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09:37: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古代漢語教學與課程建設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大環境不是很理想,很多高校偏重應用型人才的培育。因而在古代漢語課程安排、教學內容、課時分配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這不僅達不到教學效果,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教學內容
古代漢語教材多,汪業全將20部代表性教材作了宏觀分類,我們再結合其他教材,如王寧、李新魁主編的教材,基本分為四類,一是文選、常用詞、通論結合;二是文選、通論、參閱文獻、練習結合;三是單純通論;四是今人注、古人注、白文相結合。王力本流傳最廣,使用頻率最高,以此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漢語內容龐雜,時間跨度大,包含大量基礎理論和傳統文化知識。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材一樣,教學內容也大同小異;對于應用型院校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古代漢語課程理論性強。一些學校,由于資料缺乏,教師對音韻、詞匯等難點講授不清楚;通論部分學生機械地作筆記,不能自主思考,低頭現象嚴重。文選上學生能緊跟老師思路,思維活躍,但課外閱讀量小,依賴課堂教學,導致教師注重理論知識,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課時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注重二語習得和跨文化交際等現代語言方面的教學,古代漢語教學課時一再縮減。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容易導致兩個極端:一是教師盡可能多地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努力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死記硬背,沒有深入挖掘興趣點。二是教師與學生加強互動,但教學計劃很難完成,甚至出現講不完的現象,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這兩種現象都無法引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重視。
(三)教學方法
古代漢語的用詞、語法、語音等與現代漢語相去甚遠,日常應用較少,學習難度大,學生存在畏難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課文字詞句串講過細,難以形成語感,或直接將通論搬到課堂,枯燥乏味。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理論和語言運用能力。為了能更多地傳授學生知識,高校教師常常重理論、輕實踐,采用“灌輸式”和“研究式”的方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容易造成學生不愿意讀古書,甚至不認識繁體字,不理解古漢語詞義和語法。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
二、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為了給學生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提升古漢語知識的應用能力,我們在總結古代漢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提出改革建議。
(一)樹立正確理念
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在客觀條件難以把握時,教師可根據本校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是基礎課,又是工具課。教學目標要掌握古漢語的“小學”知識和規律,增強運用能力;培養古漢語語感,指導文言文閱讀;了解文化常識,提高精華與糟粕的分辨水準,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崇高的民族精神。可見,古代漢語的教學目標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兼有基礎工具課、理論知識課、文本鑒賞課和文化概論課等性質。文選和通論相結合,既要學習古代語言知識,形成文言文語感;還要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強化思想內涵。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將緒論部分講解透徹,如相關概念、課程目的和性質、學習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對課程有最基本的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明確努力方向。
(二)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總綱,教學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性質密切相關,教師要在固定課時內合理規劃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并舉。首先,處理好通論和文選的關系。通論理論性強,是古漢語的基礎,但內容枯燥,不易學習。文選以先秦古文為主,包含大量文化知識,可將時事熱點融入課堂,視野新、趣味性強。因而教師要在文選和通論間建立橋梁,將文本知識放回通論歸納總結,呈現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通論的理論知識要及時在文本中檢驗、鞏固;通論和文選相結合能調動學生思考,將抽象枯燥的理論化為具體生動的事例。其次,加強文字、詞匯,語法、音韻訓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就業方向是對外漢語教師或志愿者、語文教學和媒體運營編輯工作等,這都要求學生具備文字、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教師可通過“六書”,講解漢字系統,繁簡字、古今字、異體字運用等。加重詞匯分量,將詞類、詞義、活用等現象講解透徹,與現代漢語詞匯溝通,用已知帶未知。加強語法訓練,語法是學習古漢語的最大障礙,應多舉文獻例證,并與現代語法對比,突出兩者異同,加深學生理解。關注音韻常識,如中上古聲母和韻部、古音通假、詩詞格律等。講授和練習相結合引導學生注重累積,有意識地運用古漢語知識解讀現代漢語,古今融匯,提升學生興趣和實踐能力。最后,要培養純正語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突出文化傳播。文言文是文化的載體,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應采取不同的講法,呈階梯式遞進。第一步教師講解時要與通論配合,突出重難點,歸納文中的理論知識;第二步串講課文,更多地講解思想、文化等隱含內容,鼓勵學生多誦讀,形成語感;第三步倡導學生明句讀,讀原典,結合所學解讀文本,培養純正語感,弘揚傳統文化。
(三)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合理調整教學方法,將古代漢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鉆研的能力,提升古漢語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首先,加強課堂練習。合理分配學時,講課、習題課、討論課,以練促學。教師改變“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發揮學生主動性,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有針對性地提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分小組學習,就重難點進行討論,并提出見解;鼓勵學生誦讀,制作PPT講課。這既可以提高抬頭率,還能使學生鞏固舊知識、獲取新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其次,運用第二課堂。第二課堂與課堂教學相對,在課外通過實踐活動或網絡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形式靈活,學習空間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創新、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第二課堂可增加古代漢語的學習時間,強化學生的讀書意識和參與意識,培養實踐能力。教師帶領學生研讀相關著作,開展主題討論會;制作調查問卷,根據學生反映的問題,定期舉辦講座;還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觀摩名師授課,參觀博物館等。最后,以競賽帶動教學。競賽可以最大限度地與課堂教學結合,以賽促學,是值得探討的實踐性教學方法。教師組織漢字、詞語、文化、朗誦類競賽,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還能考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提升理論應用能力。中華傳統文化競賽以古代漢語課程為依托,增強學生運用漢字和詞語的意識和能力,豐富知識積累,提升人文素養。
三、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古代漢語教學兼顧專業性、文化性和實用性,教師要樹立正確理念,充分認識古代漢語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多樣性。首先要合理規劃教學內容,處理好通論與文選的關系,加強通論重難點的講解和訓練,培養學生純正的文言文語感。還要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實用性,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汪業全,孫月香.現行二十部古代漢語教材宏觀體例類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5(1):30-36.
[2]王寧.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新魁.古代漢語自學讀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
[4]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焦樹芳 單位: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