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傳統聚落聚居空間分析

時間:2022-01-18 10:21: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鄉村傳統聚落聚居空間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傳統聚落聚居空間分析

目前,中國鄉村社區發展主要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根據距離城市遠近不同,形成特定的鄉村社區居住空間。對于大多數未經開發且保存相對較好的傳統村落來說,它們一般相距城市較遠,經濟比較落后,仍以鄉村傳統聚居生活方式、居住結構為主,發展較慢。本文以江西省撫州地區的村落調查研究為基礎,分析傳統聚落的居住空間特征及其發展保護。

1鄉村傳統聚落的現狀及成因

通過對江西撫州地區的若干村落的調查比對及案例分析,多數保存較好的現存傳統聚落屬于遠郊鄉村社區,受現代經濟侵蝕較少,交通不夠便利,信息閉塞,城市經濟功能不能對其有效輻射,因此市場信息不靈,技術人才匱乏,生產資金短缺,處于區位發展的弱勢;同時,政府的公共資源和基礎設施均較薄弱,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水、電、路、農田、基本建設、文化設施和衛生設施投資嚴重不足。目前,除鄉村電網改造取得實質改善外,鄉村社區其他基礎設施變化不大,尤其是通信設施呈現一定的衰退態勢。由于社區生產結構單一,主要為農業和種植業,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居民大多數以傳統農業為生;加之遠郊鄉村社區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戶等行為主體居住條件不容樂觀。因為缺乏資金,這類鄉村住房改善度普遍不高,且較為分散,缺乏合理規劃。由于外出務工帶來的收益要遠高于鄉村社區農業收入,促使村落中外出務工現象明顯增多,造成社區內庭院閑置突出,在鄉村社區中呈點狀或塊狀分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不發達的經濟同時導致村落中新建的住宅數量不多,對老宅舊宅的破壞較小,致使古村落中保持了傳統聚落的空間格局和建筑與文物的原始形態,值得我們當前的發掘和研究。

2傳統聚落居住空間特色分析

本研究的案例主要來源于對江西省撫州地區的村落調查,有獨特的地域特色。隨著中國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之提高了對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視程度,鄉村社區居住環境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居住空間特色的研究與保護勢在必行。針對傳統聚落不同的地段與格局的調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2.1內部空間

通過對傳統聚落中建筑內部空間的調查和測繪,發現多數建筑為標準的三合院,平面布局較為緊湊,空間形態多為矩形,由廳堂、廂房、門廊等元素圍繞天井形成較為封閉的內院。天井的形式利于兩側廂房采光,進深較短,減少西曬,注重夏季降溫和陰涼,與當地夏熱冬冷的氣候特點相結合。這種三合院形式的形成是受宗法禮教思想的影響,表現為中軸對稱的布局,功能模式固定,祖宗居中,層層遞進的空間模式,體現了長幼有序的概念。同樣,住宅內部的空間安排和尺度,也反映了當地村民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民俗風情。

2.2外部空間

歷史村落發展進程緩慢,其聚居空間節點主要因標志物集結而成,比如村口、門樓、廟宇和因人群活動功能需要而形成廣場、祠堂等活動空間。傳統鄉村聚落中,具有中心意義和場所精神的節點要數祠堂建筑。在古代官方的封建統治和宗族自治的管理下,村莊表現為相對文明的社會形態,祠堂作為村一級的政務中心,主持村中的大事,諸如婚喪嫁娶、祭祀及事務糾紛等。祠堂門前的廣場,一般為村落中少有的開敞寬闊地帶,這種大型開放空間,陽光充沛,利于戶外活動,一般放置村規碑、告示欄、村民須知等多種宣傳展示用品,是村民集會、休閑等活動的重要場所,體現著宗族的團結和實力,比較受村民的重視。傳統聚落中,最普遍的外部空間是宅間的空間,涉及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功能使用密不可分的空間,與村民的使用行為和約定俗成的習慣密不可分。例如入口空間的過渡;巷道的曲折多變,與住宅院落呼應;交叉口的曲折錯位等。這些外部空間中,村民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下棋聊天,中午端著飯碗蹲在墻根的太陽地里邊吃邊聊,兒童在此嬉戲打鬧,為村民提供了自發性戶外活動的場所。

2.3網絡聯系

村落形態中的兩大要素為自然環境和建成環境,本文研究的居住空間屬于建成環境,包括聚落中的建筑、院落、街道、廣場等,它們相互組合,形成網絡化結構。其中,網絡聯系的主要手段為巷道,巷道一般分為主要巷道和次要巷道。主巷道是交通性道路,承載著主要的交通功能。內部的次要巷道,主要是經年累月形成的,大多較為曲折、界面豐富,有高墻和石雕門樓、鏤花的石窗院墻、簡單的大面高墻、后院出口等。在不寬的巷道中,可以感受到光影的變化和悠閑的生活氛圍。與巷道相聯系的主要為網絡交織的排水系統。一般來講,大部分巷道都有單側的排水溝,家家戶戶天井下的暗溝與之相聯系,暗溝上以石板的形式覆蓋,在美觀整潔的前提下,將雨水或生活污水排出村外。除此之外,村莊內的巷道、廣場、水塘、水井及公共建筑有機的布置,形成了網絡化的傳統生存空間環境。

3鄉村傳統聚落存在的保護問題

針對前述對傳統聚落的分析研究,對于鄉村傳統聚落的保護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忽視

每一個鄉村傳統聚落都是根植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下,在與自然環境不斷融合發展中體現自身的價值特色的。但目前許多鄉村在保護與利用之中卻忽視了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例如,許多聚落中的水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周邊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整體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當地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不健全,導致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對地表水環境污染嚴重,極大程度上破壞了古村聚落的環境風貌。

3.2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忽視

從國外的遺產保護歷程與經驗上來看,保護的對象已由最初的文物古跡、單體建筑發展到歷史街區及其周圍環境,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受到極大的重視,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增設了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現階段的鄉村傳統聚落保護中,仍主要是對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建筑遺產保護較為重視,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對較弱,導致傳統民俗文化衰退,過于注重商業氣息的營造,與歷史環境風貌格格不入,保護的結果差強人意。

3.3對生活真實性保護的忽視

有些鄉村傳統聚落為保護聚落形態,盲目地將古村內的居民全部遷出,只保留服務人員和旅游設施租售經營,使傳統聚落失去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失去了原有的歷史韻味,喪失了它原有的使用功能,不能繼續居住和生活、促進繁榮。

3.4對經濟效益的盲目追求

很多地方看到了歷史文化開發帶來的豐厚旅游收益,一味對古建筑進行模仿建造,加大開發力度。其中建造仿古街、舊貌換新顏等做法,嚴重損害了傳統風貌的延續,造成古村鎮特色盡失,形象損毀。雖然短期內帶來一些經濟效益,但卻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相違背,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并很可能會縮短旅游壽命周期,破壞了聚落文物的價值和意義。

3.5對傳統聚落保護的態度消極

鄉村歷史聚落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經濟發展的支持,但如果盲目過度地開發,則嚴重損壞了已經十分脆弱的歷史遺跡。如以房地產開發為名,依靠地產開發公司對古鎮進行保護,以開發代保護,以高利潤為前提,并不以保護為目的,破壞了古建周圍的環境氛圍,保護效果差強人意。與此同時,地方經濟落后,也同樣導致保護力度弱,保護積極性大打折扣。

3.6對保護與發展關系的忽視

對于傳統聚落的保護,實際上是對特定人居環境的保存和延續,居民本應是保護中給予充分關注的對象,許多保護卻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將傳統聚落的保護與居民的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僅僅保護傳統遺存和發展旅游觀光產業,在居住環境改造、日常民宅維護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一些居民不愿生活在老房屋中。他們自發對原有建筑環境遺存進行改造,甚至干脆拆舊建新,對歷史遺存產生了嚴重的破壞。這種僅僅保護實體遺存,對居民及生活方式不進行保護的做法,不利于保護與發展的協調,使保護走入困境。

4傳統聚落居住空間的保護對策

隨著對歷史遺產保護意識的加強,遺產的保護理論和實踐也日臻成熟,多學科多專業領域的參與使傳統聚落的保護更加專業化和系統化。傳統聚落與現代城市形成巨大反差,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對傳統聚落進行分析和保護,從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調查,提出相應的保護機制,其中尤以保護規劃為主,從保護與更新的方式、風貌整治及設施改造等內容入手。

4.1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社會文化和發展歷史。對于傳統聚落內的建筑,首先應明確現狀風貌、規模年限、考古價值等情況,對建筑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與整治。主要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對建筑進行分級,對歷史建筑、環境要素建立檔案;二是對不同級別的建筑確定相對應的保護與整治模式,對重點院落提出具體的修繕措施。(1)保存,對文物及古建筑在不改變其原狀的基礎上,適度修繕、保養;(2)修復,對那些含有歷史價值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建筑,在保持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對外立面進行整修,對內部設施和布局適當改造,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另外,新建筑也是傳統聚落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建筑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和延續,但為了保護歷史風貌不被破壞,新建筑宜與老建筑相協調。對于已建的新建筑進行整治,按照歷史風貌要求對建筑高度、色彩、形式、體量等進行適當修改。對于規劃中的新建筑進行控制引導,制定控制導則,對建筑色彩、形式和體量等具體指標進行控制,符合特定的地域特色。

4.2文物古跡

文物古跡是記載歷史信息的實物,具有較高的考古意義和歷史價值,見證了歷史與文化,在鄉村傳統聚落中分布廣泛。主要包括歷史建筑主體、局部的構配件、內部設施、古董字畫等文物,其中以建筑構配件為主。對于這類文物古跡的保護整治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步:(1)鑒定分析,對每一件文物進行登記造冊,根據文物現狀進行評價分析和歸類;(2)擬定保護清單,根據鑒定分析的情況,對文物進行逐一標號,劃分保護類別和等級;(3)選擇保護整治模式,例如保存、修復、更新等。隨著老百姓的認識的提高,對文物古跡的保護由消極轉向積極主動的保護,合理對文物進行保護及組織,適度進行開發展示,其中可移動文物集中保護和展示,不可移動文物掛立展示牌等進行標記和展示。

4.3街巷空間

街巷空間是傳統聚落的主要公共空間,是一個多功能復合的空間活動網絡,其內包含了人們的居住生活、商業交往和游憩觀賞等多種活動,是反映歷史風貌的主要空間廊道,以街巷、河流以及作為街道空間的延伸和放大的廣場空間組成,包含的人文信息極為豐富。在保護規劃中宜在保持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對街巷的空間尺度、街巷立面和鋪地形式進行調查并整理,提出具體的保護與整治要求,對重點街巷地段、場地等提出具體的保護與整治措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改善:(1)尺度,主要指街巷寬度與沿街建筑高度的寬高比,一般河道空間寬高比大于1,街道空間寬高比小于1而大于1:3,小巷弄堂的寬高比則小于1:3;(2)立面,街巷立面與交通屬性和生活功能密切相關,要根據不同街巷立面的現狀情況進行保護和整治,注重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統一性、連續性,形成完整的視覺景觀;(3)鋪地,鋪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街巷的層次與等級變化,在鋪地的改造保護中,應注重保護和采用當地傳統材料和形式,減少改造,修復為主。

4.4村落形態

村落形態主要指傳統聚落的總體布局形式以及街巷、建筑、水系等物質要素的格局、肌理和風格,不僅體現規劃布局的基本思想,還可以看出其歷史變遷的過程,反映出一定歷史條件下居民的心理、行為與環境的互動、融合的痕跡。其改善措施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控制和管理:(1)調整聚落密度,拆除一些與歷史風貌不協調的新建住房,緩解核心保護區的居住生活壓力,提高居住環境和設施質量,恢復傳統建筑風貌;(2)控制交通,鼓勵和發展步行交通,控制機動車交通,對機動車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停車場;對道路系統進行合理規劃,以免破壞環境風貌;(3)合理安排新建筑,保護村落尺度和空間輪廓線,制定空間高度的層次,進行通視性分析,保障建筑周圍的空間環境,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布局;(4)綜合改善基礎設施,對道路、給排水、電力、供氣等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在不改變村落格局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綠化和公共活動空間,以保障現代生活的需要,同時留住村落生活的真實性。

4.5田園環境

田園環境是以農田、果園、林木、綠色植被以及山水自然風光為主的環境風貌,是傳統聚落生根的背景環境,對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農田、果園、林木等綠地系統包括位于居民點內和居民點外兩部分,其布局要堅持以傳統風貌特色保護為主。在居民點以外的農林用地合理劃定保護范圍,不得私自改變用地性質。對于居民點內的村落宅間綠地和公共綠地,盡量使用本地樹種,考慮到居民生活的舒適度,可適當增加綠地面積和開放空間,形成三維的綠地系統。對于村落中的古樹名木也要有具體的保護措施。對于山水自然風光的大背景環境,由于其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往往破壞嚴重,因此應在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同時,制定相關可行的保護措施,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規劃,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保護和治理,以達到保護傳統聚落環境的目的。總體來看,中國歷史悠久的古代文明主要是農業文明,成千上萬的村落是這一文明的重要承載者,因此歷史聚落的保護尤為重要。科學規劃是實現有效保護和利用的關鍵,對歷史聚落的聚居空間保護要從全局和整體發展出發,將建筑遺產、自然環境、民俗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機結合,以保護建筑遺產及其環境為主要內容,重在保護,兼顧發展,使保護與科學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戴儉.中國傳統建筑外部空間構成[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范麗婭 王雪強 單位: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上一篇: 城市自然景觀構建模式研究 下一篇: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探索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婷婷 | 在线极品欧美aⅴ |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