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4 09:52: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國有企業改革歷程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國企改革歷程
針對“國有企業”的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中有比較權威的解釋:國有企業,即國有出資企業,是指國家出資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國有資本參股公司。在此基礎之上,不同學者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例如,陳鴻認為,國有企業是指資本全部或主要為國家投入并由國有企業所有,依法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目前,國有企業仍然在我國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國企的強大可以在各個方面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例如維持社會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增強國家競爭力等等。從而,為我國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國企改革自1978年以來,至今已經經歷了40年。總體上,包括了五個階段:
1.擴權讓利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起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體系。1978年,國有經濟占據全部工業總產值77.6%的比例,而剩余部分全由集體經濟創造,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完全依賴于國有企業。然而,由于種種弊病,國有企業人員積極性整體不高、經濟效益狀況并不理想,國企的改革刻不容緩。1979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包括《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釋放了工業和交通業的部分自主管理權利,國家層面擴權讓利階段的改革正式啟動。1980年6月,有超過6000家企業被列入國企改革的試點,企業的主動性、人員的積極性都得到了增強。
2.利稅改革階段
擴權讓利階段,試點企業基本上都超額提前完成任務,改革效果明顯。但是,國家與企業在利益分配方式中存在矛盾,且分配缺乏規范性,這使得國企改革的效力后勁不足。1983年3月,財政部召開了全國性會議討論利改稅相關問題,重點調整收益分配關系。會議后,國務院認可并頒布了《關于國有企業利改稅試行辦法》,“利改稅”制度被推行,國家對國有企業的利潤和稅收一并收取,這也就是利稅改革第一階段。次年10月,開始施行第二步利改稅,“稅利并存”變為“以稅代利”。盡管,55%的稅率有些偏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各個企業之間的稅負。
3.承包責任制階段
由于體制不配套,利改稅推行后國企的利潤大幅下滑,此次改革并沒有取得成功。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讓企業既獲得權力和利益,又能很好地完成生產任務。于是,1987年5月六屆人大五次會議中,國家推出“承包經營責任制”,這是承包制首次被國家公開肯定。1988年2月,國務院也頒布了暫行條例以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此后,集體承包和全員承包越來越普遍,國企員工也逐漸接受這種形式。
4.現代企業制階段
1990年,國企第一輪承包到期,改革效益依舊遞減,“承包責任制”也沒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國企仍需要改革。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頒布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國企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公司制)”。然而,究竟怎樣才能實現現代企業制度?國家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完善。次年,全國確定100家企業進行公司制試點,一批有實力的大型國企隨即涌現出來。2003年4國有企業的改革上升到體制層面,國資委成立。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所有制的核心問題是“產權”。2005年10月,“董事會”制度引入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正逐漸變為公司制企業。
5.資本結構改革階段
總體而言,在過去的現代企業制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社會大眾一直都在強調“國企做強、做優、做大”。然而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出“混改”路線圖,為國企的發展注入社會資本。2015年11月,在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即通過去產能、重新整合資源配置來進行國企改革。2017年底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圍繞以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這些都說明,國企改革的思路已經由“企業”轉變為“資本”。近期,國資委及多家央企公開表示,2018年國企改革工作重心在于國資投資試點、混改、重組及防范風險。
二、國企改革取得的成績
經過了40年的改革,國有企業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在改革探索過程中,我們已經逐漸摸清了改革前進的方向盡管過去的擴權讓利、利改稅、經營承包制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但最困難的階段已經結束。目前,大部分國企已經形成產權多元、治理結構清晰的企業組織形式。此外,國有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并且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優化內部組織和有效配置資源的目標。2.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國有企業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公有制結構單一,消滅一切私有制。而改革后,公有制仍然占主體地位,但其比重適當縮小。這樣,國家既可以控制住經濟命脈產業,又可以通過多元制共存的方式為國企的生存、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此同時,收入分配得到優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現在,很多改革后的國企員工除了獲得勞動報酬,還有如內部持股回報等的資本收入。3.政企關系得到調整,社會經濟運行效率得到提升,國家經濟效益得到增長過去,國企本身并沒有話語權,全由政府“說了算”。然而通過改革,政府對于國有企業的干預減少,給予企業發展過程中更大的自主性。再加上,國企內部主動或被動增強改革、改組和改制力度,強化內部管理,以適應日益變化的世界經濟新局面。這樣,使得我國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國民經濟效益也得到穩步增長。4.企業實力增強、經營業績顯著提高2016年,《財富》雜志評選出了世界500強企業,有110家中國企業進入,這其中國企數量超過90%。2017年,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中央企業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央企實現營業收入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利潤1.4萬億元,達到15.2%的增長率。特別是,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能源行業內的企業效益顯著提升。例如,寶武鋼集團重組后第一個完整年度,營業收入和利潤都比上年翻了一番;中鋁集團2017年取得了10年來最好的經營業績;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實施聯合重組,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最大的火力發電公司、最大的再生能源發電公司以及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集團。
三、對國企改革的思考
回顧我國國企改革40年來,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改革發展之路。當前,國企改革已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借鑒我國40年的經驗,應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建設:
1.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實踐證明,國企改革成功的政治保障和獨特優勢是我們黨的領導。在國有企業改革的現階段,應該大力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對國企改革的控制力,把握改革的大方向。
2.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把握市場動向
國企改革應緊緊圍繞市場化為主題,發揮資源在市場配置中決定性作用。誰對市場的研究最透徹,誰就將在競爭中占得先機和主動。通過提升市場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等有力措施,使得國有企業更有活力和更具國際競爭力。
3.國有企業改革應探索多種推進方式
當前國企改革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推進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明確了國企退出的相關機制,相適應的是替代為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以此為方向充分借鑒我國創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共同推動國企改革的深入進行。
參考文獻:
[1]孫志明.三十年國企改革的階段特征[J].社會科學戰線,2009(03):15-22.
[2]毛莉瑩.資源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7(28):104-107.
[3]靳穎珠.央企重組、混改將是2018年國資國企改革重頭戲[N].21世紀經濟報道,2018-3-9(2)版(15)
[4]王晶.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7(28):104-107.
[5]王靖宇.2018年國企改革:緊抓時間窗口的主動式改革[N].中國經濟時報,2018-1-5(2)版(15)
[6]周云鶯.深化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改革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7(17):109-110.
作者:朱順熠 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