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10-08 10:52: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鄉村振興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振興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研究

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初中教育,歷來是我國教育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對于這一環節的強化離不開諸多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度改革,而初中語文教學改革要在農村初中教育模式的轉型當中發揮出更加突出的作用。據此,筆者將結合個人的工作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圍繞“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一題撰文,依托文獻查閱和案例分析等整合有關資料,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希望可以對相關人員的工作優化帶來些許靈感和幫助。

一、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對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推進離不開人才的參與,而“人才”并不僅僅是現有知識、技能的單純繼承者,而應該是具備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的創造者和開拓者,這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提出了創新型的要求。具體到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任課教師首先要在意識上實現轉變,改變過去師生之間“牽引者”和“被牽引者”的關系,將之在實質上改造為“引導者”和“思考者”,“協助者”和“發展者”,從而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綜合素養,為他們將來能夠成長為具備探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對學生的特長進行深度挖掘,要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個性化語文學習成果的取得,從而使這一方面的引導工作更具質量和效率。

(二)對學生精神文明素質的培養要求

相較于之前階段的脫貧攻堅而言,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更加豐富,進一步強調了對鄉村地區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目標,同時也對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風貌和風氣優化提出了明確的推進步驟。基于對這一宏觀目標的認識,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依托于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性、綜合性和社會性等特征,在進行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彰顯出“專業知識+人文情懷”的雙重特征,深度挖掘教學資源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行為發展理念以及符合農村地區良好精神道德建設所需要的成分,引導學生在主觀上理解、認同、吸收這些“正能量”并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個人綜合行為標尺,從而在豐富學生語文學科素養內涵的同時,也為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強勁的思想和文化驅動。

(三)對多維教育資源的引入開發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中,“振興”二字的作用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其中自然也包括對鄉村地區教育事業的振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在進一步深入開發本地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加大對外界多維語文教育資源的長效引入和高維開發,一方面促進地區之間教育理念、資源、方法和具體策略的正向流動,另一方面使農村語文教學的建設發展得到來自城鎮地區———特別是發達城鎮地區的強力帶動,同時也為農村初中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穩步提高,注入更為鮮活的“活水”。另外,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將這一系列工作置于落實“教育公平化”理念的格局下來開展,以“引進+消化”的思維來促進本地資源、外部資源的內在融合,從而實現農村語文教育事業的自主強化和優化。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實施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

(一)突出農村語文課程教學的趣味性

1.依托多媒體技術推進趣味課堂建設

農村地區的學生在文化思維的形成和運用方面大多不具備良好的條件,因此對一些存在于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缺乏深刻的認知,這必然會對他們的語文學習造成不小的阻礙。對此,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信息呈現方面所具有的直觀化、生動化、動態化的優勢條件,以視頻等更具感官作用的形式來呈現課程知識內容,一方面縮短知識信息從課本到學生腦海間的思維路徑,降低學生的認知、理解難度;另一方面使學生以更加生動的形式來解讀原本靜態的知識信息,從而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深度激活。例如對于“病句修改”中“句式雜糅”這一類型的病句的講解,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素材制作或直接下載現有的教學視頻,讓一句話中的主語、謂語、賓語等成分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通過這些角色之間諸如“找座位”“交朋友”等情節的演繹來呈現“句式雜糅”這一語病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相應的修改方法。

2.依托生活化元素推進趣味課堂建設

農村地區的學生常常有著更具特色化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就可以成為引導學生開展高質量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據此,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以符合學生認知興趣、學習能力和日常經歷的人、事、物作為教學的場景和載體,依托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來降低教學難度,并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農村自然條件較好的優勢,將學生所熟悉的農耕勞動、農村生活和文章中對應的內容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幫助父母下田勞作、去親戚家串門或者招待遠來親朋的場景,并深度品味自己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從而對作者寓托在文章中的情懷產生深刻的理解。

3.依托課外資源推進趣味課堂建設

農村學生雖然沒有足夠多元的信息獲取渠道,但他們對于外界的新鮮資訊有著強烈的接觸和認知訴求,而課外資源的引入能夠為當地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更多有質量的資源和素材。因此,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需要以及學生的訴求等,依托網絡等多元渠道為學生介紹一些有質量的課外資源,在拓寬學生語文學習視野的同時,為他們的思維運轉和知識技能的應用提供更多的可能,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例如在完成了《故鄉》這篇課文的講解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魯迅先生的《祝福》《阿Q正傳》等同樣具有農村背景和大量人物刻畫的作品,并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根據課文或其他關聯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作,使學生對文中的人物、情節和場景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突出農村語文課程教學的生本性

1.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抓手構建生本課堂

農村學生的思維認知層級相對較低,這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引導更應體現出對生本探究資源的深度開發。根據這一事實,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樹立鮮明的“留白”意識,不要將所有的知識點拆解后“喂”給學生,而是要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去進行自主思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發揮出自己的學習主體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協助者”的角色,根據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幫助,使師生合作更具生本屬性。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師不妨就文章的結尾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我’在家人的帶領下逃離之后,叔叔于勒又會有什么樣的經歷?‘我’們一家和于勒之間還會有怎樣的故事?”然后,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以結組的形式開展討論,并為這篇文章續寫一段內容,同時根據各組續寫內容的質量來評選出若干個“創意小組”。

2.以議論性話題為抓手構建生本課堂

農村地區的學生長期以來都習慣于跟隨教師的腳步開展學習,這對于他們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從教學材料中挖掘、提煉出一些議論性話題,讓學生圍繞這些話題形成富有個性意識的觀點,并陳述自己的主張和依據,還可以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種方式來刺激學生自我表現意識的生成,同時引導學生依托自我思考能力和資源來完成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例如在講解完《羚羊木雕》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就文中“我”將羚羊木雕送給同學以及父母要求“我”要回木雕這兩件事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就“‘我’的行為是不是犯了‘自作主張’的錯誤”以及“父母的要求是不是太不近人情”等話題來組織學生進行談論,并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大家開展一場小型的辯論賽。

3.以“反串教學”模式為抓手構建生本課堂

正如筆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服從感”,這是限制他們自主意識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針對這一問題,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還可以從“反串教學”的角度入手采取具體策略,將一些難度較低或者具有復習性質的教學任務交給具備一定條件的學生來完成,讓學生在這種“反串”課堂中感受到巨大的新鮮感,同時在客觀上促使擔任“教師”角色的學生自覺開展對目標知識的整合和吸收,使生本課堂的構建進入更有質量的階段。比如對于“語序排列”這一專題知識的復習,教師就可以選擇對這一方面的知識掌握得較好的學生擔任“小老師”,預先留給該名學生準備“教案”的時間,并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幫助,引導學生將之前學習到的首句確定、邏輯梳理和關鍵詞把握等方面的知識、技能整合起來,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教學”。同時,教師也要發動其他學生準備一些例題來向“小老師”請教,讓雙方在課堂中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多元互動,從而使學生切實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三)突出農村語文課程教學的育人性

1.依托社會實踐彰顯課程育人作用

語文是與社會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而農村地區的學生恰好在實踐方面有著更好的條件和更強的訴求。基于此,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完成課內講解之后,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能力興趣等,設計、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來帶領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獲得一個應用所學成果的平臺,同時引導學生將自己從課本中所感受到的人文情懷帶入社會當中,使學生的社會經歷和人文情感在相互融合之下實現進一步的升華。例如在完成《老王》這篇課文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時間,組織學生到附近的村落中慰問那里的孤寡老人,幫助老人做一些家務、農活,陪他們聊一聊天,并且可以送上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禮物,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課文中所蘊含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同時培養學生“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美好品質。

2.依托環境教育彰顯課程育人作用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悄無聲息而又巨大深遠的,能夠在潛移默化之間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認識。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利用當地學生富有好奇心和觀察力的優勢,在學生經常活動的場合中加入一些體現語文素養和道德精神的元素,使學生能夠時刻處在語文氣息和“正能量”的熏陶下,以此達成“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效。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元素的設計和選擇必須體現出和總體環境的兼容性,否則會因突兀感過強而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教師可以將君子蘭、矮梅、淚竹等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且富有美好品德寓意的植物盆栽放在教室的窗臺上,或者發動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農耕知識將它們栽種在學校的綠化帶、花圃內,以此來實現對學生古典道德和生命情懷的有機培養,并可為校園生活增添一抹古色古香的氣息。

三、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離不開教育的支持,而教育的發展也必然要體現出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性。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在開展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樹立起“服務于鄉村振興,服務于學生發展”的正確認知,圍繞多元主題制定、實施系統性的策略,依托趣味激活、生本素質培養和育人功效發揮等模式來構建更具質量和效果的語文課堂,一方面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取得更為多元、豐富、有質感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注入強勁的教育動力,從而為學生未來更高階段的綜合發展和農村未來更高維度的社會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強智.當前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商情,2010(8).

[2]尹素云.提升語文素養回歸教學本質———對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中的幾點思考[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22(11).

[3]孫勇.淺談核心素養視域下農村初中語文教育的提升路徑[J].讀好書,2021(7).

[4]王士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課堂教學新模式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9(9).

[5]郭海生.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中學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下旬),2021(9).

[6]李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20.例如在講解完《羚羊木雕》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就文中

作者:趙云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西營鎮紅星九年制學校

上一篇: 金工實習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下一篇: 協同創新視域下企業數字檔案管...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AV电影免费在线 | 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 | 五月婷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