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6 09:34: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學校音樂教育讀譜教學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從20世紀學堂樂歌的興起至今,已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歷程。在這百年歷史中,學校音樂教育在不斷的改革和變化中發展。從那時起,作為學校音樂課基礎內容的讀譜教學,在百年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經歷了被重視、被質疑、被肯定、被淡化的復雜過程。進入21世紀,在全國基礎教育課改形勢下,為了發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校音樂教育再次淡化了讀譜教學。到底是何原因致使讀譜教學成為學校音樂課堂的瓶頸?我們從當前學校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尋找問題的根源,希望通過學校教音樂課提高學生的讀譜聽音能力,為終身學習音樂打下基礎。
一、百年學校音樂教育《課程大綱》關于讀譜教學目標的定位
二十世紀初,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將之前的“樂歌”及“唱歌”課統稱為“音樂”課起,“識譜與聽音”內容就被納入學校的音樂課堂。資料顯示,早在1923年國民中央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新學制課程綱要》就明確提出,小學音樂課關于識譜與聽音教學應“由低年級的聽唱法過渡到高年級的讀譜法……”[1]。此刻起,讀譜教學已被正式規定為學校音樂教育的必修內容。1932年國民中央教育部再度頒布《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此標準在繼續強調讀譜教學的基礎上,還增加了聽音寫譜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早期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對讀譜、聽音教學內容是重視的。但由于種種原因,1932年頒布的課程標準中的讀譜教學內容,在后來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完好的執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48年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再度修訂。①新中國成立后,教育部于1950年頒布了《小學音樂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在《暫行標準(草案)》中規定了包含“樂譜知識”在內的四項教學內容。1956年教育部在課程暫行標準基礎上重新頒布了《小學唱歌教學大綱(草案)》和《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草案)》,此大綱規定了以唱歌為主的“唱歌、音樂知識和欣賞”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大綱隱去了“樂譜知識”的學習內容,讀識樂譜退出中小學音樂教學規定內容。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上個世紀末,教育部先后制定、修訂了九部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這些大綱對中小學讀譜教學作了靈活性的規定:如,使用線譜或簡譜應根據地區差異而定;使用簡譜進行教學的地區和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實現五線譜教學;五線譜教學采用首調唱名法等。1979年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指出:“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識譜能力,發展聽覺和記憶力,獲得音樂表現手段和有關音樂語言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和表演音樂。”[2]1988年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還特別提出了要加強讀譜能力的培養。可見改革開放后學校音樂教育對知識和技能教學的重視,音樂教育逐步向規范化邁進。但是這一時期,由于中小學專職師資嚴重不足,教材內容沒有緊跟時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手段落后等問題,加上學校過度重視高考升學率而疏于對音樂課的管理等凸顯問題,“加強讀譜能力的培養”同樣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因此,在使用線譜教學的地區就有了讀譜教學內容太難、學生不喜歡、教不會等反映,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末。2001年《音樂課程標準》頒布,標準提出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標準對小學3-6年級提出“能夠識讀簡單樂譜”,7-9年級“鞏固、提高識讀和運用樂譜的能力。”[3]標準對中小學生識譜沒有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淡化了讀譜技能的學習。然而十年課改告訴我們,識譜教學的缺失造成了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困難,因此2011年新一輪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能力的關系”[4],重新強調了在發展音樂聽覺基礎上的讀譜能力和運用樂譜的能力。
二、21世紀《音樂課程標準》下學校音樂教育現狀
進入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針對我們過去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念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的改革。2001年《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音樂學科應“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基礎音樂教育的重心從過去重知識技能轉向了以審美教育,過去音樂課堂讓學生頗感乏味的樂理知識及讀譜學習內容淡出中小學音樂教材。改革是人類進步的一大動力,沒有改革就沒有新生事物,改革是要改掉不合理的現象建立更加科學的新秩序。20世紀初我國引進了歐洲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基礎音樂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內容比重較大也較系統。在學習運用外來音樂教育體系時,相當長一段時期由于我國專業音樂教師匱乏,教材陳舊,教學方法滯后等多種原因,樂理知識、識譜教學內容難于很好地實施,課堂教學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產生了“愛音樂卻不愛音樂課”的奇怪現象[5]。鑒于那些不合時宜的教學現象,21世紀音樂課程改革用“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替代了過去知識重技能的教學思想,教材編寫將過去的樂理、視唱練耳、唱歌、欣賞教學內容,整合為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教學領域”,教材不再提供讀譜和樂理學習內容,由教師根據所授課程從中選擇樂譜進行教學。對于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重新考慮組織讀譜學習材料,許多教師感到迷茫不知從何入手,許多教師便放棄了讀譜教學。然而中小學各學段在歌唱、鑒賞、課堂樂器學習、創造等系列活動是需要一定識譜聽音技能的,教師對學生不識譜感到棘手,很多教師學會了避重就輕,凡遇需要讀譜學習的內容一律采用媒體播放代替讀譜教學,課堂要學會一首單聲歌曲困難重重,更不用說多聲部合唱。事實上“讀譜能力的落后抑制了校園合唱的迅速發展。”[6]2011年新的音樂課程標準重新提出“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能力的關系。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等實踐活動。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4]。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地區中小學多套教材仍然沒有為音樂課堂教學提供能循序漸進的讀譜學習內容,教師們沒有更多精力或經驗將教材中樂譜重新整理為能循序漸進學習的教學素材,因此音樂教學讀譜難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基礎音樂教育仍未達到2011年課標“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著……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4]的要求。由于教材、教師、學生之間的不可斷裂的關系和種種原因,至今讀譜教學仍然是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薄弱環節,我國中小學生不識譜已成為普遍現象。2008年和2011年全國第五、第六屆“中小學音樂課評比”活動,分別在安徽黃山和重慶兩城市舉行。兩屆評優課活動,薈萃了來自全國各地小學、中學83節代表地區水平的音樂課,這些課體現了我國音樂老師的教學改革意識,很多課程設計理念新穎教學有良好的現時效果。但令人遺憾的是,這83節參賽課無論是鑒賞還是唱歌,幾乎聽不到學生唱譜,各學段參賽組所有需要視唱樂譜的活動,全部由老師帶唱或逐句教唱完成。其中第五屆評比課中《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7]一課,雖然老師的教學基本功非常過硬,但教學中學生能否順利完成識譜任務教師顯然不敢冒險,因此學唱《鱒魚》時是教師逐句教會的。這是高一年級的課程,參與該活動學校的整體音樂教學水準應是該市具有代表性的。其它幾節鑒賞課,盡管老師們很好地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體驗、理解音樂,卻輕易不敢主張學生開口視唱旋律。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同學到了高中還不識譜。按國家音樂課程標準規定,我國小學音樂課周課時數兩節,初中一節,高中0.5節,按每學年36周課程計算再除去節日假,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音樂課程的總學時數大約為540學時。從這一課時數看來,我國高中生普遍不識譜,確實讓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感遺憾!在“全國第六屆中小學音樂課評比活動”結束時,評委專家指出學校音樂課“缺乏普及的合唱課。合唱應該做成中小學音樂教學不可缺少的、無處不在的教學工具。”[8]學校音樂教育要提倡普及性的班級合唱課,歸根結底還是要有一定的讀譜能力作為基礎。倘若我們的教材仍然不提供能循序漸進的視唱學習材料,教師們就很難循序漸進進行識譜技能的訓練,合唱課的普及就是一句空話。
三、重視學校音樂教育讀譜教學意義遠大
樂譜作為音樂文化符號,人們在讀譜過程中不僅可體驗和掌握音高、節奏、旋律等系列音樂要素,還有伴隨其中豐富愉悅的情感體驗,人們能將那些音樂符號轉化為內心聽覺,并通過聲音把內心對音樂的感知進行藝術創造。同時,視唱大量樂譜可大大增加音樂信息量,從中體驗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音樂,能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并加強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感知。這一學習過程能大大提高人感知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讀譜學習既能提高感知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又能獲得體驗音樂的快樂,那為什么長時間以來讀譜學習內容普遍認為不受學生喜愛,竟然成為中小學音樂課堂邁不過去的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何因素造成了學校音樂課讀譜教學的困難?學生真的不喜愛視唱聽音學習內容嗎?筆者曾于中學教授音樂課多年,曾參與過針對初中生視唱練耳教學的課改實驗,課程實驗學習借鑒柯達伊教學理念,從安排每學期教學計劃、編寫實驗教材、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進行課時調整。教學實驗結果證明,讀譜學習內容學生不僅不覺困難而且非常喜愛,學生認為唱譜給他們帶來了美的體驗。實驗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原因顯然是教材、教師、學生以及教學方法不可斷裂的因素共同的作用。我們只要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為教學提供能循序漸的優秀教材,在節奏、音程、旋律的學習安排上從易到難,遵循兒童讀譜學習的認知規律,運用科學生動、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突破基礎音樂教育讀譜教學的瓶頸。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理解音樂的方法適用于所有的人,那就是音樂的讀和寫。一旦他們掌握了這些技能,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到崇高的音樂體驗中去,一個有音樂讀寫能力的人將比沒有這種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樂文化。[9]這一觀點的表述,闡明了音樂文化素養與音樂技能之間的關系。柯達伊的音樂教育思想完全來自于教學實踐。事實告訴我們,學校音樂教育有責任培養學生讀譜能力和發展音樂聽覺能力,使他們能真正掌握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
[參考文獻]
[1]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概況[J].中國音樂教育,2000,04:37.
[2]課程教材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音樂美術勞技卷[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29-30.
[5]金亞文.初中音樂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
[6]閆寶林.提高校園合唱水準不容忽視的非演唱因素(上)[J].中國音樂,2013,05:6.
[7]藝術歌曲的成熟.第五節全國中小學音樂課評選活動錄像(光盤)[CD].人民音樂電子出版社.
[8]王安國.全國第六屆中小學音樂優質課評比專家點評[EB/OL]
[9]楊立梅.分析和借鑒—從匈牙利五線譜教學談起[J].中國音樂教育,1992.
作者:肖眉雅 常艷妮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