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時間:2022-12-18 09:48: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一級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工作崗位與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來講是有限的,現在畢業生又被冠以“嬌生慣養、眼高手低”的一代,大部分不愿進入二級勞動力市場,如何轉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建設良好的人才需求環境、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已成為熱點話題。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現的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水平和國家教育的綜合水平,是全社會就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市場波動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損失,對社會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基于江蘇省大學生就業的現實,本文從勞動力市場劃分、教育供給與需求、職業搜尋理論及篩選理論等幾個方面分析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對推動江蘇省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江蘇省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江蘇省高校數量達到167所,在全國31個省份中,居于首位,211院校有11所,居全國第二,江蘇省作為高等教育的大省,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供需比日趨下降,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已成為江蘇的社會熱點問題。江蘇省作為GDP全國排名第二的省份,經濟勢頭發展迅猛,但高考人數從2010年的52.7萬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33.15萬,2018年全國各高校在江蘇累計錄取各類新生30.18萬人,本科招生20.31萬人,本科錄取率61.3%。據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達56.2萬人,比上年增加0.6萬人。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人社廳,對江蘇2018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專題調查。調查顯示,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對本地高校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近3/4的高校畢業生選擇了留蘇就業。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未來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來看,江蘇省大學生并不過剩,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培養更多的大學生顯然符合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那么,既然大學生并不過剩,為什么出現大學生就業難、頻繁跳槽的情況呢?本文將使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

二、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一)從教育的供給與需求來看

教育需求是指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給主要是由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給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教育活動變化發展的過程就是教育供求不斷趨于均衡的過程,也是教育資源不斷趨向最佳配置的過程。1.教育的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目前,江蘇省有“211”院校11所,全國排名第二,所以江蘇考生包括到江蘇就讀的考生,個人投資高等教育的收益率相對而言還是非常高的,但目前現狀,高等教育呈現出漸進性和有限性。例如:眾多的學生進入高校,注重學歷,但一些專業技術類的專科院校確招生不足,這使得高學歷人才眾多而專業技術人才不足,以至于很多高校畢業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轉而從事一般技術人員的工作,同時企業也招聘不到專業的技術人員,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對這部分高校畢業生進行再培訓。這種現象是對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反映了教育的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產生差距,進而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2.教育需求與供給。首先,從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看,對初、中級技術人員需求量巨大,但從近十年高校發展的狀況看,教育部門重視高等教育而忽視中高等職業技術培訓教育。其結果是造成大量的高等教育畢業生而基層操作的勞動力得不到補充,勞動力短缺。其次,自高校擴招至今,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并沒有隨著高校畢業人數的成倍增加而增加。再者,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培養復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我國高校的設置專一性太強,專業設置過窄,有些專業設置根本沒有考慮社會的需求,就業率極低或經過再培訓跨專業就業,最終導致很多高校畢業生學無所用,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雙元結構理論把勞動力市場劃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具有工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安全性好、管理過程規范、升遷機會多等特征;二級市場工資低、工作條件較差、就業不穩定、管理粗暴、沒有升遷機會等特點。一般情況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勞動力的流動性不大,一級市場勞動力的工資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二級市場的工資收入與受教育程度則沒有較大的關系。作為江蘇來講,我們可以將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機關事業單位、外企、高新技術企業、國企等就業市場看作一級市場,而把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小城鎮、農村等就業市場看作二級市場。首先,由于江蘇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差距和城鄉差距明顯,這就形成了蘇南城市勞動力市場和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劃分。目前江蘇一些大中城市,其經濟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與蘇北一些小城鎮或鄉村相比,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優厚的待遇和更好的發展空間,畢業生當然會盡可能地選擇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區就業。但是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增加,發達地區對員工的需求量卻并沒有大量增加。同時,一些比較熱門的行業對員工的需求已趨于飽和,在蘇南經濟發達城市,畢業生的供給大于需求,就業變的困難。另外,江蘇省高校眾多,雖然江蘇省近五年來高考人數逐漸下降,但江蘇省眾多高校面向全國招生,眾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留在江蘇工作,這也導致了江蘇就業難的現狀。其次,從二元角度來講,勞動力市場也可以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傳統部門生產率不高,收入較低,環境較差。相對傳統部門,現代部門是能提供穩定就業和高工資收入的機關事業政府部門及現代工業企業部門。從現代部門的經濟學角度來講,他們更樂于聘用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人去做原本由教育程度低的人所做的工作。從個人的經濟學角度來講,高校畢業生當然愿意進入收入較高、環境較好、更加穩定的現代部門。傳統部門由于待遇、環境、發展前途、穩定性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高校畢業生一般不愿意進入傳統部門,傳統部門也不需要高學歷的高校畢業生,而是需要專業技術相對較強的人員,更不想花高成本去雇傭高學歷人才去完成一些相對簡單的工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大學畢業生不降低期望值,不僅現代部門很難進入,進入傳統部門也不容易,最終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社會由此產生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大學生就業受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二元勞動力市場劃分的影響,大學生就業相對困難也有一定的必然性。綜上所述,我們提出的供求矛盾,不是高校畢業生數量的絕對過剩,而是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導致的結構性過剩。

(三)從職業搜尋理論看

職業搜尋理論認為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工作搜尋者通過搜尋活動來逐漸了解工資分布,通過比較工作搜尋的邊際成本和可能獲得的邊際收益來決定是否繼續搜尋。當求職者接受某一工作的出價后,會失去尋找更高工作待遇的機會;假如放棄這一工作的出價,可能會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求職者在進行職業搜尋的時候都會為自己預先設定一定的職位定價,假如工作的出價低于預先設定的定價,就會放棄這份工作,繼續搜尋;假如工作的出價高于預先設定的定價,就接受這份工作,這個預先設定的定價就是保留工資。從職業搜尋理論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就是保留工資高于市場崗位所提供的平均工資。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為高等教育大省的江蘇來講,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很多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還建立在過去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階段;二是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學習成本較高,這也導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對就業收入回報的期望較高,在搜尋工作過程中對保留工資的預期偏高。所以,只要保留工資的時間成本小于失業后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大學畢業生就會繼續搜尋,這時大學畢業生就業失衡現象便產生。

(四)從篩選假設理論看

篩選假設理論以幫助雇主識別不同能力的求職者,將他們安置到不同職業崗位上。從篩選假設理論來看,作為求職者有兩方面的特點和屬性:一是天生不能改變的,如性別、種族、家庭背景等,這一類被稱為“標識”;二是后天獲得可以改變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這一類被稱作“信號”。作為雇主來講,主要是憑借標識和信號來評判求職者的工作能力,由于標識不能改變,因此信號成為主要的評判標準,特別是教育信號是求職者的重要標準。針對高校畢業生來講,能提供的信號有強信號和弱信號。其中,學校品牌、所學專業、是否黨員、獲獎情況等屬于強信號;而性格、觀念、人際交往能力、工作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品德等屬于弱信號。一般來講,雇主為了選擇更合適的員工,更加注重求職者的強信號。但是作為教育大省,在高考人數逐漸下降的情況下,高考錄取率已經超過90%,在這種情況下,比如學歷、專業等強信號弱化,導致雇主會花更大的時間和物力成本去關注弱信號;高校畢業生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物力成本去尋找工作,導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在短時間沒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造成就業難的情況。

三、優化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策

(一)改變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狀況

江蘇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造成江蘇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主要因素,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戶籍、人事制度問題。要想改變分割狀況,除了要大力發展蘇中、蘇北及鄉村經濟,同時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二)提升社會對大學生的就業需求

作為企業或單位,需要深化改革,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吸納就業人員,增加社會和經濟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優化用人機制,形成較高學歷大學生代替較低學歷人員的用工狀況,使就業模式多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對大學生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

(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合理調整專業設置,推進大學生全面教育

第一,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素質教育,以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第二,按照市場需求結構進行專業結構的設置和調整,提高高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能力。高校需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設置受社會歡迎和接納的新專業,取消或減招落后專業;同時,高校還根據歷年就業狀況對勞動力市場人才的需求方向進行預測,提前設置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第三,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首先,要保證足夠的辦學硬件,如圖書館、實驗室等;其次,加強教師管理,提高教師教育水平;再次,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第四,通過各種培訓和訓練來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首先,高校應該通過完善的課程設置和素質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其次,通過搭建全面的信息平臺來實現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學生的信息溝通,使學生獲得可靠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再次,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實施幫助,促進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共同培養來增加學生的就業能力。

(四)轉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

第一,高校畢業生應樹立科學全面的就業觀念,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狀況。現在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的期望偏高,如要求高報酬、環境舒適、有發展前途并相互攀比,這就會導致大批的高校畢業生受挫。因此,高校畢業生要轉變就業觀念,科學進行自我定位,制定合理的就業計劃,找到與之匹配的工作。第二,培養大學生的全面能力。現在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是技能更加全面的人才。因此大學生在校時,就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個人的綜合能力,如自我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提高個人全面素質。

(五)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

重視高校畢業生信息化市場體系建設。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政府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的同時,實現就業信息高效率地傳達給高校畢業生。高校應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向大學生提供各專業歷年就業狀況和政策指導,并幫助做好職業規劃和各種就業技巧培訓,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目標。

參考文獻:

[1]章亞斌.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J].教育理論研究,2009

[2]何使.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3]常煥東.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9

[4]劉彬風.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決策的經濟學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5]毛輝.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分析[D].湘潭大學,2014

[6]格日樂.內蒙古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就業問題經濟學分析[D].內蒙古大學,2011

作者:胡清斌

上一篇: 金融科技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 下一篇: 計算機信息網絡及關鍵技術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一本在线 | 日韩国产精品有吗在线 | 亚洲码一区二区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亚洲激情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