體現的“人道主義”內涵,明確文明、和諧、公正、法治的“社會公德”含義,建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正確價值觀,學生理解德育重要內容,增強思想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益在德育滲透下得到了提升。

(二)德育的啟迪:創設貼近生活的課堂情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強調,想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必須使其與生活相結合,這為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帶來了啟迪。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出發,挖掘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及德育要素,探究其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要素。教學實例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小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規,是小學生形成法治意識的過程之一,是落實“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德育的手段之一。針對本節課內容,聯系學生生活,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了問題:同學們,請仔細回想一下,作為一名小學生,你們在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承擔哪些由法律帶來的義務?同時,你們享受了由哪些法律法規帶來的權利?在此期間,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通過思考,學生提出以下觀點:我們能夠在教室里讀書聽課,是因為在法律的保護下享受到了受教育權;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隨便占有其他人的物品,撿到了東西要盡快歸還,這是法律為我們設定的義務;小的時候父母撫養、照顧我們,不只是因為親情,也是因為法律的要求,同樣,長大以后我們要贍養父母,這是因為親情,也是法律的要求。這些觀點的提出,充分體現并促進了學生對生活視角下法律的思考。立足于此,筆者講解教材相關內容,詳細向學生解釋了法律對生活的影響,以加深他們對法律的理解,發揮教材的德育作用。之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筆者又播放了一段生活中的法治宣傳視頻——“法治讓生活更美好”。學生將回想生活、解讀教材的收獲遷移運用在這一環節,針對視頻內容說出自己的感想,再一次認識到遵守法律、構建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提升了法治意識,德育成功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堂。

(三)德育的資源:尋找當代社會的真實案例

生活中的德育以及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不局限在學生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事件上,也包括與其存在一定距離,但對社會造成了一定影響的其他真實事件,尤其是違反道德、違法亂紀的真實事件。以此案例為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直面當代社會真實發生過的問題,使其形成情感共鳴,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如何能夠避免這樣的問題”,推動其思想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的提升,加快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德育的進程。例如,講解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關注當代社會熱點事件,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下面這個故事:我有一次和我的好朋友去火鍋店用餐,結賬的時候服務員對我說“如果不需要開發票,就可以送給二位兩瓶可樂”。我向他提出了開發票的要求,但是服務員卻說道:“按我們店的規定,您本次消費未滿300元,我們不能向您提供發票。”我與他據理力爭,說:“這樣的規定是不合理的,不管我的消費金額是多少,你們都需要提供發票,這是你們的義務!”即便如此,服務員還是沒有開發票的打算,于是我拿出了手機,準備撥打12366電話,并告訴服務員:“你們不提供發票,我有理由懷疑你們偷稅漏稅。”直到此時,服務員才開了發票。這個故事所反映的事件,正是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能夠促進學生對該火鍋店“提供發票”行為與“依法納稅”義務關系的思考,促進他們對“納稅”法律與義務的討論。之后,在關于案例故事的思考與討論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依法納稅,不偷稅漏稅”等態度,深化了法治意識。甚至,在教師闡述案例故事后,部分有過類似經歷的學生還能踴躍分享自身經歷,讓基于真實案例的思考更加高效,讓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現更全面的滲透。

(四)德育的跳板:組織價值突出的課堂辯論

思維的碰撞是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刻理解學科知識的關鍵,有利于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小學生思維活躍,能夠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提出不一樣的觀點,進而在觀點的表達和交流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與法治意識。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可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為學生表達不同觀點創造充足的機會,便有望增強課堂成效,讓德育的滲透取得更積極的反饋。那么,如何為學生表達不同觀點創造機會?課堂辯論得到了教師的關注。解讀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融合德育要素,教師可以在課堂組織主題辯論活動,要求學生根據心中真實的想法選擇自己的立場,自主收集辯論材料,自由表達觀點和想法,自愿參與辯論活動。觀點的摩擦、思維的碰撞隨著辯論活動展開,深入的思考、深刻的認識逐漸形成,德育、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也能夠逐一實現。教學實例2:“學會寬容”(小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寬容是個人美德,更是社會公德。圍繞“寬容”這一項小學生需要擁有的良好道德品質,在教材內容基本講解完畢后,教師設計了“寬容:是軟弱無能,還是善良大度”主題辯論賽,鼓勵學生跟隨內心真實的想法選擇觀點、參與辯論。選擇“寬容是善良大度的品質”觀點的同學組成正方,選擇“寬容是軟弱無能的表現”觀點的同學組成反方,辯論由此展開。在辯論中,有的學生表達“中國有一句古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能夠傳承至今,就證明了寬容是我們需要擁有的品質”觀點,有的學生表達“寬容是軟弱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反擊,這才是勇敢的表現”想法,還有的學生認為“我們都會在生活中遇到沖突,可就像有句詩說的那樣,退一步海闊天空,有些事情不應該斤斤計較”。辯論不斷推進,學生展示自己提前收集的資料,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斷交換意見,最終從各執一詞到相互理解、相互說服,形成了“寬容是寶貴品質,但不能毫無原則和底線”的統一觀點。至此,學生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學習知識、理解個人美德與社會公德,顯著增強了思想道德素養,學會了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五)德育的拓展:開展模擬社會的實踐活動

研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可見,其內容與社會活動息息相關,小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以及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以正確的方式、優良的品質、健康的心態參與社會活動。由此,將德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可以模擬社會現象,組織課堂社會實踐活動,還原社會情境,平衡理論與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感知道德、體會法治。例如,講解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結合當代社會正在討論的“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生態”等話題,為增強學生“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感,滲透“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德育,模擬“海洋污染”情境,教師可以設計“保護海洋,拯救海洋生物”課堂實踐活動。在這次模擬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扮演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物、海洋保護人員、海洋污染研究者等角色,演繹海洋污染故事,設計保護海洋方案,表達保護海洋生物、解決海洋污染問題的理想信念。在此前提下,對學生提出的“保護海洋,拯救海洋生物”方案進行展示,以此增強其社會實踐動力,強化德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效力。

參考文獻:

[1]桑吉曼.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A4):155-156.

[2]張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有效開展德育[J].新教育,2021(02):26-27.

[3]丁志潔.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小學時代,2020(16):88-89.

作者:奚建國

上一篇: 德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下一篇: 低濃自動控制項目研發問題探討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看黄Ⅴ免费网站免费看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