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8 10:15: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幼師高專職業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前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學前教育的發展,多措并舉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改革。其中,提升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質量是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關乎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整體發展的關鍵性舉措。2010年7月,教育部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分步普及學前一年、兩年、三年教育的宏圖大略。同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完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建設一批幼兒師范專科學校”。正是在這樣的改革洪流之下,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批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使得幼兒教師的學歷層次由原來的中專快步向大專層次邁進。招生起點的改變,學歷層次的提升,使得幼師高專院校畢業生的專業素養較之前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與崗位不能完美匹配的現象,需要各院校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培養途徑,創新培養模式。
1幼師高專院校畢業生的“短板”
1.1專業知識割裂,難以自行整合運用
幼師高專類院校為學生開設的課程主要由4部分構成:通識性課程、學前教育類專業課程、文化藝術技能類課程和實踐課程。其中,專業課程是形成學生專業素養的關鍵性課程,這類課程一般包括:專業必修課如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等五大領域的教學法或綜合教法、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園課程、幼兒游戲與指導、學前兒童行為觀察等,專業選修課如家庭教育學、蒙臺梭利教學法等。初看來,課程的確十分豐富,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卻陷入了難以自行整合專業知識的困境。如心理學中的幼兒心理特點是以衛生學中所學的幼兒生理特點為基礎的;教育學中的理念、原則又是植根于衛生學和心理學;教法中的具體教學方法、幼兒園班級管理中的班級管理方法、幼兒游戲與指導中的環境創設及游戲觀察與指導,均植根于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基本理論;各領域的教法、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游戲與指導,又是可以統整在主題活動之下的等等。然而很多學生在浩瀚的專業課學習中,難以提取出其中的聯系,割裂地學習這些專業課,出現“學蒙了”“學混了”的現象。自然,在工作崗位中,也難以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
1.2實踐能力有所欠缺,實操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不能完全實現“無縫對接”
所謂“無縫對接”常常用來形容畢業生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適應崗位工作的一種良好狀態。那么,幼專院校畢業生能否呈此良好狀態呢?在課題《幼教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曾采用問卷調查法,面向一線幼兒園園長及教師進行了題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校園合作現狀”的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9份。其中一個調查題目為“您認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是否與幼兒園所需要的人才相適應?”僅27.95%的參與調查園長和教師認為“非常適應”,59.39%的園長和教師認為“適應”,另有12.66%認為“勉強適應”或“不適應”。結果還是較為樂觀的。但其中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僅1/4的一線園長和教師認為畢業生能達到“非常適應”這種良好的“無縫對接”狀態。而另一個調查題目“您認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存在以下哪些問題?”56.33%的園長和教師認為“缺乏教育實踐能力”。可見,幼專院校畢業生質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3非智力品質有待提升
非智力因素是指需要、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參與人的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表現,往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在教育過程中,非智力品質和智力品質的培養同等重要。然而,幼專院校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中,非智力品質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針對問題“您認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存在以下哪些問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29位一線園長和教師中,44.1%認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34.93%認為“缺乏與幼兒溝通的技巧”,23.58%認為“缺乏責任意識”,21.83%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而勇于承擔責任、兢兢業業、不怕苦不怕累,能與幼兒進行良好溝通,能與同事友好相處、通力合作,對畢業生未來的工作前景發揮著極大的影響作用,甚至超越智力因素的影響。可見,幼專院校畢業生在非智力品質方面還有待提升。
2問題成因剖析
2.1課程設置存在缺陷
課程是學校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鐘啟泉在《現代課程論》中,給課程下了這樣的定義:課程是指在學校教師指導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這種活動類課程觀非常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學習經驗。幼專院校學生的培養質量,與課程安排有著緊密聯系。
2.1.1相互割裂的專業課授課模式不利于學生建立完整知識體系
在幼專院校的課堂教學中,專業課教師往往各自為戰,只在自己所負責的學科領域中授課,增加了學生統整知識的困難。現有的授課模式,導致了心理學教師講心理特點,教育學教師講教育原則,五大領域教法課教師分別講各領域教育活動設計方法等。學科知識之間的銜接點在哪里,如何在工作實踐中加以綜合運用等,教師們鮮少提及。教師都缺乏統整專業知識的意識,學生更難于自主完成這項任務。
2.1.2理論與實踐課安排比例失調
個體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易于被理解,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幼專類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實踐類課程遠遠沒能達到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分量。以石家莊某幼專類院校為例,學生在一年級時僅有半天下園觀摩;二年級時,第二學期有一個月保育員實習;三年級時,第一學期有一個月教養員實習,第二學期為四個月的頂崗實習。這樣的實踐課程安排效果如何呢?事實是,一年級的半天觀摩,由于時間極短且沒有明確的觀摩任務而流于形式,許多學生在二年級時甚至不記得一年級曾經去幼兒園做了什么;二年級下學期一個月的保育員實習和三年級上學期一個月的教養員實習,學生往往在第一周熟悉環境,第二周嘗試參與各項工作,第三周剛剛漸入佳境,第四周就要離開實習園所了。而三年級下學期的頂崗實習,學生確實有了較為深刻的實踐體驗,意識到了自己的欠缺之處,但實習結束后,緊隨而至的是畢業,而不是回校根據自身情況繼續進行查漏補缺的學習。可見,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在時間安排和比例分配上的不合理,是導致學生難于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原因。
2.1.3院校實習指導工作流于形式
近年來,在學前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幼專類院校大幅擴招,形成了一屆十幾甚至幾十個班的超大年級,這給實習指導工作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從前一個年級幾個班,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地點,派兩位教師共同指導一個實習點,實習指導工作有實質性效果。如今一個年級上千人,很多學校采用自行聯系實習點和學校統籌安排相結合的方式,導致實習點數量極多、地域極度分散,各實習園所保教質量參差不齊,院校實習指導教師人數遠不能滿足深入指導實習的需求,而變成了一位教師指導若干個實習點。如此一來,院校指導教師只能在各實習點間奔波,在每個實習園所蜻蜓點水般“關照”一下學生,無法進行有效的入班觀察和保教活動設計與組織方法的指導,院校實習指導工作流于形式。
2.2院校專業課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各幼專類院校的專業課教師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狀,即真正畢業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不多,多是教育學、心理學專業教師。這些教師往往是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才熟悉了學前教育專業的知識。且教師自己往往是“出校門”(大學畢業)就“進校門”(進幼專院校工作),自身缺乏學前教育的一線實踐經驗,理論課教學多是照本宣科。
3幼師高專職業教育模式創新策略
3.1專業課教學滲透學科整合思想
幼兒園各項保教工作的開展,都是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的。幼專生必須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近年來,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職業院校(高職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技能大賽,在各賽項的設置上就反映了這樣的精神與導向。以賽項之一“保教活動分析”為例,給定選手一個發生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師幼互動視頻案例,要求選手分析案例中反映了幼兒怎樣的心理發展特點,如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以及個性、社會性發展、學習心理等特點,對教師的保教言行進行評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該賽項就是對選手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教法、游戲、學前教育政策與法規、班級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大賽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促進整個學前教育專業師資培養質量的提升”。大賽所折射出的學科整合思想在幼專院校日常的專業課教學中值得借鑒。為幫助學生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以便在工作實踐中整合運用,專業課教師在備課、授課過程中應樹立相關學科知識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在教法課中,既要讓學生知曉教學設計方法,還要讓學生明了為什么要使用這樣的方法,是以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游戲課程中哪些理論為基礎的,如此學生才能做出科學、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活動設計方案。若條件允許,甚至可以打破傳統授課模式,嘗試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備課、共同授課,理論專家與外聘實踐專家共同備課,共同授課。不同學科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可實現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盡可能幫助學生從更加開闊的視角審視所學專業理論。
3.2建立長期、穩定、有效的實習指導基地
幼專類院校應建立自己長期、穩定、有效的實習指導基地,基地園所長期、穩定,才能在接待實習的過程中反復總結經驗、不足,提升指導水平。而“有效”則指,基地園所領導和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在指導實習工作中有著強烈的熱情和責任心,能真正配合幼專院校開展有實效性的實習指導工作,而不能如某些接待實習的私立園所般,把實習生當作免費或低價勞力,讓實習生做過多低水平甚至無意義的體力勞動,而錯過了有價值的保教活動的觀摩和組織機會。
3.3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園合作
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開展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應“推動行業龍頭企業、高成長性企業與一大批優質職業院校強強聯手、互利共贏,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實習基地建設、教學模式改革、職業培訓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既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又促進企業自身的產業升級,并為升級儲備人才。為此,幼師高專院校應采用更為有效的合作模式,深化校園合作。那么,幼兒園是否有與幼專院校合作的意愿呢?幼兒園與幼專院校合作的原因是什么?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回報”呢?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于幼專院校制定出更加科學的合作方案,促進雙方在合作中取得互惠互利的共贏效果。課題組下發的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貴園是否愿意通過校園合作與高職院校共同培養學前教育人才”,89.96%的園長和教師表示“非常愿意”。可見,校園合作得到了絕大部分幼兒園的鼎力支持。另有一個問題“您希望通過校園合作取得哪些效果?”,86.03%的園長和教師選擇了“提升本園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位居各選項榜首。可見,基層幼兒園還是希望通過校園合作,來提升本園的辦園質量。這些因素,幼專院校在制定合作方案時應予以考慮。
3.3.1增加學生實習時間,豐富學生實習形式
每個學期,都應安排學生進行時間不等的集中保教見實習,實習任務要明確而具體,依學生所學專業課情況確定,各學期實習任務難易度要形成梯度。除集中見實習,還應創造條件,方便各專業課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帶學生下園進行有針對性的短時見實習。如學習“幼兒園生活活動的組織與指導”時,帶學生到幼兒園對入園、離園、餐飲、睡眠、如廁等活動進行細致觀察;學習“教學活動”時,帶學生到幼兒園觀摩教學活動并參與幼兒園教師的教研活動等。若各專業課教師隨時帶學生下園困難較多,幼專院校還可借助信息技術,與基地幼兒園開展遠程實時互動課堂,根據教師教學需要,基地幼兒園將相關保教活動環節進行直播,學生與幼兒園教師可以隔著屏幕進行答疑解惑,溝通交流,這是一種經濟、高效的模擬實踐方式。
3.3.2通過校園合作將院校專業課教師打造成雙師型教師
在教師培養上,幼專院校也要與用人單位開展多形式合作。如支持專業課教師與基地幼兒園教師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和教材編寫;要求專業課教師聽基地幼兒園教師的課并進行保教活動研討;邀請幼兒園一線專家、教師聽幼專專業課教師的課,并提出建議,幫助其改進教學;定期委派專業課教師到基地幼兒園頂崗等。這些措施既能幫助院校專業課教師增加實踐經驗,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又能幫助基地幼兒園教師提升理論層次和科研水平,從而幫助基地園達到提高辦園水平,提升社會知名度的目的,可謂兩全其美。
3.4多渠道開展院校畢業生職后繼續教育
近期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制定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實行幼兒園園長、教師定期培訓和全園輪訓制度,進一步提高幼兒教師的科學保教素質和能力”。幼專院校若能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出一套更有針對性的院校畢業生職后培訓課程體系,使院校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還能定期回到母校進行充電學習,勢必會在畢業生成為幼教名師的道路上提供關鍵的一臂之力。
作者:許艷玲 丁亞紅 田玉娟 單位: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