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11:54: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德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的美術教學將藝術創作與藝術鑒賞作為教學重點,忽視了課上的德育滲透,導致在向學生進行心靈塑造、情操陶冶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課程改革背景下,美術教學擔負起了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與良好道德觀念的重任,推進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深度融合刻不容緩。小學美術教師必須立足實際,抓住合適的機會滲透德育內容,才能滿足新課標要求,促進小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一、美術資源整合滲透德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美術教科書與課外教學材料是美育的主要教學資源,也是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的基礎。要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需要教師把握德育與美術教學融合的關鍵點,深入挖掘二者的關聯,并從多種渠道獲取教學材料,為德育滲透做好鋪墊。這一過程中,教師須認真分析課標的教學要求,同時結合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情感態度培養方向,融入我國歷史文明、傳統文化拓展素材,讓學生在閱讀素材、對比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自信,從而激發其愛國主義熱情。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級美術下冊“美麗的‘孔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多種教學素材:首先,播放孔雀舞并介紹,讓學生感受我國的舞蹈文化;其次,多媒體播放圖片介紹傣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等云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節日文化、飲食文化等,讓學生了解我國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增強其文化自信;最后,使用多媒體展示我國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如明代林良所繪的《孔雀圖》、清代沈銓所繪的《孔雀玉蘭牡丹圖》等,同時為學生介紹我國璀璨的繪畫文化、藝術大家,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讓學生在閱讀、觀看、瀏覽課內外教學資料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提高其愛國熱情。上述案例,教師以教科書內容為基準點,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要求整合視頻、圖片、文字等拓展教學材料,在開闊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增強其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從而有效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
二、美術知識教學滲透德育,培養科學價值觀念
很多小學生在接觸美術作品時無法正確評價作品的優劣,也沒能深刻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究其原因在于其專業能力不夠。美術學科蘊含多種基礎知識,如美術創作知識、美術欣賞知識等,只有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才能讓其正確理解美術作品,正確表達感悟。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讓學生認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能夠增強其深度學習意識,幫助其樹立科學價值觀念。課上,教師可讓學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藝術創作,之后再講解專業方法,讓學生在對比兩種方法的過程中體會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美術上冊“前前后后”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專業繪畫手法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短片——大貨車、小轎車、面包車按照前中后的順序行駛在馬路上,同時提出問題:“哪輛車行駛在最前端?如果要你畫出三輛車的位置,你要怎樣畫?”讓學生思考如何在平面內表現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關系,并嘗試將所想內容描繪出來。同時,教師在黑板上繪出短片內容,讓學生對比教師與自己的作品。對比學習過程中,教師講解美術知識:“物體通過逐漸縮小尺寸,會產生前后的感覺,也就是‘近大遠小’的規律。我們按照這一規律繪畫,可以在平面內描繪出不同物品在空間中的前后關系。”之后,教師再播放短片——藍藍的天空中,幾只五顏六色的熱氣球前前后后飄過,讓學生描繪短片內容。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繪畫操作的過程中領悟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粗遠細、近濃遠淡繪畫知識,提升其專業能力與科學意識。上述案例,教師將美術課程分為兩部分,先展示案例讓學生對比異同,讓學生意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然后播放短片讓學生進行專業練習,在練習中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能夠讓學生正視美術科學,實現對其科學價值觀的有效培養。
三、美術審美教學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社會公德
德育視角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思維與審美能力,挖掘美術作品蘊含的德育要素,豐富情感體驗,激活德育觀念。進行審美教育時,教師要適時滲透德育內容,將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社會新聞等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結合具體素材討論美術作品表達的內涵與深意,從而增強其社會公德意識。教師要確定教學主題,精選美術作品與新聞素材,把握課堂討論方向,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度討論,從而獲得理想的德育效果。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美術上冊“我設計的自行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上播放公益動畫短片《小自行車的大功能》,讓學生在觀看動畫時了解自行車結構及功能:“自行車是一種人力機械,具有良好的環保功能。起初,自行車是木質的,結構簡單,沒有驅動工具,經過匠人的不斷改造逐漸成為現在的樣子。現在的汽車尾氣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很多城市提倡市民騎自行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汽車污染問題的危害,教師將“汽車尾氣污染已成空氣污染重要來源”“某區降下‘黑雨’氣味刺鼻含大量硫化物”等新聞引入課堂,為學生科普尾氣污染的危害:“汽車尾氣中含有很多有害的化學物質,這類化學物質會破壞地球的臭氧層,造成酸雨、黑雨問題,影響自然環境。”同時,教師可將被酸雨腐蝕的雕塑、被污染的自然環境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提出問題:“尾氣污染的危害這么大,我們應該怎么做?”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公德問題,使其主動學習環保知識,在學生設計自行車的過程中增強其公德觀念。上述案例,教師先對課程涉及內容進行教學,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引入具體的社會問題,為學生科普問題的危害以及人們應該采取的解決辦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反思課上教師提出的內容,幫助其內化德育內容,從而培養其良好的社會公德。
四、美術鑒賞教學滲透德育,培養良好道德情操
小學教科書中的美術作品既包含外在的表象之美,還蘊藏著作者的思想之美。將鑒賞教學與德育深入融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還可以強化其美術學科情感,塑造其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必須準確找到美術教育和德育的結合點,從而滲透德育。教師可圍繞美術作品闡述作品的主旨思想、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跡,讓學生了解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從而增強其情感共鳴,使其向道德高尚的藝術家們看齊,從而培養其良好的道德情操。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美術下冊“水墨游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我國現代畫家徐悲鴻的水墨作品《愚公移山圖》《九方皋》《李印泉先生像》《六朝詩意圖》《奔馬》等,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特性,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運筆方法、用墨方法。之后,帶領學生重點鑒賞《奔馬》這幅畫作,并介紹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理解這幅畫的意向特點:“全馬以水墨寫出,但并不依馬的實際比例,畫中的馬雖然瘦骨嶙峋卻具有較強的動勢,顯得十分有精氣;奔馬的頸毛與尾鬃在獵獵風中,堅蹄奮勇向上,具有搖旗吶喊的意味;馬的頭顱高昂一旁,表達了作者誓不低頭、期待同志的愿景。”在學生品鑒作品的同時,教師講解徐悲鴻留學時聚會、徐悲鴻三請齊白石、徐悲鴻義賣捐贈的故事,在具體事跡中強化徐悲鴻勤奮執著、謙虛好學、愛國向上的品質,讓學生學習。上述案例,教師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德育內涵確定鑒賞教學主旨,為學生展示鑒賞作品的同時講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從作品的細微處感受作者百折不撓、堅定不移的高尚品質,使其見賢思齊,提升道德素養。
五、美術活動教學滲透德育,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集體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造集體教育機會,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組織小組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以團隊的形式進行作品創作,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讓其充分體驗小組協作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矯正學生的錯誤行為,讓學生學會在個人需求與集體需求產生沖突時優先滿足集體需求,從而增強其集體意識。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美術下冊“未來的建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用繪畫方法創作出富有個性特點的建筑,培養學生的藝術聯想與創新能力。教師組織小組討論活動:“你喜歡的建筑是什么樣的?你對未來的建筑有怎樣的期待?”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暢所欲言,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集體討論氛圍。之后,教師組織集體創作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畫出你認為的未來建筑的樣子,注意突出建筑特點。”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喜歡海底建筑、有的喜歡空中建筑,還有的喜歡地下建筑,然而課上時間有限,學生喜歡的各種建筑無法被一一畫出。這時,教師教會學生組內投票,用科學的方法決定集體活動方案,同時為意見不能被采納的學生講解道理。這一過程中巧妙滲透了集體主義教育內容,能夠讓學生正視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學會為集體奉獻。上述案例,教師在美術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課堂上營造出良好的集體合作氛圍。之后,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教師組織集體創作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德育內容,讓學生學會科學解決集體問題的方法,實現對其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六、美術評價教學滲透德育,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耳提面命的德育難以高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反而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嚴重者還會使其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小學美術教學的德育滲透要潤物無聲,將德育內容與美術教學評價標準有機整合,讓學生在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言行與健康的心理素質。對此,教師不僅要創新評價手段,還要改變評價方式,以積極鼓勵的態度表揚或關懷學生,養成其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美術上冊“畫家的調色板”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將德育評價標準進行細化:第一,積極與教師、同學展開互動,主動參與教學環節的學生加2分;第二,主動按照教師要求進行美術創作,并大方與同學分享心得體會的學生加2分;第三,正視自身缺點,主動反思自身不足并積極探索解決方法的學生加2分……教師在講解色彩中復色的知識時提出問題:“如何調出豐富而明快的復色?”“畫家莫奈的《垂柳》是如何運用復色的?復色的運用有什么作用?”“你要怎樣繪制出一幅復色的作品?”并按照德育評價標準為學生打分。一節課后,教師表揚評價分數高的學生,并囑咐其戒驕戒躁;鼓勵評價分數中等的學生,讓其再接再厲;安慰評價分數略低的學生,幫助其調整心態,改正不良學習習慣。這樣,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學習中成功與失敗的關系,養成重在參與的學習心態。上述案例,教師綜合德育要求設置課堂教學評價細則,并將其應用到課堂問答、課堂練習教學中,應用恰當的評價語表揚、鼓勵、安慰不同成績的學生,幫助學生養成不計得失、樂于學習的情感態度。綜上所述,小學生正值思想啟蒙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做好該階段的美育、德育對于培養其良好的情感態度、精神品質有著重要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一切德育滲透的機會,在專業知識教學、審美鑒賞教學、藝術創作教學時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傅喬治.小學美術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34-35.
[2]張紫薇.德育為首潤無聲勝——關于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探究[A].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年教育創新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三)[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661-662.
[3]羅雅麗.德育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分析[A].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一)[C].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657-659.
作者: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