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6 10:0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近現代鋼琴音樂民族化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所謂的民族化,指的是作曲家、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所運用的思維方式、藝術手法、藝術形式來體現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時反映出人們的現實生活,并表現其內在的思想感情與民族風格。中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的民族文化有著不同的鮮明特征,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就是要體現民族文化的精神與風貌。
一、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發展歷程
(一)萌芽時期(1910年—1929年)
這一時期中國的國情十分混亂,處在新舊階級的更替階段,舊的統治階級在垂死掙扎,新的社會力量不斷壯大。中國已經“開眼看世界”,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的想法日漸強烈。當然西方的文化也在沖擊著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界展開了一場新的音樂運動,代表的音樂家有趙元任、黃自、沈心工、青主、蕭友梅等。這一時期的中國鋼琴創作可以以趙元任的作品為代表,1913年他改編的風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在美國進行公演,成為中國的鍵盤音樂創作的啟蒙,1915年創作的鋼琴曲《和平進行曲》是中國第一首鋼琴曲,具有重要的意義,體現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趨勢,同時開啟了鋼琴民族化的新篇章。
(二)發展時期(1930年—1937年)
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美籍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在游歷中國后,被中國音樂深深的吸引,當他在世界各地演出時,都會演奏中國音樂,并且舉辦了“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的創作比賽,在眾多的參賽者中,作曲家賀綠汀脫穎而出,他創作的《牧童短笛》獲得了這次比賽的第一名,我們可以說這部鋼琴作品開啟了一段新的鋼琴創作歷史。這一時期的藝術文化出現百家爭鳴現象,許多人才涌現出來,主要有老志誠、江定仙、俞便民、賀綠汀、江文也、丁善德等作曲家。這一時期被認為是中國鋼琴音樂發展成熟的起點。
(三)繁榮時期(1950年—1976年)
這一時期中國鋼琴音樂呈現出初步的繁榮景象,在“古為今用,洋為今用”的指導思想下,創作的鋼琴作品和作曲家人數都在迅速增多,用鋼琴來體現中國民族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鋼琴音樂探索發展的方向。這一時期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開設諸多音樂院校,并十分專業且正規的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主要有劉詩昆、傅聰、倪洪進、殷承宗、李其芳、史大正等。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創作時,多采用了民間曲調,對比及模仿式的復調二聲部,多變的節奏,以及對位法、對比法等寫作手法,為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藝術生命力。
(四)成熟時期(1976年—1999年)
這一時期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先進開放的思想被引入國門。國外的優秀的鋼琴家來到中國進行講學,將先進的創作技法與經驗傳授給國人,中國風格鋼琴曲的創作也逐漸恢復,在創作風格上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并取得顯著成就,如汪立散的《兄弟開荒》、劉敦南的《山林》、黎英海的《陽關三疊》等,這些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特點
(一)審美特質
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民族化的審美特質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傳統審美文化的積淀,近現代的鋼琴作品不僅能夠體現民族特色,又能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審美包括審美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它是文化的核心力量,賦予音樂文化靈魂與生命,將民族精神深深的熔鑄在民族的生命里。二是對西方審美文化的吸收,在審美價值方面,中國審美文化大量汲取了西方的美即寫實表現、美即真、美即科學的審美感覺。
(二)形式特質
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形式特質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具有旋律民族化的特質,在取材傾向方面主要采用地方性民歌、地方性民族民間器樂合奏、民間風俗歌舞、戲劇音樂改變等;二是和聲與調式的民族化特質,各類音樂所使用的調式十分豐富,五聲性與七聲調式的使用;三是音色民族化特質,主要是利用音區、音型、力度的模擬,利用持續音進行模擬,利用準時因進行模仿。
三、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民族化的意義
(一)現實意義
中國民族音樂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成為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必然,作曲家、藝術家們要建立起民族音樂的自信心,在創作時可以更準確的表達民族氣質和精神。在近現代鋼琴音樂民族化過程中,應當強調對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為鋼琴音樂民族化增添新的藝術生命力與新的審美品質。在中國民族音樂的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鋼琴民族化對民族音樂創作與發展的影響,以戲曲歌劇為題材的《鋼琴伴唱紅燈記》,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藏族弦子舞曲》,以民間音樂為題材的《二泉映月》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些鋼琴作品在創作模式上增加了和聲效果,解決了中西音樂結構形式的矛盾,又解決了大眾審美需求與高層次音樂追求之間的矛盾。除了改編已有的民族音樂作品外,鋼琴音樂民族化拓寬了創作道路,在作品中還可看到民族風俗、民族文化的作品,如《太極》、《廟會》等作品。
(二)美學意義
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民族化為傳統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民族音樂具有了新的美學品質,民族音樂通過鋼琴音樂煥發出新的藝術光芒。近現代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在挖掘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采用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與思維方式,將更多的中國音樂文化元素融合到創作中,讓作品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并融入到人們的情感之中,讓中國人對鋼琴音樂有了自己的體驗與理解,同時也產生了自己的審美意象,在欣賞的同時領略到鋼琴音樂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作者簡介:夏毅(1976-),女,四川宜賓人,本科,宜賓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