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究

時間:2022-10-09 09:3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究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教師要為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就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主動思考、探究的同時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數學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以攻克的難題,如果教師不能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就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上“舉步維艱”。因此遇到數學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樣化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這對于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水平有重要作用。

一、運用多樣化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意義

在幫助學生運用多樣化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還要想辦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思考中來,為此教師需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豐富教學形式,從這一角度來說,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相比于教師的方法講解,多樣化的解題方法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探索思維,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同一個數學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解題方法。但現在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考試中更穩妥地獲得分數,教授學生的都是最基本、最經典的解題方法,甚至有些教師為了保險起見不鼓勵學生對解題方法進行創新。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學生解題的思維單一,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十分不利。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落實

在教育改革中,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最顯著的特點。現代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學習想法來設計課堂內容,在課堂上由教師講變為學生講,在學生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這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學生學習主體性這一理念,在實際的教學中卻沒有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在上課時還是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禁錮,害怕學生出3錯不敢放開手腳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這樣導致教學形式在傳統教學基礎上“換湯不換藥”,難以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教學脫離生活

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來并服務于生活的,不管是展開課堂教學還是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教師都要和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小學生理解學習數學的意義。小學生樹立了生活意識,在遇到問題時會下意識地和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遇到數量關系時也會下意識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在課堂和生活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

教師想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讓學生用多樣化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得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才能真正轉變教學理念。為此教師可以以“為什么要讓學生用多樣化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為課題來做一個實驗,教師可以找10個學生來組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個小組5名學生,針對這兩組學生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對照組,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學習,并要求學生只能用教師教授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對于實驗組,教師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數學原理,遇到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最經典的解題方法,隨后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要想出一種與經典解題方法不同的創新方法。在一個星期以后教師隨機出一道綜合型題目,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一課為例,在對照組的教學中,教師先依據教材讓學生理解間隔數與顆數之間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植樹問題。教師先給出了一組規律數3、4、6、9、13,讓學生想一想這一組數字有什么規律。教師先給出了一個提示,3+1=4、4+2=6,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發現了這一組數字的規律是在前一個數字的基礎上依次+1、+2、+3、+4。隨后教師給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校為了美化環境,決定在學校周邊栽種銀杏樹,學校的周長為900米,每隔30米要栽一棵銀杏樹,那么一共要栽幾顆銀杏樹呢?提出問題后教師直接給出了最經典的解法:用學校的周長除以栽樹的距離,也就是900米÷30米等于30,所以一共要栽30棵樹。隨后教師給出了類似的題目,學生依據教師的思維和解題方法得出了答案。對于實驗組,在題目相同且教師給出的經典解題方法相同的情況下,教師要求學生必須想出不同的解題方法。為此學生有以下幾種解題思路:學生拿出一張紙,在紙上以1∶100的比例畫出一條9厘米的線段并每隔0.1厘米就畫一個點,最后數出來有30個點,所以一共栽了30棵樹。設一共要栽x棵樹,30×x=900,最后通過解方程得出x=30,得出要栽30棵樹。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教學后,教師給出了這樣一道提高題(這道題目是教師沒有講過的):“康娜坐在汽車里看人行道上的樹,她自己數了一下發現人行道上一共有18棵樹,并且從第一顆數到最后一顆一共用了32秒,如果汽車每秒行駛10米,那么這些相鄰的樹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米?”教師給每個組的學生10分鐘的解題時間,最后發現對照組的學生沒有解題成功,而實驗組的學生卻得出了正確答案。通過兩組對比教師可以看出,在日常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解題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思考多種解題方法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即使遇到了自己不會的題目也能尋找出解決方法,這就是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表現。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在解決問題時培養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二)開展小組學習,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能力基礎不同、思維發展不同,遇到同樣的問題時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教師要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探究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在正式授課時,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把新知識的概念以及相關的學習內容教授給學生,但是教師可以將一些重點知識作為“課堂存疑”來讓小組進行探討。教師可以以經典例題舉例,通過對經典問題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這種題目的基本解決思路是什么,隨后再根據教師的思路進行拓展。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把每個人的解題思路都先寫下來,并一一進行實踐,最終選出可以得到正確答案的方法。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們集思廣益,當自己的思路枯竭或停滯不前的時候,可以通過同伴的幫助讓自己“峰回路轉”,產生更加豐富的解題靈感。

(三)與生活進行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培養小學生解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的結合,讓學生通過生活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節約用水》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把扇形統計圖知識和節約用水的生活常識結合起來,通過收集整理數據,感受數學與生活知識的聯系。教師可以從了解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情況入手,讓學生建立扇形統計圖,從而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自己家里、學校或者公共場合水龍頭的漏水量,以5分鐘為計時點觀察5分鐘水龍頭一共漏了多少滴水。每個小組成員將自己收集到的數據整理在一起,先通過平均數的計算方法來算出5分鐘內水龍頭的漏水量,隨后再根據統計的數據畫出扇形統計圖并讓學生思考怎么才可以不讓這些水資源被浪費。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除了自己對水龍頭進行觀察,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了解到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情況。部分同學在網上收集資料找到了每年我國水資源的浪費數據;有些同學對水廠進行調查;還有些同學通過觀看紀錄片的形式,了解我國水資源的浪費情況,并將我國水資源的浪費情況制作成扇形統計圖。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扇形統計圖除了表示我國水資源的浪費情況還可以表示什么數據。通過小組討論,有些學生說可以表示用水情況如:生活用水、喝水量等等;還有些學生說可以表示廢水利用情況……教師讓學生根據每個小組所講述的用水情況有針對性地制作一個扇形統計圖并在班級中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意識到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創新思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這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都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邱強強.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探討[J].學周刊,2022(04):117-118.

[2]閆鋒.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12):35-36.

[3]王丹丹.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21(86):61-63.

[4]劉生春.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J].學園,2021,14(29):78-80.

作者:楊楠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上肖鎮楊城小學

上一篇: 小學數學教學應用分層教學研究 下一篇: 微課導學在滋養型課堂教學中的...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VA不卡在线播放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尤物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