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9:24: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校思政教育實施路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高校學生基于互聯網下新特點
在思想及行為方式上,互聯網下高校青年學生發生極大轉變,且共同存在消極及積極的層面,在開展思政教育中,高校應引起極高的重視及引導。多媒體因素、手持移動設備、各種網絡平臺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緊緊的圍繞在大學生身邊,他們善于應用各種平臺展開學習、生活,且他們更易接受新鮮事物。除此之外,通過對互聯網的應用,學生們學習、生活等更加便捷,用戶面對面交流逐漸減少,遇到問題會獨立思考,也相對增強了他們處理事件的獨立性,可從網絡平臺上便捷化的搜尋出最佳途徑及處理方式,所以說是給大眾帶來的極大優越性[1]。到那時,針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降低了他們的實踐協作能力,高校學生的交際能力因缺乏面對面人際交流而逐漸降低,僅僅注重于自身感受,團隊協作意識淡薄,成為思政教育工作亟需關注的問題。主體價值觀減弱,增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針對于高校的大學生而言,互聯網多種媒體信息交流平臺便于他們突破時空的限制,更易接受各新鮮事物,即時性的把世界各信息傳遞給用戶。在使用互聯網中,高校學生需致力于提升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斷鍛煉自我。然而,因存在龐雜混亂的網絡信息,不良視頻、消極信息刺激著學生眼球,且對學生有一定誘惑能力,他們正確主體價值觀受到挑戰,且逐漸淡薄了社會責任感,為其路徑探究提供把握的方向。享樂主義嚴重,渴望汲取思想動力。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上渴望獲得正確理論引導,有較強的個性化色彩,但是功能趣味性、網絡環境泛在化、內容復雜化均造成學生對互聯網的過度使用。大學生正處于知識、情感、社會生活萌芽階段,隨之產生了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具有極強誘惑性,且不斷占據其學習、生活主體[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此形勢下,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不斷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幫助他們擺脫享樂主義。但是想要獲得預期的效果,選擇傳統的思政模式卻難以實現,所以需積極轉變這一模式,實現新路徑探索。
二、高校思政教育基于互聯網下的機遇及挑戰
(一)主要存在機遇
計算機、電子通信、信息技術基于互聯網下獲得在高校教育領域的應用,且提供給其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方法及理念的革新以一定支持。例如:先進的思政教學方法及理念基于互聯網開放性特征獲得有效傳播,我們需積極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先進教學方法及理念推進傳統思政教育改革,積極創新,便于實現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同時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除此之外,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基于信息收集中獲得強化,便于極大程度上發揮出學生主體作用。另外,針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模式,互聯網下的多媒體技術為其創新奠定基礎,思政教育工作者促進和學生間溝通及交流,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積極的影響著教學結果的反饋及其構成調整,實現教育教學內容的拓展。
(二)主要面臨挑戰
信息基于互聯網下,強化了學生獲取速度及方式,呈現出多樣、開放性、規模化的發展態勢。且學生的思維及價值觀念,基于互聯網信息開放狀態下受到網絡環境中思維意識及多元思想觀念影響。加上學生自主搜集著信息,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難度,且弱化了教師的話語權。除此之外,針對于學生而言,互聯網的虛擬性為其營造出真實的虛擬空間,且又因極為不健全的互聯網監督管理體系,使得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學生更愿意發泄自身的負面情緒,并進行交流和溝通,不利于學生自我約束、獨立思考、道德及法律意識的提升。另外,在為大學生生活及學習提供便利時,網絡的便利性造成學生發展為“低頭族”中的一員,降低他們的自主參與性。且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及內容,基于此背景下難以滿足實踐需求,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組織開展中,其教育創新及改革成為必然訴求[3]。
三、高校思政工作基于互聯網下的引導作用
(一)工作內容的重構
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更新、完善,以及與時俱進為散發時代魅力的關鍵,且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在互聯網下獲得重新建構及規劃。其一,課后輔導及交流平臺的重構。多以教師一對一回答,學生提問的形式展開的思想教育傳統課后輔導,內容均為課本中理論知識,似乎略顯乏味及枯燥,即時交流平臺為較好的選擇,且需提出更有吸引力的輔導方式。高校學生基于網絡平臺上實現的交流方式為一對一、多對多等,思政教師為引導作用,這樣的模式是在趣味中交流、討論,更符合學生興趣,便于提升他們的工作效果。其二,理論與實踐的重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課堂理論學習為其關鍵內容,然而高校學生隨著網絡信息的激增缺乏對信息篩選的能力,學生正確價值觀難以從根本上憑借單純思想理論學習實現,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此需從實踐中出理論、理論指導實踐,以及有關內容的引入,二者實現相互促進[4]。其三,重構反饋、評價體系。思政教育中這一體系的構建便于開展整體的思政工作。通過填表方式表達對思政課程滿意度是傳統學生單純化的表面形式,且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引入的互聯網因素能夠完善學生對課程、教師的評價,完善思政評價體系,經統一數據平臺實現,實現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二)思政工作內涵拓展
想要取得長足發展,思政工作需把一些社會主義精髓當作思政工作的核心,不斷延伸、拓展工作內涵,同時其為我國高校思政工作長時間來所秉承的主導。然而,通過互聯網平臺,高校學生接收更多信息,且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難以滿足時代需要,因受到消極、不良信息的錯誤引導,又因高校學生正處于社會萌芽期不可避免,且在現實生活及虛擬網絡密切聯系的今天,需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將思政教育工作延伸到其中,這樣的活動是思政工作的場地,同時是網絡實踐,所以互聯網平臺是其做出的有關引導,是檢驗思教成果的媒介。除此之外,在思政工作流程中,其內涵需不斷融入其中,不管是前期課程預備、學生價值觀調研,還是工作的經驗總結、成效反饋,以及課程的全方位開展,是提升每一環節效果,成為新時代思政工作關注重點,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便于環節形成良性循環[5]。最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從其參與者角度而言需明確有關主體主客觀關系。針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盡管“以人為本”是其堅持的原則,但是堅持以學生為主導,僅僅以學生主體個性化、需求表達接受方式,總體上說,在對正確價值觀引導、主流思想的把握上,課程教育成為不可動搖的主線。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主要工作內涵。通過深度融合的互聯網及思政教育工作,針對抵抗誘惑能力弱、正處于青年時期的高校大學生而言,需要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導,其中難免會讓不良思想占主導地位[6]。
(三)思政工作教育方式的轉變
以課堂為主,理論為先是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方式,學生考試死記硬背,教師“填鴨式”教學,難以在學生頭腦中樹立正確三觀,思教內容流于形式。通過借助手機移動終端、互聯網等新媒體,能夠深入學生生活方方面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通過構建起的高校校園文化,便于學生樹立積極生活狀態。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良好校園環境成為改革創新一部分。另外,針對思政教育課堂自身,需遠程進行主題模塊教學、連線專家解答,應用網絡平臺及互聯網進行創新。通過在線評價系統等引入,可在網絡平臺的操作中引入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課程內容難以局限于本校教師,在網絡上自主聽課、選課,其為優秀教師經典課程,在統一平臺上推送給學生,積極整合國內外多種資源,實現直接化的在線課程考核[7]。思政教育方式的自由、民主化,極受高校學生歡迎。
(一)加大教學方法及內容的創新
推動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的提升,實現學生正確觀念樹立,以及培育社會高素質需求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基于互聯網視域下,需緊跟時代變化,注重教育教學中“以生為本”的理念實現有效滲透,結合實際需求創新教學方式及內容。例如:在當今社會發展環境中,為了幫助高校學生更好融入進去,在明確認知自我使命的基礎上,高校思政教育需注重“四信”教育,具體體現出民族文化、審美、道德與網絡法制教育,引導學生繼承及弘揚中華傳統精神文化,降低腐朽意識形態及思想觀念對大學生不利影響,實現學生自我管理、教育能力,以及規范意識的培養及提升。除此之外,可選擇高校線上專題講座、思政網絡課程教育等方式,借助微博、QQ、微信等網絡平臺,實現線下、線上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及教師間的溝通及交流,提升學生思政課程學習積極及主動性[8]。
(二)堅持課堂教育為主導
高校思政教師需把握教育的主線,堅持的形式應是以課堂教育為主導,始終發展為學生理論學習風向標。在當下傳統課堂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然而因學生不成熟及社會信息的龐雜,促使學生把握課程導向依舊存在風險。所以在逐漸被弱化的教育主體情況下,我們需廣泛理解其含義,保持課堂及教師的主導性,把網絡課程及教育引入其中,教師已經不單純包含著傳統化的實體課堂,便于高校學生在豐富課堂教育形式上將其視作樹立三觀的主要途徑。
(三)思政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實踐平臺
我們需做到實踐及理論教學的結合,建立起相應的實踐平臺,實現思政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便于在學習了有關理論知識后,保障平臺中學生可積極展開自身想象力,靈活應用于實踐,奠定學生將來創新創業基礎,實現有關模擬活動。且經調查結果顯示,在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時,很多高校也會展開實踐教學,但是難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模式較墨守成規。從此可以顯著的看出,我們需開展受學生歡迎的實踐教學,通過結合大學生身心特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9]。便于學生淋漓盡致的展現出自身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做到暢所欲言,提升他們的信心。當前我國構建出的實踐平臺,因正處于“互聯網+”時代中,需層次化及多元化實踐平臺,積極結合起互聯網技術。
(四)提升教育工作者媒介素質
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其中扮演著更關鍵的角色,且在他們的生活中更加關鍵。各種信息基于復雜的互聯網環境下相互混雜,像存在的一些相親、選秀等節目。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價值觀正在形成,需積極判斷、分析及篩選,假設有不當的對其中不良信息的選擇,則會異化他們的審美價值訴求,可能影響到他們的三觀。除此之外,像西方打著“自由”、“民主”等動漫、電影,國外的一些文化價值觀輸入給年輕人,經較長時間之后產生諸多對社會主義信念的負面影響。因此提升更高的要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者身上,強調他們積極學習互聯網的技能及知識,具備良好媒介素質,積極參與到互聯網,加強實踐行動,堅決抵制歪曲價值觀及不良信息的侵襲,引導大學生實現對各魚龍混雜媒體信息的引導。
(五)建立實踐成果的保障制度
基于“互聯網+”視域下,學生需選擇創新創業所需保障制度。高校促使學生主動創新創業,將其視作學生必修學分,保障其可轉變為實踐成果[10]。除此之外,高校針對周期較長創新創業活動,需讓學生暫停部分學業,建立有關轉化制度,全身心投入創新創業活動,通過后期實踐成果彌補學生之前暫停的學業學分。如此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推動學生進一步發展。
(六)完善考核體系
在互聯網視域下,為了更好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目標及質量,需積極轉變之前陳舊化考核體系。以分數為學生思政學習效果考查方式,傳統閉卷考試難以客觀公正實現對學生思政狀況的反映,盡管具有一定操作性,也難以很好的考察他們的創造及實踐能力。基于此,實現對高校思政教育考核體系完善極為關鍵。通過應用各考查方式,憑借媒體實現。例如: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實施全程的跟蹤及記錄,完成學校布置考核任務,切實考察學生解決問題及實踐能力,同時總結他們接受過程的問題,分析學生們的成績,針對性提出解決的辦法,更好實現全面發展,加強對思政的學習效果。顯而易見,針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怎樣很好的實現及完善其考核體系,亟需有關教育者積極的展開精心研究。
參考文獻:
[1]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4):22-23.
[2]章巧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10):70-72.
[3]何平月.“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發展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3):100-101.
[4]田必春.“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應用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叢刊,2017(7):192-193.
[5]李誠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22):185.
[6]王旎.淺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載體[J].現代交際,2018(3):144-145.
[7]李訪正.“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2018(23):2-3.
[8]李娟.“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J].電子測試,2016(19):110+113.
作者:戈化聰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