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09:36: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城市水體景觀營造方法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植物作為城市水體生態系統的能量供應者,維持著濕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城市的快速發展,侵占了濕地空間,打破了濕地原有的生態平衡,導致硬化構筑物環境功能混亂,濕地植物資源縮減,間接影響了植物群落的穩定性,阻礙了城市水體生態功能的發揮[1-3]。同時,在城市水體景觀植物景觀營造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植物景觀單一性、趨同性現象明顯,缺少濕地景觀特色[4]。因此,本文提出對城市水體景觀植物多樣性的豐富,著力營造多樣化特色植物景觀,為城市水體景觀生態景觀系統植物群落生態修復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一、城市水體景觀植物多樣性現狀
植物是城市水體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是城市水體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5]通過對城市水體景觀現狀的調研發現,其植物景觀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水域植物物種豐富度不高,以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為主,景觀較單調。當枯水季時,季節性水淹區由于植被的缺乏導致河床裸露,形成一塊斑駁的景觀;其次,水陸交錯帶常以片植的植物群落為主,缺少變化,整體景觀效果較單一。在一些水體流速較大的區域,常出現土壤流失、土地裸露、邊坡硬質化等現象;最后,植物群落結構缺乏空間層次感,群落間組合關系不合理,空間郁閉度不高。
二、城市水體景觀植物多樣性現狀成因分析
經過對現狀問題的調研與分析,現從植物景觀營造方面分析其成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鄉土水生植物及優勢植物物種的選擇和利用不充分,缺乏對的運用。植物群落構建手法單一,結構簡單,水域和水陸交錯帶植物景觀空間層次豐富度低。
2.水文特征與植物關系的不明確,未考慮到水體流速、水位變化、水質、水文周期等對植物的影響。
3.水體駁岸生態功能應用的不重視。有些城市水體景觀是依托河流而形成,臨河處水體流速較大,常造成水土流失、岸線變化、植被缺失等問題。雖然有些地方采用硬質化的駁岸進行固土護破,但這樣的處理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護岸,造成植物景觀的破壞、水體陸地生態作用的退化。
4.城市水域環境微地形塑造的缺乏。城市水體景觀內水陸交錯帶和陸地區域的微地形塑造量較少,不利于植物物種多樣性和濕地水域生態系統有效性的保持。
三、基于植物多樣性的水體景觀營造方法
植物景觀營造涉及植物視覺特征和濕地生態特性。一方面利用頗具特色的濕地植物實現植物景觀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充分考慮影響濕地植物及其外部狀態的生態運作,進行一定程度的生態修復。從內部因素出發,討論物種豐富度、生態優勢度和均勻度等,分析植物物種選擇與群落結構組成對植物多樣性高低的影響程度[6];從外部因素出發,注意地形、水體、駁岸等多樣化生境的營造[7]。
(一)植物物種選擇和群落結構的營造
1.豐富城市水體植物多樣性:城市水體景觀作為城市綠色空間的基礎設施,能給城市居民提供戶外的休閑、娛樂空間,同時也為城市環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態服務功能。因此在城市水體景觀營造中,鄉土物種的運用顯得尤其重要[8]。首先,注重對鄉土植物的挖掘和運用,在保證特色植物對當地生態環境適應性的前提下,構建觀賞性較高的地域性濕地植物景觀;其次,大力開發當地的優勢物種。達到向上滿足濕地總體上水量相對較多,提高進行雨水收集和滲透的能力,向下提供條件,起到解內澇的作用。同時,利用不同種類植物生長之間的功能差異特性,獲得較高的生態效益。在對植物的生長特性有利于有對濕地植物生長特性和氮磷去除效果研究中表明,鳶尾、菖蒲對污染物的凈化效果效能明顯高于茭白、香蒲[9]。
2.完善城市水體植物群落空間結構:城市水體生物群落包括水生生物群落和陸生生物群落,它們構成了群落的交錯區,增加了物種的多樣性,通過豐富植物群落橫向空間、縱向空間結構,掌握群落的演替規律。橫向空間上應滿足植物之間競爭關系及其空間生態位等基礎上,還應考慮橫向空間中植物物種數量、配置比例、分布狀況等因素;向空間結構需要注意植物群落的搭配層次,保證群落內各植物個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空間,提高植物對環境的利用能力,減緩種間競爭,構建物種、群種、景觀層次協調統一的結構。
(二)多樣化生境的營造
城市水體景觀中地形、水體、駁岸等外在因素既是植物景觀依托的平臺,作為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因子,又影響著濕地的植物多樣性[10-12]。
1.結合地形設計進行植物景觀營造:城市水體景觀植物景觀可以劃分為水域、水陸交錯帶以及陸地空間。受生境環境的影響,水陸交錯帶和陸地空間的植物種類較少,植物景觀結構單一可對這兩部分空間進行適宜的微地形改造,滿足更多植物物種的生存需求[13]。水陸交錯帶進行微地形改造:可在其垂直斷面上適量地開挖一些凹穴,增大交錯帶與水域的接觸面積,同時也能利用交錯帶涵養水源。當水位上漲時能將水引入凹穴,當水位下降時又能將水體留在凹穴,形成一個個小的水環境。(如圖1)通過這種水環境的營造,可為一些對水深要求不高、生命力強的水生植物提供生長環境。結合這種特殊生境,選擇合適的水生、濕生植物進行搭配,可形成結構清晰的微型植物景觀。一般采用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為耐水濕喬木和灌木+耐水濕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耐水淹喬木和水生植物。例如香樟+水松+云南黃馨+萱草+蘆竹+澤瀉;楊樹+落羽杉+火棘+香蒲+鳶尾+風車草+香菇草。陸地進行微地形改造:主要是對地勢較低,并且有季節性水淹的陸地進行洼地的營造。通過洼地保留水淹期漫過陸地的水體,增加水陸交錯帶的面積,擴大濕生環境的面積,豐富濕地特有的濕生植物景觀。(如圖2)可采用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為喬木、灌木、草本+耐水濕喬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例如,在不被水淹的區域種植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如欒樹+烏桕+四季桂+杜鵑+紅花繼木+白車軸草+婆婆納。在洼地區域可采用耐水濕喬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的模式,如櫸樹+楝樹+落羽杉+美人蕉+紙莎草+水蔥+睡蓮[14,15]。
2.結合水體設計進行植物景觀營造:水體的自然特征豐富,在濕地植物景觀營造時可因地制宜,結合水體的類型、形態和水文特征進行適宜的植物配置。受水體流速影響,流水水域應以挺水植物為主,適當搭配沉水和浮葉植物。按照水生植物的帶狀分布規律,可以在水岸沿線高低錯落的營造挺水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群落減緩水流對岸線的沖刷,保護岸帶植物的生存空間。岸帶植物可選擇根系發達、生長迅速的濕生植物,通過大面積種植耐水濕草本植物的方式,達到植物固土、護岸的效果。從水域中央到水陸交錯帶,流水水體的植物配置模式為:沉水+挺水+耐水濕喬、灌、草植物;沉水+浮葉+挺水+耐水濕喬、灌、草植物。(如圖3)具體搭配模式如:池杉+楓楊+黑藻+千屈菜+梭魚草+菖蒲+蘆葦+芒+紙莎草。靜水水體適宜于各類植物的生長,植物景觀營造不易受植物材料的限制。從水域中央到水陸交錯帶,靜水水體植物配置模式為:沉水+浮葉、漂浮+挺水落+耐水濕喬、灌、草植物。(如圖4)具體搭配模式如:垂柳+火棘+金魚藻+苦草+浮萍+睡蓮+水蔥+澤瀉+香蒲+中華結縷草+旱傘草[16]。點狀水體:一般指面積較小、水體較淺的水域或由于低洼地積水而形成的季節性水域,在人工濕地中可以將陸地空間改造成點狀水域空間,結合植物的配置形成季節性濕地景觀。同時,應該考慮水位變化對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注重對耐水濕植物的廣泛應用,以挺水植物為主,避免因浮葉或漂浮植物大面積生長造成水面擁堵[17,18]。從水域中央到水陸交錯帶,點狀水體的植物配置模式為:浮葉、漂浮+挺水+耐水濕喬、灌、草植物群落。(如圖5)具體配置如濕地松+落羽杉+睡蓮+水蔥+香蒲+花葉蘆竹+荻+芒。線狀水體:一般水域空間較窄,平面呈帶狀。在植物景觀營造時應著重對水陸交錯帶植物景觀進行構建,形成優美的岸線景觀,同時也應注意區域內水位變化、水流速度對植物景觀的影響。水域空間以挺水植物為主,局部點綴少量浮葉或漂浮植物;水陸交錯帶空間以耐水濕喬木、草本植物為主,沿水岸點綴少量挺水植物[19]。從水域中央到水陸交錯帶,線狀水體的植物配置模式為:浮葉、漂浮+挺水+耐水濕喬、灌、草植物群落。(如圖6)具體配置如:楓楊+黑藻+浮萍+菱+千屈菜+再力花+黃菖蒲+蘆葦+美人蕉+紙莎草。面狀水體:一般水域面積較大,應著重構建水生植物群落景觀。植物配置采用片植和叢植的手法,形成整體和連續的效果。例如,可在水岸沿線成片種植蘆葦,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形成特色的大尺度植物景觀;在水面種植大面積的荷花,形成區域內的優勢物種。從水域中央到水陸交錯帶,面狀水體的植物配置模式為:沉水+浮葉、漂浮+挺水+耐水濕喬、灌、草植物群落。(如圖7)具體配置如:水杉+狐尾藻+荷花+香蒲+花葉蘆葦+旱傘草+芒。在水體較深的水域,可著重構建沉水植物群落,營造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水下植物景觀。沉水植物能夠運輸氧氣,與水中微生物進行物質交換;能吸收、轉換污染物;能抑制水藻生長。具體配置如:苦草+黑藻;狐尾藻+菹草。在水體較淺的水域,主要構建浮水、挺水植物群落。具體配置如:浮萍+芡實+千屈菜+再力花+梭魚草+花葉蘆竹;荇菜+槐葉萍+慈姑+澤瀉+蘆葦。季節性水域空間影響濕地內受水位變化,在豐水季時是水域空間,在枯水季時伴隨著水分的蒸發,該區域常變成淺水洼地或濕生環境。因此植物物種選擇一般以濕生植物為主,在常水域空間適當搭配一些水生植物??刹捎玫呐渲媚J綖椋和λ?耐水濕喬、灌、草植物群落。具體搭配如:池杉+木芙蓉+慈姑+梭魚草+美人蕉+荻+芒。
3.結合駁岸設計進行植物景觀營造:駁岸作為水、陸間的過渡帶,包容性強,適宜于多種植物的生長。但常因水體沖刷、植被退化等原因造成駁岸嚴重侵蝕、土壤流失。因此,可以通過人工駁岸的建造,采用新型材料如PC仿石、透水磚等[20],恢復駁岸的生態功能,結合植物的搭配豐富駁岸景觀。自然式駁岸一般用于水體流速較小的水岸,利用草坡入水,增大駁岸與水體的接觸面積,同時增加兩者間的水分、物質和能力交換,為駁岸植物生長提供物質基礎。植物景觀可構建為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從水域中央到駁岸邊緣,自然式駁岸可采用的配置模式為:沉水+浮葉、漂浮+挺水+耐水濕喬、灌、草植物群落。(如圖8)具體配置模式如:垂柳+云南黃馨+紙莎草+芒+香蒲+再力花+慈姑+芡實+浮萍+金魚藻。在駁岸侵蝕嚴重的區域,可以通過生物工程手段,利用裝滿土壤的可降解植物纖維袋穩固環境,防止岸邊水土流水。結合這類駁岸的生態特性,可在纖維袋的間隙中種植植物完成景觀營造,植物應選用根系較發達,生長迅速,生態適應性強的物種,并且以濕生植物為主。(如圖9)例如:楓楊、垂柳、濕地松、蘆葦等。植物配置模式與自然式駁岸一樣。生態臺階式駁岸用于水位季節性落差較大、水體沖刷較嚴重的區域。利用生態石籠或混凝土等材料的分割,形成不同層級的生境環境。,靠近水體的低層駁岸是常年被水淹的區域,切水體較淺,可以選擇種植一些挺水、浮葉和漂浮植物,具體搭配如:黃花鳶尾+再力花+旱傘草+浮萍。處于中層的駁岸是季節性水淹區域,因此可以選擇一些耐水濕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具體搭配如:木芙蓉+長芒稗+狼尾草。位于上層的駁岸是陸地區域,可種植一些耐水濕的喬木或陸生喬、灌、草植物,具體搭配如:垂柳+楓楊+夾竹桃+萱草+千鳥花。結語城市水體景觀能否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服務功能,會對城市居民生產、生活、交通、游憩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它也是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城市水體景觀的營造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牽涉到景觀需求、污染防治、環境生態和水利水文等眾多學科。基于植物多樣性的城市水體營造目前還處于基礎理論探索階段,本研究在實際調查及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比較研究,初步梳理了影響城市水體景觀植物多樣性的相關要素并提出了相應的營造方法,但未涉及生態服務功能、景觀效果評價體系建立等內容,未來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通過相關控制加以檢驗。如何將生態服務功能運用到景觀規劃中,使水體生態服務功能持久、長效的發揮作用,將是風景園林學長期探索的目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楊邦杰,等.中國濕地保護的現狀、問題和策略—濕地保護調查報告[J].中國發展,2011(1):1-6.
[2]程志,郭亮華,王東清,等.我國濕地植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0,6(2):53-56.
[3]彭羽,劉雪華.城市化對植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07,15(5):558-562.
[4]陳克林.城市水體景觀建設管理問題的探討[J].濕地科學,2005,03(4):299-301.
[5]楊小波.城市植物多樣性[M].農業初步社,2009.
[6]錢興華.城市園林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7]孫貝貝.基于生境的城市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
[8]趙夢思,付晨,祝遵凌.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規劃——以雙江縣南勐河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05):191-195.
[9]崔麗娟,李偉,張曼胤,趙玉輝,王義飛,趙欣勝,商曉靜.不同濕地植物對污水中氮磷去除的貢獻[J].湖泊科學,2011,23(02):203-208.
[10]王凌,羅述金.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設計[J].中國園林,2004,1:39-41.
[11]金瑩瑩.基于生態保護的東湖國家城市水體景觀景觀營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3.
[12]楊藝紅,王浩.濕地的生境修復與水體景觀規劃設計[J].生態經濟,2016,32(5):223-227.
作者:王立亞 趙彩 曹加杰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