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轉型及規劃應對

時間:2022-01-18 10:37: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鄉村轉型及規劃應對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轉型及規劃應對

長期以來,鄉村規劃在我國城鄉規劃體系中屬于薄弱環節,由于缺少系統的理論支撐與方法指導,規劃師在鄉村規劃實踐中往往簡單套用城鎮規劃的技術指標[1],對現代鄉村空間獨有的經濟、社會、文化特點缺乏深入、準確的認知,導致規劃成果難以滿足鄉村轉型發展需求。近幾年縣域開展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美麗鄉村及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各類農村規劃,關注重點主要是鄉村道路系統、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以及鄉村居民點、廣場綠化、環衛等物質環境的改造,而對鄉村產業、特色文化等軟性空間規劃重視不夠[2],規劃方案與鄉村發展實際需求錯位,出現了盲目撤并村莊、簡單復制城鎮社區、設施標準設置過高、“千村一面、特色喪失”等現象,規劃可操作性及實施效果較差。在國家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大背景下,鄉村的產業經濟、社會及文化結構都將發生根本變化,探討新形勢下科學合理、實用性強的鄉村規劃策略將對引領鄉村實現轉型、復興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1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變遷

1.1產業變遷

在市場經濟機制推動下,鄉村農業已經一改以單個農戶為基本單元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由分散、單一種植模式轉向規模化種植、園區化經營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模式[3],生態農業公司、農業科技園區等新型產業經營主體逐步成為鄉村農業的主要組織方式,農業生產整體效益、農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例如河南鄢陵縣除發展小麥、玉米、棉花、煙葉等傳統農業,還將花卉產業作為縣域特色產業進行培育,僅各類花木園林企業就達600余家。一些鄉村甚至根據市場需求自發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化農業經營格局,產業組織方式與空間布局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鄉村產業多元化趨勢日益凸顯,新時期鄉村特色農業的發展及經營模式的轉變催生了現代物流、生態旅游及會展等產業,初步形成了由特色農業、第三產業及衍生產業共同構成的“1+3+X”的多元化鄉村產業結構體系,產業空間類型也呈現日益多樣化的趨勢。

1.2社會結構

從近幾年縣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變化趨勢來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發展要素逐步由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轉變為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雙向流動。在鄉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輸出的同時,鄉村資源的特殊性也吸引著部分掌握技能、信息、資金的精英人士回鄉創業,越來越多的城鎮資金、人才、信息正向農村地區回流[4]。新型城鄉關系及產業結構體系的形成,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鄉村傳統的社會結構。未來鄉村社會結構將呈現兩大特征:1)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及產業多元化的需要,未來鄉村將主要由創業精英、新產業工人構成;2)人口城鎮化的加速將使留守老人規模日益寵大,鄉村社會將面臨老齡化的挑戰。因此,傳統鄉村社會結構的解構與重組也對鄉村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

1.3文化生態

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轉變,以小農經濟為代表的傳統鄉土文化正逐步被機械化耕作、市場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后農業文明所替代,鄉村文化生態發生急劇變化。表現最明顯的即鄉村傳統文化習俗的消失,昔日曬場、溪邊、村口、橋頭、祠堂、寺廟、集市等承載村民交流、休憩、娛樂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正在逐步走向消亡及凋落,即便得以保留其原有功能也已基本喪失。舊公共文化空間的凋零與新公共文化空間的缺失使鄉村文化出現斷層,亟待塑造新的文化空間載體,實現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鄉村規劃思路與重點

在新型城鎮化及城鄉關系轉型背景下,鄉村規劃應正視鄉村在區域空間架構及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遵從鄉村自身的自然生長與經濟發展規律,改變簡單進行鄉村居民點遷并,并按照城鎮社區標準配套各項服務設施的傳統規劃思路,以提升鄉村經濟增長活力、滿足鄉村主體生產生活需求、促進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統籌安排鄉村產業、居住及文化空間。

2.1產業空間

鄉村產業空間規劃是有效整合鄉村特色資源、激發鄉村內在發展活力的前提,成功的產業規劃同時也是吸引精英人士回鄉創業的重要因素。產業空間規劃應在分析鄉村特色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格局的基礎上,找準鄉村產業定位,適應鄉村產業規模化、園區化的發展需求,打破自然村或行政村的界限,根據不同產業類型特征對鄉村產業資源進行整合,明確各類產業的空間布局位置、產業面積、項目設置及目的人群,其中具體的項目設置是鄉村產業規劃能夠得以落實、實施的關鍵所在。另外,順應鄉村產業多元化的趨勢,鄉村產業空間規劃應為鄉村旅游業、傳統手工業、創意產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預留足夠的彈性空間,打造現代農業與其衍生產業聯動互促的產業空間體系。

2.2生活空間

現有的鄉村規劃方案不實用,一方面是由于對農村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沒有足夠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則因為對鄉村生產生活習慣尊重不足,照搬城市社區模式所致。鄉村生活空間規劃應以改善鄉村整體人居環境為目標,遵從既不破壞原有鄰里鄉脈,同時又能盡量滿足新型鄉村主體對居住品質要求的基本準則,對鄉村居民點以整治、引導為主,合理確定村莊的集聚規模;村莊居住區確需搬遷合并時應審慎論證,不能輕易丟掉原有村落的風格,要廣泛征求各公眾群體的意見,增強原住村民、新鄉村主體對規劃方案的參與度。另外,針對不斷增大的鄉村老齡化群體,鄉村規劃應在實地調研、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選取恰當的區位設置相應規模的養老院、康復醫療中心等養老機構,實現鄉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養。

2.3文化空間

在現代城市文明與社會轉型浪潮沖擊下,民間文化資源的衰落及鄉村文化主體的斷層導致了傳統鄉村文化空間的邊緣化。通過構建適應轉型時期鄉村文化主體需求的鄉村文化公共空間,重塑具有鄉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鄉村公共文化生活,是鄉村規劃需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規劃應通過深入考察和總結,挖掘整理屬于村落本土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傳統,利用村莊公共活動區域、主要通道等鄉村空間重要節點的規劃設計[5],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標識與文化景觀,保留鄉村記憶。同時,應注重對鄉村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創新,鼓勵鄉村文化主體將現代城市文明要素積極融入鄉村本土文化資源,創造豐富的鄉村文化生態,增強鄉村新文化主體對地方文化傳統的價值認同,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再造。

3結語

鄉村規劃是指導鄉村未來經濟發展與村莊建設的重要綱領,也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鄉村正處于產業組織、社會主體、文化生態等多元結構的轉型期,面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規劃實踐者應擺脫套用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思路,正確把握鄉村的地域特點和空間生產邏輯,利用深入調研、親身體驗等途徑加深對鄉村發展要素及變遷規律的認知,探索符合鄉村空間環境組織肌理的規劃方法,減少規劃失誤帶來的負面影響,使鄉村規劃真正擔負起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孟瑩,戴慎志,文曉斐.當前我國鄉村規劃實踐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規劃師,2015(2):143-147.

[2]許景.當前我國村莊規劃的反思———從“魯侯養鳥”談起[J].規劃師,2015(6):139-143.

[3]申明銳,張京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J].城市規劃,2015(1):30-34.

[4]李迎成.后鄉土中國:審視城市時代農村發展的困境與轉型[J].城市規劃學刊,2014(4):46-51.

[5]張俊衛.河南省村莊的類城鎮化及建設路徑重構[J].規劃師,2015(3):106-110.

作者:牛艷華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

上一篇: 中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研究 下一篇: 價值鏈視角下財務管理研究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蜜桃播放 | 免费午夜国产视频 | 亚洲精品尤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久久 | 夜色福利少妇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