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課程的轉變

時間:2022-10-16 10:29: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課程的轉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課程的轉變

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傳統媒體已經不再獨占鰲頭。互聯網等新技術的介入,使得媒介格局重新洗牌。web3.0時代下新媒體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態環境,也給傳統的新聞教學帶來了思考與變革。

一、創立“大學生記者團”,為學生提供新聞采寫實戰平臺

傳統的新聞采寫課程作為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核心教程,教學目標旨在讓學生獲取新聞采編的理論知識,并能夠掌握和撰寫消息、通訊等新聞體裁的作品。但目前通常以課堂教學和理論經驗的傳授為主,在web3.0時代新媒體快速崛起的環境中,傳統的新聞采寫課程并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也不能提供多元化的采寫平臺供學生進行實戰演練。對此,我們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創立“大學生記者團”校園媒體平臺,積極探索新的實踐訓練方式。人文學院大學生記者團成立于2011年3月24日,記者團成員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己任,身在校園,心懷天下,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建設力量。

(一)下設六個部門,打造專業社團

記者團下設總編室、秘書處、視頻部、文字部、新媒體部、外聯部六個部門。通過制度化的管理和運營,新聞采編專業的學生按照特長和興趣,被分別納入六個部門中進行日常的新聞采寫活動。每周記者團都會仿照報社媒體的工作慣例,開設報題會,學生會準備相應的選題進行“報題”,由記者團成員討論選題的可行性。自記者團施行“報題”制度以來,學生的新聞素養不斷增強,對于熱點話題的把握能力越來越精準。由記者團內部進行分工,安排學生記者及時報道新聞事件,拍攝新聞圖片,并以“文配圖”的方式發送給新媒體部門的學生記者進行新聞稿件的。

(二)校內外聯動采訪,模擬媒體實戰場景

為弘揚大學校園中的真善美,新聞專業的學生采訪了獲得2014年第三屆山東省十大凡人善舉提名的邢思睿同學,并撰寫了相關稿件倡導當代大學生要發揚“熱心助人”的精神,并到山東省教育電視臺等媒體網站,進行校內外的宣傳聯動報道。記者團成員還積極參與校外實訓實踐活動,曾在濟南日報舉辦的濟南園博園千人徒步大會中進行校外采訪活動,并在采訪過程中與濟南日報眾多一線記者進行互動,完成《濟南園博園千人徒步大會快樂暴走我院大學生記者團與濟南日報首次合作報道》等稿件。記者團還積極與濟南電視臺合作采訪了濟南賽區城市天使大賽,學生憑借出色的采訪能力在濟南電視臺官方網站多次發表大賽相關稿件。我們還建立了與新華網、山東電視臺、大眾網、齊魯網、山東教育電視臺、濟南報業集團、濟南電視臺、體育晨報等多家媒體的合作關系。在業余時間內,新聞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濟南電視臺等省內主要媒體,讓學生們對媒體進行近距離的接觸。

二、緊跟web3.0時代步伐,打造全媒體新聞實訓環境

如今,傳統媒體獨占鰲頭的媒體局面已不復存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方式呈現多媒體融合趨勢。新聞傳播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一是不同新聞傳播媒介管理機制相互融合;二是不同種類的新聞媒體相互依存與優勢互補,共享新聞資源;三是新聞的采集、制作與傳播相互融合等。傳統的新聞采編寫的訓練模式已然不能滿足于信息時代學生們對于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在信息時代,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都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我們依托“大學生記者團”創立了相關的新浪微博、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三種平臺的稿源均來自新聞專業的原創新聞采編稿件。我們在新聞采編的課程設計中也將“網站運營”“微博運營”“微信公眾號運營”作為教學項目進行驅動式教學。

(一)建立專業網站和微博,增強學生實訓能力

在網站運營項目中,我校人文學院大學生記者團網站于2014年1月18日正式上線。網站共設立記者團風采、第一現場、時事快訊、觀察評論、成果展示、舞文弄墨等八個欄目。從最初的網站策劃方案撰寫、欄目設置、網頁設計、內容收集與整理到日常的固定更新和維護都以新聞專業的學生為主體,由學生共建、共管、共享,由新聞專業教師提供指導。建設大學生記者團網站的目的在于服務于專業新聞教學和社團發展,搭建學生自主策劃、自主設計、自我管理的專業實訓平臺,營造以訓促學、以訓代學的發展環境,是全媒體時代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的一種探索和嘗試。在微博運營中,另開設新浪微博(山管人文學院記者團)、騰訊微博(山管人文學院記者團)等社交平臺校園動態與資訊。由學生每天定期更新,根據微博的熱點話題或者熱點微博,選擇合適的新聞信息進行推送。

(二)創立“大學生記者團”等微信公眾號,培養學生的全媒體思維

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傳統媒體的市場空間正被不斷崛起的網絡媒體所擠占。而傳統媒體為了拓展生存空間,也在不斷地向全媒體方向進行轉型。麥克盧漢曾經用“媒介即訊息”昭示技術的巨大影響力。在麥克盧漢看來,媒介帶給人類社會的信息,一方面表現為媒介“在人類事務中引入的規模或速率或模式的變化”。我們的教學項目也“與時俱進”,開始著手“微信運營”的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在2014年10月份先后申請了“大學生記者團”以及“人文學院”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至今發表稿件280余篇,粉絲量達到2000人之多。微信公眾號創立至今,更多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媒體信息、運營的平臺,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之時,能夠通過親身的運營對新媒體的特點有所了解。微信公眾號在運營初期,并沒有知名度。為了增加公眾號的粉絲數量,新聞專業的學生制定宣傳策劃方案,他們通過每周在學校放映電影來“吸粉”,凡是來觀看電影的同學都需要掃一下才能夠觀看免費電影。在新聞專業師生的一致努力下,微信公眾號的受眾數量一直在直線攀升。在內容制作方面,學生們學會關注不同媒體平臺的不同之處,會根據新媒體的特點對稿件進行加工和處理,并在標題的處理、圖片的選擇、文稿內容的編輯上做出適合新媒體平臺的調整。

三、結論

在新聞教學活動中,為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我們不斷更新新聞采寫課程,借助“大學生記者團”校園媒體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新聞采訪實踐活動。在新媒體新聞采寫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開始去思考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特性和共性,也開始用宏觀的眼光去思考行業的更迭和發展,不少學生根據自身的新媒體運營經歷,開始去思考和探討未來新聞行業發展的方向,也開始對自己的職業規劃重新定位和思考。在新聞采編課程的實踐活動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新聞采編寫的實訓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們自主發現媒體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全媒體信息時代的發展背景下,為了改變傳統新聞采寫課程遇冷的局面,我們也不斷在采寫課程的設計中加入“全媒體”元素。我們建立“大學生記者團”網站,開設“大學生記者團”以及“人文學院”微信公眾號,為學生們提供全方位的新聞采訪和平臺。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新聞信息的媒介傳播平臺仍會發生變革,我們會結合現有的經驗,不斷改進課程的設計,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模擬媒體的實戰環境,讓學生提前了解媒體工作流程,把課堂上的采寫知識“真刀實槍”地運用于新聞工作中。

參考文獻:

1.謝慶立.把“模擬融合媒體”引入課堂———以北外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新聞戰線,2016(09):105-108.

作者:張錦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

上一篇: 體育新聞傳播格局分析與研究 下一篇: 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 亚洲变态在线播放 | 亚洲不卡另类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 五十路熟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