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7 10:17: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城市景觀生態空間構建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重要的理念,也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其核心是發展,包含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達到既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當代人需求,又能保護環境與資源,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然而,當今生態的失衡,人們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更多的是追求形式與視覺美感為主要標準,城市景觀的盲目建設以及對生態倫理的忽視,導致城市景觀在生態理念與文脈上的缺失。隨著生態概念的提出,城市、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也呼之欲出,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引導下,以自然生態為核心,追求景觀設計與生態倫理的相協調,構建生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達到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構建。
1城市景觀的生態意義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成了越來越多人居住的選擇,人口密度加大,車流量加大,為城市帶來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自然資源的耗損等問題層出不窮。與城市中的房屋建筑、道路橋梁不同,城市景觀并不是全部有賴于人工創造的一個元素,其表現出鮮明的自然生態性質,它的存在對于改善及維護城市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正是出于這一特殊要素,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性問題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對于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續發展不是單方面的,主要涉及到三個層面:生態、經濟與社會,并且集三位為一體,對于這三個層面來說,最基本的一項是生態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環境污染給生態造成的損壞,同時針對那些已經被破壞的環境也要積極的保護與維護。保護生物,維護地球生態完整,這樣能夠確保用可持續的設計理念指引運用可再生資源,讓人類的發展維持在地球能夠負荷的范圍內。因此,在生態可持續理念基礎下發展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符合自然生態發展的需求,為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的平衡、以及城市景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能夠保證城市發展中自然形態的空間系統與城市發展的文化脈絡這兩個組成要素達到內部的均衡。
2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形態構建
在城市景觀的設計規劃中,空間是最主要的呈現方式,空間內部的圖示語言是景觀設計最為重要的表達途徑。借助空間形式語言對整個格局進行規劃,然后再進一步指導與調整整個生態過程,確保它能夠對生物圈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一定意義,這樣一來就給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創造了全新的想法以及可實踐的手段。在生態可持續性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問題,針對性研究要依據空間系統與格局,將其作為根本基礎,將“生態—空間”的相關性作為關鍵性環節來進行探討與研究。
2.1空間形態要素的內涵與特征
對于城市空間要素的把握,其中城市空間格局是整體關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于景觀格局中的空間形態主要是形態及大小的景觀元素在空間上的排列,景觀元素、空間的形態與位置等都是構建城市生態景觀的重要因素,同時生態作用在景觀空間格局中也會加以體現。對于景觀空間格局相關內容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下景觀空間格局可以在多個方面得以體現,比如綠地、森林、城市等等,尤其在城市的景觀空間把握上更需要有著明確的方向,它關乎著城市的發展、綠地的建設、生態系統的維護等方面的不斷推進,形成了目前城市景觀空間格局中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有景觀空間統計特征、景觀動態模型以及比較景觀格局指數等多種內容。然而,在景觀空間格局的構建上,生態環境的概念仍舊是相對薄弱的環節,尤其在當下科學不斷發展的今天,生態理論不斷被提升到一個重要層面,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景觀空間格局中生態理念的表達,提出生態空間格局的構建,開始注重景觀生態空間的研究。與此同時,景觀生態空間的格局也包括了自然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等多種不同的構成因素,這對于城市發展、資源利用以及社會經濟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對于城市未來的發展也將產生非常重要的意義。
2.2生態—空間的動力機制
從以上對景觀生態空間的初步理解中,可以看出生態系統的要素以物質形態而存在,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空間位置,眾多的要素對應眾多的空間位置共同形成特定的格局。可見,“生態”和“空間”具有某種對應的關系,一定的空間格局對應了一定的生態狀態,兩者是有機的構成,形成了一定關系上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影響著城市景觀整體空間格局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即相互影響又相互依賴。由此可見,城市景觀生態空間既是城市總體空間的有機構成,同時又受到城市空間發展的社會經濟動力的影響,是城市經濟社會驅動力與生態系統約束力雙重作用的結果。然而,在城市景觀空間構建的同時,文脈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文化作為城市景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來的是場地環境特有的心理認知感以及文化認同感。這種文化驅動力的呈現,綜合了人、社會與城市的關系,映射出景觀文脈的歷史狀態,與生態理念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景觀生態空間的延續性和文脈的可持續發展。以衢州鹿鳴公園為例,其項目位于衢州市西區梁溪西岸,在城市整體規劃中處于公園用地,具有草地、灌叢、河流、農田、村莊等多樣的自然環境景觀要素,設計師在整體規劃中通過對景觀空間的有機整合,使空間格局上具有一定的彈性,合理利用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發揮了更大的濕地效益與生態經濟效益,同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基礎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生態空間的構建。
3可持續理念下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構建
從以上的分析得出,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構建是建立在一定空間格局合理安排的基礎上,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和使用資源以減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從而最終保證人類和生態系統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也需要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實現景觀生態的平衡與可持續的發展,構建這樣一個空間體系,更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整體把握。
3.1強調城市景觀的地域性特征
我們知道,受傳統生活方式及約定俗成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人們對空間的認知、生活方式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這也是受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性所影響,使得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與人文特色的不同。城市景觀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強烈的文化特色與延續性。景觀的地域性不僅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是這個城市的景觀形態、空間格局與歷史文脈的有機整合,更是一種基于地域性的生態行為。強調城市景觀的地域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長期的環境及其建立起來的文化層面上的自覺性,一方面在把握城市景觀的文脈和地域特征的同時,生態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共生是構建景觀生態空間必要因素。總之,城市景觀的設計離不開地域性特征,通過地域性特征詮釋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內涵意義,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的地域性城市景觀。
3.2注重生態空間的延續性
城市景觀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通過調整生態與環境的關系來實現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維護著資源的可循環與再生的利用,景觀生態空間的延續性就體現在人、自然環境與城市的和諧發展,保護和發展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保證人們生活的長久延續。因此,城市生態空間具有生態、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多維功能,同時應重視生態空間對城市的自然生態效應的影響。一片綠地,一條街區,一座公園,一片草地都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其可持續性受到生態發展過程中多樣性與復雜性等多方面的影響,城市生態空間格局及其優化機制尤為重要,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理論導向,要做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3傳承可持續的共生理念
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需要遵循的一個本質就是以人為本。城市景觀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方便居民的需求,符合居民的生活所需及審美需要。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理念,并在這一基礎上規劃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態過程存在的關聯,幫助推動城市景觀的運用和生態功能的一致。而這種和諧共生的理念在早期的傳統文化中一直促使著人類文明與文化的進步,人類始終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相互發生作用并保持著均衡的發展,對自然的依賴性體現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從而衍生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道法自然”,這種樸素的文化哲學觀始終貫穿著生態倫理觀。“道”是高度概括的自然,自然的規律、萬物的生長都遵循于自然之“道”。可以說這種樸素的自然觀與西方的“人定勝天”的哲學觀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的哲學思想更多地表達了和諧共生的理念。在這種生態觀念的指導下,城市景觀的發展模式應講究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共生與生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城市景觀的設計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對自然理解的缺失,導致生態空間的構建片面化與形式主義,忽視環境與景觀的本源關系。生態問題與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真在做到傳承可持續發展的哲學理念,才能建立起環境的和諧整體觀與共生意識,在滿足人類基本空間需求的同時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處理廢物廢水、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等等,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構建才能在正確認知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3.4突出文脈的可持續發展
景觀文脈是指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文化內涵及其有機聯系,是區域自然地理背景、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心理沉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四維時空組合[1]。它是長期以來自然、人類和社會等各個方面自發形成聯系的綜合反映,進而形成的復雜脈絡關系。城市景觀設計在遵循文化的發展脈絡中體現“人—自然”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人作為客觀世界的主體,強調著以參與者的身份來協調人與環境、文化、社會之間的共生,環境也因人的存在而產生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人與自然的作用關系上需從整體上把握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發展,延續景觀自身的文脈特征,從價值層面上進行城市景觀的重建,最終形成“人—自然”的可持續景觀的生態模型。
4結語
綜上所述,從可持續理念的發展觀出發,本文針對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構建做出了一定的分析與研究,從設計哲學角度,融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共生觀,協調人、環境、空間格局之間的和諧共存;從文化脈絡的角度,建立自身的城市景觀文脈的可持續發展;從生態學的角度,注重生態空間對城市自然環境的影響,探究生態與空間所存在的關聯性。由于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依存的關系,將“生態—空間格局”作為重心,以可持續性為理念,建立和諧共生、文化傳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景觀生態環境,建立生態空間格局的合理性,以此推動以人為本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協調、穩定發展,從而實現城市景觀設計的生態價值體系建立。
參考文獻:
[1]趙榮,鄭國.論區域旅游規劃中的景觀文脈整合[J].人文地理,2002(04):89-91.
[2]李云霞.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河南科技學院,2016.
[3]付鵬.基于景觀可持續性分析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途徑探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6.
[4]金垠秀.探析城市景觀的可持續性[D].北京林業大學,2016.
[5]馬彥紅,冷紅.面向可持續的區域景觀規劃中的生態規劃決策探析[J].中國園林,2016,32(01):47-51.
[6]劉暢.淺談濱水沿海地區生態、可持續性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2017.
作者:魏欣欣 單位:臨沂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