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04:34: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智能手機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智能手機改變了我們的現代生活,但當手機進入課堂時,我們對他的態度從生活中的全盤“接受”急轉為課堂中的“抵觸”甚至“排斥”,其表層原因是它影響了課堂的紀律、教學效果甚至教學秩序,但缺乏對該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研究,缺少從學生角度的觀察,缺失對新媒體新技術的嘗試和實踐,本文以問題為導向,換位思考為角度,積極接受為態度嘗試手機在課堂中的應用,以期為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一、教學與手機在課堂中的現狀
(一)存在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程度達到85%以上[1],這存在多方面原因,學生對手機依賴強,學生自控能力差,課程太無聊,教師授課方式古板,方法“蒼白”無吸引力,管理者推進了無手機課堂,雖然困難重重但得到了大部分學生和老師的推崇,因為效果立竿見影,手機收納袋迅速懸掛于教室的某個角落,各班級掀起了無手機課堂活動,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被安排在課前引導學生上交手機至收納袋,教師課前必須檢查手機上交情況,若上交手機效果不佳,甚至教師被視為教學事故。這種辦法比較直接,效果比較明顯,課堂無手機得到一定推進,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學生“研究”出了一些新的對策,市場也開始提供了“服務”的舉措,如這樣的管理辦法促進了網絡模型機的售賣(甚至有可開機的模型機),學生擁有第二部手機(上交一部預留一部)的比例提高等現象,學生不會因為手機的“沒收”而將注意力轉移至課堂,更不會存在學習興趣的提高可能,結果是我們得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初始目標沒有實現。
(二)問題分析
1.從教師角度分析(1)管理者需要一個立竿見影的成效。缺少對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急需推進工作,見到落實成效是原因之一。(2)教師的執教思維換位思考的不夠。執教思維是教師長期積累的對教學執行過程的做法思考,這個做法思考習慣于站在教師角度,“俯瞰”學生學習過程,缺乏施教過程的換位思考,缺少用學生的視角提出如何教學生才能易于接受和消化知識。(3)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規律契合不夠。學習和記憶過程是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的,熟悉這個規律就不會出現“滿堂灌”,利用這個規律就能掌控課堂的主動權,手機的智能化對學生的吸引力很高,只有將此技術和學習的客觀規律相結合,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革命。(4)傳統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力下降。更多的老師感覺當今的學生缺乏求知欲,對知識不感興趣,殊不知學生求知的注意力早已轉移,絕大部分知識可通過手機互聯網獲取,不像以前單一由教師學校授業,因此教師不再具有知識的“壟斷”權,只有改變教學方式,才能獲得學生的“芳心”。2.從學生角度分析(1)手機和互聯網已植根于大學生的學習。我們的70后和80后是互聯網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群,而現在的95后是互聯網的原住民,要切斷他們在學習中的對互聯網依賴,相當于要敲出他們的互聯網基因,實屬不易。(2)教師對知識的專屬性問題被挑戰。對教師存在敬畏感是70后和80后也包含的更早的學生的一種心態,原因是教師對知識存在“壟斷權”,教師的授課前的內容學生基本不知道或不懂,而95后的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查詢到任何知識,甚至教師講不明白的,他們自己通過搜索引擎就能快速實現自學。(3)課堂的民主性問題凸顯。手機的普及讓知識更加易得,對錯更容易辨析,課堂需要討論和互動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改變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效果
現如今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功能越來越強大,WiFi的覆蓋越來越廣泛,由此開發的手機APP學習軟件應接不暇,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源不斷地推到了手機平臺,與此相應的網絡連接方式便捷,比如正在研制中的Li-Fi網絡接入技術,在研究通過媒質光來實現數據的傳輸,在不遠的將來,物理性的數據線將被我們拋棄,將來只要有燈光的地方就可上網[2],到那時,教師還能阻止手機進入課堂嗎?所以手機成為課堂的一部分僅僅是個時間問題,我們是主動地迎接他,還是讓他“破門而入”成為課堂的“第三者”,這是我們教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作為教師,需重新盤點職業任務
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是高校的四大職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能力的教師,這四個方面都需要每一位教師貢獻自己的力量,其中教書育人是放在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做好科學研究,提升社會服務水平都能促進教書育人成效,文化傳承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得以實踐,高校的四大職能明晰了教師的職業任務,教書育人的首要目標,促使教育者先要花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過程,這樣才能提高效果,做好育人工作。
(二)作為教師,需重新明確育人責任
當下有一些認識,譬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學生必須得聽,學不好是學生的事;甚至產生了學生越來越笨的抱怨,咋就學不會呢!如此等等消極思想顯于言表。我認為,育人過程首先要問自己四個問題:一是作為教師是否明確學的規律?二是作為教師是否總結和淘汰了教的方法?三是作為教師是否經常更替新的知識?四是作為教師是否積極主動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新技術于教學中?如果以上四點執教者思考過,則育人責任就明晰了,就不會對課堂效果不佳產生抱怨,就不會尋找更多的“借口”來解釋學風的不佳。
(三)作為教師,需重新審查教學方法
教需要站在學的角度去思考方法,而學習過程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學習和研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3],有助于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在MOOC中,教學內容被劃分為一個個小的學習模塊,每個模塊都包含一個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還配有相應的文字、圖片、測試等資源[4],都是基于學習規律研究的應用。所以我們確定教學方法時首先要回答四個問題,一是作為教師是否研究了教與學之間的規律和關系?二是作為教師是否研究和調查了學生的興趣變化?三是作為教師是否淘汰了、更新了哪個教學方法?四是作為教師是否主動地利用了新媒體?
三、用手機“點火”智慧課堂,推進互聯網新媒體改變教學方式
書籍在課堂上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課堂上沒有了教材和紙張,這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事情。高大上的電子產品諸如iPad、電子白板、數字化教學平臺、電子閱讀器乃至3D打印機等一直是信息技術專家為了迎合大眾消費趨勢而潛心開發和更替的產品,作為通訊功能的手機也搭上快速發展的科技列車,悄悄的變成了智能化的掌上工具,當他進入高校來到校園時卻被拒之于課堂之外,但就是這個掌上工具,成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這只“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不斷沖擊著課堂教學的大門,悄然成為課堂中“課桌下”的工具,而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已經成為幾乎所有人的隨身物品,就如同是身體的一部分一樣。軟件開發人員基于智能手機的優勢順勢而為地推出了多款師生學習互動軟件,為手機進入課堂提供了技術支持,下面介紹幾種有效的幾種教學互動軟件。
(一)Plickers
開發背景:教師在課堂練習中需要快速獲得學生的答題結果,以及成績分布并能迅速看到統計結果,而傳統的方式是通過先分發印制的試卷,學生作答,再上交批改,最后統計分析,費時費力且成效低。使用過程:教師按照班級人數制作正方形選項卡片,在課堂上向每生分發一張,卡片四個邊沿分別標記A、B、C、D字母,教師通過教學屏幕向學生展示問題并列出題目的備選答案,學生判定后舉起專屬的圖形卡片,選A項就A字母方朝上(B、C、D類同),教師用智能手機逐一掃描學生手中的專屬卡片圖案,即可在手機中查看學生答題情況。使用特點:(1)教師能夠及時獲得學生對問題作答情況,便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2)使用門檻低。教師擁有可安裝Plickers軟件的智能手機一部,再打印幾十張卡紙,就能提高課堂的互動性。(3)每個人的答案不用說出來,只要大膽舉出卡片,可解決羞澀問題或內向的同學困惑。(4)Plickers是款手機教學互動軟件,師生課堂互動性強,可以由教師也可以任選學生在教室中通過行走逐一掃描結果,無需學生登錄,即可統計學生的答題結果。適用范圍:單選題,考勤,內向的同學,有所避諱的問題(如年齡、性等),20左右人數的班級較為合適,不適宜人數多的大班級。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掃描答案過程讓課堂在歡快中提高了師生的互動性,問題統計結果在屏幕上的快速展現讓每一個參與的學生知道了自己的判斷與大家的異同,學生的課堂學習的積性得到有效提高。
(二)Kahoot
開發背景:傳統的課堂模式是演講式的單向教學,如何改變這種“枯燥”的教學狀態,提升課程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習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環節,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贏lfIngeWang教授團隊研究成果,2013年由挪威Kahoot!軟件公司推出了這款免費網絡學習平臺,讓教學游戲化,學習充滿快樂。使用過程:(1)登錄網站https://getkahoot.com注冊賬號,開設學習課程,創建活動項目,分享趣味游戲等。(2)創建學習項目。學習平臺目前推出測試(quiz)、討論(discussion)、調查(survey)和排序(jum-ble)四種模式,主要用于新課導入、舊課復習、學習效果評估等,題型以多項選擇題為主,可添加圖像和音視頻附件,讓學習更生動逼真。(3)學習項目。通過自己賬號選擇要的項目,依據對答題者期望達到的訓練目的可選擇經典模式、團隊模式和幽靈模式。(4)開始項目學習。參與的學生在共享的屏幕上看題目,在自己手機上做選擇,答題結束即可看到答案。(5)學習調查反饋。學習結束后教師可設置題目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成效以及是否今后繼續使用和是否愿意推廣。使用特點:(1)軟件使用全免費,使用人員和項目設置不受限制。(2)平臺支持多種語言,可通過常用的瀏覽器在電腦上和手機上使用。(3)參與方式更加靈活,可以個人也可以團隊,人數不受限制,如2017年2月23日來自美國TalladegaCounty多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4092名學生同一時間在不同地點注冊參與了一款Kahoot!在線游戲[5],讓該軟件的互動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軟件界面新穎,屏幕的背景顏色不斷的變換更替,答案選項內容通過顏色的不同實現直觀的區別,有效地提高了參與者的興趣。適用范圍:基本不受內容限制,“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范圍均可使用。筆者在課堂實踐中認為教師前期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活躍度有很好的成效。
(三)超星學習通
開發背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非常重要,如何打破“教師”“學生”“資源”之間的物理界限,讓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有效結合,實現學習方式的混合式,由超星公司推出的“學習通”交互式信息平臺,可以實現這個任務。使用過程:(1)下載并按照“學習通”APP,注冊登陸后創建課程,生成課程的邀請碼,學生依據邀請碼可以進入相應課程。(2)平臺分“我上的課”和“我教的課”兩大項目,其下設的窗口工具有任務、統計、資料、通知、作業、考試、PBL和討論,“我教的課”項目中增加“管理”工具。(3)無論是作為學生還是作為教師,都可以實現共享課程中的資源,教師可以通過“資料”上傳授課ppt,分享有用學習資料,作業可實時不受限制,也可建立“作業庫”,考試題目類型多樣化,答案可提供解析過程,學生做完后可查閱并看到結果統計,“試卷庫”是課堂測試的很好工具。(4)平臺可實現課堂的簽到、搶答,選人等平時考核環節。(5)課程具“學生管理”“成績統計”“課程積分”“章節測驗”等多項統計分析功能,為教師期末考核提供詳盡支撐數據。使用特點:(1)學生的學習不受時空限制,課前可方便通過智能手機完成自學,課前預習包括作業等。(2)課中師生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小測,搶答,考勤,問卷調查等,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同步授課ppt。(3)預習作業,課堂練習,課后作業都可以通過平臺實現。(4)課前可以通過預習作業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課中可以通過課堂練習了解學習效果。課后的鞏固練習成效通過平臺查閱,為下次上課有針對性的回顧和講解問題奠定基礎。適用范圍:適用相關課程各項教學活動。筆者通過一年多來的實踐,“學習通”很好地滿足了教學要求,實現課堂教學互動,學習模式混合,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
(四)易班
開發背景:基于國家網絡戰略,秉持“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理念,在全國打造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學生綜合性網絡互動社區,支持手機等多種客戶端訪問,具有功能強大,互動快速方便等優點。自2007年在上海市開始試點,截止2017年12月全國已有20省區市所屬高校和所有部屬高校創辦“易班”[6],福建省就有54所高校加入“易班”平臺。使用過程:(1)師生在www.yiban.cn網站實名注冊(支持手機號、郵箱、易班賬號和博雅賬號等),可找到自己所在高校,學院和班級信息并加入實現實時關注和動態。(2)平臺分“在線學習”等八大模塊,對話界面布局合理,內容與時俱進不呆板,學生使用過程,實現自適應。(3)其中“在線學習”活躍度最高,“輕應用快搭”備受學生歡迎,“優課YOOC”中的“易班學院”為學生職前教育及生涯規劃提供專業指導與服務,“易班大學”成為教育者強大的MOOC平臺,師生手機瀏覽高效便捷。使用特點:(1)平臺服務學生終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非商業公益性。(2)內容豐富,功能強大,適應大學生當下關注,是大學生的活動組織,工作開展,生活服務,自主學習的有益平臺。(3)“優課YOOC”模塊已從思政教育課程全面向專業課教學推進,可通過“我的課程”建立,實現學習資料分享,管理在線考試、在線作業、課群投票、在線測評、成績管理等模塊,其中一個特點是可通過“優求職”向學生招聘信息。(4)在線人數多,使用活躍度高等。適用范圍:無論在思政教育還是專業課教學都能滿足教學要求,筆者通過專業教學實踐,學生使用方便,參與度高,效果良好。
四、結束語
“枯燥”的文化知識對當今大學生的吸引力下降,學生表現出不愛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現在的大學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都很大,他們都在按照自己的興趣點選擇性地吸納知識和信息,我們首先要感謝時代讓課堂擁有一部手機,珍惜并且利用手機,讓手機成為課堂的一部分,轉變教學理念,借助這些信息平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知識嵌入新媒體,將新技術融入教學方法,用手機“點火”智慧課堂,燃燒教和學的激情,使得學生的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真正實現“低頭工具”成為“抬頭利器”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方草.從“手機依賴癥”到推進無手機課堂的研究———以湖北經濟學院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10):194.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等.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科教文匯,2015,10:14-16.
[3]林登萍.遺忘曲線在英語詞匯習得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4:88.
[4]秦瑾若,傅鋼善.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MOOC學習活動設計-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7):12-13.
作者:謝妤 宋衛軍 單位:武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