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業教育思考

時間:2022-07-27 02:50: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校專業教育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專業教育思考

一、我國古代工匠精神的溯源

工匠作為一種社會職業,最早記錄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周禮?考工記》,被稱為“百工”,指的就是手工業者,成為當時“王公、大夫、百工、農夫、婦功、商旅”六大社會職業之一。為了從本質上區分工匠的職業特性,百工的職責又被明確為“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即工匠是根據原材料的特有的形狀特點,仔細甄別,細致加工成器具后供給百姓使用的人。與此同時《考工記》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因為百工的創物技能,造物的非凡智慧,創新精神,被人們稱為圣人。中國古代的文字記載主要從“尚德”和“崇技”兩個角度詮釋“技德兼備”的工匠精神形象。工匠精神即“尚德”。最早出現工匠精神的萌芽為《史記》記載的五帝之一舜帝“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歷山之人皆讓畔”,“雷澤上人皆讓居”是說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就必定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舜帝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制作陶器,杜絕粗制濫造,追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即“崇技”。明朝魏學洢的《核舟記》記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記錄了雕刻家王叔遠在長度不滿一寸的桃核上,以“大蘇泛赤壁”為主題,憑借精湛技藝和精巧的構思,逼真精致的雕刻出蘇東坡、佛印和尚、黃魯直等“各具情態”的五個人,八扇窗、船篷船槳、茶壺、水壺、念珠等精致裝飾物品,同時總計題名和對聯等多達三十四個字。工匠精神即“道藝合一”。

二、國外工匠精神

德國的工匠精神開始帶有屈辱色彩,1887年英國《商標法》明確規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注“德國制造”,用來區分劣質的德國貨。但僅僅用了100年的時間在工業化進程中,德國人發揚精致、專注、創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大力發展應用科學,提出將科研與企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最終使“德國制造”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眾所周知的德國西門子、奔馳、博世等企業都秉承著德國“對每件產品和每道工序精益求精和極致要求”的工匠精神。日本的工匠精神與德國相比缺了點創新精神,但其長處在于耐得住寂寞,百年如一日,將細節做到極致。截至2017年,日本擁有全球最多的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3146家。正是因為秉承著“讓螺母永不松動”的企業目標,全世界科技水平遙遙領先的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都要向日本一家只有四十五人的小公司———日本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訂購小小的螺母。

三、工匠精神回歸的意義

2016年1月總理在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貧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總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高質量的品類。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我國作為擁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的制筆大國,卻面臨著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還需要進口,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2016年3月5日,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成為2016年十大高頻使用的流行語之一。在制作圓珠筆這件小事上,已經解決了筆頭問題,但據真彩文具2015年11月的招股書顯示:“國內高端中性筆墨水仍需由國外供應商或其在國內的合資企業提供”。由于我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供給側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服裝、電池、手機配件等簡單低技術含量的領域中,更為廉價的“越南制造”和“印度制造”逐漸開始取代“中國制造”。代工微利的競爭轉變為核心技術的競爭。郭位的《大學校長說教育》中也講到一提到大學教育國際化,首先想到的是硬件:占地面積、充分的教研經費、先進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其次是軟件:師資配備、學生素質、人事和行政制度、教育政策。但是卻忽略了大學國際化的要件———心件,即將軟件和硬件運作起來的人,溝通協調、執政者的見解、社會的進取心、校園內各部門的心態。心件就是重視專業、學術品質、社會績效的精神理念和專業信念。

四、工匠精神回歸高校專業教育的建議

(一)專業思想教育中貫穿工匠精神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將專業知識教育和大國“工匠精神”熔鑄在一起,以轉型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同向同行”。在專業課的教育理念設計上,充分挖掘中華傳統“工匠精神”的優秀文化思想資源,在價值引領和文化浸潤上與專業技術培養實現“同頻共振”,增強“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深化產教融合,實踐工匠精神

利用校企雙方的各自優勢,擴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高校要進一步拓展對口有效的就業市場,提高應用型人才質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緊跟時展的專業需求,將市場供求比例和就業質量作為學校設置調整學科專業、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解決人才的教育供給和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產教融合,不光在出口———人才輸出和就業上與企業深度合作。在入口———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也要積極與企業聯合制定。轉變教育治理模式,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引入企業、行業協會、社會參與辦學,參與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同時專業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生產過程、職業標準積極匹配。抓住專業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一體兩翼。企業要有效的利用高校科研優勢,發揮高校的產業轉型升級作用和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構建校企互惠的合作機制,形成校企利益共同體。高校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培育精準的市場需求人才。企業利用產業投資支持高校創新成果和核心技術產業化,有效幫助高校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二者做到功能互補,匯聚區域和人才優勢,合作育人,協同發展,共同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作出貢獻。

(三)評價指標中引入工匠精神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要求,圍繞“工匠精神”建設的教學管理、教學運行、教學支持和評價系統,研究制定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的設置,應突出“工匠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建立、健全主講教師自評、“工匠精神”團隊互評、教學督評、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教學運行和管理評價體系。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踐“工匠精神”建設,在德、能、勤、績方面,將“工匠精神”建設納入到教師崗位工作的考核中,作為教師年度師德師風考核的重要依據。對于學生,要樹立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獨具匠心,磨煉專業技能,掌握專業知識,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培養和推崇“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大學生的職業信仰和優秀的民族基因。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

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實質。中國制造的目標要求培養不斷創新、改良的“工匠精神”。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只有掌控技術話語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才能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制造強國戰略,就必須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占領全球高端制造市場。

參考文獻:

[1]薛棟.中國工匠精神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8-12.

[2]張文軍.我國傳統“工匠精神”管窺[J].科技咨詢,2017(15):224-227.

[3]李德富.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進與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6(7):46-48.

[4].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R].2016-03-05.

[5]郭位.心件:大學校長說教育[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6.

[6]張迪.中國的工匠精神及其歷史演變[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7]李宏偉.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54-59.

作者:白麗麗 李雯娟 單位:蘭州工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 蘭州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一篇: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探究 下一篇: 高職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AV不卡每天更新 |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 |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