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7-15 05:01: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音樂教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教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

一、前言

著名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杜鳴心教授在為馬輝的著作《歌曲寫作教程》作序時說:“中國的音樂教育是不平衡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培養了一批業務尖子,他們在國際比賽中名列前茅,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但是人民普遍的音樂素養還有待提高。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的高低,其音樂文化的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提高我國人民的音樂素養,不能僅依靠各音樂院校的有限培養,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全國普通中、小學的音樂師資水平,以求得我國音樂教育的普遍提高”。

二、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的思考

以瓊臺師范學院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為例。五年一貫制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小學音樂教師。生源是初中畢業生,文化程度、音樂素養、音樂技能等客觀基礎決定了專業錄取基準低。師范學院的任課教師多來自于國內音樂院校本、碩傳統的音樂教育體系,繼承了歷史形成的固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內容及思維模式,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師范性”與“專業性”缺乏深入思考和認知。例如:聲樂課程,不一定要追求演唱歌劇詠嘆調;鋼琴課程,不一定要強求彈奏“849”及以上程度的鋼琴作品。反之,將“599”程度的作品彈出“849”程度的技能、技巧與藝術表現力,從而不僅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熱愛、自信,提高對音樂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還應該是對音樂教育的熱愛和適合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能力。

三、提高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實踐

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專業課程。深化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課程重點突出“師范性”的培養,專業課程重點突出“專業性”的培養。由于歷史形成的慣性思維,常常把教育理論、教育技能與音樂技能對立面地看待,似乎強調“師范性”就忽視“專業性”,而重視“專業性”就淡化“師范性”,其實兩者是統一的有機體。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由于生源專業基礎、學制等客觀條件,技能課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專業程度,不同學程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集體大課、小組課。在高職教育階段,即第一、二學年采取集體大課,是針對專業技能零起點學生,教學內容采取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根據專業程度、學程進度,進階式地、有針對性地組織小組課,例如學生考試,不管是期末考試,還是畢業、應聘工作考試,都是以獨唱形式展現,小組課不僅體現客觀、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也是提高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進入小組課是高專教育的第一學年,即入學的第三年,專業技能課由必修到限選,即“一主二輔”捆綁式的特色教學模式。即學生在主修小組課的情況下,還可輔修兩門技能大課。例如,學生在經過客觀分析自己專業發展優勢后選擇《聲樂》為主修的同時,還可以輔修《器樂》和《舞蹈》,直至畢業。進入小組課,主修課師、生間采取“雙選”,即學生自主選擇主修任課教師,被選教師也視情況選擇學生。深化專業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打破知識壁壘,師資間建立橫向教學團隊。例如《計算機》課,需要加入音樂教育學生需要的PPT、微課制作的內容,甚至加入電腦音樂制作的內容。21世紀早期,技術成為重新界定音樂教育教學法的另一種存在。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計算機進行各種練習、模擬等;熟悉文本、音頻和視頻格式資源;了解由新技術形成的新型樂器潛在的價值等。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踐和藝術實踐。教育實踐包括分段進行的教育見習、實習,提高學生上崗能力;藝術實踐包括各級別賽事、演出,還包括以童聲合唱作品為主的合唱團,創造學生職業體驗、經驗積累窗口。教學質量監督環節,是檢驗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考核方式包括筆試、口試、現場測試、實操等多種形式。評分機制保證分數的公開、公正原則。例如專業考試具體實施,據專業考試評分標準,新生入校需要轉業摸底,除書面專業程度比例報告;申報主修的同學,在前一學期期末考試前提交申請表,繼公開、公正考核后,夠錄取分數線才可以錄取;每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留底,并對教學質量跟蹤,分析、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四、培養復合型人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特色的探索

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社會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提出的挑戰。切實有效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我們探索如下:“說”的能力:對于普通話不夠標準,尤其在方言比較嚴重的地域,教師教育課程模塊的《教師口語》課尤為重要;專業任選課程模塊的《臺詞》課,包括普通話、朗誦、主持、對外活動策劃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說”的能力形成輻射性拓展。“寫”的能力:教師教育課程模塊開設《漢字與書寫》《三筆一畫》《現代漢語知識》《應用寫作》。“彈”的能力:專業課程模塊必修階段的《鋼琴基礎》,限選階段的《鋼琴與伴奏》,任選課程模塊的《自彈自唱》。“唱”的能力:專業課程模塊必修階段的《聲樂基礎》,限選階段的《聲樂》。“跳”的能力:專業課程模塊必修階段的《舞蹈基礎》,限選階段的《舞蹈》,任選課程《兒童舞蹈創編》。“畫”的能力:教師教育課程模塊《美術》《簡筆畫》。“合唱指揮”的能力:專業課程模塊必修《合唱與指揮》,實踐模塊合唱團。科學、有序的課程設置為實現說、寫、彈、唱、跳、畫、合唱指揮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保障,每學期課外教育實踐、藝術實踐活動為復合型人才提供鍛煉平臺,落實學以致用。

五、先進教法與學業評估

(一)主修課

由于主修課(聲、舞、器)是技能課,技能課教學受生源年齡、專業基礎等因素影響。例如,高職高專生源是初中畢業生,學舞蹈要比高中畢業生條件要好一些。主修課教學法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還要體現在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絲絲入扣的貼合上。

(二)《小學音樂教學法》課程是學生專業能力與教育教學能力的整合課,關系到教師資格證考試、上崗等

該課教學法的科學性,不僅建立在國際、國內教學、學術前沿,還要嚴把質量關。例如:《奧爾夫教學法》是以說兒歌、肢體拍打、做游戲、講故事、唱歌等形式展現,培養少年兒童樂感、節奏感和內在聽覺,是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激發興趣和對音樂的熱愛。質量關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例如作業是線上完成,實操是線下考核。驅動學生自我評估。例如:“相冊”和學生日志,其中只有每學期的考試成績,還是有豐富多彩的“掠影”作為個人成長記錄,可以驅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綜上所述:從表面上看,教少年兒童唱歌似乎是一種淺顯的活動:確定音高、速度、節奏,孩子們唱了以后糾正個別錯誤,強調音樂情緒就算會了。然而,教唱一首歌只是小學音樂教育的冰山一角,它僅僅是音樂教育事業的外在部分。在這所謂淺顯的背后有隱含的教育學、心理學,有社會學性質的歷史、傳統,有與文學、地理息息相關的淵源,有曲式、合唱指揮……綜合素質是基礎,師范性是必備,培養“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是目標。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甚至是教學理念,提高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無縫貼合社會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

【作者簡介】王麗英(1973-),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馬輝.歌曲寫作教程[J].華樂出版社,1996.

[2]孫飛飛.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C].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3]張素霞.高職聲樂教材民族化與本土化的回歸[J].黃河之聲,2017(12):27.

[4]張教華.高職音樂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藝術教育,2017(Z7):145-146.

上一篇: 經濟高質量發展策略 下一篇: 大學生思政教育探究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日韩国产 | 五月婷婷亞洲綜合色色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