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10:11: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醫學生責任感培養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全社會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和行業自律,為人民提供最好的衛生與健康服務。我們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還需要有善于溝通的技巧、高度的責任感,展現良好的醫德醫風,從而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動健康中國建設。醫務工作者的醫德醫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醫學生、規培生到醫生執業,每個階段都在強調醫德醫風的培育。在醫學生的教育中,無論是專業技能的提高,還是醫德醫風的培育,都離不開醫學生責任感的養成。因此,在醫德醫風建設工作中,需要引導醫學生了解醫生職責,培育醫學生的責任感。
1責任感是醫德醫風建設的內在要求
首先,醫生的職業特殊性意味著必須懷有強烈的責任心。責任,既指分內應做的事情和應承擔的責任,也指未做好應做的工作時須承擔的不利后果,時一個人對事、對人和對社會都應盡的義務。馬克思曾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無所謂,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與現存的世界的聯系而產生。”按照個人角色的不同,可以有家庭責任、社會責任、職業責任等內容。對于醫生而言,其責任內容主要就是救死扶傷。《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關于醫生的義務和法律責任部分規定:“(1)遵守法律、法規,遵守技術操作規范;(2)樹立敬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履行醫師職責,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要求醫師應當遵守行為規范,對患者群體和其所從事的醫療行為負責。相對于責任這一外在的行為要求,責任感是一種內在的主觀意識,屬于道德范疇,擁有高度的責任感,能夠驅動主體自覺履行職責。因此,在醫德醫風建設中,應該注意培養醫務人員的責任意識。其次,良好醫德醫風形成要求具備強烈的責任感。醫德醫風是指醫生應具有的醫學道德和風尚,是職業道德在醫療行業的具體表現。醫德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是指醫務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具備的思想品質,體現在與患者群體和社會群體以及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表現。鐘南山曾在文章中認為:醫德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想方設法為病人看好病”,“想方設法”,意指醫生對病人負責任的態度;“看好病”,則指醫生應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醫生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現代醫學模式下,醫務人員解決的不再僅僅是“病”,更多需要面對的是“人”。醫務人員必須不斷提高醫療技能,提升救死扶傷的本領,在面對患者時,需要以充滿責任心,達到自我約束的狀態,體現人文關懷。
2醫學生的培養需要加強責任感教育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低,影響其將來作為社會個體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醫學生的培養工作中,除了基本的醫療專業技能提升外,還應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責任感。是否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是否具有責任感,有利于醫學教育事業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首先,加強責任感教育符合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要求。新時期,黨和國家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責任感教育。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六條規定:“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十八大以來,多次寄語廣大青年學子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由此可以看出,黨和國家不僅對高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加強責任感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對廣大青年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責任感的提升,有助于醫學大學生不斷促進自身發展。國家教委高教司[1991]106號文件中規定了醫學生誓言:“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作為一名醫學生,要成為一名能夠擔負起救死扶傷使命的合格醫生,還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大學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逐漸的形成,加強責任感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強烈的責任感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勇于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掘自身潛力,把提升個人能力作為一種責任行為,形成健全的人格,并由責任感產生自律意識和擔當精神,成為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最后,醫學生責任感的提升,有助于構建良好醫德醫風,為醫學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醫學教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剛入校的醫學生到醫術精湛的醫生需要經過漫長的教育階段,醫德醫風的培育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良好醫德醫風帶來的社會福利雖然主要體現在醫生執業過程中,但醫德醫風的培育確不僅僅是醫療機構的責任。醫學院校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中更應該注重對醫學生醫德醫風的教育引導。對于個人品質塑造而言,醫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對醫學和醫療行業的認知處在起步階段,人格的可塑性較強。在醫學生醫德醫風的教育中,加強責任感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醫療行業職業道德的認知,明確醫務人員應當具有的品質和精神,從而為醫療行業輸送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人才。
3醫學生責任感的培育對策
醫學生的培養教育中,既有一般大學生所存在的共性要求,同時由于醫學專業和將來所從事工作內容的特殊性。面對新的醫學模式,醫療行業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醫學生的培養中,要結合醫學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特征,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針對性,根據醫學生對醫學的認知程度逐步在醫德醫風培育中,逐漸加深對醫學職業道德的教育,進而推進責任感教育。
3.1內容上根據大學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加強責任意識教育
如同醫學技能的提升一樣,責任感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校學習階段,應當根據不同學習階段醫學生對責任的認知程度,進行責任感培養。在低年級階段,由于對醫學和醫學工作的認知度較低,應側重學生在個人、集體和社會三個層次的責任教育,引導學生在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時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一是對個人的責任,需要其明確自己作為一名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努力學習增長本領使自己成長成才。二是對家庭的責任,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的家庭角色應承擔的責任教育中不夠重視,導致子女很難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的發展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因此,要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對于家庭的和睦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紐帶和支持作用。三是對集體的責任,作為班級的一份,任何一名學生的行為舉止對班集體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學生干部身上更為明顯。因此,需要通過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與此同時,適當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醫學和醫患關系,明白想要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醫生,不僅僅要有扎實的醫學技能,還需要善于跟患者溝通,以患者為中心。進入高年級以后,醫學生已接觸臨床課程和臨床工作,對于即將走進社會,從事臨床工作的他們,需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醫學生未來的臨床工作,并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命健康事業,需要帶著強烈的責任意識進入醫療行業。一方面,要發揮臨床專業老師的帶教作用,通過言行舉止展現正確的價值理念,幫助醫學生養成責任意識,能夠自覺理解和關心患者。另一方面,要在見習、實習等接觸臨床實踐工作中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醫學的學習既要注重理論學習也要注重臨床實踐,醫生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理論學習,并將所學醫學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這也是醫務工作者將所接受到的醫德醫風理念進行內化的過程。因此,高校和教學醫院應該高度重視這一階段,加深醫學生的責任感。
3.2形式上注重育人環境和社會實踐教育的熏陶作用
育人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一是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積極宣傳體現醫德醫風和社會責任感的人與事,邀請德技雙馨或有典型事跡的臨床醫師舉辦報告會,營造良好的醫德醫風育人環境。二是要關注網絡輿論環境,近些年,網絡媒體在一些醫患關系案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影響,其中一些片面的報道容易誤導醫學生的認知。因此,面對網絡輿論,既要充分利用其積極方面的價值,宣傳具有社會正能量、體現醫務工作者高尚醫德醫風的典型案例,又要在面對影響學生判斷的不實、片面報道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醫學生責任感教育方式中,除了課堂、報告等形式的理論宣講,還應該注重社會實踐教育。尤其是在學生實習之前,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在這樣的實踐中增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一,建立醫學生早科研、早臨床的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能夠盡早的接觸科研和臨床一線工作環境,建立對未來職業的初步認識。第二,健全以社會實踐為內容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體系,因時因地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建立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組織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資助主題團日活動等形式,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創造便利。建立社會實踐教育評價體系,督促學生積極參加與醫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學生在進行醫療志愿服務活動中培養為健康事業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背景下,需要不斷提升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強化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營造良好的醫療服務環境。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醫務人員成為關鍵任務。高校除了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突出責任感教育外,積極營造育人環境,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幫助醫學生把責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醫學人才,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50.
[2]鐘南山.簡論醫德的內涵[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3):3.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Z].2015-12-27.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Z].2018-12-29.
作者:胡軍林 趙冬晶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