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09:09: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時期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影響醫患關系主要因素有社會因素、醫生因素和患者因素、媒體因素等等,但最終都體現在醫療實踐中醫生和患者的溝通環節,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要求醫生不單單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在行醫過程中踐行醫學人文素質,體現在患者對就醫過程的滿意。共情作為醫患溝通的關鍵性手段,可以提高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幾率,也可以抑制攻擊行為[1]。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現象普遍存在,極端事件的頻發使如何改善當前醫患關系,提高共情能力,緩解醫患沖突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從培養醫學生的互動與共情能力入手,探討培養醫學生職業能力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方法,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一共情的定義
“共情”又稱移情,最早是德國心理學家西奧多?利普斯(TheodorLipps)于1907年提出,關于共情的定義尚未統一,國內外學者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知曉他人內心狀態;以相應姿態回應他人的姿態;感知他人所感;投射到他人的境遇;想象他人的感覺;處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同情他人的痛苦,為他人的解除痛苦[2]。共情其實包含理解他人的認知能力和感受他人的情感能力兩個方面。
二共情教育是改善醫患關系的切入點
醫學人文精神體現在醫療活動的各個環節,引發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醫生溝通能力不足和對患者的關愛不夠導致的,醫生只關注疾病本身,而非關心病人的感受。20世紀80年代共情被引入醫學活動領域,并被 廣泛認可為處理醫患關系重要手段。美國醫學院協會把共情能力的培養作為醫學教育一項目標[3],因此,醫學院校通過不斷提高醫學生的共情意識和互動能力,不僅對醫學生保持人格完善、促進身心健康、提高職業素養有重要作用,還有利于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提高醫療實踐過程中的成就感。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雖然醫學教育在不斷進步,但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卻呈下降趨勢[4]。因此,如何在學習階段培養醫學生的共情能力,是醫學院校的重要課題。
三培養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的途徑
互聯網時代,人機交流遠遠大于人際交流,游刃于網絡的青年學生互動能力減弱,國內外有研究發現,醫學生共情能力并不理想,共情水平亟待提高[5]。共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共情作為一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提高的。研究者認為在醫學教育中有目的的融入共情訓練是提高和保持共情能力的必要條件[6]。團體訓訓練作為共情能力培養的最佳方式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從理論認識-識別加工-實際應對逐步深入的教育過程。
(一)共情理論
共情理論是共情教育的研究基礎,針對共情的基本概念和實施環節開展的理論教育。學校開設《醫學倫理》、《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醫學心理學》、《醫學生心理健康》、《醫患溝通》等課程,必修課總學時88課時,選修課48學時,主要目的是使個體掌握共情基本理論和能力技巧,為更好地實踐共情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二)共情的實踐教育
共情理論教育為學習者提供理論支撐,實踐是理論的來源,也是理論的歸宿[7]。共情實踐基于團體輔導、校園文化渲染、志愿者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志愿活動為共情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平臺。
1.共情能力培養之團體輔導
共情能力的培養源于心理學范疇,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心理游戲、拓展訓練都從不同角度促進醫學生共情能力的提升,學會傾聽和體會他人的內心,交流和感受團體的力量,培訓者通過參與團體訓練提升互動能力與應對能力,實現自我探討和自我納悅,改善人際關系。如:開展促進身心素質養成的陽光早操、角色體驗的心理情景劇大賽等,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2.共情能力培養之校園文化渲染
講述校園故事,制作校園文化宣傳手冊和校園文化宣篇,追述學校的淵源,感悟大醫文化上的深邃內涵,喚起醫學學子對生命的崇敬,增強醫學生的“四個自信”,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情感角度產生共鳴,培養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如“大醫文化隧道”中外醫學先賢描繪在長廊之上,激勵于醫學先驅們的堅韌意志,感慨于醫學圣人們的奉獻精神,進而見賢思齊,奮發圖志。“愛園”、“仁園”取自醫者博愛、仁心之意,校園處處彰顯“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培養醫學生的共情能力。
3.共情能力培養之三導向人才計劃
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是我院與2010年提出的,在“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中,包含以“職業精神”為導向的人文素質教育、專業技術培養的和以“社會適應”為導向的身心素質養成,第一和第三導向主要實現途徑是通過開展積極的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進行引導與提升,其中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是一項重要指標,通過實踐過程中角色轉換,主動體驗他人的感受,建立督導、檢查和考核方法,到如:學分制,完成量化考核,達到質的飛躍,使學院“三導向”人才培養體系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
四小結
在醫療糾紛頻發的大環境下,醫生職業對于溝通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共情能力作為醫患溝通的手段,是亟待提高的。互聯網、手機時代,醫學生的世界變小了,溝通范圍可以無限擴展,但是醫生職業面對的是有思想和情緒的個體,不僅要治病,更重要的是治心,建立真誠、互信的醫患關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死扶傷”。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在互聯網時代逐步趨于退化,因此高校越來越重視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改善醫患關系迫于醫學院校已出臺各種對共情能力培養促進的教育方案,為共情的培養及完善提供參考[8]。加強評價和考核標準執行,效仿國外將人際交往能力評估作為醫學生畢業考試內容的一部分,要求高校注重共情能力培養的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林樹濱等.醫學生共情的研究進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32-34.
[8]李敏.加強共情教育提高醫學生素質[J].中國校醫,2012,26(10):793-795.
作者:王慧榮 陳越 滕迪 李鵬輝 劉宏偉 喬增正 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