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10:09: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城鎮公園生態景觀設計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的城鎮化正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后期,40多年來完成超過50%的城市化率,但高度“壓縮型”的城市化進程[1],也積累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使得城鎮空間無序擴張,城鎮人口激增,導致城鎮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城鎮文脈肌理斷裂,城鎮風貌不佳。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由高速增長轉換為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城鎮化也勢必轉型發展。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方針,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魅力城鎮[2]。處于城鄉過渡地帶的小城鎮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區域,它既具有城市的部分特征,又與周圍農村保持著緊密聯系;既充滿現代文明的活力,又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基地;既是啟動內需的主要戰場,又在社會管理和公共設施建設方面顯現出滯后性。因此,在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下,小城鎮建設要重構和優化城鄉空間形態,利用其自然環境優勢,挖掘特色文化,形成良性發展鏈條,促進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整體提升。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公園的定位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對于城鎮公園的景觀建設是提升城鎮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城鎮公園能夠塑造城鎮獨特的人文風貌,改善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提高城鎮的綜合發展能力。然而,針對小城鎮公園的規劃設計體系尚不完整,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造成當前小城鎮公園建設質量參差不齊。設計師常常忽視當地民俗風貌和地理條件,削足適履,只顧量產模式化的公園綠地,破壞了城鎮傳統空間肌理和文化底蘊,喪失了小城鎮應有的個性形態和風貌,與新型城鎮化的理念背道而馳。在小城鎮這個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風相結合的人居聚落里,對于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應當在整體上融合當地原有的民俗風貌和地理特征,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藝術氣息的地標性開放空間。作為一個供鄉鎮居民日常休憩的大眾場所,其設計風格應追求質樸性與親和性,多采用鄉土材料,從城鎮肌理、歷史遺存及鄉村文化等多方面來突顯空間特色。同時,公園作為城鎮綠地系統的組成部分,應當利用山水自然資源和先進的生態技術理念,改善城鎮生態環境質量,真正實現美麗城鎮,生態城鎮。
二、小城鎮公園生態設計的內涵
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景觀設計師們普遍開始認識到自然界中將各種生物聯系起來的各種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并將自己的執業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3]。生態不是口號,也不是停留在論文和項目文書上的空談,更不是營銷炒作的賣點,它應該成為小城鎮公園景觀設計的核心。這就需要景觀設計師將生態的設計理念貫穿設計始終,使低碳、節能、綠色環保成為設計的首要目標。因此,在規劃設計時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生物互相依存的方式。從整體出發,小心謹慎地對待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反對孤立、片面、盲目的整治行為;在設計中應尊重自然環境的演變規律和發展進程,引入可持續的材料和工藝技術,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環境的自我修復與維持;提升場地綜合效益,避免一味強調視覺沖擊力的人工景觀盛行,減低養護管理成本;尊重其他生物的需求,保護生物棲息地。這些思想不僅要在圖紙上體現,也必須要貫穿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公園的生態設計策略
(一)保留場地記憶
景觀是人類文化在地表上的一種印記,它受歷史文脈與集體記憶的影響,顯示出一個地區的人文關系特征[4]。每一座城鎮一路由鄉村演化而來,舊時的魚塘、農田、果林、民居,田野村落間的日常生活,都是城鎮獨特的印記,也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目前我國的土壤污染、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等土地退化問題日趨嚴峻,因此,城鎮公園在設計時除了功能與形式的考量外,還應通過景觀重組和土地復興的手法合理保留原有場地的印記,使公園景觀具有生態性和時空的連續性,既節約土壤資源,又透過場地喚起游人的情感聯想,從而增強場所的歸屬感。例如,在植物造景中保護原有古樹名木;減少客土利用,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對于已被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污染的土壤,要通過控污、減污、降毒、生態修復等措施使其恢復活力;保留并利用現狀肌理,如魚塘、灌渠及農田等;通過提煉、抽象等手法再現兒時的游戲場景或生活場景等。
(二)利用自然做功
麥克哈格(IanL.McHarg,1920-2001)認為最好的設計手段是“花最少的力氣去適應”自然而不是抗衡。在自然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由“源-消費中心-匯”構成的閉合動態循環系統,利用自然做功,推崇的正是將這種自然過程引入人工環境,是一種讓景觀設計處于自然發展狀態中的美學。在小城鎮公園的設計中應因地制宜,盡可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如光能、風能、水能解決照明、灌溉問題,以林地取代人工草坪,以鄉土樹種取代外來園藝品種,以灘地和濕生植被共同作用來減緩洪澇災害,以促進水體自然流動和過濾沉淀實現水體自凈,從而大大減少能源和資源的耗費。如新興的雨水花園,就是通過對地表徑流的收集、輔以一定的工程措施和栽植植物,對雨水進行過濾和凈化。動態的水體凈化過程和豐富多彩的濕生植物既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同時回收的雨水還可用于綠地的灌溉、衛生用水和周邊建筑的清潔等。此外,還應利用原有場地的廢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景觀功能,減少加工、運輸的消耗,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通過深入研究自然過程,開啟自然的自我設計和自然組織,發揮自然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公園環境的健康發展[5]。
(三)強調空間關聯
城鎮公園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空間,它應融于在城鎮優美的自然環境之中。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場地本身,還應將其與更廣闊的城鎮建設區域關聯起來,注重公園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借由公園建設,整合區域環境資源,例如通過區域水系的優化貫通、綠色廊道的建立,開放空間的營建,將公園與周邊道路景觀形成的“綠脈”,其他生態斑塊形成的“綠心”串聯起來,共同構建起有機聯系的整體性景觀,提供健康綠色生活以及衍生經濟及旅游的新機遇。同時,還應注重與通山景觀視廊,水景走廊以及城鎮綠道的銜接,帶動區域生態面貌的提升,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打造復合功能
城鎮公園多居于城鎮中心,輻射整個城鎮乃至周邊鄉村,因此其功能應集生態防護、科普教育、門戶展示、文化體驗、居民休閑于一體。小城鎮多依山傍水,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規劃時首先應保護原有自然風貌,治理污染,提升生物多樣性,讓公園成為城鎮生態涵養基質,提高周邊居民生活適宜度,達到環境保護與城鎮發展共贏的局面。同時,良好的自然環境以及各種藝術性的景觀設施,不僅能增強公園的觀賞性,打造地方門戶,還可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此外,還應設計尺度適宜的慢行空間、文化設施和休憩活動設施,為居民提供多樣的公共交往空間。
四、星甸中央公園規劃設計實踐
(一)項目概況
星甸新市鎮位于南京西郊,地處南京江北新區規劃的外環山水生態帶。近年來,星甸鎮區在全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之下,定位為以制造業為主體、兼顧旅游休閑產業發展的綜合型新市鎮。星甸中央公園地處城鎮中心區域,占地面積約900畝,交通便利,周邊多為老舊民居,場地以魚塘、農田和苗圃地為主(如圖1)。目前場地處于半荒廢狀態,園內水體較多,但主要為孤立水塘,靠自然降水補給,水質普遍較差;植被方面,以雪松、柳樹、紅葉石楠、廣玉蘭形成的苗圃林為主,植物種類單一,無法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生態多樣性與觀賞性均不理想;基礎設施方面,園內道路以土路為主,整體比較雜亂,難以形成合理的交通流線。規劃以“涵融凝彩,樂活星甸”為全園規劃設計理念,圍繞星甸的悠久文化和自然風光,結合水、林、田之農耕特色,塑造一處功能集聚、環境宜人的城鎮公園(如圖2)。
(二)設計內容
規劃設計的目標在于重建場地生態系統,結合生態綠島、濕地、密林、花田,親水棧橋形成生態空間網絡,營造自然綠意、安靜愜意的城鎮生態公園。同時消除周邊環境對公園的干擾和不良影響,在各種用地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打造以鄰里交流、城鎮生活為主題的多元化社區游憩空間。
1.水系設計
園內水資源豐富,水量充沛,但缺乏積極的濱水景觀空間,且受周邊雨污排放的影響,水域水質總體較差,加之現狀水體多為規則的獨立水塘,水體自凈能力低,靠近城市建設用地周邊水域富營養化嚴重。水系設計主要包括生態整治和景觀改造兩方面(如圖3)。(1)清污截污,對周邊廢水、廢物排放進行嚴格管理和控制;(2)疏通水系,將流經鎮區的萬壽河與園內水渠、水塘作為整體考慮。通過開挖水系,溝通原有獨立水塘,實現園內及區域內的水系貫通,促進地表水流動,通過水體的自然循環提高水體活力,緩解水體富營養化;(3)利用地形和提水泵設置跌水,起到曝氣作用,增加水體含氧量,抑制藻類過度繁殖,提升水體透明度,改善水色;(4)將原有土埂駁岸改造為緩坡駁岸或卵石淺灘駁岸,護岸材料盡可能選用環境友好型材料,如杉木樁、柳編石籠、天然石材等。同時,于岸際營造富有層次變化的植物群落,并堆筑水中生態島,豐富水陸交接面和水體景觀的空間層次。
2.豎向設計
場地現狀地勢平坦,設計利用開挖水系的土方,塑造起伏變化的微丘地形,通過地形的豎向圍合,與植物種植對游人視線的阻擋與引導,結合水系的蜿蜒緩急,形成不同的空間體驗,增加游人的游覽情趣。同時,起伏的地形還可以有效隔絕城市道路的干擾,協調城市建設與公園環境的矛盾,使得公園在保證其自身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滿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此外,局部微地形的塑造可創造出多樣的棲息生境,起到吸引并支持多種動、植物生存和生長的作用。
3.植被設計
在公園現有林木結構基礎上,提高植被覆蓋率,將單一苗圃林改造為喬木-灌木-地被-濕生-水生植物相融合的復合群落。以香樟、廣玉蘭、樂昌含笑、杜英等常綠樹作為公園的骨干樹種,混交大片色葉林,并根據植物的生態特征和觀賞特性,打造特色植物景區(如圖4)。生態林帶:沿公園邊界向內20-40m設置公園與周邊城市道路、居民區的綠化隔離帶,以阻隔外界噪音、汽車尾氣和煙塵污染,并凈化地表徑流。植被選擇樹形高大,樹冠濃密、耐污染的鄉土植物,例如香樟、雪松、桂花、楓楊、國槐等,近水處以水杉、墨西哥落羽杉、垂柳為主,起到烘托中心水體的作用,并為游人提供愜意的綠色空間。花田區:利用場地西北部原有的農田肌理,保留現有觀賞性較高的農作物,如油菜花田,并增加多年生觀賞花卉形成花田景觀,將場地記憶有機地融入公園景觀之中。花溪:將現狀溝渠通過岸線調整改造為蜿蜒的溪流,沿岸栽植二月蘭、美女櫻、松果菊等草花植物,搭配千屈菜、大花美人蕉、再力花等濕生水生植物形成花溪。鳶尾島:于公園北部水域堆島,島上結合矮墻形成適合旱生鳶尾、濕生鳶尾及水生鳶尾生長的三個典型生境,打造鳶尾專類園,并可結合植物名牌開展科普認知活動。香花谷:在公園東南部,由微地形圍合的半封閉空間中,配植不同類型的香花植物,如丁香、含笑、臘梅、桂花、梔子、結香等,不同時節沁人心脾的香味可為游人提供獨特的嗅覺感受?;盍\動區:活力運動區主要為游人提供休閑健身場所,樹種選擇考慮夏季遮蔭和冬季納陽的雙重需求,多選用烏桕、銀杏、黃連木、黃櫨等落葉喬木,配以桂花、海桐修剪而成的綠籬分隔各活動空間,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形成豐富的季相景觀。沙洲:沙洲位于公園南部入水處,利用場地挖方塑造特色月牙地形,沙洲之上種植水杉和楓楊等喬木,并配以蘆葦、菖蒲、千屈菜、燈芯草等水生植物,在增加水陸交接面的同時,豐富水體景觀層次。需求,提升公園自然風光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如圖5)。草花觀賞游線:該游線由西入口進入,途經景觀花廊、田水花園及花溪景區,串聯北部入口。沿線種植各色草花地被,并結合水岸的濕生、水生植物,形成一條供游人慢跑、漫步賞花的多彩線路。濕地風光游線:由東入口進入,主要經過游客服務中心、香花谷、沙洲、桃花島、觀景塔等景區,最終到達伸入水中的觀鳥亭。該游線將園內濕地風光盡數串聯,讓游人體驗到典型的湖泊型濕地風貌,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破战逃尉€:主要位于田水花園景區內,通過游線上的景觀長廊、文化景觀盒、文化墻等作為生態感知和文化傳播的媒介,向游人展示濕地的動植物多樣性和生態效益,以及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普及科學及人文知識。娛樂健身游線:該游線位于公園東北部,沿線依次串聯水岸劇場、運動健身區、兒童游樂場,設置健身器材、籃球場、羽毛球場、沙坑以及兒童游樂設施,為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提供開闊的健身活動場所。
4.設施設計
承載豐富多彩的公共活動是星甸中央公園的設計目標及價值歸屬。公園設計在保證其自身生態系統、環境資源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引入各類景觀設施力求滿足城鎮居民的多元需求。公園中設置高17米的木質景觀塔,作為設計方案的點睛之筆,不僅形成城鎮地標,更為游人提供了一處遠眺山景的宜人場所。此外,沿水設置親水平臺、觀鳥亭,架設棧道、拱橋,形成移步異景的優質園景;倡導全民健身,構建綠色慢行系統、體育活動場地;依據蘇南傳統民居風貌,遵循“不大拆,不大建,可實施”的設計原則,對周邊建筑的外立面進行改造與提升,設置集休憩與經營于一體的服務性建筑,如茶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并打造商業風情區,為公園的整體景觀營造提供環境支持。結語由傳統城鎮化到新型城鎮化,新興城鎮的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如何營造尺度宜人、景色秀美、充滿活力的城鎮公園也亟待更加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來指導建設。本文以南京星甸中公園規劃設計為例,探討通過優化依山傍水形象,完善區域生態系統,強化鎮區活力中心,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宜人景觀環境,構建星甸城鎮地標等多個方面塑造精致宜游、獨具魅力的小城鎮公園,為江南地區新型城鎮建設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依據。經過近兩年的建設,星甸中央公園不僅形成了“星甸綠心、城市海綿”的生態格局,同時星甸新市鎮的輪廓、環境面貌也取得了全面突破。
參考文獻
[1]楊震,費保海,鄭松偉,楊瑞花.基于存量環境更新的山水城市總體城市設計——開縣案例[J].城市規劃,2016(3):51-57.
[2]王占益.推動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1):171-175.
[3]熊瑤.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意義[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10.
[4]王新宇.城鎮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觀設計初探[J].現代城市研究,2014(6):68-73.
[5]彭賽媛,胡希軍.讓自然做功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以無錫太湖生態博覽園概念規劃為例[J].綠色科技,2017(1):56-60.
[6]祝遵凌,火艷,李燕楠.八種木本植物分布區預測及適生性分析與景觀應用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06):1-6+147.
[7]火艷,李攀.祝遵凌.當代體驗式花文化研究—以木芙蓉為例,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5(03):53-57.
[8]楊云峰,熊瑤.意在筆先、情境交融——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意境營造[J].中國園林,2014,30(04):82-85.
[9]鐘香煒,陳瀚.廣府文化在廣州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設計,2016,29(23):142-143.
[10]高賀,楊淘.我國面向社會需求的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方法研究[J].設計,2017,30(5):101-103.
作者:熊瑤 張建萍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