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09:27: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首先,不同學者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概念都作出了不同界定,內涵不一,但大都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和新發展理念這兩個角度來界定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其中,杜思夢等(2021)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協調為內生特點、以綠色為普遍形態、以開放為必由之路、以共享為根本目的的發展[3]。現有文獻中關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強調因地制宜發展,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發揮科研院校和企業的優勢作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等。冷功業等(2021)認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主要為:要堅持農業綠色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推動農產品的區域品牌建設、培育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打造現代化的農業物流體系等[4]。唐文浩(2022)對數字技術與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數字化是整體性促成數字技術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5]。匡遠配等(2022)認為要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創新改革、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改革等六個方面探索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出路,在目前所處的新發展格局下,推動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6]。已有的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在全國層面的測度比較豐富,但在省域層面、地區層面較為缺乏,定量測度研究在指標的選取上還不夠全面,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衡量有一定局限性,測度研究有待進一步探討。由于各地區農業發展具有獨特性,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各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路徑也有所區別。基于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本文以“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州為例,分析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解決路徑。本文采用杜思夢等人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界定,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來衡量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情況,并提出具體發展路徑。
1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湘西州實施了“845”工程,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穩定了糧食生產,而且重點培育了以湘西黑豬、湘西黃牛為主的特色畜牧產業,還重點培育了特色種植業,包括烤煙、百合、柑橘、獼猴桃、茶葉、蔬菜等,總體實現了湘西州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2021年,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32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01.13億元[7]。下文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市場化、國際化)、共享五個方面對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情況展開具體分析。
1.1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湘西州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帶,主要包括茶葉產業帶、柑橘產業帶、百合產業帶、獼猴桃產業帶等,另外湘西州還大力建設園區,特色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年底,湘西州共創建了395個不同種類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總面積達到103.53萬余畝,農民群體在其中獲得了較高收益[8]。但同時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程度不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湘西州的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水平較低,運用科學技術推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比較緩慢,缺乏將農業技術轉化為科技成果的能力。與湖南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湘西州科技創新能力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具體表現為高水平的科研機構數量少、科研經費投入少、申請專利數量少。第二,湘西州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機械化水平較低,機械動力不足,農業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第三,農民群體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一方面,湘西州農民群體的小農思想深厚,市場經濟意識比較淡薄,農民群體受湘西州自然條件和歷史環境的影響,主要追求溫飽即安、自給自足,州內農民缺乏農業信息,不能很好地捕捉市場信息,農民群體也缺乏互聯網意識,不能很好地抓住市場機遇。另一方面,湘西州內農業勞動者缺乏農業生產技能、受教育程度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對農業發展有一定局限性,而且也缺乏龍頭企業的帶領,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數量較少,導致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的成本增加,阻礙了湘西州農村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9]。
1.2農業結構功能不斷優化,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協調力度有待加強
一方面,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不協調,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和物流業發展緩慢,農業種植和農產品生產發展相對較快,農業產業內部無法形成協同效應,產業鏈出現上下游脫節的情況。另一方面,湘西州農業的經濟功能偏強,而農業的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偏弱,湘西州內具有豐富的地方特色農業文化遺產,但在農民群體發掘、保護和再生產地方特色農業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存在浪費和破壞現象。
1.3生態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生態環境仍遭到一定程度破壞
由于國家、省林業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湘西州退耕還林工作取得較大進展,整個湘西州發展形成了以花卉苗木和速生豐產林為重點的第一產業,以林板、林果、林藥等加工業為龍頭的第二產業和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第三產業,湘西州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一定成效[10]。但仍存在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一方面,湘西州耕地資源利用率降低,耕地質量逐年下降。目前由于政府建設、耕地改園地以及使用化肥過量等,導致農業耕地水土中重金屬含量較高,湘西州的土壤有機質每年在以約1%的速度下降。另一方面,湘西州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水廢料等污染物向農村區域擴散,化肥、農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了破壞,農藥等的利用率較低,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會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破壞會致使湘西州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可持續。
1.4品牌建設初顯成效,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開放水平不高
湘西州加大了農業品牌建立、培育和整合力度,截至2021年年底,湘西州“三品一標”總數量達上百個,并且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湖南省名牌產品。2020年,湘西州新獲得批準39個認證產品,“兩品一標”產品高達116個。其中,有三個品牌入選湖南省第一批“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分別是“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和“龍山百合”。此外,湘西州積極承辦了武陵山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全國“一村一品”暨農產品品牌對接等活動,這些活動均取得良好成效[11]。其中,在湘西州特色農產品專場推介活動中現場銷售額達100萬元,“湘西香伴”原創農產品品牌獲得收益23.76億元,品牌建設使得湘西州農產品不斷走出去,為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總體而言,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開放水平不高。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從地圖上來看,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東側,武陵山脈斜貫湘西州,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州內多山地,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致使湘西州與外界聯系不暢通,農產品流通的渠道被封鎖,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的銷售。湘西州農業多數僅限于自給自足,在湘西州內進行交易,較少農產品能“走出去”,市場化機制不完善,農業市場化水平較低。
1.5農民群體收入提高,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共享機制有待完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從數據來看,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為10667元,2020年為11005元,2021年為12315元,農民群體可以更好地共享收益,這適應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保護了農民主體的利益。但由于湘西州大多數農民群體的生產方式是分散經營生產,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生產經營程度較低,且湘西州農產品市場和流通管理體制不完善,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農民群體的銷售方式,阻礙了湘西州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農業效益中農民群體直接收益較少,大多被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過程中的其他主體所獲得。
2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堅持高質量發展理念,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原則,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2.1增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活力
第一,健全湘西州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州內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提高農業產品成果的轉化率。第二,完善湘西州農村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合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職業農民財務素養,以此降低農業融資成本,解決農業融資難的問題。第三,湘西州政府可以提供回村創業的優惠政策,吸引部分年輕人回村,開展適合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農業。充分利用湘西州的農業人才資源,加大農業專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促進州內農業產業轉型與升級。
2.2促進農業高質量協調發展
湘西州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條件和歷史環境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休閑農業旅游產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為農民群體帶來豐厚的收益。湘西州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湘西州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和號召企業、農民群體積極參與休閑農業旅游產業建設。第二,湘西州農村地區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特點,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逐步發展完善形成獨具特色的湘西州現代農村休閑旅游度假模式。第三,湘西州政府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為農民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轉移州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不僅可以滿足旅游者娛樂和休閑的需求,而且可以在促進就業的同時實現收入的增長,推動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湘西州可以采取一定監測手段對化肥農藥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控制,尋找農業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2.3堅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理念
第一,湘西州政府積極搭建農業生態環境知識宣傳和科學技術應用平臺,對農民群體進行理論教育、政策支持、知識宣傳等,引導農業企業和農民群體樹立牢固的綠色農業發展理念,推進湘西州農業產業升級,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第二,采取集中用水、廢水集中排放等方式,對廢水進行集中排放,廢水經過專業處理設施處理,減輕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土壤污染。第三,合理利用化肥農藥,嚴禁濫用,引導農民科學開展農業生產。第四,加強農業科技的創新,創新研發使用節能技術,提高農業的節水灌溉率,不浪費水資源,使水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第五,湘西州政府及相關環保部門加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力度,定期對湘西州農村地區進行環保法治教育。第六,相關部門不斷完善湘西州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與監管機制,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得以有效落實。
2.4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開放水平
第一,湘西州推進與周邊省份及地區農業資源和技術創新的合作,引進其他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結合湘西州山地農業產業特點,創新本地的農業生產方式。第二,湘西州完善農產品的市場流通體系,加強州內農業產品對外合作交流,利用農業交流會、“一帶一路”建設利好政策,通過京東、拼多多、天貓等消費平臺,擴大湘西州優勢農產品出口范圍,提高湘西州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5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共享機制
第一,由于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問題可以被農業生產技術共享解決,因此湘西州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等應用到州內農業生產實踐中。第二,鼓勵湘西州內農村青年勞動力加入農業生產中,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大力促進技術創新。第三,湘西州政府應從就業政策、社會保障體系、工資制度等方面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的分配機制,加強收入分配領域的制度建設,使得農民群體能更好地共享農業收益。
參考文獻:
[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1(3):17.
[3]杜思夢,劉濤.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問題及舉措[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1,23(3):18-24.
[4]冷功業,楊建利,邢嬌陽,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5):1-11.
[5]唐文浩.數字技術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2):1-9.
[6]匡遠配,張容.“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出路[J].世界農業,2022(1):5-14.
[7]任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湘西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10):42-44.
[8]魯明月.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以湘西州為例[J].農家參謀,2019(19):48.
[9]李容容.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探討[J].南方農機,2022,53(10):122-124.
[10]本刊綜合.湘西州:特色農業風生水起[J].發明與創新(大科技),2021(7):32-33.
[11]孫法軍.關于推進湘西農業品牌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墾,2017(10):37-39.
作者:齊雨娟 黃祥芳 劉權康 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