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05 10:10: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江蘇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江蘇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研究

1醫德和醫德教育的內涵

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是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以及醫務人員之間關系的總和[1]。”當前,對醫德內涵的認識,基本上是以20世紀80年代末期《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中的定義為基礎,并進行了具體闡釋。那么什么是醫德教育呢?學界對此問題已經形成了共識,認為醫德教育是一種職業道德教育,如孫慕義指出,醫德教育是指“醫學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依據醫學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對醫學生或醫務工作者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系統的醫學職業道德影響的活動[2]。”裴新剛認為醫德教育是指“醫療衛生部門和醫學院校為了使醫務人員履行醫德義務而有組織、有目的地對醫務人員進行系統的醫德灌輸并施加醫德影響的活動,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一種[3]。”這些定義基本大同小異,無非在使用具體名詞上有所不同而已。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的通知,指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引導樹立良好醫德醫風,發揚醫務人員職業精神。不難發現,當前國家為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將引導醫德醫風視為一種有力保障,發揚醫務人員職業精神也被提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因此,一些文章除了承認醫德教育是一種職業道德教育,還突出強調了醫德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組成部分[4]。

2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1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醫德的形成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也是我們今日得以借鑒和發揚的寶貴思想財富。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傳統醫德講究“醫乃仁術,無德不立”,以“大醫精誠”為思想核心,醫德體現了醫家對人的生命內在質量和價值的關懷與重視[5]。有的研究者還從醫德的最高目的和意圖中發掘醫德教育的必要性。如周曉菲別有洞見地對中醫道德的倫理思想根源進行了追問,該文從浩瀚文獻中提煉出了醫德相關內容,并高度概括了具有倫理學內涵的醫德宗旨。認為中醫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一直被作為“生生之具”,目的是達到“生生之用”,在古代醫家的論述中,處處體現的這種“仁”的精神,作為實踐“仁”的手段,醫學是施行“仁道”的術業,醫德宗旨就是一個字“仁”。在這種“仁德”思想的指導下,醫家追求的“和”的境界,是一種在醫療中各種關系的中和、和諧,也即中醫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和的健康觀,調和致中的治療觀等”[6]。然而在醫學更趨于技術化的今天,由于一些人過分強調醫學是盈利的手段,反而忘記了醫學的宗旨是什么,所以有必要通過修養醫德使醫療行為符合醫學的原則和目的,建立醫療職業的忠誠信仰。一些研究者還指出,中國傳統醫德可以凈化當今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靈[7]。此外,醫德對于現實生活中的醫德醫風問題具有糾正、借鑒作用,例如,醫務人員應奉行如儒家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的行為準則,注重患者的全方位需求和利益[8]。

2.2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當前,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首先反映在醫德教育理念上。例如,在醫學生的教育培養上,高等醫學院校雖然一直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專業、輕人文”“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9]。其次是醫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單一。有研究者指出,當前高校醫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這些課程在日常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習慣于講大道理,容易引起學生反感,使學生缺乏心理體驗,難以產生共鳴。再次,醫學院校教師作為具體實施醫德教育的重要力量,不僅師資隊伍薄弱,缺乏專職醫德講授教師,而且一些醫德教師人文素質有待提高[10]。

3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方法和對策

3.1立足于醫學院校實施醫德教育

當前學界在研究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實施路徑時,基本涉及教師、學生、學校三個方面,依托高等醫學院校本身的資源實施醫德教育建設。

3.1.1教師方面

醫學院校的教師很多既是醫務人員,又是教員。因此要提高高等醫學院校教師隊伍的素質,把加強師德、醫德教育作為教師素質建設全過程的一條主線[11]。范宗憲指出,亟待形成一支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師德優良的醫德教育隊伍,為實施醫德教育提供最重要的保障[12]。”當前國內很多醫學名家、名老中醫不僅是醫學圣手,更具有高尚的醫德和人格魅力。林榕發建議通過柔性人才機制,聘請名醫、大家為兼職德育教師,形成一支優質的師德醫德教育隊伍,感染教育學生[13]。在具體的醫德教學方式方法上,有研究者指出要加強醫德教學方法改革,通過案例式、討論式、PBL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醫德學習的興趣[14]。另外,由于當前對于醫(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存在醫德與醫學水平錯位的現象,往往只注重、教學量、影響因子,對醫德評價考核模糊,甚至流于形式。因此也有研究者指出應該通過制定具有實際操作可能的考評制度,從而進一步加強醫德考評的規范性和紀律性。

3.1.2學生方面

學生是醫德教育的主體,尤其是當前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主體多是“90后”醫學生。陳洪月認為“90后”醫學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們“價值取向多元化,追求職業發展與功利性擇業心理共存;知行不統一,醫德認知普遍高于醫德行為;醫德情感弱化,缺乏同情、仁愛之心[15]。”所以有研究者特別指出要從“90后”醫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入手,尊重其個性發展規律,轉變醫德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創新醫德教育方法,優化醫德教育環境,才能提高醫德教育的實效性[16]。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醫德教育具有階段性,從基礎醫學學習期到臨床學習期,再到畢業實習期和入職后適應期,每個階段具有不同的醫德目標,應該有針對性地實施醫德教育方法。李迎春強調要抓住剛入學的學生對于新鮮的醫學知識充滿好奇感,使醫德教育與專業學習較好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明白,正確的醫德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比專業醫學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17]。

3.1.3學校方面

高等醫學院校是醫德教育的重要資源,立足學校可以發掘出豐富的醫德教育創新途徑和方式。在醫德課程設置上,研究者呼吁開設中國傳統醫德教育課程。如裴新剛指出,中國傳統醫德是由中國古代醫者在醫療實踐中總結的核心的職業道德,歷史上各個時期醫學的發展都是在繼承傳統醫德的基礎上傳承和發揚了傳統醫德的精髓。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醫德,內容豐富,體系健全,對當前社會醫德的建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中國醫德教育主要堅持的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以進行一些創新。如史濟純認為,可以在醫學倫理學課程中通過“案例互動教學”強化學生的醫德認知,“情景劇的模擬教學”強化學生的醫德情感,分析“社會醫患糾紛案例”強化學生的醫德意志[18]。在校園醫德文化建設方面,研究者發現校園文化可以作為醫學生思想文化信息的宣傳途徑和載體。如韓曉捷認為,在構建全新整體的醫德教育模式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將豐富多彩、貼近學習與生活的校園文化,詮釋成醫德教育的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可以看到學生踴躍義務獻血,可以看到緊急事故現場救人,可以看到優秀學子的突出事跡等等鮮活的案例,從各個層面發揮醫德的感召作用。

3.2在醫療實踐活動中開展醫德教育

臨床實習是醫德教育形成的關鍵,也是醫學生開始體驗從學生到醫務工作者的角色轉變關鍵時期。醫學生應該通過早臨床、多臨床,盡快明白自己的職業定位,明確社會對醫德的要求。一方面是臨床實習,實習是醫學生學習生涯的必經階段,實習生只有在接觸病人和社會過程中,才能逐漸形成符合社會需求的醫德觀。另一方面是臨床教學,臨床教學在整個學習生涯具有重要地位,是檢驗醫學生醫學知識、技能和醫德素質的關鍵環節[19]。此外,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義診、獻愛心等各類志愿者活動,也是加強醫德教育的有效社會途徑。如韓曉捷認為,通過富有活力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服務社會,能夠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神圣使命感,內化醫德教育內核。

參考文獻

[1]莫莉麗.中醫藥大學生醫德教育探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1:13.

[2]孫慕義.醫學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

[3]裴新剛.高等醫學院校學生醫德教育路徑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0(10):172-174.

[4]鄧盛木.醫學院校學生醫德教育現狀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12-13.

[5]姚明超.高等醫學院校實習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河南中醫學院為例[D].河南:河南中醫學院,2015:15.

[6]周曉菲.中醫醫德倫理思想根源及其內涵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42-45.

[7]宋金蒿.當代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研究[D].黑龍江:齊齊哈爾大學,2015:22.

[8]韓曉捷,孔月霞.高等醫學院校公民教育與創新教學實踐模式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6):947-949.

作者:章林 李海英 梁尚華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一篇: 福建醫學免疫學生活化教學研究 下一篇: 天津醫學微生物學理論教學研究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愉拍二区一区三区 | 日本韩国欧美国产一级 | 亚洲2020香蕉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到 | 色五月五月丁香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