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2 03:15: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交通基礎設施是影響經濟集聚的傳統因素,在多個層次空間集聚過程中,經濟資源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越來越大,大大改善了我國各地區間的連通性。自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愈加重視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且在每個五年規劃均有強調。當前,我國以大發展、大跨越作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向,如我國公路工程建設,從1997~2017年,由99.75萬公里增至400多萬公里,增長了3倍多。但在各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分布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性,相比西部地區,中東部地區等級公路密度更高,且具有明顯的塊狀分布特征。通過分析各省份GDP密度和等級公路密度,明顯可見,我國經濟活動分布和交通基礎設施分布之間,空間相關性極強,具有顯著地空間集聚特征。要“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只有將交通基礎設施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引領、支撐作用。但當前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規模大、建設工期長,且與經濟發展要求不協調等,將嚴重浪費社會資源。在促進經濟集聚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較大,為此,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極為必要。
1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集聚的概述
1.1交通基礎設施
研究視角不同,交通基礎設施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通常可從兩方面分析:(一)交通基礎設施是基礎設施的主要構成部分,此概念界定依據為交通基礎設施的經濟屬性,主要對社會經濟發展機制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二)交通基礎設施是交通運輸系統的主要構成部分,此界定依據為交通基礎設施的功能性,研究方面偏重于在交通運輸系統內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進行研究,應以第一種概念為主展開敘述。
1.2經濟集聚的概述
集聚一詞源自于地理學,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間及特定時間內,人口、資源等經濟要素的集中現象。從經濟學分析,在《工業區位論》(A.Weber著)一文中首次提出集聚一詞,其認為區域、集聚是影響區位的主要因素。由產業集聚來看,需對資源區位集聚機制進行分析。經濟集聚的實質要求將原有資源分布格局打破,保證經濟活動流向于特定區位。
2增強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影響的建議
2.1完善交通運輸網絡體系
經濟資源跨區域流動性而言,交通運輸體系對其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樣,經濟發展而言,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是否合理也關系巨大,為此,可通過交通運輸體系對運輸成本的影響,來合理配置空間單位內經濟要素的分布情況,從而達到資源配置優化的目的。具體應用中,為將交通運輸體系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必須建立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保證市場體系內商品、要素能夠自由流通,并將市場壁壘清除,這也是完善市場體系的主要方式。與市場商品、要素流通而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其發展的基礎,為此,可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供給作用,推動地理空間上經濟資源合理、有序地流通,并對經濟資源的區域分布進行有效調控,進而達到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我國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前提下,可大大降低各省份間經濟資源流動門檻,克服地域限制,提升運輸通達性,保證經濟資源流向范圍更為廣闊,增強經濟社會的整體效率。
2.2提高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供給
據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影響“市場規模效應”本地交通基礎設施可對本地區經濟集聚起到促進作用,且對其他區域經濟集聚存在負向溢出效應,因此,不斷提升某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對經濟資源由其他地區向本地區流動極為有利,從而在本地區可形成經濟資源集聚現象。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第二,城鎮和農村之間的差距。為此,在我國交通網絡體系逐步完善的階段,可利用頂層設計政策性地傾斜于欠發達地區,如中西部、農村地區等,同時,通過中央財政扶持的措施,加大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針對民營資本需放寬市場準入標準,在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中積極主動地引入民營資本,增加其參與度。同時,還要針對欠發達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規劃建設,通過完善當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體系,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供給水平有效提高的基礎上,還要有機結合城鎮化建設,實現由中心城區向周圍地區經濟輻射,發展為由點帶面的經濟發展形勢。,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要重視新型城鎮化、要突出三大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積極主動消除發展障礙,提高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加大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供給,打破經濟資料流動困局,實現技術、資金、人才等充分流通。同時,在欠發達地區應利用交通基礎設施逐步擴大經濟要素的分布范圍,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從而縮小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
2.3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結構
經濟資源的集聚能力及方向而言,不同的交通基礎設施,其作用存在一定差異。經濟要素空間分布可利用交通基礎設施的集聚效應進行合理調整,但在調整過程中,還需適當調整交通基礎設施的種類結構,便于各地區經濟更好地集聚。欠發達地區而言,針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優先發展那些對當地經濟聚集有利的項目,如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等,以此提升當地經濟集聚能力。此外,在對不同類型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調整的過程中,還需對其功能屬性加以重視。如實現人物跨區域、遠距離運輸是高等級公路的重要功能,且輻射范圍廣、主要布設于主要交通干道,而區域內運輸主要靠低等級公路完成,此類公路往往分布在偏遠地區,因此在交通基礎設施供給過程中,需要做好地區定位,且結合整體發展方案,保證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種類選擇的合理性。針對東部地區,其經濟集聚水平較高,當前經濟發展中,高等級公路建設已非主要發展項目,應將提高本地區整體交通便利性看做是當前發展的重點,提高邊緣地區交通設施建設水平。針對欠發達地區,即中西部地區,因其經濟聚集力度較低,應重視本地區當前如何吸引經濟要素集聚,因此,可加大力度建設具有跨區域的高等級公路建設項目。
2.4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區域協調供給
經濟集聚研究中發現,交通基礎設施對其存在溢出效應,一旦出現溢出效應,就會影響多個地區的利益,因此在交通基礎設施供給政策制定前,必須對此政策是否會影響周邊地區進行全面分析,要求建立的交通基礎設施跨區域協調供給機制具有合理性、科學性。以國家角度分析,要及時出臺相關法規政策,且保證出臺的政策法規與當前經濟發展需求相符;以地方政府來講,要積極主動地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協同供給合作平臺,并進行管理委員會的設置,保證能夠及時維護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同時,還應設置信息平臺,并將現代化計算機信息技術等融入該平臺,以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等相關項目做到地方政府之間信息共享,及增強交流。
3結束語
綜上所述,世界上50%的人口在城市居住,在西方發達國家,該比例甚至達到了3/4。也就是說,在少數地理空間上會出現經濟活動集聚現象,這種現象具有客觀性。當經濟資源不斷流向少數地區,且出現集聚現象時,將會導致區域經濟增長不均衡問題產生,從而產生區域差距。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可以看到我國已成“中心——外圍”的空間發展格局,那么,如何將經濟資源源源不斷地流至欠發達地區,如何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顯得尤為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經濟集聚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可改善欠發達地區的交通條件,這對當地經濟增長也極為有利。為此,應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力,通過其影響力,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魏芳.交通運輸促進經濟集聚和擴散的機理與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6,(05).
[2]劉越,閔路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溢出效應研究——基于空間經濟學視角[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
[3]宗剛,張雪薇,張江朋.空間視角下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8,(08).
[4]樊一江.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思路和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18,(08).
[5]梁超.基礎設施規模、市場潛力和經濟集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04).
[6]胡煜,李紅昌.交通樞紐對城市集聚經濟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地級市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7,(02).
[7]袁新敏.綜合交通樞紐促進城市現代服務業空間集聚的對策研究——以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2,(08).“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
作者:王磊 單位:駐馬店市農村公路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